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
吴祖缃先生的《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新选入1995年版高中第五册课本,在人教版初高中全套语文教材中,从宏观上评论文学现象的文章仅此一篇,所以值得重视。文章的题目概括了评论的范围,即我国古代小说,重点是古代小说的发展及其规律。文章第一部分论述发展,溯源导流,线索清晰;第二部分评析规律,据史立论,要言不烦。
写作特点主要有四。
一、评论精当,一语中的文学评论要以科学的文艺理论为指导,提出评论者的观点。观点新颖独到而又持之有据,评论才有价值。本文的价值,正在于作者对所评论的文学现象发表了许多独到的见解,评析精当,往往一语中的。
关于我国小说的起源,有人说有很多起源,如寓言、史传、诸子散文等等。鲁迅先生则认为劳动者休息时彼此谈论故事,正就是小说的起源。作者则明确指出:其实源只有一个,那就是神话传说。
对魏晋南北朝的志怪、志人小说,一般评论者认为这时小说已初具规模,是我国小说的雏形。作者则认为:‘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是作为史实记载下来的,还算不上真正的小说。
再如,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和讲求文采,历史小说走宋代传奇的路子,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金瓶梅》开辟了一条写平凡人和生活的道路等,都有作者的真知灼见在,而与以往文学史中的观点不同。如《金瓶梅》因有较多的猥亵描写而长期列为禁书,直到80年代才有较深入的研究。作者不仅说它显示了现实文学的长足发展,而且拿妇孺皆知的《红楼梦》作比较,认为红楼梦的道路,是金瓶梅所开创出来的,这就使读者明确了金瓶梅在小说发展史上不容忽视的地位。
在对小说发展源流考察的基础上,作者归纳出4条规律。这是对文学现象所作的理性思考,使文章上升到理论的高度而更具有指导的意义。
二、论据典型,以一当十从文章题目的论述范围而言,可以写成一部专著,作者却大题小作,以简驭繁,仅用4000来字就说清了问题。其原因一是阐述论点精练简洁,要言不烦,二是选择论据少而典型,以一当十。
作者论证第1条规律小说来自民间、反映人民意愿时,主要举《三国演义》为例。在这部文人创作的小说成书之前,早有民间的话本《三国志平话》等在流传。以《三国演义》为例证明中国小说的每次发展、进步,都是文人作家向民间学习,参予、加工民间创作而取得的。并由此引申出中国古典小说重视情节,也是保留了民间创作的特点而形成的,还拿这一点与外国小说作了对比。
论证第2条规律中国古典小说受史传文学影响,举《水浒传》为例。先引刘知几的话,指出史传文学的经验是爱而知其丑,憎而知其善,善恶必书,是为实录。再说民间文学写人往往是好坏分明,坏人无好处,好人无坏处。经过比较,指出《水浒传》是吸收史传文学写人艺术经验的第一部古典小说,它写人如明镜照物,妍媸毕露。最后指出《水浒传》使小说的人物描写大大推进一步,而后才有《儒林外史》《红楼梦》。
论证第3条规律小说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主要举《西游记》为例。先总述书中所写神怪境界、唐僧的八十一难等情节都是现实生活中有的。再举两个细节具体说明,一是小子国,有太监高采为现实根据;二是书中所写魔怪从神佛处来,有锦衣卫的横行霸道为现实根据。再总述一部《西游记》正是辛辣地挖苦与讽剌了神佛即现实统治势力。最后说到《三国演义》《水浒传》表现的民族感情、正统观念,也都是现实的反映。《西游记》在我国古典小说中,是最富于幻想而似乎远离现实的,证明了《西游记》也立足于现实,其它为群众热爱的小说就更不用说了。
论证第4条规律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压迫摧残而发展极为艰难,作者没有举具体事例,只概括列举两种文化现象:一是许多伟大作家生活、创作条件都全无保障。读到这里,我们自然会想起举家食粥、贫病交迫、英年早逝的曹雪芹。二是许多伟大的作品不知道作者是谁。读到这里,我们也会想到《金瓶梅》的作者至今还无定论,对《西游记》的作者也时有异见。从这两种文化现象,作者感受到封建文化对小说创作的残酷扼杀;感觉到那些现实主义大作家和他们的不朽作品的崇高可贵。
文章这一部分论述4条规律,主要举了三部小说为例,可以说少到不能再少,而每一个例证都充分证明了作为分论点的一条规律,论据十分典型,论证十分有力,真是以一当十,以少胜多。
三、纵横交织,结构严谨文章形式是为表现内容服务的。这篇评论的内容是要从我国古代小说的发展脉络中发现规律性的东西,这就决定了它的结构形式。论述发展历程,追根溯源,再顺流而下,按时间顺序,呈纵式结构;概括规律,则取并列式,由主到次,一一道来,呈横式结构。这样,全文纵横交织,经纬互补,结构严谨,线索清晰。
课文第17段为第一部分,依时间先后论述小说的发展源流。
第一段明确指出我国小说的起源是神话传说而不是别的,并对神话与传说的区别作了界定: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第2段指出魏晋南北朝出现的志怪、志人小说只是记录史实,严格地说还不是小说创作。第3段先引用萧统《文绚序》为文学下的定义,再论述唐代应运而生的传奇小说已脱离了历史领域,其代表作《长恨歌传》《李娃传》等都是依照传说创作而成。其特点虚构、想像正是事出于沉思;而讲求文采,则正是义归于翰藻,因而唐人传奇是小说走向成熟的标志。
第4段指出宋代小说没有什么虚构和富有文采的创作加工,可以说是古代小说发展的低谷。后来的历史小说按照史书的记载编写,作为文学作品是失败的。
第5段论述话本小说的兴起以及话本与小说的不同风格。话本是植根于讲给人听的说书艺术的,以描绘精彩动人的情节场面和塑造生动活跃的人物性格见长;话本小说和演义小说则是经过文人加工进行再创作,而专供人阅读的小说。
第6段论述明清时期文人独立创作的小说。以其代表作《金瓶梅》为例,论述其写平凡人和生活在文学发展史上的开创意义。《红楼梦》就是沿着《金瓶梅》开辟的现实主义道路,而走到一个辉煌的顶点。
以上6个自然段,从小说的起源、雏形,写到成熟、中落,再发展而达到高峰,评述了我国古代小说发展的脉络及特点,简洁明了,线索清晰。这一部分的表达方式主要是述中有评。第7段用大致就是如此作一简单小结,以过渡到第二部分。
第816为第二部分,分述4条规律。第8段承上启下,作为过渡。
第911段论述小说来自民间,是人民群众思想、愿望以及生活实际的反映。第1213段论述史传文学对中国古典小说的影响。
第1415段论述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的。
第16段论述中国小说受封建统治文化的摧残,发展极为艰难。这一段写得言简意丰,戛然而止。
上述4条规律的论述,有主有次,有详有略,先评后述,以论带叙。一条规律就是一个分论点,每个分论点都论述得有理有据,条理分明。
四、字斟句酌,分寸恰当与写评论一部文学作品相比,对文学现象的评论是一种更高级、更复杂的批评活动。因为文学现象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问题。本文评论的对象是我国古代小说,从上古神话到清末名著,上下数千年;范围包括笔记、传奇、话本、演义、拟话本、章回体等多种小说样式,具体作品更是浩如烟海,何止万千。要评论恰当是很难的。作者凭借深厚的语言修养,精练而恰当地表述了自己从长期研究中获得的真知灼见。其语言的特色主要表现为:1准确周严。如第1段说神话与传说两者之间的界限很难确切划分。这句话强调两者的同,同到难以分辨。但两者毕竟有异,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作者用很难和确切对划分严加限制,就不致造成自相矛盾。
又如第14段说中国为群众长期热爱的小说创作多是立足于现实,不脱离现实,否则就没有生命力。有了为群众长期热爱这个限制性短语,就把论述范围缩小到少数优秀小说,而把多数小说排除在外。在立足于现实之前又加多是一词,使这一论述更为严密,无懈可击。
再如第15段论述《西游记》中的描写,两次用不是没有现实根据的这种双重否定的句式来减轻语气,就比直说有现实根据显得分寸恰当,留有余地。
2简洁明了。评论语言多用判断句,为求严密,句式往往较长。作者却常用短句就准确表述了自己的看法。如:
神话是把神人化,传说是把人神化。
志是记录的意思,而不是创作。
唐代小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想像虚构与讲求文采,这就同过去的作品有所区分。
传奇小说发展到宋代就衰落了。
这一类代表作是《金瓶梅》,它在小说发展史上开辟了一条新路。
史传文学不是源,而是流。
正是作者立足于现实的创作精神,才使作品有了旺盛的生命力。这些话都说得语气肯定,简洁明了。正因如此,才使这篇评论有如此巨大的容量。
教学这篇课文,一要把握单元教学的要求。因为这是初高中全套语文教材中唯一的文学评论单元。既应以本单元的基础知识《文学评论的特点》作为学习的向导,又要发挥本课在单元教学中特有的作用,重点学习如何阅读从宏观上评论文学现象的文章,以培养学生阅读这类文学评论的兴趣。二可从温故中知新。初中第一册的《〈咏柳〉赏析》,是一篇诗评,也是先按顺序逐句赏析诗的语言,再评析诗的三点艺术特色,呈纵横交织的结构。稍作回顾,可为本课的学习作点铺垫。三是运用比较阅读来加深理解。高中第四册第五单元基础知识《中国古代小说的特点》,与本课有同有异。《特点》是说明文,介绍的是大家公认的常识;本课是文学评论,着重阐述作者的观点。两篇文章第一部分都是谈小说发展源流,但详略不同。《特点》第二部分介绍我国古代小说的一般特点,而本课第二部分论述发展中的规律。通过比较,可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四是开拓视野,读写结合。可组织一次小说评论或文学评论报告会,或出一期文学评论手抄报,以课外阅读活动来丰富课堂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