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传统和非传统的前景和命运取决于现实的认取和否定之间的活动结果。启蒙和愚昧分属传统和非传统。认取启蒙和承袭愚昧分别是两种不同的现实活动。而现实活动在形态上可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思想、学术、舆论等方面。无论认取启蒙还是承袭愚昧都必须诉诸现实的活动才能见出胜负强弱消长的态势。这就是说,文化上的问题必须通过现实的活动才能得到解决,反之则无解决的可能性。现实的问题需借现实的活动解决之,运用文化的方法于事无补。
对于许多中外文化论者来说,传统是一个笼统而含混的概念,常被理解为同现在相对、而又对现在起作用的文化上的过去。给传统加上文化的限定词后,传统便有了概指文化上的过去的外延。也许,这种用综合的方法、以概括性面目出现的对传统一词的解说,不但无助于我们正确地把握并阐明传统所蕴涵的丰富而复杂的内涵,也会由此增加对其含义的误解。
不消说,传统是文化学的结构性内容。它可以指卡西尔所说的一些文化符号,也可以是历史学家所注目研究的对象,可能更重要的还是社会学范围内的风俗习惯、思想观念、宗教艺术之类的描述形态。它的确具有某些综合的特征,所以人们常在政治、经济、社会等多种领域中觅寻其迹,对它作出什么解释,并进而对它怀着什么期待。由于文化一定要借助综合才能建立起观照人类自身的结构框架,致使文化与传统有了一条相互连接的纽带。说到传统便不得不提起文化;提到文化,又不得不强调传统。当然两者之间还是有些明显的区别:传统不等于文化,传统只是文化的一个参照点,例如反传统不等于反文化。
这里要讨论的问题在于,在我们中国,特别是现代,对于那些持十分激烈的态度去反传统的人来说,反传统几乎成了反中国传统文化的同义语。反对旧文化的人们把传统与旧文化等量齐观,其眼中的传统也似乎与旧文化如影随形。人们由此反传统而反对旧文化自有其正当的理由和价值。然而,如果我们冷静地看待另外一些对反传统颇持异议的人们对前者的批评和责难,以及两派人士之间的争论时,就会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对反传统持异议的人们所要维护的传统,也几乎是传统文化的同义语,维护传统也即维护传统文化。这种情况的出现确实令人费解,它是那样怪怪奇奇。所谓传统中国传统文化,在一些人眼中不啻牢狱、镣链和鸩毒,而在另一些人眼中则被视为乐土、花园和灵丹妙药。这些是历次文化热中出现的或把传统当作替罪羊,或把传统当作护身符的混乱现象。
产生这种混乱现象的原因至少在技术上根源于运用文化综合的方法,都把传统当作一个浑然一体的笼统概念而产生的偏差。对此,我们应采取科学的分析的方法,在分析的基础上进行适当的考察,拨开传统这一概念在人们面前出现的迷蒙不清的模糊影象,以期探明传统究竟为何物。
a、什么叫传统
为了理解并区别传统一词的内涵和界线,我们试图从几个方面入手揭示它的多重意义。
1、时间意义
传统首先呈现一个时间意义,我们可以据时间的界限对传统加以诠释。
时间意义上的传统是指能影响现在人类生活的文明成果。这里,传统具有几方面的时态属性。在文明成品一端,它是过去式,是过去人类所已创获的文明果实。在能影响现在人类生活一端,它是进行式,因为它现时地影响人类的生活。而把过去式的文明成品同进行式的作用连在一起的,则是其完成式意义。这三者,构成了传统在时间意义上的必要条件,缺一不可。人类过去的文明成品促使现在人类展开某种活动。现在的人类如果没有一个过去的背景,如果没有可供继承的文明成品,则自身不免为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就可能丧失生存的条件,就会一无所有,赤身裸体,两手空空,停留在茹毛饮血的阶段,没有进步的可能。故传统的过去式时态属性所蕴涵的意义表明,文明成品是现在人类活动的必要动力本源。进一步,传统的过去式文明成品摄动、作用于现在人类的生活,则传统获得了它的进行式意义。现在人类在传统的背景下生活,这种生活受到过去文明的影响,则传统对于现在人类是正在发生作用的文明成品,它便具有进行式时态属性的意义。这一时态属性意味着如果文明成品不对现在人类生活产生作用,则不能被认作传统,而只是与现在不相涉的东西,仅属于过去,不能传,没有统,没有继承的现实性,也就不能称作传统。与传统的进行式意义紧密,过去的文明成品又能对现在产生影响,则表明文明成品的作用不限于过去,这个文明成品并不是僵死的东西,在过去和现在之间施放着动力,从而把过去和现在联系起来,就形成了传统的完成式时态意义。
这样,传统的时间意义有过去式、现在式和完成式三种时态界线,而又互联形成一个能同时发生作用的整体。不能对此三者的任何一端加以割弃,否则便使传统丧失时间的意义,而没有这种时间意义的东西不能视为传统。
2、价值意义
价值是一个社会学的指标,它指某种观念和行为对人类的生活有益又有用。传统的价值意义也就指文明成品对人类现在的生活有益又有用。对人类生活没有益处和效用的东西不是传统。
那么,究竟何种文明成品对人类有益又有用呢?应当依据什么标准对文明成品加以判定呢?我认为,这适宜采用文化的标准去判定哪些文明成品属于传统的范围,哪些是传统范围以外的东西。这是因为传统是文化形态的一个重要范畴,两者因而具有共同适用的标准。
文化的价值标准产生于文化学开创的时期,那是自文艺复兴到启蒙时代之间,继地理大发现后殖民扩张的时期。这时期人类学的发展促成了文化学的建立,人类有可能用文化的眼光去检视、评价自身存在的质量,这就出现了文化的价值标准。(参见本书第二章第二节有关文化内容诸界说的检查)联系维克多埃尔在《文化概念》中人民从原来的为权贵的意志或专横服务的工具变成了历史的创造者和研究对象。文明(或文化)的功业超越了纯政治现象和军事行为的论述来看,可知文化的价值含义由几个因素组成:人类提高自己的生产水平;增强认识自然、同自然斗争的能力;接受教育和教化;有文学艺术的修养;人民从奴仆进化为历史的主人。结合其它文化定义的有关体育、道德、文雅、礼貌等内涵看,则文化的价值意义就在于全面地提高人、完善人、实现人。
这些是乐观主义的价值指向,是理性的精神气质,是人类自由的思想投射,都符合文艺复兴以来人类历史发展的基本思想观念和社会生活状态。个体的人的素质的提高引发了对整体人类的期待和关怀,人类由此去探寻一个共同的位置,这就产生了上述文化含义。
文化有了这样的价值意义,诠释传统也就必须按照文化的价值标准去展开认知、理解和识别的过程。
如所周知,文明成品是一个大范围的包容概念,它指所有已知的人类文明史上人类的活动和这种活动所创造的成果。这种复合体式的活动和成果,不管它们是精神的还是物质的,任何一个时代的人类都不可能全部继承,而只能继承其中的一部分。而所能继承的那部分文明成品,也不一定符合人类文化的价值要求。于是,传统就是指特定的一些符合人类的文化价值要求的那个范围内的文明成品。
采取这样态度去看待传统,我们就有了一个方向,就有了一个座标。文明成品繁富纷纭,其善善恶恶、精粗美丑、假假真真,鱼龙混杂,樊然淆乱。人类可能在目不暇接之中恍惚迷蒙,看不清、认不准哪些东西是传统,哪些东西是非传统,以致在继承、发扬传统的时候迷失方向,把非传统的东西当作传统。其危害是十分严重的。非传统的东西不合人类理性,不合人类的自由,不合人类进取向上的乐观主义精神,不合人类的目的性要求。它可能把引向错误的迷狂,引向奴役(自由之反对)的境地,引向保守堕落的悲观主义。但是,当采取了一个座标,明确了价值方向,人类就能从纷纭混杂的文明成品中择别、认取那些符合人类目的性价值的部分,以之作为传统,以之作为发展、进步的动力源泉,使自己可得日益接近自由完美的幸福之境。
简言之,现在的人类面临一大堆纷杂淆乱的文明成品,必须运用一个价值尺度去规范它,从中认取属于传统之物,才可能在通往未来的航程中获致积极的力量和掌握正确的方向。
集真假善恶美丑精粗与一体的文明成品包罗万象,传统和非传统交错纷杂其中。但是,我们有了一个价值的标尺去检视它,那传统和非传统之间就呈现一条泾渭分明的界线,就能很容易认明哪些东西是传统,哪些东西不是传统。
既然传统的价值意义是于人类有益又有用,那么凡是属于对人类有益又有用的文明成品就是传统,反之乃是非传统。这就意味着传统仅仅属于那些能给现在人类带来幸福、自由和使之能够在合于理性及乐观主义的前景状态下生活的文明成品。除此之外的文明成品,不能称为传统,而叫非传统。传统好比浴缸里的孩子,非传统则是脏水。孩子是有益又有用的,必须保育、珍视;脏水无用又无益必须倒掉,毫无保留之价值。我们采取这样的视角去审视文明成品,将能有效地认取真正的传统,防止误认非传统为传统的弊害。
例如,对于象女人缠脚、下跪打板子、抽鸦片烟、焚书坑儒、箝制言论、帝王专制、大一统这类文明成品,不管其历史多么悠久,不管其怎样地影响人类的生活,经传统具有的价值尺度一检验,就得知它们不是传统,而是非传统。对于象五四运动、改革开放和市场经济、打败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废八股而兴学校、普及教育、讲究卫生和防治疾病、提倡科学和民主等,无论其历史多么短暂,无论其是否已经实现,我们也就可以至为利便地认取为传统。这正如德国人民不会把希特勒的法西斯专政、集中营、毒气室认作自己的传统一样,美国人民也不会把三K党、南方庄园奴隶制看作传统,因而他们也不至于把歌德的《浮士德》、爱因斯坦的思想、废奴运动和五月花号宣言看作非传统。
这样,我们对传统的范围的界定就比通常的看法要小些。传统不是精华和糟粕的混合物。传统仅是对人类有用有益有价值的精华。所谓糟粕乃是非传统。
这是一个方便,不但是一个工具性的方便,还是一种价值的方便。
文明成品给后人以影响常常表现为传统因素和非传统因素的合成作用。后人现在人类所应继承发扬的应当是传统,而不是非传统。如果传统真的是精华和糟粕的混合物,那么当后人所领受的糟粕被人说成是古已有之、理当照旧的传统时,后人岂不是应该心安理得地予以接受吗?这样的情况在近代以来的历史中不乏其例。北洋军阀时期,统治者为了专制的私利,先后掀起了尊孔读经和复古的逆流,把旧思想、旧道德、旧礼教等糟粕,伪装成精华,以古圣先贤的道统旗帜吓唬蒙骗世人,却把倡扬科学和民主的人们视为洪水猛兽,斥为非圣无法、数典忘祖。近年以来,一度销声匿迹的旧时代遗物又沉渣泛起,甚至泛滥成灾,什么超凡功法,什么玉房养生,什么宗法迷信,什么狂嫖烂赌,真是牛鬼蛇神,花样百出。有人把这些认做国粹,认做传统。相反,真正的传统、人类真正的价值所在,却被那些糟粕所掩盖,无以弘扬,无以发展光大,显得沉沦不振,缺乏活力和生机。造成这些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其中由于把传统和非传统混为一谈,抹杀传统的价值意义,致使糟粕非传统没有人类的合理价值屏障的防卫而闯入传统的殿堂,确系一个明显的原因。
要之,文化的价值赋予人类认取传统的价值标准;采取这样的标准从文明成品中择取传统,剔除非传统,既有助于我们的生活免受非传统的干扰、合于人类的普遍价值规范,也能使我们的思维更清晰些,增强战胜非传统因素的勇气和信心。
3、发展意义
人类的历史是不断演进的,传统伴随人类发展的历史,也是一个不断进步的过程。自从人类诞生以来,他就在不停息地发展自己的传统,使之更加丰富、完整和充实,不仅扩大了数量,也提高了质量。
不消说,在人类诞生之初,传统还显得幼稚和单薄,在很多方面还显得不尽完备。但是,作为人类活动的基本价值,传统的内涵一定能够满足早期人类进入社会生活的需要,才能使人类拥有生存和进步的动力源。以华夏族早期的历史看,地下的文化遗存和古代神话传说显示的文明成品即具有这样的特征。石器时代的生产工具,火的运用,陶器制品,骨针和骨制刮削器等,尽管其形制和功用相当粗陋简单,但已投射出先民用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同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精神。上古神话传说,象盘古开天地、女娲抟土造人、神农尝百草、伏羲演八卦、仓颉造字、大禹平治水土、奚仲造车、王亥服牛乘马、仪狄为旨酒、黄帝战蚩尤等等,无不表现我们祖先刚健强壮、充满活力的伟大襟抱。凭借祖先的这份珍贵的遗产,后来的中国人才在华夏的土地上培育了参天的文明大树。人类早期的传统形成之后,后人不但应当继承,守之勿失,而且应当弘扬光大以发展之。发展既是传统延续、扩大的功能形态,也是它的生命前景的必要动力。未来的历史、社会愈益丰富多采,人类面临的生活也愈益复杂多变。传统要延续,人类要适应新的生活,都需要发展。
天地之大德曰生,生生之谓易。日新之谓盛德。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发展是大自然,是人类历史,是社会进步的一个永恒的主题。日新月异,面貌常新,发展给人类和传统带来挑战、机会及选择,也赋予新生活以动力。而凝固、僵化、保守是发展的死敌,它们会扼杀人类的传统于摇篮,至少可能使之处于停滞不前的状态。
举例来说,考古学家和人类学家既对玛雅文明的发现感到欣喜,又对它的突然消亡感到惊讶和迷惑不解。玛雅文化遗存表明,它的文明程度是相当高的。其水利灌溉、建筑、绘画、音乐、冶金、工艺制造、天象观测和历法在当时的美洲大陆是无与伦比的。它又为什么在一个很短的时间里变得仅存遗迹了呢?据有的学者推测,玛雅文明的迅速衰落是由于玛雅人内部的仇杀,部落间的战争和屠戮,造成人口急遽减少所致。我们也可以用有关传统的理论去解释这种奇怪的现象。有可能,玛雅人在其文明的繁荣阶段,同时存在促进生产和工艺技术的发展及内部纷争诉诸无休止的战争、杀戮两大文明成品。前者合于人类活动的价值,可视为传统;后者越过了人类活动的价值界限叫做非传统。受地理环境等因素的限制,玛雅人没有能够更新、发展他们处理内部冲突的规范或习惯。事实上成长和繁荣时期的玛雅人定然拥有一套比较合理的方式解决自己内部冲突的律法,不然他们就无以进化到那种比较高的文明境界。这样的传统因素没有得以发展,合理的人类传统停滞了,无以抵御非传统力量的危害,玛雅人连同他们所创造的灿烂文明悲剧式地从地球上消失了。
玛雅人及其文明的命运并不是特例。汤因比曾做过精确的统计,认为人类已有二十二种文明从地球上消失了。推而言之,既然是文明,那就一定存在人类得以生存,并一度拥有文而明之的传统因素作为条件。它们最后不幸成为地下遗物的原因,一定在于固有的适合人类生存演化的传统没有发展,因而缺乏活力,缺乏生机。人类失去了生活的动力,传统的价值因素不能在历史演进过程中得到扩充与增强、完善,势必在文明的进路上半途而废。
传统的发展形态是渐进和突变过程的统一。
渐进是一个较长时间内合于传统的价值意义的文明成果在数量上的累积和增加,突变则是短时间内质量上的创新、提高和数量上的迅速增多。石器时代经历了几百万年的缓慢演化,是为渐进。锄农业在一、两千年的历史中出现稳恒的状态,也是渐进。而从石器时代进入青铜时代和从青铜时代进入铁器时代的转折时期,社会历史呈现突飞猛进的面貌,是为突变。工业革命后,随着大机器的出现,交通发达,生产力飞速发展,人类的社会政治生活也发生了巨大变化,近几百年的历史日新月异,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革命,可称为空前的突变。
渐进使传统得以延续,突变则使传统更新。渐进是传统的延长,突变是传统的丰富和扩大。渐进是传统发展的传递器,突变是传统发展的直接形式。
渐进和突变对传统的发展都是必要的。没有渐进传统的发展可能中断。传统渐进的发展保证人类合理的价值形态能够代代相传,不致中止和沦丧,使人类有可能在固有的基础上发展为突变。没有突变,陈陈相因,传统不能发展,无以产生新质,会逐渐丧失活力,变成僵死、凝固、停滞的东西。传统的突变保证人类合理的价值更形丰富多采,更形充实刚健,以面貌常新的姿态创造、适应新的生活。突变并不是对固有传统或渐进过程中的合理因素的抛弃,也不是一种改弦易辙,另起炉灶。它只是原有传统在内容和质量上的迅速发展和拓张。古代星占术可得发展为现代天文学,驿递可得发展为邮电通讯和信息高速公路,钱庄可得发展为银行金融业,民本思想可得发展为现代民主制度,子产不毁乡校可得发展为言论自由等等,传统的突变增加、扩大、深化和充实人类原有的价值。
依照时间的一维性,任何人类的活动转瞬即成过去。只要这些活动及其成品符合人类普遍价值,就可视为传统。所以不能把时间上先后之差异作为传统成立之标尺。人们固然可因大禹治水年代久远而作传统看,而不能因改革开放起步不久而不作传统对待。文明成品只要它能对后人产生影响并具有人类合理价值,即构成传统。一百多年来,中国人致力于政治民主、社会改良、经济繁荣、思想革新的事业,即可看作一部发展传统、更新传统的历史。
因此,传统决不是一成不变的板块,也不是顺着时间的推移而层层叠加的积淀。传统因渐进和突变而存在,而发展。
4、作为种子的意义
传统由前人所创造、所积累,又必经后人认取,才得以延续、传递。没有后人的认取,传统可能停滞,可能失去生存的效能。在这个意义上传统犹如一颗有再生能力,又包含遗传密码的种子。
种子的再生和遗传密码的再现,必具备一系列条件。这就象一粒自然的种子的发芽、生根、成长的过程一样,需要一定的土壤、气候、肥料、水分和适当的培养。在种子的意义上,传统要实现对后人的影响,也需要一定的历史、社会条件,才有再生和再现的可能。
我们已知,传统凝结着人类普遍的价值意义。象真善美、自由、理性乐观主义这类价值,在传统的范围内,是人类一些美好的理想和愿望。意愿要变成现实,传统要转化为现在人类的活动,并不是一件仅凭主观意志就能实现的事情。传统要延续,传统要发展,可能遇到一些不利因素,受到各种条件的制约,甚至遭到扼杀。
华夏族的祖先在文明的初创阶段,充满了发扬蹈厉,开物成务的刚健精神,为什么到近代变得死气沉沉了呢?孟子倡言民为贵,君为轻及诛一夫纣的民本思想,为什么在后世罕见同情,竟遭朱明王朝的无情删削了呢?指南针的发明,可给人类带来扩大交通的利便,为什么在旧时竟被用做观龙脉、相吉宅的罗盘了呢?其中的原因就包含作为种子意义的传统在其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转换机制问题。
原来,传统所具有的价值表现为一定的文明成品,这种文明的前景要根据它与其它非传统的文明成品的力量比较而定。也就是说,传统是一种力量,非传统是另外一种力量。两种力量在历史过程中并存,呈现相互之间强弱消长进退的关系,此强彼弱,此消彼长。同时,后人对传统的认取也要受到非传统力量的牵制。例如,增加知识,开启民智是一种传统的力量,而愚民政策乃是一种非传统力量,如果后者的力量大于前者,则启蒙可能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这是一个动态的相互作用过程。秦始皇焚书坑儒,以愚黔首,可是刘项原来不读书,书有幸没被烧绝,儒也有人幸存民间,汉兴以后,儒、书可以复振。但假如秦始皇真的万寿无疆或传之万世了,则儒、书的命运不堪设想。(这是打比方,并不指儒、书即是传统)
这一现象中存在四种力量形态:①传统;②非传统;③现实的认取传统;④现实的否定认取传统。几种力量形态交错作用,常使类似的问题复杂化,也使历次文化热出现一些屡不获解的话题,如现代化的目标为什么难以实现之类。但我们只要采取分析的方法把问题分解为几个方面或几种形态,一一作寻根究底的研究,就可能找到问题的症结,从而根据问题的不同性质对症下药,作不同的处理。
按这样的方式,我们可以把一些纠结不清的谜团化为两类问题看待。一类是文化上的传统和非传统问题,另一类是现实的认取传统和现实的否定认取传统问题。在动态的力量转换关系上,前一类问题表现为一些观念、意识、思想、风俗习惯等文明成品,后一类主要表现为一种现实的活动。换言之,传统和非传统的前景和命运取决于现实的认取和否定之间的活动结果。启蒙和愚昧分属传统和非传统。认取启蒙和承袭愚昧分别是两种不同的现实活动。而现实活动在形态上可分为政治、经济、社会、教育、思想、学术、舆论等方面。无论人体启蒙还是承袭愚昧都必须诉诸现实的活动才能见出胜负强弱消长的态势。这就是说,文化上的问题必须通过现实的活动才能得到解决,反之则无解决的可能性。现实的问题需借现实的活动解决之,运用文化的方法于事无补。因为文化的方法只关涉价值的认同和认异,即使人们认识到愚昧肯定是非传统,但只要一进入启蒙的领域,那就是一种现实的活动,就得在上述政治、经济、社会、教育等方面开展活动,同否定启蒙的现实力量发生关系。其成败利钝,当然就同认取和否定的两种力量的对比状态紧密关联。因此,在这个问题上,应当避免因于传统的价值难以得到发扬而产生传统和文化究竟行不行,或断裂、停顿了的误会。
以上几点构成了传统一词的完整意义框架,为辨别什么是非传统提供了依据。
b、因袭和陈迹
非传统与传统相对,其确指是因袭和陈迹。如果把文明成品分成三大板块,则因袭和陈迹就是除传统之外的两大板块。所谓非传统,也就由因袭和陈迹这两大板块组成。
下面对因袭和陈迹作简单分析。
因袭在价值上同传统呈反背状态,这是不难区分和识别的。我们可以把文明成品中凡是不符合人类价值的部分都看作因袭。但是,因袭作为文明成品是一个比较大的包容物,时常在文明成品的范围内与传统混杂,为人类失别其真相增添了困难,使人们看不清孰为传统,孰为因袭,以致有时误把因袭当成了传统。
那么因袭究竟为何物呢?
因袭与传统有相同的时态,即过去式、进行式、完成式三时态。因袭作为较大的文明成品包容物,不但可指一些简单的文明现象,如男尊女卑、掠卖人口、贪污腐败、宗教裁判、不卫生习惯等,也可指其它较复杂的三纲五常、国民劣根性、大一统、思想专制等文明现象,而且可指从政治社会制度到意识形态等历史存在物。这些违背人类普遍价值的文明成品在历史上存在过,并且还以不同的形式和不同的程度影响现实人类的活动。这些是因袭三时态的动力表现。
因袭的动力表现对各地域民族的作用不尽相同。有的地域民族承受的因袭负担要轻些,有的要重些;有的仅受少数几方面的负担,有的则要承受几乎是全部政治社会制度以至意识形态的重负。例如近代中国就面临着民族压迫、政治专制、社会政治化、思想束缚等因袭势力的多方面影响。
因袭的力量是可以传递的。因为人类在意识到自己的价值以前,不可能自觉地、有目的地为卸掉自己肩上的重压而斗争,因袭势力可能利用人们的愚昧和盲目而肆虐、扩张,在历史的长河中延续其罪孽。特别在因袭表现为政治势力的情况下,其作用更为显著。代表因袭的政治势力,一方面是历史中各类因袭力量的聚合,另一方面又可以利用政治本身的强制、威慑之力,维护和强化自身的存在,致力压制和消除来自反因袭力量的抗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种因袭势力渗入并宰制社会的各个方面,给各种文明成品投下浓重的因袭迷雾,从而掩盖了传统的成分。其后果十分严重。它使人们走不出因袭的圈子,使人们看到的文明成品都带上了因袭的阴影,以致人们在认取自己的传统时,错误地把因袭看成了传统。近代以来有些怀着急切的救世愿望的人们,以为中国现代化步履艰难,贫穷落后难以改变,社会改革多灾多难等等,都是传统出了问题,误以为传统不行了而诉诸反传统。其实,这是把传统当作替罪羊,而没有发现是因袭这条祸根在作怪。
同因袭相比,陈迹的含义要简单些。陈迹只有过去式的意义。也就是说,陈迹指文明成品中那些不对现实生活产生作用的纯粹过去的部分。
具体而言,陈迹是传统和因袭中已经丧失活力的那部分文明成品。
历史是不断发展的,人类的活动范围不断扩大,生活质量不断提高,人类可能在发展过程中超越自己的过去,这可能使某些传统和因袭转化为陈迹。茹毛饮血、刀耕火种、自然经济、神农尝百草、驿递,这些活动方式,曾经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文明成品,其中包含的人类同大自然作斗争的精神固然可以称为传统,但其形式对现实的人类生活不再产生效力,则这些文明成品已变成了陈迹。而象商周时期的人殉、古代的五刑、太监、缠足、秦军坑赵卒等因袭表现,如今已大体进入历史的垃圾堆,也已成为陈迹。
据此推论,摆在现实的人类面前的选择和方向,就应当是在积极努力刷新自己的传统,弘扬祖先留给后人的宝贵价值精神的同时,通过坚定、自觉的努力,把能干扰、危害人类合理生活的因袭势力化作历史的陈迹,使之失去时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