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来的整整一节课,我就让学生读书。要求很简单:多读,读熟。什么也没讲。
第二节课,我问:哪些是重点段?学生说三、四段。那好,就从重点段讲。第四段很简单,一提而过。第三段怎么办?还是读背。我找读背好的学生示范,问:你们为什么背得快?他们说:我是分几个层次背的。我说:具体说说层次。下面就是他们说的大概意思。
1、于是余有叹焉。这是承上启下的过渡句。
2、主要写古人往往有得的原因:以其求思之深而无不在也。
3、写现在一般世人的做法: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4、重点阐述作者自己的观点:一个人怎样才能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呢?主要是三有:有志、有力、有物。为了加强论述的力度,作者用了很多否定的句子:非有志不能至,力不足不能至,无物相不能至。
5、最后说:尽吾志,可无悔。
学生说完了,我觉得老师就不用讲了。再有同学不理解,鼓励他们去读书、背书去就是了。
第三段讲完,讲第二段。
我让学生翻译第三段的第一个句子。问于是的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在第二段中找是所指代的这种情况都包括哪些语句?学生最后找到了:从余与四人拥火以入到火尚足以明也。找到了,一边让学生翻译,一边提炼要点,这层就解决了。
我又问:这段写了作者游览的经过,那他和同伴游览的具体地点在哪?游览后的心情如何?学生说游的是后洞,后来的心情是悔。这样,第二段层次层意基本解决了。
最后,我提问其下平旷中的其指代什么?学生说是华山洞。这样就过渡到对第一段的理解。一边读第一段,一边找出说明的几处主要景物:褒禅山,禅院,华山洞,仆碑。这样就差不多了。
课后想想,这真是千古名文。第二段首句一其字紧紧承一段而来,第三段首句一是字又紧紧承二段而来。其说禅院,是说游华山洞。最后,第四段还没忘记把第一段中的仆碑也说上几句!真真难为作者如何想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