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怎样进行作文评估,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写道:对学生作文评价结果的呈现方式可以是书面的,可以是口头的;可以用等第表示,也可以用评语表示;还可以综合采用多种形式评价。
当我们读到这段话的时候,一定感到十分亲切。是的,新的《语文课程标准》中比较软化的作文评估要求,其意义不单是给学生的作文评估以更为正确而科学的方法,而且还是在给语文教师们松绑和减负!在为语文教师腾出更多的时间进修学习而努力。
小学教师许多时间都花在批改作文上,已是不争的事实。由于作文教学上的诸多问题,使得学生们的文章千篇一律,而我们的小学教师也就在做着卓别林拧螺丝式的机械而重复的劳动--其中的枯燥、无奈和精力浪费,是有目共睹的。但是,多少年来,谁也不敢动一动。
你不改或者少改作文,教研组能通过吗?教导处能通过吗?校长能通过吗?上级的教研员能通过吗?因为似乎自古以来做语文老师就得改作文!这已经成了天经地义的事。
我最近在苏北泗洪演讲,讲到作文批改问题的时候,就有一位女教师激动地站起来说:李教授,我们都知道作文批改中有许多重复而无效的劳动,除了改出一些错别字,就是写一些颠来倒去的评语。我用了几乎全部的业余时间批改作文!我今天也不怕得罪领导,我敢说,我都改得快要发疯了!她的话,引起了全场几百名听众的共鸣。
其实,学生作文水平乃至整个语文水平的提高,主要靠的是教师的政治思想水准和文字鉴赏水平、课堂调度能力和循循善诱艺术,作文的书面批改只占很小的部分。而以上的水准和水平、能力与艺术,则是必须靠教师自身不断地学习提高才能达成的。俗话说名师出高徒,可见教师本身水平的重要。然而多少年来,我们很少探讨作文课应该怎么上,应该如何指导学生攫取写作素材,应该怎样调动学生的写作情绪;却将所有的作文教学都押在作文评改这一方小小的土地上了!
很多家长,甚至不少校长,评估教师的业绩不是看他课外学习是否认真,教学方法是否科学,教学效果是否显著,而是以改了多少作文本,以是否精批细改为准则。久而久之,我们的教师们也以为作文改得多,改得仔细才是工作积极,于是,一个个埋头在学生的作文本里!这对教师是多么大的延误!
古人说,取法乎上,得之乎中,取法乎中,得之乎下。我们的语文教师没有时间读大学问家们的文章,没有时间学习时事政策、电脑英语,全部或者大部分的精力却花费在学习学生们的著作上了。教三年级的教师永远阅读三年级孩子的著作,教六年级的教师永远阅读六年级孩子的作品,教师的水平岂能提高?教师的水平上不去,要教好孩子,岂非缘木求鱼?
提高教学水平的道路只有一条,就是腾出时间,特别是腾出教师们批改作文的时间来让老师们学习进修!而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极为软化的作文评改要求,就是为教师减负开出的一剂对症药方!
是的,精批细改是我们中国的传统做法,但是,这种做法在21世纪的今天是否值得提倡,值得讨论?
首先,某些精批细改的做法,减损了学生的责任心和学会学习的能力。
以改错别字为例,批改作文时,教师往往要在错别字旁边画一个U型框框,然后由学生订正。殊不知这种做法恰恰是在提高教师自己识别错别字的能力,学生并没有在识别错别字上得到任何的学习和训练。从整个教育背景上看问题,让学生学会寻找自己的错误,善于发现自己文章中的问题,才是对他们学习责任心的培养和学会学习的技能的训练--我们应该将孩子们放到地面上让他们自己学习走路,不要老是抱着他们。
第二,许多小学教师自己并不经常写文章,对于文章的构思、生成和写作不熟悉,却要在修改上把关,往往会出现隔靴挠痒的情况。如果教师水平不高,把好的作文说成了坏的,把对的改成了错的,那才叫适得其反呢!
有一本《小学生达标作文选》,小学生写道:在航模比赛的时候,当看到自己的小船和另外一个同学的小船并驾齐驱时,急得手心里直冒汗。而教师的点评却是:应该描写的是人的脸而不是手手心怎么会冒汗?
不能描写手吗?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在著名的小说《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中,就用了十几页的篇幅描写一个赌徒的手!手心就不能冒汗吗?无论生理学还是我们自己的感受,都将否定以上说法。你们看,这是多么可怕的误导!可惜据说还是一本比较权威的书籍!
最近看到上海有一本杂志的第11期的作文导航栏目,在指导初中生写作文时告之:要1.巧设悬念:对人物的特点不预先作评述2.欲扬先抑:可以穿插我的心理活动3.前有伏笔,后有对照我不理解,这是在教作文呢?还是在教写小说?!是在教学生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我手写我口呢?还是在教他编造情节?!
第三,现在是一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时间就是金钱。除非是投稿文章,或者毕业论文、硕士博士论文,一般千字以内的课堂习作,以教导学生一气呵成,不作大的修改为好。这样做,一是为了应试,平时改惯了,考试行吗?二是为了提高自信心,一篇千字文章,一稿二稿地改,文章是似乎改得好些了,但是自信也越来越少了。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比较软化的作文评估要求,不但注意到了避免以上三个问题,还顾及到了学生的学习心理,使学生能感到成功的快慰。
处于小学阶段的学生作文,确实还像刚学走路的孩子,有不少缺点甚至错误,但是,总应该以鼓励为主,表扬为主,千万不能求全责备,千万不能使他们害怕。任何课程,一旦使学生害怕了,那就坏了--害怕是厌学的先导。
当孩子们拿到改得面目全非的作文本的时候,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我们做教师的小时候的体会难道已经忘却了吗?
更重要的是,在许多时候,小学生的思想、观点、情感和想像力已经大大地跑到文字表达前头去了,而他们语言文字的建筑材料则相对贫乏,严重滞后,驾驭文字的能力也相对稚嫩,所以,就必然会有词不达意、用词不当、逻辑混乱、层次不清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最好不要对学生的文章自作主张地用我们成人的理解进行体无完肤式的修改。
小学生,无论就其观察事物的视角还是理解事物的方式,都与我们成人大不相同。他们的视角和方式未必就是错的,未必就无可取之处,恰恰相反,有时他们的视角和方式表现出一种成人无法企及的天真和曼妙、独特和创意,就像孩童的图画和字迹一样,只是我们这些肉眼凡胎的成人尚无法窥见其中的奥妙罢了。
所以,一旦用我们成人的眼光去删改孩子们的作品,往往不能很好地传达他原来要表达的思想,而是强加了我们通过他们词不达意的文字所猜测的成人性的理解。久而久之,他们就会抛弃或者改换他们的思维方式来换取教师的欢心,这是最糟糕的事情,这也是一些少年老成、四平八稳的文章反而并不可爱的原因。
现在,软化的作文评估,不对学生的文章作明确的是非定夺,而是更多地采用疑问式、商量式、建议式、比较式的评估方法,也许对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对学生形成他们的写作个性和表述特色都有极大的帮助。
新的《语文课程标准》提出的非常宽松的评估手段,也就是在告诉我们,不要把作文评估卡得那么死,非要那么的量化,非要那么一分半分地抠,非要把学生分一个高下三等不可。而要让学生尽量淡化对分数的注意,强化对写作本身的兴趣和信心。特别是在平时作文训练的时候,因为不是选拔考试,所以就更应该教育和帮助学生提高写作水平。每一次的作文训练、作文评改,其目的仍然是一种诱导,诱导学生写得多,写得好,诱导他们产生兴趣,坚定信心,使他们感到易于动笔,乐于表达,这样,才能在考试和运用时充分发挥和大胆创造。
今天,新的科学的《语文课程标准》已经出台,关键在于我们教师自己能否充分理解,并在实践中体会执行,而其中关键的关键,又在于校长。无锡市清扬中心小学张赛琴校长在学习新的《语文课程标准》后完善了一系列的方法,现在,他们学校的语文教师只需要、也只允许用一个小时的时间,就将全班的作文批改工作完成了,为该校语文教师的自学进修创造了良好的条件。我以为,这是一种革命性的做法,值得学习提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