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改革,它不仅仅依靠单一的讲授,而且引进多媒体、多学科的运用,就是教师讲授,也根据教与导的需要,创造多种教学艺术风格,使课堂教学达到最优化。
一、多媒体:优化组合多媒体是多种信息传播的媒介。教学上的多媒体包括文学、图表、影视、声像以及计算机软件的运用。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把多媒体引进课堂,利用多媒体的有机组合和加工处理,发挥其交互性、集成性等综合功能,创设课堂教学的优良环境和氛围,增添教学内容的源头活水,扩大教学信息量。
课堂教学中,多媒体能提供并展示许多教学所需的资料,调动各种感官功能,加强教学的整体效应。如上《琵琶行》一课,提供一段优美的琵琶曲,会使学生感到声情并茂,心旷神怡,余音绕梁三日,接受美感教育。从某种意义上说,它是一种特殊的活字典,能提供正音、带读、音乐合成的教学效果,为各类文字词典所不及。
这几年,语文教学实施情境教学,它除运用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语言描述情境外,还可以摸拟创设多媒体的静态图像和动态图像等综合因素,创造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场景或氛围,引导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得生动活泼,学得主动积极。上《荷塘月色》一课,多媒体集形、声、色为一体,再现月色下的荷塘,荷塘上的月色,创设广远的意境,为学生开拓无限的想像时空。
多媒体不但适用于语文群体教学,更适合第二课堂的语文个体学习。学生凭借多媒体的电脑、光盘,就可以自编程序,自控学习,提高学习技能和操作技术。换句话说,多媒体的大量信息传输,能够唤起学生个体大脑中的潜能,改变自身知识结构,突破原有的思维定势,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电脑是多媒体的中心,引起许多语文教师的广泛兴趣,并运用其储存、修改、调用、重编、复制、检索等功能,提高教学效益。广州广雅中学语文教师黄永光,运用电脑编存教学纪要、一课一测、辅导材料、综合训练等专题。特别是按高考研究专题,编存高考题库,考试信息、题型研究、重点难点、规律方法等,编制《高中语文全方位训练》,用于从高一到高三整个过程的教学试验,在高考中取得了优异成绩。
利用多媒体电教手段,辅以音乐和动态画面,为语文教学创设相应的情境和氛围,有利于加强语文教学的审美教育。广东珠海一中语文教师林小苹,根据不同教学目标,课文内容,设计情感类、形象类、愉悦类的配乐朗读,渲染课堂气氛,深化课文题旨,增强教学感召力。如上《菜园小记》,选择《南泥湾》这一历史歌曲的音乐录音,为课文的第10自然段朗读配音,使学生想像延安大生产运动时代,体会老一辈革命家当年那种与困难作斗争,其乐无穷的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又如上《向沙漠进军》一课,选择琵琶曲《十面埋伏》为课文第4自然段配乐朗读。那种扣人心弦的旋律正好形象地反映出沙漠肆虐并侵袭城乡的强大攻势,学生就容易领会出沙漠是人类最顽强的自然敌人之一这一事物的特征。当然,利用多媒体于语文教学,毕竟是一种辅助性教学。在应用过程中,既要考虑语文学科的特点,又要考虑具体语文内容的需要,不能喧宾夺主,替代教师的主导作用,替代学生的想像思维。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语文教师要更新观念,学习和从事电脑使用、软盘制作、多媒体操纵和综合应用等现代信息载体的新的语文教学实验,拓宽教学视野,接受继续教育。
二、多学科:交叉渗透随着现代科技的迅猛发展,新兴学科有如雨后春笋,如系统科学、模糊理论、接受美学、现代思维学等。它们不仅传递了大量的现代科学知识信息,而且促进了人们思维方式的嬗变,引起了广大教育工作者的广泛兴趣和热情关注,并进行了有益的实验研究。
新时期的语文教学改革,除运用教育学、心理学、教学论的原理,通过对知识的感知、认知、理解和运用,不断加强基础,培养能力,发展智力外,还运用新兴学科理论,通过文理交叉渗透,对知识信息进行系统控制,提高教学信息量,引导学生从文学中吸取艺术性,从科学中吸取科学性,既从文学中,又从科学中吸取许多养分。(伊林语)
语文是最重要的文化载体。它反映了人类社会的事、理、情、志等丰富多彩的文化。基于这样的认识,许多语文教师主张语文教学应当弘扬人文精神,提出要以接受多文化因子为前提,认为文化品种越多,对文化内容研究得越深,就越有可能通过随机的碰撞而出现优化组合,并让创新的观念闪闪发光。改变语文教学长期走单行道的弊端,犹如爱因斯坦所说的黑夜中的亮光,引导人们走出单行道的死胡同。
人文与科学,两者相互为用,相得益彰。张志公先生在答《语文学习》杂志的记者时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吃亏就在于没有科学性。张先生并不反对加强语文教学中的人文因素,但把它与科学对立起来,就走向了极端。(《语文学习》1996年第2期)著名作家徐迟,自新时期以来,在科学题材领域里,以诗人的目光和文学家的情怀,在科学的王国里探隐索微,采摘到许多属于绝顶上的灵芝和冰山上的雪莲。曾经入选中学语文教材的《哥德巴赫猜想》、《地质之光》等,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我国近代教育家蔡元培先生早在本世纪20年代就指出:为沟通文理两科之界限,习文科名门者,不可不兼习理科中之某种,习理科名门者,不可不兼习文科中之某种。张志公先生最近提倡两个全面发展,即培养跨世纪人才应注意德智体全面发展,智育应注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全面发展。科学性和人文性都得加强。(同上)运用新兴学科就是沟通文理两科之界限,智育应注意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人文科学全面发展,就是新时期语文教学现代化的走向。
新兴学科是以综合渗透性和边缘交叉性为主要特征。通过多学科、跨学科活动,文理交叉渗透,相互为用,为语文教学改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法,有着极其旺盛的生命力。长期以来,语文教学多囿于学科内部结构,未能超越传统语文教学的藩篱。许多学生学习语文不感兴趣,其主要原因是语文教学内容和方法,大都局限于狭小领域,不能以新鲜知识信息去满足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不能充分调动其学习的主动积极性。
从系统科学的观点看,语文教学系统中的教材、教法、教学内容、课堂教学与课外阅读等是一个有机统一体。利用系统论中的整体性、结构性、性等原则,指导听说读写能力的训练,或以读促写,或以写促读,读读写写,听听说说,充分发挥它们之间的双向交叉渗透作用,建构听说读写系统工程。
特别是语文教材中的单元组合和安排,既有对传统语文教材编写的继承,又有新时期新学科的应用。许多特级教师所倡导的教学设计、课型模式,如魏书生的语文知识树、钱梦龙的三主四式导读法等,都是系统科学理论在语文教学改革中的具体运用。
众所周知,语文教学的模糊性是普遍存在的。模糊语言学在语文教学中得到广泛的应用。不同义词的辨析、多义词的选择;词类活用;双关、婉曲、含蓄等修饰手段等。文学作品的魅力之所以扣人心弦,就是寓形象、情感、意境于模糊集合之中。以上这些模糊观念要比明晰观念更富有表现力(康德语)
接受美学理论认为,文学作品具有艺术极和审美极。后者通过作品的召唤结构,它的特征是作品意义的不确定性和意义的空白,赋予读者参与和创造作品意义的权利,能够主动地召唤读者进入其中,填补空白,激发诱导学生的接受期待视界,发现与原有视界不一的、没有的、甚至是相反的意蕴,发现学生的创新期待视界。
八、九十年代的学生,见多识广,思维活跃。他们已不满足于书本知识的满堂灌和课堂教学的程式化,也不满足于教师讲解的求同思维,要求培养和训练求异思维、多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1983年7月,联合国亚太地区举行的中学生、大学生作文比赛,题目是环境,它对我意味着什么?我国的康浩善于把语文知识与自然科学、社会科学联系起来,沟通其他学科的横向联系,阐明环境保护的重要意义和对改善环境的强烈愿望,揭示了环境污染对人类的危害,表现了对美好生活和文明生产的热烈追求。取得了唯一的优胜奖。
这里值得指出的是,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人文科学,从一个领域引入另一个领域,从一个学科移植到另一个学科,都必须经过消化、吸收。科学的方法是开放的,能给人提供新思路、新方法,但不能生搬硬套、囫囵吞枣。要以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观点,克服片面性,增强科学性,继承优良传统,顺应改革潮流,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三、多风格:众彩纷呈这里所说的风格,是指教学艺术风格。它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反映出来的教学艺术上的基本特色,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逐步形成的。对于教学艺术风格,目前还没有一个公认的意义。有人从教学方法的特色来概括教学艺术风格;有人将教学技巧和作风的结合视为教学艺术风格;还有人把个性教学结晶称为教学艺术风格等。这些观点都能给人以启迪。透过上述多方面的综合,都可以捕捉到教学艺术风格的信息内涵。
形成教学艺术风格,是每一位教师自觉的追求、探索和创造。一般地说,它都是先从摹仿开始,逐步进行改革、创新。随着摹仿越来越少,创新性越来越多,不断显示出稳定的艺术特征,涂上浓厚的个性色彩,使教学内容、方法和形式日臻完善、充实和丰富。
教学艺术风格既有独特性,又有多样性。有的教学生动形象,富有感染力;有的教学逻辑严谨,富有说服力;有的教学情深意远,富于深刻的哲理等等。基于上述认识,有些教学论专家根据教师在文学风味和逻辑风味上的优势的不同,把教学艺术风格划分为优美和壮美两种类型。前者往复回旋,婉转达意,言中有寓意,言外有深情,体物触情,细致入微,使学生感到愉悦和陶醉,后者刚健不挠,骨劲气猛,首尾相接,显示出教学过程的强烈的流动性和逻辑力量,传意达情,尽在言中,淋漓尽致,使学生感受到酣畅和振奋。(董远骞等:《教学的艺术》)
语文教学艺术风格只有在语言环境中表现出来,作家创作,教师讲课,都需要运用语言文字这个工具,通过文学艺术与教学艺术,文学语言与教学语言,形成各具特色的风格流派。特级教师于漪的教学就是如此。她的课总是充满激情,意蕴深刻,常常是清词丽句,声情并茂,顿挫起伏,音韵和谐。她说过:语言不是蜜,但是可以粘东西,诚如该校陈小英老师所说,她的课能够用语言粘住学生。于漪素以教学语言优美考究著称,她的教学语言十分独特,富有个性魅力,能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见《中学语文教学》1994年第2期)
教学艺术风格在不同教师身上有极大的个体差异。如宁鸿彬老师的精讲巧授,浓缩教学内容,减轻学生课业负担;蔡澄清老师的点拨技巧,启发学生开动脑筋,进行独立思考;钱梦龙的曲向,运用迂回战术,变换提问的角度,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等等(详见《活的语文教育学》),编织出种种活的语文课堂教学艺术,各有自己的教学基调、节奏、情趣,构成教学艺术的链和潮,产生良好的总体效应。
教学艺术风格不是自然而然地形成的,需要在教学理论的指导下,经过教师艰苦求索,自觉地进行实验、创造、升华,这些只能在一般或普遍意义上起作用,而教师的性格、气质和心理品质对教学艺术风格的影响和形成,才是决定性的因素,两者相互结合、相辅相成,共同实现其艺术价值的取向。
提倡和实施多媒体、多学科、多风格的多元化教学改革还要根据协同学原理,发挥三者的合作、同步、协调和互补的综合效应,建立教学系统工程,发挥语文教学的认识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的整体功能,把语文教学改革推向一个崭新的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