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是著名作家袁鹰的散文。文章写于1961年秋天,作者摄取了兰新线旅途上的一个短镜头,从火车车窗中见到的白杨落笔,通过爸爸和两个孩子的谈话,赞颂了白杨的品格,进而赞颂了边疆建设者们扎根边疆,艰苦创业、建设边疆的高尚情操。作者的写作思路是:白杨的形象白杨的品格白杨的象征意义。在教学中,教师应抓住作者的思路顺序,按照白杨的形象品格(明线),白杨的象征意义(暗线)精心组织教学,安排教学步骤。
一、感知白杨壮美的形象初读课文,从两个方面感知白杨形象:(一)铁路沿线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抓装高大挺秀四个字,以高大挺拔作比较,突出了秀字之壮美,让学生把高大挺秀四个字化为具体形象:①读兄妹俩的谈话,想像大杀一样的白杨是怎样的;②教师读一段茅盾散文《白杨礼赞》中白杨树外形的描写(从那是力争上游的一种树到对抗着西北风)让学生听,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西北高原上白杨树高大挺秀的鲜明形象;③结合平日的观察,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描绘高大挺秀的白杨树。(二)白杨树生长在怎样的环境中?在这浑黄一体的茫茫戈壁中,白杨宽而大的叶子,银白泛青的树干,显得格外挺拔、秀丽。它能在没有山,没有水,没有人烟的地方生根、发芽,长得那么高大粗壮,不是令人油然而生崇敬之心吗?通过以上两个问题的讨论,使学生对白杨树留下难忘的印象。如果学生感兴趣、不妨在课外画一张大戈壁中的白杨,这样,头脑中的白杨形象就更加鲜明了。
二、认识白杨树崇高的品格白杨树为什么它这么直,长得这么大?大孩子提出的问题,也是学生心中的问题。可以带着问题,进入第二阶段细读理解课文内容。阅读重点是爸爸的一段话,特别是其中的两个复句,第一个复句是用哪儿哪儿连接的并列复句,告诉我们白杨树能在任何地方安家落户,生根发芽。第二个复句是用不管不管总是连接的条件复句,赞扬了白杨在任何困难的条件下不软弱不动摇的精神风貌。课文这一部分应让学生熟读,重点指导朗读,强调把复句中带点的词用重音来表达,以理解内容,体会含义。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发挥想像,形象地描绘白杨在茫茫戈壁是如何同恶劣的自然条件斗争的。教师可根据教材举个例子,如:戈壁滩上,严重缺水,可白杨树却把根扎得深深的,从大地深处吸取水份;烈日晒得别的植物垂头丧气,而白杨的片片绿叶却昂首向上然后要求学生进行发散性想像。在形象思维的基础上,再让学生概括出白杨的特点扎根荒原,迎难而上。白杨正是因为有这种崇高的品格,才能这么直,长得这么高大。
三、明确白杨的象征意义。课文仅仅是赞扬白杨树吗?不,还有更深层的意思,也是本课的暗线所在,他也在表达自己的心一句,透露了作者的写作意图。爸爸是托物明志,作者是借物喻人,这是全文教学重点所在。要师生共议:为什么说他在表达自己的心?表白自己的什么心?(爸爸不仅自己安心在那里工作,而且教育自己的孩子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这里,教师可做铺垫性谈话:爸爸在哪儿工作?那里的条件怎样?爸爸安心在那儿工作吗?从课文中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来?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白杨象征着爸爸,象征着边疆的建设者们,从狭义到广义,这也是本文作者的用心所在。
在课堂练习中,要求学生以赞扬边疆的建设者为内容,用哪儿哪儿、不管不管总是两个句式练习说话。例如:哪儿需要边疆的建设者,他们就在哪儿安家落户,开垦荒地,建造工厂。不管是狂风还是大雪,不管是严冬还是酷暑,他们都在戈壁滩上辛勤劳动,打井采油。还可以让学生说说自己所了解的边疆建设者的事迹和成就,最后,要求学生根据边疆建设者的特点(注意跟白杨的相似之处)扎根边疆、建设边疆、艰苦创业。至此,师生可以共同列出下列板书:
白杨扎根荒原迎难而上。
边疆建设者扎根边疆艰苦创业
明确了白杨的象征意义,课文最后一段就可以迎刃而解;大白杨身边的小白杨,象征着孩子们在戈壁滩上锻炼成长,预示着边疆建设后继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