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就是效益,时间就是质量。提高语文教学质量的关键之一是增加45分钟语文课的教学容量,提高15分钟语文课的教学效果。为此,需要对咬文嚼字的传统的教学方法进行改革。长文短教就是值得研究的一门课题。长文如何短教?方法甚多,大致可归纳为下列八种方法。
一、中心句法
文章的中心句,亦称之谓文眼。它是文章内容的高度浓缩和作用意图的精要概括。如唐的《琐忆》,写了与鲁迅有关的一些琐事,读了似乎有繁杂之感。但若能把握体现本文中心的语句鲁迅先生有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是他自己的写照,也是他作为一个伟大作家的全部人格的体现,就能理解全文的结构层次,领悟琐细事件的深刻含义。
施向东的《义理、考据和辞章》一文,主要阐述了文章的观点与材料的统一,内容与形式的统一。文章的第二自然段阐述了这一中心:在我们说来,讲究义理就是要求观点正确,论据充分;讲究考据就是要求材料准确。在我们说来,讲究辞章就是要求适合于内容的完美的形式。如果能让学生深入理解这两句话,那么纲举就能目张,文章的段落层次、论述的中心也就显而易见了。
二、特点法
文章的写作特点总与内容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如《景泰蓝的制作》和《眼睛与仿生学》这两篇说明文,由于说明的对象不同,因而说明顺序也不同。《景泰蓝的制作》的说明景泰蓝的制作程序:制胎--掐丝--点蓝--烧蓝--打磨--镀金。《眼睛与仿生学》的说明事物的逻辑顺序:人和某些动物的一般眼睛(简单)--动物的复眼(复杂)。
在教学过程中,若能抓住这两篇说明文各自的结构特点,就能一举两得,既懂得了文章的说明顺序,又能使学生对说明的事物了解得清楚、深刻。
三、解剖法
斯大林的《悼列宁》一文,以列宁的遗嘱为纲,逐点议论,逐点小结,议论和抒情紧密结合。课文篇幅较长,为了省时,可让学生具体分析几个部分。在通读的基础上,若能用解剖麻雀的方法,以点带面,着重分析本文的第3、4两个自然段,让学生掌握开门的钥匙,举一反三,便能理解全文的结构特点,了解全文的内容。
四、线索法
凡小说总有-条贯串全篇的线索。有些小说篇幅虽较长,但情节较简单,如莫泊桑的《项链》,故事情节按路瓦栽夫人借顷链--丢项链--找项链--赔项链这条线索发展的。小说有力地揭示了这个虚荣心极强的小职员夫人梦想过豪华生活的悲剧,又如峻青的《党员登记表》,通过找表--藏表--护表--献表--读表一系列人物活动,歌颂了根据地人民对党无限忠诚的崇高品质。
运用线索法进行教学,既省时,又省力,且易于把握小说的故事情节、熟悉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五、比较法
对有关的教学内容进行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由已知到未知的分析,即进行类比分析、对比分析,指出其相向之点和相异之处。我在教学邓小平《讲讲实事求是》一文时,联系毛泽东《改造我们的学习》进行比较,通过比较,使学生促成知识的转移,巩固知识的锁链;同时培养了学生发散性、创造性思维能力,开发了智力。比较法是提高教学效率的一种重要教法。
六、单元法
同一单元文体的文章,有的精讲,有的略讲,教会学生阅读同类的文章,达到提高阅读效率的目的。
毛泽东《(农村调查)序言》、鲁迅《(呐喊)自序》、和达尔文《(物种起源)牭佳浴窢三篇课文,均属序,组成一个教学单元。在教学时,先介绍序的文体知识,然后先略后详地教学《(农村调查)序言》和《(呐喊)自序》,使同学了解了序这类文章的共同点。在此基础上再教学《(物种起源)导言》这篇内容较复杂的课文,由于学生懂得了序的文体特点,就能驾轻就熟、迎刃而解了。最后让学生列表比较三篇课文的异同点,加深对这一单元文章 的理解。
七、讲练法
内容比较浅显的课文,可采用讲练法,讲讲写写。讲要少而精,练要恰当,让学生动脑、动口、动手,引导学生掌握课文的要点,理解课文的写作特点。在教学《反对党八股》时,先让学生说出党八股的八大罪状,然后分析本文边破边立的写作方法,最后让学生谈谈作者所提出的正面主张。在教学瞿秋白的《鲁迅的精神》一文时,在学生阅读课文的基础上,让他们写一段读书笔记,把文章中论述鲁迅精神的主要论点摘记下来。
讲讲练练,动口动手,费时不多,收效甚大。
八、温故知新法
在教《智取生辰纲》时,先让学生回忆鲁迅小说《药》一明一暗两条线索。
明线:买药、吃药、谈药、药效;暗线:血的买卖、血的误服、血的议论、血的效果。然后让学生找出《智》文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杨志押送生辰纲;暗线,吴用智取生辰纲,在教学都德的小说《柏林之围》时,先让学生回忆上述两篇课文,然后请学生说出《柏林之围》明暗两条线索,学生就很快地正确回答出来了:明线写柏林之围;暗线写巴黎之围。
温故而知新,指导学生发现规律、掌握规律。这样,既巩固了旧知识又懂得了新课文;既加强了基础,又培养了能力。
上述列举的仅仅是长文短教的一些方法。各种教法是互相渗透的,不同课文可用不同的教法,一篇课文也可采用多种教法。教无定法,教师如能根据因材施教的原则,灵活采用适当的教法,定能提高教学效率,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