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程:师生问好师:今天很抱歉,周六把大家弄来上课,可能很多同学会感到有些郁闷,尤其今天是这样阳光灿烂,那么我们今天首先来点轻松的,大家看屏幕上,打的是晏子,这个人你们熟悉吗?生:熟悉师:知道他的故事吗?生:知道师:能否请一位同学来讲一下他的故事?(一位学生举手,讲晏子使楚的故事)师:讲得真好,十分感谢!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正直师:正直吗?他为人民疾呼吗?生:聪明师:对,晏子是以一位智者的形象出现在历史当中的,不过今天我们要讲的是他另外一个故事(将翻译的现代文发给学生),现在,请一位同学起来把这个故事读一下,刚才那位同学举手了我没有看到,很抱歉,现在你来讲好吗?学生读译文师:很好,现在大家看看,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生:正直的人师:为什么?生:想把钱给百姓师:还有呢?生:廉洁师:现在大家豆清楚了他的品德了吗?生:清楚了师:但是还有一个人不清楚,就是晏子,我儿子晚上经常说,想梦见唐僧,我说即使你梦见了他也不懂你的话,因为你说的是现代文,他是唐代的人。平时我们都是扮演的现代人,把文言文翻译成现代文,今天我们反过来,客串一把古人,把这段文字翻译成古文好吗?生:好(教师在屏幕上显示课文的现代文翻译,在现代文下面根据学生回答打出翻译出来的古文)师:晏子正在吃饭?生:晏子正食(教师打出)师:你们见过古文里面说正在是用正吗?生:没见过,应该用方(教师把正改成方)师:齐景公派使者来了?生:公使使至师:很不错(打出)继续,晏子把自己的食物分给他吃?生:子分食与之师:使者没有吃饱,晏子也没有吃饱?生:使者未足,晏子也师:也?生:亦,亦未足师:很好,继续,使者回去?生:使者归,使者返,(教师将两种答案都打在屏幕上)师:告诉了景公?生:告之于公,师:景公说,呀生:景公曰:噫!师:呵呵,用的是哪个噫?生:口字旁那个师:我用的是拼音,这个字太难找了,我们用意代替一下吧,就相当于通假字,他穷得象这样啊!生:如此窘也!师:怎么不用穷呢?生:一般古文穷都是指官运人生道路一类的,应该用窘师:很好!我们一般说日暮途穷,就是指道路迷茫,还有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这里又是指穷尽。我不知道?生:吾不知也师:吾?(生讨论)生:寡人师:我们知道,景公是一个诸侯,先秦诸侯自称都是寡人,很好,我的过错啊!生:寡人之过也师:派使者送千金和收税权给他,这里大家看看资料,我把千金和收税权划线,后面的括号里面写的千金与市租,因为这个词比较生僻所以这就是原文,大家照着写就可以了生:使使送千金与市租师:很好,继续,请他用来供养宾客?生:使以待宾客师:晏子推辞了?生:子辞之师:多次送给他?生:数(shuo)赠之师:最后晏子拜了两次推辞说生:子再拜辞曰师:什么叫再拜?生:拜两次师:为什么拜两次?生:表示恭敬师:我家不穷生:吾家不窘也师:我们说古人有名有字还有号什么的。谦虚的时候应该称什么?生有争议,有学生说名师:自称谦虚应该称名,所以这里最好是?生:婴家不窘也师:因为景公的赏赐生:因公之赐师:还有其他的意见吗?生:以公之赐(教师打出两种翻译)师:恩泽遍及父族母族和妻族?生:恩及三族师:延伸到交游的朋友
生:延至友生:好像不大舒服师:为什么不舒服?生:感觉这个翻译读起来不舒服师:那你觉得怎么样才舒服呢?生:我也不知道,感觉而已师:好,那我们先把这个问题放下,继续看后面,用来赈济百姓?生:以之赈民师:国君的赏赐很优厚了生:君之赐厚矣师:为什么不用也?生:也感觉是判断,矣感觉好一些师:矣用来陈述,还有一些感情继续,我听说?生:婴闻之师:从国君那里获得厚赏生:获厚赏于君,获赏于君师:散给百姓?生:散之于百姓师:这就是代替国君统治人民生:此乃代君治民也师:忠臣是不做的生:此乃忠臣不为也师:从国君那里获得厚赏而不散给人民生:获厚赏于君而不散之于民师:这就是用筐箧收藏财物生:此乃筐箧之藏也师:仁义的人是不干的生:君子不为也师:仁义的人就是君子,很有道理师:向上从君主那里获取生:上取于君生:进取于君师:有人说进,你能说一下自己的观点吗?这里明明是向上啊?生:我记得《岳阳楼记》里面有这个,进就是对皇帝,退就是对下面,但是我记不太清楚了师:很好!《岳阳楼记》里面说: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也?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我们同学读书很仔细啊!是为家臣蓄积财物?生:此乃宰藏也师:智慧的人是不做的生:智者不为也师:穿粗布衣服,吃一样食物生:衣短褐,同食师:内心满足就能免于忧患生:心足则避忧(患)也师:为什么要只用忧或者患?生:古代多用单音节词师:对,我们现在说长江,古人叫江,黄河古人叫河,我们多用多音节词,古人多用单音节词师:下面,景公对晏子说,从前我们去世的国君把书社五百授予管仲生:景公谓晏子曰:前桓公以书社五百授之仲师:你们觉得用前好吗?生:不好,师:那用什么?生:昔师:去世的国君该怎么说?生:先王(教师改正)师:管仲没有推辞就接受了生:未辞而受之师:管仲呢?生:省略了师:好,继续,你推辞是什么原因呢?生:汝辞之何也?师:用汝合适吗?韩愈有一首诗《听颖师弹琴》,开头说昵昵儿女语,恩怨相尔汝,尔汝就相当于我们现在说卿卿我我,是比较亲密的人之间说的,你们觉得这里最好用什么?生:子师:好,再看下面,晏子说:智慧的人考虑多了,难免圣明的人考虑多了,肯定会有一次失误,愚蠢的人考虑多了,肯定会有一次成功。生: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师:呵呵这么肯定?你们似乎在冒险啊!师:终于到最后了,向来管仲的失误就是我的成功吧,所以拜两次不敢接受生:臣以为管仲之过乃臣之得也,故再拜而辞之(弗受)师:我们终于把文段翻译成古文了,我现在把我们的成果念一遍(教师念),你们认为晏子能看懂吗?生:二懂二懂(方言:半懂)师:我刚才觉得我们不是在翻译成先秦古文,倒是象在翻译成《三国演义》,我乃常山赵子龙也!这种句式其实是明清时候的句式了,那么先秦的句式到底是什么呢?我们现在来看看原版的是怎么样的,我们的算是盗版,但是盗版也有比原版好的地方(发下原文)师:我们看看原版比起我们的盗版如何?前面大家翻译得很好,使使我觉得比原文还精练一些,(以下主要是对比学生翻译文段与原文的异同,讲解文段有关字词知识)师:刚才我们看了文段,现在大家想一下,如果你是晏子,会接受赏赐吗?会的举手师:这么多啊,那不会接受的举手(一个学生举手)师:能说说为什么吗?生:我觉得怕景公送了我财物之后会叫我干一些不愿意干的事情师:国君给臣子行贿让他贪赃枉法是吧?生:是师:那么为什么要接受呢?也请同学说说生:是钱啊!师:呵呵,是啊,不能跟钱过不去,我就经常想中五百万呢!但是有一个事实是,晏子没有接受为什么?大家可以看到晏子的什么品德?大家从文段中找答案
(学生看文段)生:心系百姓师:为什么生:想把财物分给百姓师:可是他最后还是没有师:晏子讲述自己拒绝的理由,有几个?生:三个师:分别是什么?(生回答)教师出示课件师:我以为,与其说是晏子的理由,不如说是晏子的困境,晏子是否想用这钱来帮助百姓?生:是师:但是最后帮助了没有生:没有师:也就是说,他因为某种原因,把他心系的百姓给牺牲了,人家经常说两难处境,但是这时候晏子面对的其实是三难,收还是不收,这的确是个问题,他应该怎么选择?生:他可以把钱分给百姓,然后说这是国君给他们的师:在钱上都附一个说明书,告诉大家这是国君的钱吗?(生笑)师:听起来不错,但是实际操作的时候可能就不是这么回事了,如果你遇到的是一个胸怀宽广的国君,也许没有问题,但是如果遇到的是心胸狭隘的国君,那么后果很可能就是很严重的,晏子说了自己拒绝的三个理由,在这三个理由当中,有最起关键作用的一个原因吗?生:有,代君君民师:什么叫代君君民?生:帮君主治理人民师:为什么晏子不愿意?生:怕功高震主师:能详细说说吗?生讲述师:但是代君君民,是否是正确的?生不能回答师:汉代的时候,周勃和陈平都是丞相,一天皇帝问周勃,今年天下判死刑的有多少?周勃不能回答,皇帝又问,进来京城建设情况如何?周勃还是回答不上,十分恐慌,皇帝问陈平,陈平说,这些事情你不该问我,自然有主管的官员,你应该问他们。皇帝就说,那你干什么呢?陈平说,我的责任就是帮你管理百官天下。皇帝听了之后十分高兴,下来之后周勃抱怨陈平不教他这些而让自己丢丑,陈平说:你当丞相连自己的职责都不清楚那干什么呢?我讲这个事情,只是想说明,代君君民实际上应该是相的职责,但是,这时候却是晏子的恐慌,为什么?师:现在我们来设想,你自己就是晏子,你曾经历了庄公、灵公、景公三个国君,从政57年,事景公48年,创造了一个引人注目的记录。你经历的最后一个国君就是景公,景公算不上一个十分英明的国君,但是他对你的信赖却是无可怀疑的,在记载你事迹的《晏子春秋》,全书220章中,记载你匡谏齐景公的不下50章。而此50章中,记景公闻过知错的12章,记述景公纳谏后不仅当面认错,而且立即改正的25章;此外,虽然书中没有标明景公闻谏认错但实则赞成你的匡正因而知非而止的10章。你去世的时候,景公正在打猎,闻听消息,他马上驾车回来,他觉得车太慢,于是跑下车步行,一会又感觉步行还是没有车快,于是又坐上车来为你奔丧。你去世以后,一天,景公在射箭,每箭一发,叫好声不断,景公说:要是晏子还在的话,他不会容许你们这样阿谀奉承的。可是,就是这样一个国君,你仍然不敢接受他的赏赐,为什么?学生:害怕师:现在我们设想一下:给你两个选择:接受赏赐,但是这很可能成为你以后的罪状,在你倒霉的时候,不仅你,连同你的家人都会遭到灭顶之灾;拒绝赏赐,那么你可以名垂青史,并更加获得国君的信任,你选择哪个?(大部分学生选择后者)师:看来大家现在意见有分歧了,而晏子的选择,跟他的个性是分不开的,他从政57年,事景公48年,能做到这么久,与他的谨慎是分不开的。而在这件事上,我们可以看到,受损失最大的是谁?生:百姓师:得益最多的是谁?生:晏子师:他得到了什么?生:名身师:也许还有国君的更加的信任。中国历史上有过不少明君,也有过不少昏君甚至暴君,但是,没有谁能保证自己遇到的都是明君,所以,伴君如伴虎。当一个国家所有的东西都取决于一个人的时候,他的个性、爱好、心情、智商都决定了你的生存,如果你遇到这样一个皇帝,当听说百姓闹饥荒的时候居然问他们怎么不吃肉粥,那么在他的手下做事,其危险就是可想而知的了。这个话题对大家来说也许太沉重,但是却是中国几千年来的事实。有很多人都提出过同样一个问题:为什么?答案是很多的,答案更是沉重的,这种沉重,大家在以后看一通过我们读书和社会经历去逐步了解,想通过这一堂课了解,无疑是不够的,今天的课就到这里,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