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背景分析:
《杏儿熟了》是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课本第八册第七单元的一篇重点课文,这一单元的重点是如何概括段落大意。针对我班学生的实际能力,概括段意并非难点,关键是在如何对课文进行正确的分段上。
本堂课是在镇级语文教研课上的一堂课,在课前的设计中总是担心课堂上学生会不够活跃,导致冷场现象;或者是会提些稀奇古怪的问题,弄得我手忙脚乱。而最担心的是,学生如何正确把握分段的标准,对课文进行分段并说说段落大意。
★ 设计思路:
这篇略读课文讲的是杏儿熟了,邻居家的小伙伴来摘杏儿,不仅没有受到奶奶的责备,还得到了奶奶送的杏儿,表现了奶奶纯朴、善良的品格。本堂课设计了一课时,主要以学生自由合作学习和朗读课文为主,在自我学习、合作探究和反复朗读中去体会情感,把握内容。
★ 课堂实录: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如果你们家种的果树结了甜美的果子,蔬菜长出了喜人的果实,花草开出了漂亮的花朵,那么你在高兴的同时会不会拿这份喜悦和别人一起分享呢?谈谈自己的经历。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0课《杏儿熟了》,看看文中的小作者是怎么做的,他为什么会这么做。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回忆自己把成果与他人分享的经历,并借助互相交流来引入本课内容,充分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把语文和学生的生活结合起来,非常自然地进入新课的学习,同时也让学生对课文所描述的内容有了初步的感知。]
二、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1.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要求:
①自由朗读,读准生字读音。
②你读懂了什么?(思考本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明确:本文主要讲杏儿熟了,邻居家的小淘淘等小伙伴来偷杏儿,不仅没受到奶奶的责备,还得到奶奶送的杏儿,我从中受到教育,每年杏儿熟后都给乡亲们送杏儿的事。]
2.再读课文,理清文路
(1)要求:
①想想文中写了几次杏儿熟了?从课文中找出与杏儿熟了有关的表示时间的词语;
②在杏儿熟了的这几次时间里,各写了哪些事?用自己喜欢的符号画一画。
③试给课文分段。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老师适时点拨。
①表示时间的词语:每年麦收时节、这一年、每年、今年;
②每年麦收时节,我家杏树上就结满了黄澄澄的杏儿;这一年杏儿熟了的时候,邻居的一个小孩偷杏儿时从树上摔下来,奶奶却给他摘杏儿吃;以后每年杏儿熟时,我都按奶奶的吩咐给乡亲们送杏儿;今年杏儿熟了,我挑熟透了的杏儿给乡亲们送去。
[插曲:在教师利用多媒体出示奶奶给他摘杏儿吃时,学生李果断地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奶奶已经老了,走路都颤颤巍巍,所以应该用打而不用摘,讲到这儿,我不禁为他鼓掌,听课老师也为他的发现给与肯定的微笑。这是学生思维火花的迸发,是课堂中的亮点。]
小结:从开始对偷杏儿的孩子们的气愤,到后来主动给乡亲们送杏儿,我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改变呢?下面我们进一步学习课文。
[设计意图:指导学生科学地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和符号进行自主学习,让学生在合作中探究,在合作中发现,并大胆提出自己的问题和发表自己的观点,真正将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
三、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指名读自学提示。
(l)从哪儿可以看出我家杏树上结的杏儿又好又多?
(2)我和奶奶对待小淘淘偷杏子的态度有什么不同?奶奶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⑶ 你是怎样理解果子大家吃才香甜这句话的?
2.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老师适时点拨。
⑴ 交流第一个问题:从哪些部分可以看出我家杏树结的杏儿又大又好?(学生齐读第一至四自然段,结合重点词句自由谈)
⑵ 指导朗读一至四自然段:
①教师范读:学生揣摩人物的思想感情;②学生自由读、体会;③指名分角色朗读。
小结:正因为杏儿好,杏儿多,不仅引来了那么多人羡慕,还招来了孩子们的偷。
⑶ 交流第二个问题:
引导学生从以下三部分理解:
①走过去扶起淘淘,给他揉腿,让他们别走。(引导学生体会奶奶安慰孩子,心肠很好)
②为孩子们摘杏儿时挑熟的打,脚站不稳,身子颤颤巍巍的。(理解颤颤巍巍:抖动摇晃,可以结合实际生活中老年人的样子理解)
思考:奶奶身子这么弱,为什么还尽力摘杏儿?
(引导学生理解奶奶真心让孩子们吃杏儿,心肠好、朴实)
③奶奶把杏儿分给孩子们,看见孩子们吃得香甜,脸上露出了微笑。见我不高兴,教育我说:果子大家吃才香甜,要记住,否儿熟了,让乡亲们尝尝鲜。(体会有福同享)
思考:这件事可以看出奶奶是一个怎样的人?(引导学生理解奶奶的纯朴、善良)课文中对奶奶动作、语言的描写,对突出奶奶的品格有什么好处?(更能准确、形象、生动地表现出奶奶的纯朴、善良)
⑷ 指导朗读五至九自然段。
①学生自由读、体会;②小组比赛读。(通过我和奶奶的态度对比进一步体会奶奶的朴实、善良)
小作者从奶奶身上受到了启示,那么我们在快乐、幸福的时候该怎么做呢?为什么这么做呢?学生举例说明。
4.朗读全文,再一次体会奶奶说的话的含义。
[设计意图: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是学生情感外显的特殊形式。在进行课文的分析的同时,指导学生的朗读,我们不仅让孩子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重视在学习过程中观察、联想、发现和创造等多种能力的培养,更注重引导他们读出文中的滋味,真切地感受果子大家吃才香甜的含义,体会作者在字里行间流露出的感情,并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种内心情感表达出来。]
四、总结全文,提示规律
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体会到了奶奶纯朴、善良的品格,知道了自己在幸福、快乐的时候,应该怎么做。(总结)
我们还学会了以下学习方法:(扩展)
1.理解词语的方法:
(1)华夏集理解;(2)结合上下文理解;(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
2.体会重点句子的方法:
先联系上下文或用对比的方法理解句子中的重点词语,再结合全文理解句子的含义。
3.朗读的方法:
读人物的语言时要先揣摩人物的心情或了解人物的品质,读叙述性语言时读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感情。
[设计意图:在新课标中,教会学生学会积累,这是一个新兴的技能。把收集、处理的信息的指导不失时机地进行小结积累,能提高学生课堂学习的有效性,从而充分发挥学生的思维。]
★ 教后反思:
整堂课上下来,总结起来,发现虽然课文的内容没有全部讲完,离自己的设计内容和要求相差极远,却发觉整堂课学生特别的认真,自己上课也特别的轻松,而且课堂中还出现了许多可圈可点的地方,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是课堂教学开放化。新课程标准更倾向于开放的课堂,让教师用教科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互相合作、自我探究的良好氛围中使学生的思维充满安全感,从而迸射出思维的火花,使课堂气氛非常活跃。
二是学习方式灵活化。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由被动的接受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学习,是课程改革的主要目标之一。结合语文学科和本堂课的特点,加强过程性、体验性目标,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改革了单一记忆、模仿的被动学习方式,发展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三是课堂教学主体化。《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些命题,与我们以前经常说的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相比,更加强调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体地位。在自主学习的情况下,学生求知欲旺盛,能积极投入学习中去,而且学生在学习内容、学习方法上有选择的权利。这样,在学生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的同时,学生的思维也得到了发展与提升。
★ 讨论问题:
学生能在课堂中尽情发挥自己的才能和思维的火花,这当然是新课程所倡导的,也是我们在课堂教学期望看到的,但是我们课前的教学设计无法对这些进行正确的预见,所以课堂教学的偶然性很大。如何正确地把握学生的思维火花,借助学生的思维来开展课堂教学,这不仅对教师的素质和应变等多种能力提出了挑战,更是对旧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革,需要我们不断去学习、努力、实践,从而更好的来开展我们的新课程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