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课文悟读
能站在文学巨人的面前谈巨人的文章,在现行中学教材里是不多见的,而《灯》就是我们可以直面作家的作品。读这篇作品就仿佛随着作者又回到了他作为有理想、有气节的热血沸腾的青年时代。生逢乱世而沉静应对,对自己、对生活、对国家充满必胜的信心。因热情而生希望,因深刻而有信心,因愤怒而显平静,因执著而富有创造《灯》反映了巴金先生的一贯追求,也反映了他灯的情结。
巴金在谈《黑夜行舟》的创作时说:我看见远方一盏红灯闪闪发光,我不知道灯在哪里,但是它牵引着我的心,仿佛有人在前面指路。当时他还不满19岁。1931年他在《激流》总序里谈到:我还年轻,我还要活下去,我还要征服生活。我知道生活的激流不会停止,且看它把我带到什么地方去!这段话表明了他的生活态度。后来他在《电椅集代序》中又说:我确实喜欢自己的文章光明,这就是我许多年来在黑夜里叫喊的目标。表达了他对光明的渴求。在写《灯》之前巴金先生在桂林写了一篇《爱尔克的灯光》,我们可以把他看成《灯》的姊妹篇,用灯象征希望,象征理想,象征着对生活、对胜利的信心。
与小说相比,散文并不是巴金先生的主体创作内容,但散文作为他小说创作的补充和内容的延续,更明确地谈出了自己的写作意图和人生态度。在灯中,作者营造了一个巨大的黑暗背景,但于黑暗中却有着不可遏制的激情。热情之火无处不在,化成灯寓于每一段文字中。
在右边,傍山建筑的几处平房里射出来几点灯光,它们给我扫淡了黑暗的颜色。
这些深夜还燃着的灯,它们(似乎只有它们)默默地在散布一点点的光和热,不仅给我,而且还给那些寒夜里不能睡眠的人,和那些这时候还在黑暗中摸索的行路人。
灯光,不管是哪个人家的灯光,都可以给行人甚至像我这样的一个异乡人指路。
他们点灯不是为我,在他们的梦寐中也不会出现我的影子。但是我的心仍然得到了益处。我爱这样的灯光。
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我想着,想着,不觉对着山那边微笑了。
我们将这些话连接起来看,从作者反复的吟咏中我们会感受到作者的激情与执著,会看到作者之于生活、胜利的信心!黑暗的包围与重压让作者感到窒闷,但作者将黑暗和窒闷放在人生的征途上,让灯光照彻黑暗,使时空相接,光明的世界飘荡在脑海中,那黑夜怎会蒙蔽追求者的眼睛?苦难只能折磨人的肉体,又怎能迷惑和摧毁智者的精神?作者精巧的构思使现实和往事有机地结合,于人们的脑海中形成了对未来强烈的憧憬。人生的哲理和爱国的激情相互撞击,产生了强烈的震撼力,进发着思想者的火花人,总该有热情,总该有追求,总该有信心。于己好,于人好,于国好!我们应该把本文看作是巴金先生世纪老人给青年学生的寄语。
二、亮点探究
1.如何理解夜是漆黑的一片,在我的脚下仿佛横着沉睡的大海,但是渐渐地像浪花似的浮起来灰白色的马路中的比喻内容?
探究学习:从表层看,这个句子只是景物描写,把宁静的黑夜比喻为沉睡的大海;把因视觉逐渐适应黑夜而朦胧看到马路比喻为浪花浮起。从深层挖掘,我们会发现作者把黑夜比作大海除了加深黑暗背景的浓重之外,还有营造大的黑暗强化灯光作用的目的;浮起来的马路也巧妙地暗写了灯光。
2.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提到了山,试分析其深刻的思想含义(或作者的设计意图是什么)。
探究学习:作者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都设计了山,主要是用以表现前进道路上的艰难险阻,以及作者不畏山的阻隔,满怀希望和胜利的自信与乐观。
3.透视作者所举的简单例子:是的,那边不是起了一阵急促的脚步声吗?谁从城里走回乡下来了?过了一会儿,一个黑影在我眼前晃一下。影子走得极快,好像在跑,又像在溜,我了解这个人急忙赶回家去的心情。那么,我想,在这个人的眼里、心上,前面那些灯光会显得是更明亮、更温暖罢。
探究学习:这个例子看似平淡粗糙,但意义重大。这段文字虽然不多,但描写得细腻传神。从听觉、视觉、动作、心理等多方面进行了描写,突出夜行人具有明确的目的家,用急促的行动衬托灯光的重要。以无名人对家的正常感受为例,具体而微,从小处人手说明追求目标、希望等所产生的动力,喻示只要心里有灯,就会有信心。
4.如何理解我们不是单靠吃米活着的这句话?
探究学习:简单理解这句话就是,我们活着就要吃米,但米并不是我们惟一的需要。那我们还需要什么呢?那就是精神,是人们孜孜以求的理想,是光明,是超越生物、生理需求的社会的、哲学的需求。朴素的语言,深刻的哲理,鞭策人们奋进。
5.许多同学都很欣赏我的心常常在黑暗的海上漂浮,要不是得着灯光的指引,它有一天也会永沉海底这个句子,你对此句子是怎样理解的?
探究学习:我们可以从结构、内容、政治思想和人生哲理等4个方面来考虑。结构上,黑暗的大海照应开头;内容上,用常常、黑暗、大海、漂浮表现长期险恶的环境对我的折磨;政治上,表现抗日战争的艰苦卓绝带给人无限的痛苦;人生哲理上,灯光就是光明,就是希望,它指引和鼓舞我,使我的信念变得执著,帮我战胜黑暗。
6.结合句子但是我想,那一点微光一定还在他的心灵中摇晃谈谈为什么在这人间,灯光是不会灭的?
探究学习:微光已经由爱之光变为了他的心灵之光,人间的灯光则更是光明与希望的象征了。灯已经由物质变为了精神,精神是不灭的,所以,胜利一定会来到。主题在这儿得到了完全的升华,同时,作者含蓄的结尾,又让人回味无穷。
三、选题设计
1.对1939年1942年巴金辗转于上海、桂林、昆明、重庆、成都时所写的散文进行研究。
研究方法:
(1)阅读:《黑土》(1939)上海,《桂林的微雨》(1939)桂林,《爱尔克的灯光》(1941)重庆,《在泸县》(1940)重庆,《火》(1941)桂林,《寂静的园子》(1940)昆明,《风》(1941)昆明,《雨》《日》《星》(1941)昆明,《废园外》(1941)昆明,《灯》(1942)桂林。
(2)对比总结,找出在思想、创作手法上的同与异。
(3)选择能证明所得出的结论、明确观点的材料。
参读书目:
(1)《中华散文珍藏本巴金卷》。
(2)《废园外》。
(3)《巴金散文集》。
(4)《中国现代文学史》。
(5)《中国现代小说史》第二卷。
(6)网上查巴金在线
2.探究灯的原型意象和灯的意象。
研究方法:
(1)了解灯的最初的、最基本的作用。
(2)了解灯会的内容。
(3)统计与灯的词语、成语。
(4)了解中外关于灯神的传说。
(5)阅读名家的文学作品,总结灯的文学意象的普遍性。
(6)得出结论,结合生活层面与精神层面来谈。
参读书目:
(1)傅道彬《晚唐钟声灯光烛影里的中国诗》。
(2)《古希腊神话》《阿拉伯神话故事》。
(3)《冰心散文选》。
(4)《中华成语大词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