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高中新二册第四单元唐代散文

高中新二册第四单元唐代散文

13.《谏太宗十思疏》

14.《滕王阁序》

15.《师说》

16.《阿房宫赋》

本单元作品均为唐代散文的名家名篇。学习本单元要切实掌握以下知识:①唐代散文承前启后的历史地位,它逐渐摆脱了六朝以来骈文对文坛的垄断,开启了一代新文风。特别是中唐时期,韩愈、柳宗元所倡导的古文运动,革新了文体和语言,注入了实际的社会内容,对后世影响非常大;②与课文的魏征、韩愈、王勃、杜牧、古文运动、唐宋八大家、初唐四杰等作家作品和文史知识以及疏、序、说、赋等文体的特征;③学习借鉴课文中作者的记叙、议论、抒情手法的运用技巧和组合关系;④能积累掌握一些重点的文言实词的多义和活用现象;⑤能背诵其中的名篇名段。

本单元的学习还要重点积累掌握文言常用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文言虚词是指在句中起语法辅助作用的介词、连词、助词、叹词和一部分代词、副词,数量不多,但在句中的作用重要且很难把握。高中阶段要求掌握的常用虚词为30个左右,如安、但、而、耳、故、何、乎、夫、或、既、乃、其、且、然、若、虽、遂、所、为、焉、也、以、已、矣、因、犹、于、哉、则、者、之等,其中以、哉、所、且、矣、也、则、于、乎、所、焉、而、夫是必须在本单元学习掌握好的。

13.《谏太宗十思疏》

导标显示屏幕

1.学习作者直言进谏的精神,领会课文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思想;

2.学习借鉴本文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的写作手法;

3.积累掌握安、信、求、治、以、哉、所等实词和虚词的多种含义和用法;

4.背诵全文。

导学点拨窗口

魏征这篇奏疏,虽然以进言为务,不事雕琢,但写得声情并茂,文质兼美。这种内容充实、形式典的文风,成为后世奏议类文章的典范。学习时,要结合时代背景和魏征的生平深入理解作者论述居安思危对当时社会长治久安的重要性。在理解内容的同时,注意文章骈散结合的文体特点,参照课文注解,理清层次结构、段落大意和论证手法,在此基础上背诵全文。词语方面,除了继续积累文言实词(辨析词义:安、信、求、治、本、简、克等)和文言虚词(辨析用法:以、哉、所、则等)外,还要注意古今词语用法的对比,可以从文中找出一些例子进行辨析,如元首得志知足何必等。一般来说,文言词语的用法有字字落实的倾向,词意较实;而越到后来,就越虚化、抽象。这是一个规律,可以结合下面的跟踪试题认真体会。本课的成语典故也较多,可参照注解中的提示,查找其出处,以加深理解,更好地体会它们在文中的表现力。

魏征以敢于直言进谏著称,而本文又意在劝唐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积其德义。为达此目的,作者反复申述论说。先以比喻推理出之,说明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重要性,深入浅出;继以历史经验证之,说明德义的有无关乎人心向背和政权安危,振聋发聩;再以具体做法结之,指明实现理想政治的正确途径,语重心长。全文思路严谨,论证有力,令人信服。结构如图:

根本固则木长

现实要求: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泉源浚则流远

德义积则国安

历史经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竭诚待下取之易

纵情傲物守之难

见可欲则思知足以自戒

理想政治:文武并用,垂拱而治(十思)

罚所及,则思无以怒而滥刑

本文在论证上有何特点?本文所运用的论证方法主要是比喻论证和对比论证。文中用了大量生动的比喻,借以阐发治国安民的思想,言简意赅,具有很强的说服力。如文章开篇谈论治国要注重积其德义这一根本原则时,从两个方面比喻论证,即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和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固其根本是树木长得高的必要条件,而浚其泉源,也是流水流得长远的前提,运用自然中的现象而比治国的原则,浅显易懂而又生动形象。同样,魏征以水可以载舟也可以覆舟来比喻人民的力量的重要性,至今人们还记忆犹新。文中正反对比论证,加强了说服力。正反对比论证集中在一、二自然段,正反对比,使被说明的道理突出来了。如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而从反面来说根不固而求木之长,知其不可,因此,根本与长的关系自然而然被人们接受了。再有第二段中引用历史的教训来劝戒太宗时,也注意了正反对比论证,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一繁一寡,最能触动太宗的心吧,即使不用再提具体的例子,已走过建国历史的太宗也会有很多的想法,从而引以为戒的。

魏征十思的主要内容是什么?十思的核心内容是居安思危、正己安人,以达到治平天下的目的,但具体又有所侧重。它大体上是每两句成对,两句之间的关系也比较密切,因而可归纳为五个方面:一是知足知止(克制物质欲望),不奢纵扰民;二是谦冲自牧,不骄傲自满;三是慎始敬终,不好逸无度;四是正身黜恶,不受蒙蔽利用;五是赏罚公正,不凭个人喜怒。徐此之外,又有简能而任之,择善而从之两条,也应包括在治平天下的条件之内,因为选能择善权在人君。但这两条与十思性质不同,做到十思,才能选能择善。果能做到十思,宏兹九德,选能择善,那么,政治前景一片光明:(从秉性气质、品格能力区分)智、勇、仁、信四种人各尽其长,(从职役划分)文、武两类人各尽其用。人君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

1.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

评析:本句紧承第一句继续运用比喻论证手法从反面推理,连用四个不字,用后一个不否定前三个不,否定之否定,加强了对积其德义的肯定。不可既是自己的判断,也是代人君作出的判断。虽(犹)而况乎的句式,巧妙地把人君拉到作者的立场上来,使人君不能有别的观点选择。先肯定人君明哲,必能分辨是非,既是对人君的尊重,也促其乐于从谏,而且使谏诤不显得突兀。

运用:(翻译)源头不深却希望泉水流得远,根系不稳却想要树木长得好,德行不厚却指望国家安定,我虽然愚昧无知,也知道这是不可能的,更何况您这样明智的人呢?

2.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评析:这一句是对段首岂取之易守之难乎?这一问题的总结性的回答。在前文分析了竭诚以待下和纵情以傲物的不同结果后,在此郑重地警告:怨不在大,可畏惟人;严肃地告诫:载舟覆舟,所宜深慎。说明人君生死存亡在于人心向背,人君必须竭诚待下,才能使群众怀念其仁德,并从内心产生恭顺之心。将君与民的关系比作舟与水的关系,确实切中要害,无怪乎唐太宗读后,说它言穷切至,使自己披览忘倦,每达宵分,不但取消了当年耗费民脂的封禅盛举,而且常用载舟覆舟的比喻来告诫太子,并以此作为临终遗训。本言简意深,语重心长,能振聋发聩,令人警觉。

运用:(翻译)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是民心向背;老百姓就像水一样,既能承载船只,也能倾覆船只,这是应该深切警惕的。

(1993年全国高考试题第二题16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8题。

开元四年,山东大蝗,民祭且拜,坐视食苗不敢捕,崇奏:《诗》云:‘秉彼蟊贼①,付畀②炎火。’汉光武诏曰:‘勉顺时政,劝督农桑。去彼螟蜮③,以及蟊贼,’此除蝗谊也。且蝗畏人易驱,又田皆有主,使自救其地,必不惮勤。请夜设火,坎其旁,且焚且瘗,蝗乃可尽。古有讨除不胜者,特人不用命耳。乃出御史为捕蝗使,分道杀蝗。汴州刺史倪若水上言:除天灾者当以德,昔刘聪④除蝗不克而害愈甚。拒御史不应命。崇移书诮之曰:聪伪主,德不胜袄⑤,今袄不胜德。古者良守,蝗避其境,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令坐视食苗,忍而不救,因以无年,刺史其谓何?若水惧,乃纵捕,得蝗十四万石。时议者喧哗,帝疑,复以问崇,对曰:庸儒泥文不知变。事固有违经而合道,反道而适权者。昔魏世山东蝗,小忍不除,至人相食;后秦有蝗,草木皆尽,牛马至相啖毛。今飞蝗所在充满,加复蕃息。且河南、河北家无宿藏,一不获则流离,安危系之。且讨蝗纵不能尽,不愈于养以遗患乎?帝然之。蝗害讫息。(《新唐书姚崇传))

[注]①蟊贼:吃禾苗的害虫。②付畀(bi):付与。③螟蜮:同①注。④刘聪:十六国时期汉国国君,无道。⑤袄(yao):同妖.

13.下列各句中的以字与不愈于养以遗患乎中的以字意义、用法相同的是(2分)

A.吾必尽吾力以拯吾村。

B.故为之说,以俟夫观人风者得焉。

C.赵亦设盛兵以待秦,秦不敢动。

D.孤违蹇叔,以辱二三子。

解析:本题是考查学生对于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用法的辩析能力。以字是文言文中最常见的虚词,其用法应在本单元掌握。以字的用法主要有①作连词,表多种连接关系;②作介词,表凭借、时间、原因、对象等。本题ABC三项中的以都是表顺接的连词,可译为来,而题干和D的以都是表因果的连词,可译为因而,所以取D。

16.谓修德可免,彼将无德致然乎?在文中的正确意思是(2分):

A.是说修德可以免除蝗虫灾害,恐怕是刘聪那里缺少德行导致这样的吧?

B.是说修德可以免除蝗虫灾害,恐怕是汴州那里缺少德行导致这样的吧?

C.是说修德可以避免蝗虫入境,恐怕是汴州那里缺少德行导致这样的吧?

D.是说修德可以避免蝗虫入境,恐怕是刘聪那里缺少德行导致这样的吧?解析:本题考句意的理解,综合了对实词、虚词、句式、文意的检测。按文句意免除蝗灾指国君之德,汴州不是国君,决定排除B项;同理,D句的避免蝗虫入境也要排除;C项兼有BD二项之错更得排除。恐怕是是据句意所作必要补充,看句意和词义,再看A项,正确。

18.从姚崇三次讲话的内容看,他关于灭蝗的实际见解是(2分):

A.既要做到合道,又要做到适权,就能战胜蝗灾妖异。

B.既要有德行,又要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战胜蝗灾妖异。

C.既要有德行,又要有正确的方法,就能战胜蝗灾妖异。

D.既要有正确的方法,又要上下齐心合力,就能战胜蝗灾妖异。

解析:此题主要是检查考生对整个文章内容的理解。D项的正确的方法上下齐心合力概括了崇三次讲话的主要内容,又客观又实际,必然会战胜蝗灾妖异。而B.C的强调德行及或缺少上下齐心合力或缺少有正确的方法,都不妥;A的合道、适权相去更远,当然更不妥。这三项都不可取。答案为D

剪辑1:

太宗新即位,励精政道,数引徵入卧内,访以得失。徵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与之言,未尝不欣然纳受。徽亦喜逢知己之主,思竭其用,知无不言。太宗尝劳之曰:卿所陈谏,前后二百余事,非卿至诚奉国,何能若是?其年,迁尚书左丞。或有言徵阿党亲戚者,帝使御史大夫温彦博察验无状,彦博奏曰:徵为人臣,须存形迹,不能远避嫌疑,遂招此谤。虽情在无私,亦有可责。帝令彦博让徵,且曰:自今后不得不存形迹。他日,徵入奏:臣闻君臣协契,义同一体。不存公道,唯事形迹,若君臣上下,同遵此路,则邦之兴丧,或未可知。帝瞿然改容曰:吾已悔之。徵再拜曰:愿陛下使臣为良臣,勿使为忠臣。帝曰:忠、良有异乎?徵曰:良臣,稷、契、咎陶是也。忠臣,龙逢、比于是也。良臣使身获美名,君受显号,子孙传世,福禄无疆。忠臣身受诛夷,君陷大恶,家国并丧,空有其名。以此而言,相去远矣。帝深纳其言,赐缎五百匹。(选自《旧唐书魏徵传》)

剪辑2:

古人说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即使君子,也难免有过,不同的是过也,人皆见之,及其更也,人皆仰之而已。古代帝王置谏官,自己有了错误,臣下可以进谏。帝王,自以为是天之子,富有四海,臣服万民,行为万世师,言作万世法,坐在高高的宝座上,俯视切,能倾听逆耳之言,采纳美芹之献的,历史上并不多见。但是也不能一概而论。也有少数聪明一点的,为了坐稳江山,笼络人心,也能从谏如流。有圣君,有贤臣,使政治稳定,国泰民安,历史上称为太平盛世。像唐太宗与魏征,就是一例。而最突出最典型的,要数邹忌与齐威王了。

讽谏帝王,是冒险的事。批龙鳞,逆圣听,需要大勇与大智。多少忠臣义士,赤心耿耿,尽忠进谏,结果呢,有的被挖心,有的被放逐。比干、屈原悲惨的故事,千古流传。(选自臧克家《纳谏与止谤》)

能力演练题库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正确的一项是:

A.木(chang)之长者浚(jun)其泉源

B.虑雍(yong)蔽正身黜(chu)恶

C.克终者盖(gai)寡董(dong)之以严刑

D.垂拱(gong)而治仁者播(bo)其惠

2.下列加点词语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念高危,则思谦冲而自枚:加强自身修养

B.乐盘游,则思三驱以为度:狩猎时网开一面以示有度

C.宏兹九德,简能而任之:选拔有才能的人

D.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老百姓

3.下列句子中加点虚词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无以怒而滥刑B.何必劳神苦思,代百司之职役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岂人主之子孙则必不善哉

C.恩所加,则思无因以谬赏D.将有作,则思知止有安人

山峦为晴雪所洗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4.下列四组句点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B.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项王曰:沛公安在?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

B.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D.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不求闻达于诸侯今治水军八十万众

二.填空题:

5.根据课文内容默写填空:

①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塞源而欲流长也。

②怨不在大,可畏惟人;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忧懈怠,______________________;惧谗邪,_______________;

④总此十思,宏兹九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文武并用,垂拱而治。

6.魏征(580643),字_____,唐太宗封之为__________,文集有《_______________》。疏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一种专用文体。

三.阅读下面一段选文,完成7-10题:

臣闻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思国之安者,必积其德义。源不深而望流之远,根不固而求木之长,德不厚而思国之安,臣虽下愚,知其不可,而况于明哲乎!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不念居安思危,戒奢以俭,斯亦伐根以求木茂,塞源而欲流长也。

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岂取之易守之难乎?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既得志,则纵情以傲物;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虽董之以严刑,振之以威怒,终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载舟覆舟,所宜深慎。

7.下列加点的实词含义全不正确的一组是:

A.臣闻求木之长者B.善始者实繁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春华秋实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C.振之以威怒D.塞源而欲流长也

振长策而御宇内流水不腐

振臂一呼,应者云集源不深而望流之远

8.下列加点虚词的含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克终者盖寡B.根不固而求木之长

盖在殷忧,必竭诚以待下而况于明哲乎

C.岂取之易守之难乎D.而况于明哲乎

臣闻求木之长者青取之于蓝

9.下列加子翻译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人君当神器之重,居域中之大

----帝王位高权重,处者天地间重大的地位。

B.凡百元首,承天景命,善始者实繁,克终者盖寡

----历代帝王,接受上天使命,刚开始人才兴旺,到后来却成了孤家寡人。

C.竭诚则吴越为一体,傲物则骨肉为行路

----竭尽诚心,就能联合敌对的势力;傲视别人,就会使亲人成为陌生人。

D.苟免而不怀仁,貌恭而不心服

----虽免于刑罚但不会感激,表面上恭顺但内心并不服气。

10.下面对这两段文字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第一段提出了全文要阐明的人君必须居安思危,戒奢以俭的主旨。

B.第一段用了两个比喻,先从正面喻证治国必积德,再从反面说明德不厚国不可长治久安。

C.第二段以历代帝王为例说明打天下容易,守天下难的道理。

D.第二段指出了历代帝王不能善始善终的根本原因是忽视了人民的力量。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11-14题。

武德末,魏征为太子洗马,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太宗既诛隐太子,召征责之曰:汝离间我兄弟,何也?众皆为之危惧。征慷慨自若,从容对曰:皇太子若从臣言,必无今日之祸。太宗为之敛容,厚加礼异,擢拜谏议大夫。数引之卧内,访以政术。征雅有经国之才,性又抗直,无所屈挠。太宗每与之言,未尝不悦。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又劳之曰:卿所谏前后二百余事,皆称朕意。非卿忠诚奉国,何能若是?三年,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虑,多所弘益。太宗尝谓曰:卿罪重于中钧,我任卿逾于管仲,近代君臣相得,宁有似我与卿者乎?六年,太宗幸九成官,宴近臣。长孙无忌曰: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太宗日:魏征往者实我所仇,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朕能擢而用之,何惭古烈?征每犯颜切谏,不许我为非,我所以重之也?征再拜曰:陛下导臣使言,臣所以敢言。若陛下不受臣言,臣亦何敢犯龙鳞、触忌讳也。太宗大悦,各赐钱十五万。七年,代王硅为侍中,累封郑国公。寻以疾乞辞所职,请为散官。太宗曰:朕拔卿于仇虏之中,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公独不见金之在矿,何足贵哉?良冶锻而为器,便为人所宝。朕方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虽有疾,未为衰老,岂得便尔耶?征乃止。(《贞观政要任贤》)

11.下列句中加点词语和现代汉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①汝离间我兄弟②魏征为太子洗马

③喜逢知己之主③往事息隐

⑤但其尽心所事⑥从容对曰

⑦征慷慨自若⑧臣所以敢言

A.①②③⑤⑦B.②④⑤⑥⑧C.①③⑤⑥⑦D.③④⑤⑥⑧

12.对下列句子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A.雅有经国之才--很有治理国家的才干。

B.君臣相得---君臣各有收获

C.臣见之若仇--我看见他们就好象仇敌一样

D.自比于金,以卿为良工---我自己好比是金子,你好比是优秀的冶金的高手。

13.但其尽心所事,有足嘉者是指:

A.见太宗与隐太子阴阳倾夺,每劝建成早为之谋。

B.累迁秘书监,参预朝政,深谋远算,多所弘益。

C.征亦喜逢知己之主,竭其力用。

D。任卿以枢要之职,见朕之非,未尝不谏。

14.斗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中建成隐太子息隐这三人与太宗都是兄弟关系。

B.王硅、魏征,往事息隐,臣见之若仇,不谓今日又同此宴。这话说明长孙无忌对唐太宗厚遇魏征从感情上接受不了。

C.本段文字表明唐太宗任人唯贤,胸襟宽广,即使对魏征这样来自敌对营垒的人也能不计前嫌,给以重用。

D.这段文字体现了唐太宗一贯强调的为政之要,惟在得人的政治思想。

四.阅读下面两段短文,完成15-16题:

房玄龄与高士廉偕行,遇少府少监窦德素,问之曰:北门近来有何营造?德素以闻太宗①。太宗谓玄龄、士廉曰:卿但知南衙事,我北门小小营造,何妨卿事?玄龄等拜谢。魏徵进曰:臣不解陛下责,亦不解玄龄等谢②。既任大臣,即陛下股肱耳目,有所营造,何容不知。责其访问官司,臣所不解。陛下所为若是,当助陛下成之;所为若非,当奏罢之。此乃事君之道。玄龄等问既无罪,而陛下责之,玄龄等不识所守,臣实不喻。太宗深纳之。(《大唐新语》)

太宗尝止一树下,曰:此嘉树。宇文士及从而美之不容口。太宗正色谓之曰:魏徵尝劝我远佞人,我不悟佞人为谁矣,意常疑汝而未明也,今乃果然。士及叩头谢曰:南衙群臣,面折廷诤,陛下常不举首③。今臣幸在左右,若不少顺从,陛下虽贵为天子,复何聊乎?(《大唐新语》)

15.翻译划线的句子: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6.简要点评文中的主要人物:

太宗:

魏徵:

宇文士及:

1.A2.D3.A4.B5.略6.玄成、郑国公、《魏郑公文集》古代臣属向皇帝分条陈述奏议的一种专用文体。7.A8.A9.B10.C(这并不是作者要说明的观点)11.C12.C13.A14.A(三者是同一人)

15.①窦德素把房玄龄等询问之事告诉了唐太宗。

②我不理解陛下为什么责备他们,也不明白他们为什么要谢罪。

③朝庭群臣常常当面和您驳斥争论,您常常左右为难不能如意。

16.太宗在大是大非上能从谏如流,但小节上亦爱听奉承访;魏徵直言进谏,咄咄逼人;宇文士及小人心态,拍马一流(有此大意即可)

14.《滕王阁序》

导标显示屏幕

1.学习掌握有关作家作品和文体知识,学习本文写景抒情的表达技巧;

2.积累掌握故、尽、属、即、胜、数、舛、幸、且、矣等实词虚词的多义用法;

3.背诵课文名段并积累有关成语典故和名言警句知识。

导学点拨窗口

《滕王阁序》是骈文的优秀篇章,学习时要抓住文体特点。本文用典多,文辞简奥,给诵读理解带来了一定的困难。为此,要仔细阅读课文注释,疏通文意;对于一些较难理解的地方,可以查找有关词典资料以加深理解。学习中,要充分利用本文句式对偶、音韵和谐、辞采华美等特点,加强理解和诵读。诵读时,除了注意句式的错落变化,还要像读诗词那样,注意每个句子节奏的划分。文意的理解重点要注意第五段所运用的几个典故的含义和作用。实词的理解,也可以利用句式特点加以体会。如时维九月,序属三秋,句式对偶(正对),词义相近。时与序是同义词,即时序之意;维与属是同义词,即在、是之意。虚词的理解要注意其在结构和抒情上所起的作用。总之,对骈文句式的理解,是学习的关键,可结合跟踪试题的练习强化这方面的知识和记忆。

本文全题为《秋日登洪府滕王阁饯别序》,此序当为赠序而非书序。聚散之因缘,登高之见闻,贤主嘉宾之寒暄,旧识新交之志趣等都是赠序之应有之义。如何立意寓旨,如何取舍结构,则颇见为文之功底。王勃天生才智,宛如妙手偶得。统观全文,由地及人,由人及景,由景及情,步步递进,紧扣题意。文因饯别而作,但对于宴会之盛仅略叙数笔带过,而倾全力写登阁所见之景,因景而生之情,这就脱去了一般饯别文章颂扬、应酬的窠臼,辟出了自家新径。结构图:

第一段:扣洪府,地势雄伟、物产珍异、

人才杰出、宾主尊贵。

第二、三段:扣秋日登阁,楼阁壮丽、山川胜景,

秋景特色,流光溢彩

第四、五段:扣饯,宴会胜况,人生遇合

借古勉今,穷且益坚

第六、七段:扣别,自叙遭际,谢主引宾

如何理解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思想感情?作者在着意铺叙美景之后,以腾挪跌宕的笔势,由逸游的豪兴,陡然引出自己仕途坎坷的感慨,表白了报国无门却壮志不坠的执着态度。望长安于日下四句抒写了远离京城,失意流落之情,接着从关山难越,念及英雄失路,连用屈原、贾谊、冯唐、李广四人的典故借怀才不遇的人物表达自己有志难伸的悲愤。至所赖一提,振起全篇。老当益壮几句,勉励同仁不要因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为全篇警策。接着又以大鹏作比,表明凌云之志,又用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的成句,表明自己信心未泯。同时,又反用贫泉涸辙、阮籍之典,说明处困顿而清操不移,逆境中壮志弥坚。作者就是如此展示了其抑扬升沉的情感发展轨迹,披露了交织于内心的希望与失望,追求与痛苦,奋进与失意的复杂情感。

本文骈俪句式有何特点?全文以四六句为主,杂以六四句,七字句,六字句,四字句,三字句,二字句,乃至一字句。这些句式,根据表意的需要而交错运用,使节奏分明,内容启承转合。骈是两马并驾的意思,俪是男女成对之意,骈俪就是使用对偶句,是骈文的共同特点,但这篇序文尤为突出。全篇采用对偶句,不但字面相对,而且音韵大体相对。即一句之中,平节和仄节交替,上下联之间,平节与仄节相对。如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为:平平仄仄,仄仄仄(之)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之)仄仄。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为:仄仄仄(于)平平,平平仄仄;仄平平(于)仄仄,仄仄平平。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为:仄平仄平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仄。如此讲求音律,又不影响意义表达,写出来的句子当然抑扬顿挫,富于乐感,富于诗意。

1.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作者善用灵活多变的笔法描写山容水态,表现楼台壮观,从而把读者带人身临其境的审美境地。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写出了色彩变化之美。这两句不囿于静止的画面色彩,而着力表现水光山色的色彩变幻:寒潭之水因积水退尽而一片清明;傍晚的山峦因暮霭笼罩而呈紫色。上句设色淡雅,下句设色浓重,在色彩的浓淡对比中,突出秋日景物的特征,被前人誉为写尽九月之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翻译)蓄积的雨水已经消尽,潭水寒冷而清澈,烟光雾气凝结傍晚的山峦呈现出紫色。

2.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评析:这一句更是写景名句,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彩霞自上而下,孤鹜自下而上,相映增辉,构成一幅色彩明丽而又上下浑成的绝妙好图。该两句在句式上不但上下句相对,而且在一句中自成对偶,形成当句对的特点。如潦水对寒潭,烟光对暮山,落霞对孤鹜,秋水对长天,这是王勃骈文的一大特点。

运用:(翻译)落霞与孤独的野鸭一起飞翔,秋天的江水和辽阔的天空浑然一色。

2.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

评析:这是全文中最富思想意义的警语。历来有志之士对自己的理想总是能尽量克服一切困难执着地追求,即算在郁郁不得志的逆境当中也不消沉放弃。东汉马援云:大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王勃在此化用,强调失路之人不要因年华易逝和处境困顿而自暴自弃。王勃此时怀才不遇,仍有这般情怀,确实难能可贵。句中老当益壮白首之心穷且益坚青云之志现均可作成语使用。

运用:人老了应当更有壮志,哪能在白发苍苍之时改变自己的追求?处境艰难更应当坚强,不能放弃远大崇高的志向。

下面是一副名胜古迹的对联,阅读后回答1-3题。

一楼何奇?杜少陵五言绝唱,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吕纯阳三过必醉,诗耶?儒耶?吏耶?仙耶?前不见古人,使我怆然涕下!

诸君请看,洞庭湖南极潇湘,扬子江北通巫峡,巴陵山西来爽气,岳阳城东道崖疆。潴者!流者!峙者!镇者!此中有真意,问谁领会得来?

1.一楼何奇中的楼具体指的应该是()

A.鹳鹊楼B.岳阳楼C.滕王阁D.黄鹤楼

解析:本对联用典较多,且多为文史典故,好在我们学过四楼的有关作品。其中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本题考查对对联中有效信息的把握能力,上联杜少陵三过必醉写有关岳阳楼的史实传说,下联洞庭湖东道崖疆盛绘岳阳楼的山川形盛。尤其是范希文、滕子京两个人名及南极潇湘,北通巫峡的描绘在中学学习《岳阳楼记》时接触过,据此断定为岳阳楼。答案:B

2.两字关情中的两字指的是()

A.王之涣在《登鹳鹊楼》一诗中说到的千、一。

B.王勃在《滕王阁序》诗中说到的老、穷。

C.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一文中说的忧、乐。

D.崔颢在《黄鹤楼》一诗中提到的愁、愈。

解析:本题考查文学常识。范仲淹,字希文,又由《岳阳楼记》一文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知两字关情为范仲淹在《岳阳楼记》中说的忧、乐。鹳鹊楼、滕王阁、黄鹤楼没有影响如此深远的两字。答案:C

3.这副对联的内容丰富,归纳上下联的主要意思正确的应该是()

A.上联写楼的史实,下联写作者的感慨。

B.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洞庭湖的位置。

C。上联写楼的传说,下联写湖光景色。

D.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洞庭湖的风景大观和作者的感慨。

解析:本题考查对文意的把握。综观全联,上联写楼的史实和传说,下联写湖庭风景及作者感慨,即此地人杰地灵,这正是作者要表达的真意。A中少言传说及景观,B中没谈下联中作者感慨;C中缺史实及感慨等内容。

风景1:

①《唐摭言》卷五载:王勃著《膝王阁序》时年十四。都督阎公不之信。勃虽在座,而周公意属于婿盂学土者为之,已宿构矣。乃以纸笔巡让宾客,勃不辞让。公大怒,拂衣而起,专令人伺其下笔。第一报云:‘南昌故郡,洪都新府。’公曰:‘是亦老生常谈’。又报云:‘星分翼轸,地接衡庐。’公闻之,沈吟不言。又云:‘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公矍然而起,曰:‘此真天才,当垂不朽矣!’遂亟请宴所,极欢而罢。

②勃往省觐,途过南昌。时都督阎公新修膝王阁成,九月九日,大会宾客,将令其婿作记,以夸盛事。勃至入谒,帅知其才,因请为之。勃欣然对客操觚,顷刻而就,文不加点。满座大惊。酒酣,辞别,帅赠百缯。《中国文学家大辞典》

风景2:

岳阳楼、滕王阁、黄鹤楼号称江南三大名楼,有联赞曰:洞庭月,衡岳云,巫山雨,波撼气蒸,揽天下风光,堪称独步;崔灏诗,范相记,王勃序,两楼一阁,数江南文物,各有千秋。

黄鹤楼在武汉长江边的蛇山上,隔江遥对龟山。始建于公元223年,传费文伟于此驾鹤成仙而得名。此楼屡建屡废,现楼高51.4米,共五层,古色古香。诗文以催颢的《黄鹤楼》诗和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诗最为著名。

岳阳楼在湖南岳阳洞庭湖边,遥对湖心岛君山。原为三国吴将鲁肃的阅兵台。亦屡有兴废。现楼高19.72米,共三层。诗文以杜甫的《登岳阳楼》诗和范仲淹的《岳阳楼记》文最为著名。

滕王阁在江西南昌赣江之滨,为唐太宗之弟滕王李元婴所建,历代屡有兴废。为三大名楼之首,现楼高25米,为明三暗五层结构。诗文以王勃的《滕王阁序》和《滕王阁》诗最著名。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注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A.翼轸(zhen)骖(can)騑睇眄(mian)捧袂(mei)

B.瓯(ou)越潦(liao)水簪(zhan)笏桑梓(zi)

C.台隍(huan)舸(ge)舰帝阍(hun)叨(dao)陪

D.懿(yi)范彭蠡(ni)虢(guo)州遄(chang)飞

2.下列几组成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A.物华天宝钟明鼎食老当益壮高山流水

B.人杰地灵鱼舟唱晚穷且益坚清云之志

C.千里逢迎天高地迥桑榆非晚白首之心

D.高朋满座萍水相逢一介书生俊采星弛

3.下面两组虚词的含义和用法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①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③兰亭已矣,梓泽丘墟

②存者且偷生,死者长已矣④太后曰:敬诺,年几何矣?

A.①句与②句的且字相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不同。

B.①句与②句的且字相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也相同。

C.①句与②句的且字不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也不同。

D.①句与②句的且字不同,③句与④句的矣字相同。

4.下列各组加点实词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豫章故郡,洪都新府/六国灭亡之故事

B.都督阎公之雅望/登高作赋,是所望于群公

C.十旬休假,胜友如云/童子何知,躬逢胜饯

D.敢竭鄙怀,恭疏短引/《谏太宗十思疏》

二.填空题

5.江南三大名楼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初唐四杰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王勃,字________,有《______________》文集存世。

6.默写填空: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烟光凝而暮山紫。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秋水共长天一色。

③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

⑤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⑥北海虽赊,扶摇可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完成7-10题: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俨骖于上路,访风景于崇阿。临帝子之长洲,得天人之旧馆,层峦耸翠,上出重霄;飞阁流丹,下临无地。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川泽纡其骇瞩。闾阎扑地,钟鸣鼎食之家;舸舰弥津,青雀黄龙之轴。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

遥襟甫畅,逸兴遄飞。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睢园绿竹,气凌彭泽之樽;邺水朱华,光照临川之笔。四美具,二难并。穷睇眄于中天,极娱游于暇日。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地势极而南溟深,天柱高而北辰远。关山难越,谁悲失路之人?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

嗟乎!时运不齐,命途多舛。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窜梁鸿于海曲,岂乏明时?所赖君子见机,达人知命。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北海虽赊,扶摇可接;东隅已逝,桑榆非晚。孟尝高洁,空余报国之情;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

7.下列各组加点词语含义和用法全不相同的一组是:

A、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若属皆且为所虏

B、潦水尽/宾主尽东南之美/满城尽带黄金甲

C、即冈峦之体势/胡天八月即飞雪/即日因留沛公与饮

D、穷岛屿之萦回/穷且益坚/觉宇宙之无穷

8、找出与例句对偶句式结构相同的一项

例:披绣闼,俯雕甍

A、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B、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

C、云销雨霁,彩彻区明

D、望长安于日下,目吴会于云间

9、下列对有关语句分析不正确着的一项是:

A.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本句在色彩上,上句淡雅,下句浓

重,浓淡对比,突出了秋日景物的特征。

B.鹤汀凫渚,穷岛屿之萦回;桂殿兰宫,即冈峦之体势写滕王阁周围景

物,是近景。

C.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写彩霞自上而下,写孤鹜自下而上,相

映增辉;青天碧水,天水相接,上下浑然一色,写尽了秋晚暮色之美。

D.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此句所写为眼前所见

之实景,登高远眺,目之所见,耳之所闻,集于笔端。

10.对文中下列典故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怀帝阍而不见,奉宣室以何年表明自己怀才不遇,有似屈原和贾谊。

B.屈贾谊于长沙,非无圣主表明自己生不逢时,有对皇帝的怨恨之情。

C.酌贪泉而觉爽,处涸辙以犹欢表明自己身处逆境,仍能达观看待。

D.阮籍猖狂,岂效穷途之哭表明自己不会怨世恨俗而放任自流。

四.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1-14题:

黄鹤楼记阎伯理

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图经》云:费讳登仙,尝驾黄鹤返憩于此,遂以名楼。事列《神仙》之传,迹存《述异》之志。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宠苁,上倚河汉,下临江流;重檐翼馆,四闼霞敞;坐窥井邑,俯拍云烟: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何必濑乡九柱①、东阳八咏②,乃可赏观时物、会集灵仙者哉。

刺史兼侍御史、淮西租庸使、荆岳沔等州都团练使,河南穆公名宁,下车而乱绳皆理,发号而庶政其凝。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极长川之浩浩,见众山之累累。王室载怀,思仲宣③之能赋;仙踪可揖,嘉叔伟④之芳尘。乃喟然曰⑤:黄鹤来时,歌城郭之并是;浮云一去,惜人世之俱非。有命抽毫,纪兹贞石。时皇唐永泰元年,岁次大荒落,月孟夏,日庚寅也。

(注)①濑乡九柱:指位于懒乡的老子祠,故址在今河南鹿邑.柱,屋柱,代指屋宇.九,泛指多数.②东阳八咏:指南齐文学家沈约任东阳太守时所建八咏楼.楼原名元畅楼,沈约有《登台望秋月》等诗八首,称八咏诗,故称.③仲宣:汉文学家王粲(177217),善诗赋。所作《登楼赋》颇有名。④叔伟:荀叔伟,曾于黄鹤楼上见到仙人驾鹤而至。⑤乃喟然曰五句:传说汉辽东人丁令威学道成仙,化鹤归来,落城门华表柱上,有少年欲射之,鹤乃飞鸣作人言:有鸟有鸟丁令威,去家千年今始归,城郭如故人民非,何不学仙冢累累.

11.下列各句翻译正确的一项是:

A.遂以名楼---于是就用这件事来给楼命名

B.亦荆吴形胜之最也----也是荆吴一带最美好的风景。

C.下车而乱绳皆理---从车上一下来就先整理混乱的绳子。

D.游必于是,宴必于是---游玩和集宴一定都在这里。

12.下列各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A.州城西南隅,有黄鹤楼者点明黄鹤楼所在的位置在城的西南角。

B.观其耸构巍峨,高标宠苁是刻划黄鹤楼的整体形象,着重突出了楼高。

C.何必濑乡九柱、东阳八咏用典说明黄鹤楼可代替这些楼以观景集仙。

D.或逶迤退公,或登车送远指来往的过客行人都在这里经过停留。

13.下列两句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坐窥井邑,俯拍云烟②月孟夏,日庚寅

A.井邑即有闾阎之意,孟夏指夏季的第一个月。

B.井邑即有舸舰之意,孟夏指夏季的第二个月。

C.坐窥是讲抬眼看市容,日庚寅是用干支纪日。

D.俯拍云烟可见楼之高,日庚寅是指当时天气良好。

14.对本文的内容解说不当的一项是:

A.第一段写景,有上有下,有远有近,有内有外,有虚有实。

B.荆吴形胜一句对楼的重要性作了极为简明扼要而又极有分量的概括。

C.第二段点出曾在黄鹤楼活动的历史人物,表达了历史的苍桑感。

D.本文取材得当,层次分明,有掌故,有事实,有议论,也有感慨,情辞并茂。

五.阅读下面三首唐诗,完成15-16题。

滕王阁诗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南浦云,珠帘暮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黄鹤楼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登岳阳楼杜甫

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

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亲朋无一字,老病有孤舟。

戎马关山北,凭轩涕泗流。

15.从上述三首诗中各找出一句与爽籁发而清风生,纤歌凝而白云遏同属主谓结构的对偶句:

王诗:

崔诗:

杜诗:

16.理解三诗内容,简要回答下列问题(要简述理由):

①从诗的格律形式来看,三诗有何共同之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从诗的立意内容来看,哪两首更为接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从诗的主题来看,哪一首更切近现实?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④你比较喜欢哪一首,理由何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A2.C3.C4.A5.岳阳楼、黄鹤楼、滕王阁;王勃、卢照邻、杨炯、骆宾王;子安、《王子安集》6.略7.C8.D(动宾结构)9.D(虚实结合)10.B(无恨主之意)

11.C(刚上任就治理得好)12.D(只指穆公)13.A14.C

15.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

16.①三首都是律诗。八句四联,双句末尾押韵。②王诗和崔诗更为接近。因为都表达出了物是人亡、繁华不再的感慨。③杜诗更接近现实。写出了自己的贫病交加和国家战乱的忧患。④略

15.《师说》

导标显示屏幕

1.学习理解韩愈阐明全新师道观念的斗争精神和尊师重教的观点;

2.学习借鉴本文事理结合论证和对比论证的议论文写作方法;

3.积累掌握传师道受固从也则于

乎所以等词的用法;

4.背诵课文。

导学点拨窗口

韩愈的《师说》一文针对性很强,具有批判现实的精神。学习中,可先参照课文注解和有关背景资料,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动机。然后,看注释,通读课文,了解全文的总体结构和主要观点,特别要重点理解第一段观点的新颖和第二段对比论证的有力。在此基础上,反复读熟课文直至背诵。背诵时要注意语气和语句的停顿、词语的连属、声调的抑扬等。如有不正确,则说明在理解上有误差,应该及时纠正。词语方面重点要辨析传、师、道、惑、益、从、也、则、于、乎、所以等的意义和用法。可先做好后面的跟踪试题。

初中学过韩愈的《马说》,是讲识别人才、爱护人才的,内容和本文有一定的联系。韩愈宣扬尊师重教,也以伯乐自许。学习中,可以回顾复习《马说》,增强对本文思想内容的理解。

本文是一篇议论文,说为李蟠而作,实际上是抨击当时那些自恃门第高贵,看不起别人,不肯从师学习,甚至对别人从师也进行嘲笑的士大夫阶层。为达使人信服的目的,文章必须既要有理论论据又要有事实论据地提出自己的新观点,因而作者先从老师的功能角度做演绎推理立论,然后,再以现实存在的不良风气和孔

子从师的言行作归纳推理加深论点。全文结构严谨,论证有力,是古代论说文的典范。结构图: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理论论据)演绎推理(观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士大夫耻学于师(反面现象)

归纳推理(观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孔子从师的言行(正面实例)

李蟠从师行古道(身边活例)呼应印证(观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

如何理解本文思想的进步性?韩愈在《师说》中的创新,在内容上至少有三点:一是突破了一般人对教师作用认识的局限,从授之书而习其句读的受(授)业,扩大到传道、解惑,明确提出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这个对教师作用的全面而崭新的界定,在当时是个了不起的进步,在今天仍有现实意义。二是针对上层士大夫之族的门第观念,明确提出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的全新的从师之道的观念:从师即是学道,惟道是问,凡是闻道者无论贵贱长幼都可为师。这是石破天惊的新观念,开拓了为师者的广阔领域。三是在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指导下,从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的客观事实出发,推论出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的崭新观点,说明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闪耀着朴素的辩证唯物论的思想光辉。

如何理解本文的行文气势?韩愈的论说文向以气势通畅著称。就本文而言其气势来自三个方面:崭新理论本身的说服力,加上严密逻辑的论证力和语言上奇偶骈散结合的表现力,形成文章的夺人气势。首段思路是:古之学者必有师,师的作用是传道受业解惑,惑则必从师,从师即学道,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结句大有如截奔马之势;全段层层顶接,步步推进,逻辑严密,一气呵成,更是势不可当。次段紧承首段对师道的论述,连用三个层层深入的对比,从不同侧面批判当时士大夫中流行的耻于从师的不良风气,批判的语气也一句比一句加重,由其皆出于此乎的疑问语气,发展到吾未见其明也的责备的语气,再到其可怪也欤的带有强烈感情的讽刺语气。这种语气上的层层递进,声势逼人。三段正面论述圣人无常师,以备受尊崇的圣人孔子的无可辩驳的言论和实践为例,说服力极强。且为一段古之学者必有师、二段古之圣人犹且从师而问焉提供有力佐证,一石三鸟,精当无比。结尾又从行古道、嘉今人的角度点明写作目的,贯通古今,继往开来,更有高屋建瓴之势。全文文势硬转直接,陡直峭绝:开篇古之学者必有师突兀而起,有如横空出世,已见出奇;中间三个对比,如三峰插天,兀然峭立,直起直落,了不相涉,更见其奇。营造这种雄直峭兀之势,最为韩愈所长。本文灵活多变的散句,于流畅中含顿挫,参入对偶与排比(本文中指句中词语的排比),又于灵活中见整齐。奇偶骈散交错运用,自然配合,错落有致,亦增势不少。

1.古之学者必有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评析:劈头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的论断,紧接着概括指出师的作用传道受业解惑做为全文立论的出发点和依据。然后句句顶接,推论出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观点。同时,一开头郑重提出古之学者必有师,就隐然含有对今之学者不从师的批判意味,很自然地为第二段埋下了伏笔。本句翻译时要注意者也和所以在句式中的含义和作用。

运用:(翻译)古代求学的人一定有老师。老师是用来传授道理、交授学业、解答疑难的。

2.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如是而

已。

评析:这一句是在前文已用老师的职能作出了理论论证和用孔子言行作了事实论证之后,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地得出了进一步的结论。这个结论,是对道之所存,师之所存的深化,也是对士大夫之族耻学于师的进一步批判。说明了师生关系是相对的,教与学是可以相长的。这一句由是故引出,用如是而已结尾,化繁为简,既显见解的深辟透彻,又有一种高瞻远瞩的气势。

运用:(翻译)因此,学生不一定不如老师,老师不一定比学生贤能,听到的道理有先有后,学问技艺各有专长,如此罢了。

阅读下面一段文言文,然后完成如下问题(1990年全国高考试题第二题)

田单①将攻狄,往见鲁仲子。仲子曰:将军攻狄,不能下也。田单曰:臣以五里之城,七里之郭,破亡余卒,破万乘之燕,复齐墟。攻狄而不下,何也?上车弗谢而去,遂攻狄。三月而不克之也。田单乃惧,问鲁仲子曰:先生谓单不能下狄,请闻其说。鲁仲子曰:将军之在即墨,坐而织蒉②,立则丈插③,为士卒倡曰:‘可往矣!宗庙亡矣,魂魄丧矣,归于何党矣!’当此之时,将军有死之心,而士卒无生之气。闻若言,莫不挥泣奋臂而欲战。此所以破燕也。当今将军东有夜邑④之奉,西有淄上⑤之娱,黄金横带,而驰乎淄、渑之间,有生之乐,无死之心,所以不胜者也。田单曰:单有心,先生志之矣。明日乃厉气循城,立于矢石之所,乃援桴鼓之,狄人乃下。《战国策齐策六》

[注]①田单:战国时齐人,以功封安平君。②蒉:草编的筐子.③丈插:即杖锸,拄着铁锹。④夜邑:地名.⑤淄上:地名。

17.以下例句中的所以,和此所以破燕也中的所以意义、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②君、相之所以为民计者,亦不过前此数法也

③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④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⑤此世所以不传也

⑥天地之所以养人者,原不过此数也。,

⑦此吾所以为治平之民虑也。;

⑧所以遣将守关者,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幽

A.①⑥⑦B.③④⑤⑦⑧C.①②⑥D.②③④⑤⑧

解析:所以是复音虚词,《师说》一课出现较多,应在本课积累掌握其用法。常见用法有二:一表原因,二表根据、依靠、凭借。题干所以表原因,选项中①②⑥属根据、依靠、凭借,③④⑤⑦⑧表原因,因此取B。

19.明日乃厉气循城一句的正确意思是

A.第二天就激励士气,巡视城中。

B.第二天就激励士气,沿城墙巡视。

C.第二天就振作精神,巡视城中。

D.第二天就振作精神,沿城墙巡视。

解析:按文句意思,是田单振作起精神不是激励士气,且攻狄城是在城外进攻,所以B项不妥,AC二项也不妥。答案:D

20.鲁仲子在战前预言:将军攻狄,不能下也。从原文本意来看,他这样说的主要依据是(3分)

A.先前田单织蒉杖锸,贫困窘迫;而今黄金横带,四处游乐,已经丧失斗志。

B.过去田单城廓狭小,背水一战;如今东有夜邑,南有淄上,因而尾大不掉。

C.眼下情况已和破燕时不同。现在情况是田单享有厚俸,溺于欢娱,只有士卒奋臂欲战,当时情况完全相反。

D.目前情况已和破燕时不同。当时情况是田单有死之心,因而士卒无生之气,现在情况完全相反。

解析:本题考对整体文意的理解,要注意分析理解鲁仲子所讲的那一长段话。攻城,关键在将帅和士兵能上下一心,有高昂的士气和必胜的决心。A项的因物质生活改变而丧失斗志,B项的因国土势力改变而尾大不掉,C项的将帅无心作战,只有士卒奋臂欲藏,这三项虽然都属作战胜负的重要因素,但不是关键,所以都不可取。答案为D。

剪辑1:

剪辑2:

唐宋八大家系由明代朱右、唐顺之、茅坤等人提出。元末明初朱右尝选韩柳欧阳曾王三苏为八先生文集。《明史茅坤传》说:坤善古文,最心折唐顺之。顺之喜唐、宋诸大家文,著文编,唐、宋人自韩、柳、欧、三苏、曾、王八家外无所取,故坤选《八大家文钞》。其书盛行海内,乡里小生无不知茅鹿门(茅坤别号鹿门)者。明代还形成了以唐顺之、茅坤、归有光为代表的唐宋派作家群。

韩愈为唐宋八大家之首,倍受宋人推崇。欧阳修《书旧本韩文后》称:道固有行于远而止于近,有忽于往而贵于今者,非惟世俗好恶之使然,亦其理有当然者。而孔、孟惶惶于一时,而师法于千万世。韩氏之文,没而不见者二百年,而后大施于今。此又非特好恶之所上下,盖其久而愈明,不可磨灭,虽蔽于暂而终耀于无穷者,其道当然也。苏轼《潮州韩文公庙碑》称:自东汉以来,道丧文弊,异端并起,历唐贞观、开元之盛,而不能救。独韩文公起布衣,谈笑而麾之,天下靡然从公,复归于正,盖三百年于此矣。文起八代之衰,而道济天下之溺,忠犯人主之怒,而勇夺三军之帅。此岂非参天地,关盛衰,浩然而独存者乎。苏洵《与欧阳执事书》称:韩子之文,如长江大河,浑浩流转,鱼鼋蛟丸,万怪惶惑,而抑遏蔽掩,不使自露;而人望见其渊然之光,苍然之色,亦自畏避,不敢迫视。王安石在《上人书》中称:自孔子之死久,韩子作,望圣人于百千年中,卓然也。

能力演练题库

一.选择题:

1.下列加点词语的含义与现在的用法分析正确的一组是:

①古之学者必有师。②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③今之众人,其下圣人也亦远矣。④小学而大遗,吾未见其明也

⑤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⑥年十七,好古文

A.全不相同B.②③⑤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C.全都相同D.①③⑥和现在的用法相同

2.下列加点词语含义相同的一组是:

A.师道之不传也久矣B.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

六艺经传皆通习之圣人无常师

C.吾从而师之D.其闻道也亦先乎吾

乃大惊,问所从来余嘉其能行古道

3.下列各句中的虚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A.欲人之无惑也难矣B.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三人行,则必有我师

B.而耻学于师D.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不拘于时,学于余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

4.下列加点词语的注音和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A.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传:chuan,流传

B.作《师说》以贻之贻:dai,赠送

C.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读:dou,句中的停顿

D.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谀:ru,阿谀,奉承

二.填空题;

5.韩愈,字_______,世称_______,卒谥____,作品集有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