最近,常听到这样一句话:老师要蹲下来看学生。我十分佩服说这句话的人,佩服他对教育、教学感悟竟如此之深。是的,在老师眼里,学生之所以小,是因为老师站着看他们。老师是大人,一站起来,学生当然就显得渺小,看他们做什么事都幼稚可笑,甚至于看不顺眼,横加指责。
我们常说,老师要走进学生。即了解学生,和他们打成一片,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要成为孩子中的一员,我们必须爱学生,尊重学生善于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把自己当作学生的朋友,去感受他们的喜怒哀乐,必须学会蹲下来看学生。
[案例1]
有一次,我在教学《乌鸦喝水》时,当学生读到乌鸦把一个个石子衔起来,放进瓶子里,瓶子里的水慢慢地升高。我问慢慢可以换个什么词。有换渐渐的,有换一点一点的,也有换逐渐的,我都高兴地予以肯定。忽然有个小朋友说:还可以换‘慢腾腾’瓶子里的水慢腾腾地升高了。我当时也没在意,随口说:不行啊,‘慢腾腾’用在这里不合适。
课后,我为自己的这种断然回绝而后悔。因为在大人看来,这样说是断然不行的。但是,如果我们蹲下来,用孩子的眼光看呢?在孩子的眼里,什么都是有生命的,有感情的,不要说他们对着玩具喃喃自语司空见惯,对着茶杯、茶壶之类的东西说个没完的又少吗?孩子说瓶子里的水慢腾腾地升高了,这也是完全在情理之中的。
[案例2]
记的那是上研讨课古诗《草》,有位小朋友在画春风吹又生的诗意时,把春风画成黄色的。我笑笑说:是的,当春风裹着沙尘刮来的时候,春风是黄色的。又一位小朋友不同意,他说春风是绿色的,于是又把黄色的风檫掉,画成绿色。我也笑笑说:不错,在诗人的眼里,春风是绿色的。不然,王安石为什么说‘春风又绿江南岸’呢?你长大了,说不定也会成为一位诗人。话音一落,听课的老师为我鼓掌。接着,又有一位小朋友说:他们都不对,因为风是看不见的,画不出来的。于是,他把绿色的风擦掉,把草叶画成一边倒。我说:我们一看就知道在刮风,而且风刮的比较大,草都被吹弯了腰。听课的老师又热烈鼓掌。这次鼓掌当然是给这位小朋友的。按理说,只有最后一位小朋友说得对。但对前两者,我为什么不予以否定?我想,如果否定他们哪怕态度很温和不就把学生的想象力封杀了吗?而且,说不定还真的扼杀了一位未来的诗人呢。
由此看出,只有尊重学生,学生才愿意接近老师,与老师合作,向老师袒露自己的思想。所以,我们要蹲下来看学生,这样许多幼稚可笑的东西,便觉得不幼稚,不可笑;许多错的东西,往往有其合理的一面。这主要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一个是蹲着的,一个是站着的,即不以对大人的要求去要求学生,不要求小孩子去做大人应该做的事。孩子毕竟是孩子。
不仅仅是教学,班级管理中我们也要蹲下来看学生,以心灵感动心灵,以感情赢得感情,这也是教师从教的基本功。
[案例3]
记得那是教一年级下册的一天,同学们刚上完体育课,都比较口渴。同学A第一个来到教室,他看到同学B书包里有一包奶,于是,就拿着喝了。同学B来到教室发现奶不见了就跑我那里告状。我得知这一事件后,迟迟没找同学A谈话,而是采取冷处理的办法。为什么这样做?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因为我小时侯也干过类似的事情。联想到小时侯的我,心情立刻平静了。是啊,自己小时侯又当如何?于是就把这件事压下了。三、四天之后,我只对着同学A的耳朵悄悄地说了一句:陈某某,别人的奶好喝吗?
蹲下来看学生,就会体谅学生的错误,采取学生能够接受的、效果较好的处理方式和方法。陶行知先生说得好:我们必须会变成小孩子,才配做小孩子的先生。就是说教师要尽量使自己具备学生的心灵,走进他们的情感世界,去体验他们的感觉,这样,便有惊人的奇迹出现:师生立刻成为朋友,学校立刻成为乐园;您立刻觉得是和小孩子一般大,一块玩,一块做工,谁也不觉得您是先生,您便成了真正的先生。这时的教育才最能奏效。所以,面对多媒体与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今天,在视听环境中长大的学生,可能与老师站在同一起跑线上,甚至比老师跑得更快。我们学的东西可能不如学生学得快,在某些方面知道的也许不如学生多,因此,我们要蹲下来看学生,和孩子一同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