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论语》六则

《论语》六则

目的要求

一、理解六则语录中包含的道理,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

二、背诵课文,培养阅读文言文的语感。

要点难点

一、诵读时读准字音,正确停顿;

二、阅读注释,正确理解词语的意义;

三、理解语录的含义,受到启发。

写作背景

孔子所处的社会,是动荡的社会;所处的时代,是变革的时代。

春秋时期(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周王室日益衰微,大诸侯之间的争霸战争连年不断。给劳动人民带来了严重的灾难,但在客观上也促进了民族融合,加快了统一的步伐。此时因铁器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得到发展,私田增多,井田制瓦解,奴隶社会走向崩溃。

作者简介

孔子(公元前551前479)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者。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东南)人。先世为商后宋国贵族。少贫且贱,及长在鲁曾任相礼(司仪)、委吏(管理粮仓)、乘田(管理畜养)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约年五十)任中都宰、司寇,因不满意鲁国执政季桓子所为,离鲁而周游卫、宋、陈、蔡、楚列国,都不为时君所用,归死于鲁。曾长期聚徒讲学,开私人讲学的风气,传说有弟子三千人,身通六艺者72人。古文学家说他曾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虽未必完全可靠,但孔子熟悉古代经典,可能曾作过某种整理工作。由于他弟子的活动,在他死后就形成儒家学派,对后世有重大影响。他的学说以仁为核心,以礼为手段,祖述尧舜,宪章文武,在政治态度上是保守的,有利于有权势者维持旧秩序的要求。通过自汉代董仲舒以来儒家的补充修正改造,他的思想经过系统化,成为我国长期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孔子本人也被历代统治者奉为至圣先师。

段落大意

课文六则分为六段,实为六章,分属于《论语》中的四篇。

第一则,讲学习方法,态度和个人修养。

第二则,讲学习方法,指出复习旧知识的目的是为了知新、创新。

第三则,讲学习方法,讲明学习与思考的关系。

第四则,讲学习态度,称赞聪敏好学,虚心求教的态度。

第五则,讲治学态度,为人师的条件。

第六则,讲学习态度,主张向任何人学习,但不是肓目的学习。

主题思想

孔子很重视学习态度,强调要终身好学不厌。他肯定孔圉敏而好学,而且谦虚地说自己都没有做到学而不厌。他还特别提倡互相学习的态度,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这种乐,是与朋友相互学习,研讨之乐,是增长学识之乐。最可贵的是孔子提倡不耻下问的精神,他肯定了学生孔圉不耻下问的精神,其实他自己就是楷模,三人行,必有我师焉,三人当然不会都是强于己的人。只要有善者,就要从之,对于不善者要引以为戒,改正自己也有的缺点。这里指出无论何时何地都要虚心向别人学习。传说孔子曾向郯子、苌弘、师襄、老聃等人学习,他就是一个虚心求教善于学习的人,所以才成为古今闻名的大教育家。

写作特点

《论语》主要记言,是语录体散文。所选六则中,五则直录孔子的言论,第四则记录孔子与弟子之间的对话。每则字数不多,仅三言五语,所记述的言论,直起直落,仅提出观点或提出结论,并没有论据或论证。

由于语言凝炼,思想内容极其深刻,所以一些语句已成为千百年来广为传诵的成语,至今仍活跃在人民的语言中。如不耻下问、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三人行必有我师等。

另一些名句,在人们不断引用的过程中又被简化、紧缩,形成了成语、典故,如温故知新、择善而从。

作业练习

一、朗读下列各句,指出停顿错误的一句。

A.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B.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C.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D.是以/谓之文也。

()

二、温故而知新可以有两种理解。第一种是:温习旧知识可以以此为基础进一步学习了解新的知识。第二种理解是什么?你试着说说看。

三、下面短语或句了,翻译时要调整词序,试着把它们译成现代汉语。

1.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

2.不耻下问

3.何有于我哉!

四、朗读以下格言般的警句,自己再搜集一些警句抄在笔记本上。

知识就是力量

培根

智慧是经验之母

达芬奇

无知识的热心,犹如在黑暗中远征。

牛顿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论语》

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

岳飞

业精于勤,荒于嬉。

韩愈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荀子

答案:一、B

二、多次的温习可以对旧知识有新的更深入的理解。

三、1.孔文子,为什么称他为文呢?

2.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而不以为羞耻。

3.在我身上有哪一样呢!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