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不讲规矩不成方圆_语文论文

不讲规矩不成方圆_语文论文

写作教学经过长期的众说纷纭,新编初中语文课本和《作文汉语》中的作文训练部分从文体组合训练(每篇文章重点训练文体的一个侧面的写作技巧)的角度安排练点;说明文、记叙文、议论文、应用文的写作训练点交叉安排,各成体系,分头并进。一改过去教学无书,训练无序的状态。可见,模式作文教学有着广泛的适用性和鲜明的可行性,具有无限的生命力。此举是正本清源的措施。然而,编者的良苦用心、序列设计的理论依据还不被人们所理解;更有甚者,仍被误为低能儿的雕虫小计,扣上八股文的罪名。为此,我写了四个问题:1、模式是固有的;2、方圆出于规矩;3、模式作文教学非同八股文训练;4、教学作文要模式化。为模式作文教学张本。

一、模式是固有的

模,意为规范、法式,式可训为格式、样式;模式就是使人可以照着做的标准样式。什么东西差不多都有通行的格式。(夏沔尊、叶圣陶《文心》)。如人这种高级动物的模式是会思维、有语言、能制造工具、会劳动,舍此,就不是人。像数学中的计算公式、物理学中的定律、化学中的分子式一样,写作也是一种东西,也有它自己的规格和格式。

对此古人早有发现,早有精深的阐述。六经之一的《周易》里,就有言有序的话,孔圣人也认为言之无文,行而不远。刘勰在文论巨著《文心雕龙》的《总术》一章中说:才之能通,必须晓术。这个术,就是写作的法则。唐代杰出的现实主义大诗人白居易在《新乐府序》中说:首句标其目,卒章显其志,诗三百之义也。谈的是作文模式中的一个具体问题。宋代的吕本中、元代的郝经、明代的王士祯、清代的沈德潜等众多的诗人、作家、文论家也各从不同的角度论述了规矩的存在。

文章是客观事物的反映,而事物本身是有其自身的内在联系,即规律性的。因此作品的结构不单是一个形式的问题,也是内容的问题。因为一篇作品既是描写了一个事件,那事件本身就具备了一个进行的规律,一个存在的模式。作者抓住了这个规律,写出这个规律,便是作品的基本结构。(孙犁《谈结论》拿一件事情来说吧,它总有一个发生发展的过程。发生也就是开端了,中间无非是发展、变化,进入高潮,然后事件结束,也就是结局。这实际上就是一切记叙类文章(包括小说、剧本、散文等)情节展开的客观依据,客观基础。有的文章在开端之前,可能还有一个必要的交待说明,以追溯以往,补叙前因,这即是引子、序幕了。而在结局之后,为了收束事物,展示未来,有时还可能增写一个尾声。这样就形成了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尾声几个部分,这是一个完整的情节结构的形式。当然不少文章在实际叙述上,对这种顺序有所调动,使其变化,如高潮提前,先叙结局,拦腰谈起等等;但无论怎样调动、变化,它也不能离开客观生活的基础。再拿论证一个问题来说吧,任何问题总有它内部的矛盾和外部的联系、有它的成因、现状和发展。这些都是可以分析的。毛泽东同志在《反对党八股》中说:提出一个什么问题,接着加以分析,然后综合起来,指明问题的性质,给以解决的办法。这段话大致上反映了一切论说类文章析事达理的逻辑顺序。很显然,这种结构常式,也是以反映事物(问题)的内部规律、内在联系为依据的。因此,模式是客观存在、固有的,而不是任何人主观臆造的。它正如其他的规律,如万有引力定律,揭示了引力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距离之间的必然联系一样,这种必然性是自然界确定不移、反复出现的客观过程,是不依赖于人们的意识而存在的。

那么模式的实质是什么呢?任何一个具体事物,都是个别与一般的统一。作为反映客观事物的文章在内容和形式上也各有着自己的特征和个性。但一类文章总是具有某种共同的本质、有其共性。文章的模式是某一类文章的共性所决定的,概括了某一类文章的共同本质。至于同一类文章各篇文章的个性,模式这个一般就没有包括进去。因为任何一般只是大致地包括了一切个别事物,但任何个别都不能完全地包括在一般之中。(列宁语)这好比人,作为一般只能存在于张三、李四具体的人中,不能想象在具体的人之外,还有什么一般的人;也不能想象在一般的人之外,存在着个别的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许多特点,一般的人,只能概括许许多多的个别人的共同本质,而不能包括每一个人的所有特点。

在我们的写作教学过程中,有人常拿文无定法来否定作文模式的存在。不错,像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没有两张完全相同的面孔一样,各篇文章的表现形式也应是独一无二、不相重复的。这是因为,客观事物千姿百态、林林总总,要使每个特异的事物都能找到自己特异的表现形式,文章也得多姿多彩、千变万化。文无定法是由文章的个性决定的。拿文无定法来否定文章模式的人,其错误是把文章的共性与个性对立起来,割裂开来,只看到个性,用个性来否定共性。

二、方圆出于规矩

作文模式教学之所以经得住实践的考验,主要在于它本身具有合理性。即不管作者主观上是否意识到,它总是要反映文章习作本身的一定规律性方圆(写有所就)出于规矩(写作模式的训练)。

刘知己在《史通、模拟》一文中说:夫迷者相效,自古而然。这就是说按照模式习作是我国传统的写作训练手段。若不仰前贤,何以贻厥后来!不借鉴,怎能有新的发展。叶圣陶在《中国国文学习法》中也说过:记事记清楚了,说理说明白了,没有语法的毛病了,这就是象样。象样,就是符合规矩。写作教学的核心是训练学生具有写作的基本功,以象样为标志。所有基本功都遵循一定的规格、规范。要获得基本功,那就得循规蹈矩,严格要求,严格训练,象前人发现规矩一样经过无数次重复实践,方能欲方可方,想圆即圆,符合规矩。

规律的东西都有普遍性,分格的模式训练全球亦然。我们不妨以美国写作教程《提高写作能力》中例出的实例来说明,它把说明文的结构模式规定为:1、中心句;2、作为证据的细节、例子以及类比、对比等等;3、结论性句子。并指出按照这种形式练习写段落是一种很好的实践形式,它促使你思维清楚,组织得好,写得精确。(摘自《语文学习》八三年第二期)

其实,按照一定的模式习作,不只是奠基础的学生需要,古今中外任何博大精深,创新立异的艺术大师也都曾致力于具有一定模式的基本功训练。

孟子曰:大匠与人以规矩,不能与人以巧。先哲的话是对模式训练的反对者们以追新求巧为由说三道四的最好的批评。超越前人,破格而出,那不是写作教学所能奏效的。

这叫我想起了孟子的寓言《揠苗助长》,我们的教师喜爱祖国的花朵,如同宋人爱苗;不顾客观规律,只凭主观愿望,在写作教学中,反对模式训练,急于追新求巧,更有似宋人揠苗,欲速不达。

当然,基本功较好了,大体已得其规矩了,就可以在巧字上下功夫,力求能出新出格。为规矩所囿,很难写出优秀之作。

清代入薛雪说过:范德机云,吾平生作诗,稿成读之,觉不似古人即焚去。余则不然,作诗稿成读之,觉似古人即焚去。(《一瓢诗话》)看来这是两种大相径庭的态度,其实不然。范德机追求的是符合规范,薛雪高人一筹,追求的是入格后的创新。内涵不同,阶段各异。不似似不似,这如同认识过程中的实践认识实践,哲学发展过程中的古代朴素的辩证法形而上学唯物辩证法,肯定的东西被否定了,而否定旧事物之后新生的事物,又不是永恒不变的,同样要被它内部所包含的否定因素所否定,为更新的事物所代替。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种情况:肯定否定否定之否定的辩证发展过程。写作中,入格是为了及格和合格,合格后方可以破格。不似似不似,由模仿到变化,在变化中学会创造。因此说:不是有人所说的那样模式作文训练是一味的照搬,而是勤学苦练,加以消化,广泛师承,取法众善,逐步掌握,推陈出新。方圆出于规矩是由否定之否定的原理所规定的。

结论是:

有法则体成,无法则论荒。方东树

规矩,巧之所出,舍规矩而言巧,非大匠教人之道,亦非学者从人之道也。钱穆

三、模式作文教学非同八股文训练

有人把模式作文教学与写作八股文相提并论,那是极其错误的。

首先,模式作文教学与八股文训练并非同始终。作文的程序训练,远在八股文出现之前就已经产生并存在。时间可以追溯到西晋时陆机的《文斌》,而后是唐代的以诗赋取士所采用的贴经与应举诗,再后是北宋改诗赋取士为以经义取士。天顺以前,经义之文,不过敷衍,转注,或对或散,初无定式。虽有破题、颌比、颈比、腹比、后比,结尾的程式,但创立制艺,原与论题相仿,不过以经言命题,令天下之题出于正,且为法较严耳。然当时,对仗不必整、证喻不必废、侵下文不必忌。(见《制艺丛话》卷一三)可见当时提出应考作文的程式,只是改革国家考试的一种措施。八股文的产生据顾炎武的《日知录》中说经义之文,流俗谓之八股,盖始于承化之后。随着科举制度的覆灭,它也就与世长辞了。因此可以说,八股文是模式作文教学的支流、逆流,是短命的怪胎儿。而作文模式教学一直延续到现在,并遍及世界各国。因此八股文不但不能与模式作文教学相提并论,与经义之文也是两码事。

其次,交通规则、学生守则和法律条文等,是大家必须遵守的。它们是根据人们的需要或者阶级的意志制定出来的。人们既然可以制定,也就可以修改、补充、废除,当然不是客观规律。但不是说这些规则、条例与客观规律无关。一个正确的法则、条例总是要根据客观规律来制定的;但他们必定与客观规律的性质不同,属于人的意志范畴,是第二性的东西。作文的模式教学则不然,它是作文教学训练的规律性的反映。我们不但可以认识文章的模式和作文教学中的模式训练;而且可以利用它提高我们的写作教学质量,帮助学生正确组织材料,开发智力,发展联想,理清思路,迅速获得写作的基本功。可是,一旦你所用的写作模式带有主观色彩、不能反映文章本身的一定规律时,就改变了那个写作模式的性质,那个写作模式与规则、法律条文等就没有什么区别了,也就没有生命力了。八股文的模式就是这样的模式,八股文的死灭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考其初始,八股文的提出在总结文章的结构形式上也不是没有一点道理的,没有一点可取之处的。起、承、传、合,今天也不能完全抛开。但是,规定的那样死,限制的那样严,只能写八股文,每股只能写一定的文字,特别是其内容只能为四书五经作注,代至圣先师立言,一切都不能越雷池半步,不是客观规律的反映,而是人为的强加。把主观的东西强加于客观,葬送了一代文人,又怎能不昙花一现、寿终正寝呢?现在的作文模式教学是写作教学规律的科学总结和应用,它怎会重蹈明清八股文的覆辙呢?

四、教学作文要模式化

列宁说:当我们不知道自然规律的时代,自然规律是在我们的意识之外,独立地存在着并起着作用,使我们成为盲目的必然性的奴隶,一经我们认识了这种不依赖于我们的意志而起作用的规律,我们就成为自然界的主人。现在,我们已经认识到模式化是写作教学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客观规律,同时无数事实也证明只有模式化才能立竿见影,较快地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是教学作文的必由之路。我们就应该在指导学生作文中,尊重这个规律,运用它来为彻底改变写作教学的现状服务。

具体的做法应是:

1、编写与之相适应的语文教材。古今中外的文学家、语言学家写了许多文章,揭示了语文的内在规律。这些成果是培养提高学生语文能力的有力武器,是学习语文由盲目到自觉的转换条件,是让学生不仅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的钥匙。叶圣陶先生告诫我们:语文教材不同其它学科,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因此,编写新教材应用足够的有关语文的科学理论作为统领教材的纲,改变以上所用教材仅作以附录的状况。彻底改变把优秀的文章汇集起来,加点注释和思考题就是课本的作法,选文仅作为例文。为了便于听、说、读、写一齐抓,新教材应以写作训练的序列为序,兼收各类各体之文,然后挖凿文章内在的知识因素,再理出语法、修辞、逻辑等知识系列,使写作训练成为主要依靠在写作的有关理论指导下的科学的序列训练。

2、实行分模式训练。正如篮球训练,可以先练传球、带球、投球,后练进攻防守的战略战术一样,写作教学也可以先进行分模式训练。即根据某种文体的内部结构,先设计安排单项的训练,分散难点、设立坡度;后进行综合训练,理出该文体习作的程式。以模式为纬,以序列程序为经,经纬交织,科学设计、循环往复,不断加深。具体做法是:写作课上,讲清模式,读范文指导作文,习作文效法范文,评作文对照范文。

古人告诫我们不进规矩,不成方圆写作教学的根本出路是模式化,为模式化写作教学张本。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