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实录]
一、导入新课
记得有位名人说过:人不可有傲气,但不可无傲骨。天地间有浩然正气,人应有铮铮骨气。同学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谈骨气》。(加点字板书,下同)
二、检查预习
1.出示小黑板,让一生给加点的字注音。
嗟(jiē) 吆喝(yāo) 丞相(chéng) 拘囚(qiú) 高官厚禄(lù) 拍案而起(àn) 富贵不能淫(yín)
2.速读全文,划分结构。
师:这是一篇比较规范的短论,从课后练习一可知,文章由三部分构成,即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也就是议论文的引论本论结论。请同学们据此找出各个部分的起止,概括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小结:第一部分(1-4段):提出论点,对骨气作初步的解释。第二部分(5-9段):以三个事例论证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第三部分(10段):总结全文,指出无产阶级骨气的具体表现,号召我们克服困难,奋勇前进。
三、分析课文
师:作者的观点是什么?在提观点时带着一种什么样的感情?请同学们齐读第一部分。
生读。(略)
师:哪一句话是全文的中心论点?(第一句话)作者提出论点时带着一种怎样的感情呢?我们不妨对比阅读一下,把这句话改成我们中国人有骨气,同学们体会一下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生讨论)
师:很明显,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一句语气肯定,是有强调作用,表达了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全文始终贯穿这种感情。
师:同学们再充满激情地把第一自然段齐读一遍。
生读。(略)
师:提出论点后,作者紧承着引用了孟子的三句话,这三句话是什么意思?有什么作用?(生七嘴八舌,师引导学生齐读高官厚禄收买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
生讨论。(略)
师:内容上解释了骨气的含义,论证。请同学们齐读此段,把孟子的话背下来。
生读第二段。背孟子的几句话。
师:既然第二段已经解释了骨气的含义,那么文中的3、4段是否多余?为什么?
生讨论。(略)
师归纳:第3段指出骨气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第4段指出不同时代、不同阶段中,骨气的具体含义也不同,但是,中国人的骨气都体现了坚定不移地为当时进步事业服务这一原则。这两段的内容是对论点十分必要的补充,同时第4段又是对下文的总起。
生齐读第4段。
师:那么哪些事例值得我们学习呢?文中选取了三个事例,是哪三个事例?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生:文天祥拒不降元;穷苦人不受嗟来之食;闻一多横眉怒对敌人枪口。
师:读文天祥事例,男生读记叙部分,女生读议论部分。哪些关键词句体现了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说明文天祥是有骨气的?
生:坚决拒绝体现了文天祥大义凛然的民族气节。
师:第6段能否删去?
生:不行。这个自然段是对文天祥事例的分析,是议论。举出他的《正气歌》更能证明文天祥有骨气。
师:文天祥的事例是从哪个角度证明论点的?
生:富贵不能淫。
分析第二个事例:
师:请同学们找出记叙和议论的分界处。女生读记叙部分,男生读议论部分。
生找出分界线。朗读课文。
:穷苦人的骨气从哪儿可以体现出来?
生:拒绝了嗟来的施舍。
师:穷且弥坚,不坠青云之志,这正是孟子所称道的(师停顿)
生:贫贱不能移。
分析第三个事例:
师:请男同学朗读这一事例的议论部分,女同学读记叙部分。问:这一段与前两个事例相比,在议论上有何特点?哪些关键词语体现了闻一多的英雄气概?这一事例又是从哪个角度来证明论点的?
生讨论(略)
师归纳:这一段是通过名人名言来进行议论的,引用毛主席的话更有说服力。大声疾呼、痛斥、拍案而起等关键词语体现了闻一多的英雄气概。这一事例是从威武不能屈的角度证明论点的。
师小结:课文第二部分用了三个事例,从不同的角度证明论点,这就是议论文中常用的方法摆事实,而第一部分就是讲道理。
师:中国人有骨气的事例很多,作者只选取这三个事例有代表性吗?
生讨论。(略)
师:文天祥是丞相,穷苦人是平民百姓,闻一多是民主战士。从古到今,从封建士大夫到平民百姓再到民主战士,时间跨度很大,各阶层的人士都有,当然有代表性。
师:第二部分从三个不同的角度论证了我们中国人是有骨气的,有叙有议。议论文中的记叙有什么特点?与记叙文中的记叙有什么区别?我们来对比阅读这两段文字。
师分发课外阅读材料:齐国发生了大饥荒。黔敖在路边摆设了食物,用来等待那些饥饿的人来吃。有一个饥饿的人,用袖子遮住自己的脸,拖着鞋子,没精打采地走来。黔敖左手送上食物,右手端着汤,向这个饥饿的人吆喝道:‘喂!快来吃吧!’这个饥饿的人瞪着眼睛盯着黔敖说:‘我正是不吃这种侮辱人的饮食,才落到这个地步。’这个饥饿的人谢绝了黔敖的食物,最后终于饿死了。
师:请同学们对比阅读课文第二个事例和这则材料。这两部分文字记叙的是同一个内容,写法上有何不同?
生讨论。(略)
师:课文的记叙比较简明概括,材料则比较具体。课文有议论,议论了接受施舍带来的后果。由此看出议论文中的记叙是充当立论的论据或论证的材料,选择和安排都取决于中心论点的需要。而记叙文则要通过具体的人或事的记叙来使读者受教育,需要对人物作细致的描写,必须交待清楚事件的起因、经过、结局,这些都是议论中的记叙不可能做到的。
师: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一段。
生读。(略)
师:文章写于60年代初,我国正处于困难时期,作者写作本文的目的就是要人们在困难面前不低头。我们无产阶级的骨气体现在哪些方面?
生:决不向任何困难低头,压不扁,折不弯,顶得住,吓不倒。
师:以此为观点,同学们能从威武不能屈这一角度举出无产阶级有骨气的一些事例吗?先概括其主要事实,再进行简单议论。
生:刘胡兰面对阎锡山军队的威胁,从容地躺到铡刀下面,大声地说:死有什么可怕!要杀就由你们吧,我再活十七岁,还是这个样子。这位17岁的女英雄就这样慷慨就义了。刘胡兰在敌人面前英勇不屈,大义凛然,体现了无产阶级的骨气。
师:这位同学说得好。概括事实时抓住了从容、慷慨就义,体现了刘胡兰威武不能屈。
生:陈然被囚于中美合作所时,受尽各种酷刑。特务逼迫他写自白书,他严词拒绝,并在激怒中写下了著名的《自白》诗。陈然以自己的实际行动显示了无产阶级的骨气,表现了坚贞不屈的英雄气概。
师: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在引用这些事例的时候,同学们一定要注意:议论中的记叙要抓住最能证明论点的关键部分,要简明扼要。同时,不管什么时候,什么地方,我们都应做一个有骨气的人。请同学们再充满激情地读齐最后一段。
生读。(略)
师:课外请同学们把文中三个事例中最能体现有骨气的关键词语和孟子的几句话摘抄下来,并把课后练习七的词语抄在作业本上,积累这些词句。
下课。
附板书设计:
附图{图}
[简要说课]
第七单元是第二册中惟一一个议论文单元,《谈骨气》又是一篇规范的短论。教学本文,目的有三:一是学生初步掌握课文提出论点论证论点总结归纳的基本论证格式。二是体会议论文中的记叙和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并注意积累有关词语。三是让学生理解骨气的内涵,继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立志做一个有骨气的中国人。其中第二点是重点。讲授本文,可以采用如下方法:
一、整体阅读,分析结构。让学生概括文中三个事件的主要内容,并体会三个事例的典型性,同时结合课后练习一把握文章的基本论证格式。这样既培养了学生的语言概括能力,又使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全局的把握,教师教学起来也会得心应手。
二、对比阅读,突破重点。在教学中,通过朗读让学生体会每个事例中记叙部分的特点,然后将文中第二个事例与课外阅读材料《廉者不受嗟来之食》进行比较,具体分析两处记叙部分的区别,不难得出:议论文中的记叙是作为事例充当立论的论据或论证的材料,比较简明概括;记叙文中的记叙需要对人物、事件作细致的描写,具体而又生动。
三、局部阅读,体味语言。对文中各部分的分析应抓住关键词语,深入体会其准确性和作用,并让学生积累一些词语或句子。
四、学以致用,能力迁移。有针对性地让学生举出无产阶级威武不能屈的一些事例,先让学生概括出主要事实,再进行简洁议论。这样既能进一步体会骨气的真正含义,又能锻炼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总之,讲授本文,可采取讲读结合、听说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的手法,教师精讲点评,学生收获必甚丰。
[实录评点]
此课堂实录有以下特点:
第一,本要求,明确与否关系到课堂教学的成败。从实录的全过程看,教学目的是十分明确的,教学效果也是很明显的。《谈骨气》是初一学生学习的第二篇议论文,学习本课的目的在于使学生了解议论文中的记叙与记叙文中的记叙的区别,并初步了解议论文的特点。这实现这一教学目的,教者进行了精心的教学设计:如在讲析三个典型例证时,教师有意指导学生把议论和记叙的文字分开朗读,以便了解记叙与议论的区别;为了突破议论中的记叙这个重点,教师印发了一篇关于嗟来之食的记叙文,指导进行比较阅读;在课堂结束时,教师还指导学生做了这样一道练习:以威武不能屈为观点,简要叙述现、当代典型事例进行证明。这样做,不仅加深了对议论中的记叙的理解,而且还使学生初步懂得了如何用材料证明观点。
第二,相机诱导、适时点拨,学生主体参与意识强。教师能从整体入手,对局部进行具体剖析,教学思路清晰。每一教学步骤都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把学法指导寓于诱导、点拨之中。如开头简要说明读、写议论文的基本方法:提出论点论证论点得出结论,然后就依据这个基本方法来找论点,找论证论点的道理和事实。按照这个思路进行教学,教师逐层启发,学生学得主动、轻松。至于为了突破重点、难点而进行的比较阅读和迁移训练,更是叫学法指导的生动例子。
第三,重视指导学生学习语言。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抓住关键词语进行教学,通过反复诵读以增强学生的语感,最后指导学生整理关键词语来帮助积累语言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