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夜>教案

<夜>教案

目标要求

一、领会作品人物心理描写对表达主题的作用。

二、领会小说的情节发展对表现主题所起的作用。

三、分析并学习小说中侧面描写和环境描写的特点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四、了解国民党反动派残酷屠杀革命志士的滔天罪行以及人民在白色恐怖下反抗的意识。

要点难点

一、小说的明暗两条线索。

二、理清全文脉络,认识心理描写、环境描写以及细节描写对推动情节发展和塑造人物形象所起的作用。

三、分析老妇人的思想发展历程,归纳小说的主题思想。

第一课时有关掌故文面疏通全文驾驭

一有关掌故

1.作者简介

叶圣陶,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原名叶绍钧,1894年生于江苏省苏州市一个小资产阶级家庭。1899年入私塾读书。1907年进公立小学。一年后进苏州公立中学。中学时期,喜读外国小说,开始接触文艺,与同学组织诗会放社。1911年中学毕业,此后历任小学、中学、大学教员,还当过编辑,编过《小说月报》、《妇女杂志》、《中学生》等刊物。他早在1914年就开始用文言文写短篇小说,五四运动前后改用白话文写作。1921年初,他和茅盾、郑振铎等人发起组织了文学研究会。1923年任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曾与郑振铎合编《文学旬刊》。1930年,改任开明书店编辑。二十和三十年代是他创作道路上的重要阶段,这时期的作品有:短篇集《隔膜》(1922年)、《火灾》(1923年)、《线下》(1924年)、《城中》(1926年)、《未厌集》(1928年)、《抗争》、《四三集》(1936年);散文集《胞步集》、《未厌居习作》;新诗集《雪朝》(1922年);长篇小说《倪焕之》(1929年);童话集《稻草人》、《古代英雄的石像》等;抗战时期他在四川,出版了散文、杂文集《西川集》。代表作是长篇小说《倪焕之》。

解放后,出版了《叶圣陶短篇小说集》(1954年,人民文学出版社)、《叶圣陶童话选》(1956年,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叶圣陶文集》(1958年,人民文学出版社);散文集《小记十篇》(1958年,百花文艺出版社);诗集《箧存集》(1960年,作家出版社)。此外还有论文集《阅读与写作》、《文心》、《文章讲话》(均与夏丐尊合写)、《苏辛词》、《周姜词》等著作。他的创作态度严肃认真,风格朴素自然,语言凝炼精致,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他在语文教学和教材规范化方面也有独特贡献。

解放后,他任出版总署副署长,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第一、二、三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务委员,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中国文联委员等职务。

叶圣陶先生是一面旗帜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当代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出版家、社会活动家。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文化教育界的巨匠。

叶圣陶先生对语文教育理论精辟的阐述和身体力行的教育实践活动在语文界留下广泛的、深刻的、久远的影响。在他的理论著述和实践活动中,始终贯彻着改革创新的精神。

叶圣陶先生的人格是高尚的。他襟怀坦白,真诚为人,痛恨伪饰,疾恶如仇;他执著追求,坚持不懈,遇事认真,一丝不苟;他虚怀若谷,严于律己,诱掖后进,与人为善。

叶圣陶先生是中国知识分子的楷模。他教我们怎样做人,怎样敬业,怎样为文,他是引导我们前进的一面光辉的旗帜。

2.时代背景

《夜》是作者一九二七年冬化名桂山在《小说月报》上发表的。据叶老回忆,由于国民党反动派的白色恐怖,在上海,成百上千的工人和青年被国民党反动派的机关枪扫射,倒在血泊中。目睹这一惨状,当时的商务印书馆编辑,包括郑振铎在内,激于义愤,联名写信给国民党的几位元老蔡元培、吴稚辉、李石曾等人,希望他们站出来说几句话,主持点正义。结果,不但无济于事,反而促使事态发展得更加严重。于是签名者不得不避避风头,郑振铎也就被迫去欧洲深造,《小说月报》也不得不停刊。这时,叶老正在故乡苏州,未能参与签名,因而便由他出面接编《小说月报》。《夜》便是叶老接编后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又据叶老回忆,在《夜》创作前,有一对青年夫妇被抓去了,传说给枪毙了。国民党在他们家里搜出了一箱子笔记信件,据说是一位革命作家托他们保管的。叶老说,那时候青年人被抓被杀的也太多了,(其实,那对青年并没有被杀,好象至今还在。)这件事对叶老来说,是一个强烈的创作诱因,他觉得非把它写出来不可(两材料均见自《战地》增刊。1980年第六期)。叶老的回忆充分说明,《夜》的发表,是作者冲破国民党反动派白色恐怖的沉沉黑夜,把手中的笔当作战斗的武器,矛头直指国民党反动统治的一枪。在当时国民党反动派那样严重的白色恐怖阴云笼罩之下,敢于如此直捷了当地揭露、控诉敌人的血腥罪行,敢于如此旗帜鲜明地赞颂革命战士,并且如此明白晓畅地表示对未来的希望,这需要作者多么大的勇气和胆略。因此,《夜》在同时期的小说创作中,无疑是佼佼者。

3.青年夫妇

叶老写作《夜》时正值反革命大屠杀(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事变)之后,国民党反动派到处抓人,传说有一对青年夫妇被抓去了,传说给枪毙了。国民党在他们家里搜出了一箱子笔记信件,据说是一位革命作家托他们保管的。这一对青年夫妇男的姓郑,女的姓梁,原来是帮沈雁冰先生(当时他还没有用茅盾作笔名)做党的工作。叶老认识他们,但并不熟;他们的家庭状况,叶老完全不知道,而且这对青年并没有被杀,好像至今还在。所以小说中的人物和情节都是虚构出来的。

二文面疏通(检查学生自学情况)

1.词语解释资料(囊括了课后第三大题的所有词语)

拙劣:笨拙而低劣。

届:到,如,已届少眠年龄的她,届期,届时等。

滞钝:不灵活,如动作滞钝,步履沉重。滞,不流通;钝,不锋利。同迟钝。

幽寂:幽静寂寞。

匆遽:急忙,匆遽地去开门。遽:jù

卤莽:也作鲁莽,说话做事不考虑,轻率。卤,Lǔ

矜夸:骄傲自夸。矜:jīn

怠慢:冷淡,如哪里还敢怠慢。

昏厥:因感情过分悲痛,精神过分紧张等原因而引起的症状,如气闭、昏倒。

伶仃:也做零丁。孤独,没有依靠。瘦骨伶仃中的伶仃的含义,是从这个意思引申出来的,整个词组的意思是瘦得露出了骨头。

迷惘:由于分辨不清而感到不知怎么办。

况味:境况和情味。

郁抑:苦闷。

莫可名状:事物复杂或美妙得不能形容。名,说出。清代张潮《虞初新志卷五林云铭〈林四娘记〉》:香气飘扬,莫可名状。

憔悴:瘦弱,脸色不好看。

撩拨:挑逗,招惹。

天末:末,尽头,即天边。

2.语法修辞资料

叫开了头便难得停,好比大暑天的蝉。

这里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孩子的哭声比作夏天蝉的叫声;说明孩子哭声的烦燥,难得停下来。暗示了老妇人所处的状况。

这是一个多重复句,划分复句层次关系时应注意这样几点:在第一层后有然而一词,容易误解为转折关系,但从句义来看,实则应为并列关系;再有分号,通常也是连接两个并列关系的分句,但在此亦不同,后面分句是对前一分句的解释说明,因此两个复句的第一个层次应为因果关系。

晚上,在她,这几天真不好过。

这句话的正常语序应为她这几天晚上真不好过。而在这里,把她晚上做为状语提前,并用逗号逗开,起到了一个强调的作用,一是强调了时间,二是强调她的处境。

老妇人的眼睛重重地闭了两闭;她的泪泉差不多枯竭了,眼睛闭两闭就表示心头一阵酸。

这两个分句之间的分号仍表示因果关系,而不表并列。

连忙,轻轻地,转身把门关上。

用逗号把两个状语逗开,起强调作用,突出了阿弟动作的谨慎小心。

表明行文的省略,说明阿弟还说了许许多多的好话,在此省略不写。

──两个人

破折号表示话题转换。两个人代阿弟和那个参与行刑而带阿弟认尸的弟兄。

那个弟兄

那个弟兄指枪杀夫妇二人的士兵,是这个帮助认尸人的战友。

那弟兄

即指阿弟所找的那一个。

那个

借指被枪杀。

──

破折号表转换话题。

那个人

这里的那个人应指夫妇二人被杀害后赶上报信的人,可能也是个地下工作者或共产党员。

──

这里的破折号表示解释说明,表明阿弟用的是善意的谎话。

──怕什么呢!

这里的破折号表示转折关系。表明老妇人对阿弟在先时不要她问,不要她了解情况的不满。

儿等今死,无所恨,请勿念

这句话是字条上所写的,又被阿弟念出来,用在双引号之内,所以要用单引号。即在一句话里再引用其他的话时,再引用部分即用单引号。以下恳求善视大男,大男即儿等也处单引号用法与此同。

虽然不识字,她看明白那字条了。岂但看明白,并且参透了里头的意义,懂得了向来不懂得的女儿女婿的心思。

用递进关系表明老妇人思想的转变。此时老妇人已从字条中了解了女儿女婿,知道他们的牺牲是有意义的。老妇人已变得坚强、觉醒。

三整体驾驭

1.段落大意

第一部分(从开端至幽寂得使血都变冷):主要描写老妇人在黑暗、悲痛和恐怖中焦急地等待阿弟归来。

第二部分(从搭、搭、外面有扣门声至本来惴惴的心又增加老大的不自在):主要描写老妇人从阿弟叙述中惊悉亲人被杀而产生强烈的反抗意识。

第三部分(从他们留着字条呢至文末):主要叙述老妇人从亲人遗言中受到教育,勇敢地担负起抚育遗孤的责任。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