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文的标题上看,本文似乎是要给人下定义,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文章可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这一部分的中心论点是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即孔子的生无所息)。
第二部分将议论引向深入,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将来三个部分,针对对往事的回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这三个部分作者逐一展开论述,总的来看还是围绕生无所息这一中心。这是一种积极的人生观,在这个理想、价值、意义贬值的物欲社会学习它,颇有意义,能通过这一课为学生打下一个精神的底子,在其人生观上涂上鲜亮的一笔,真是不朽的一课,功德无量的一课。从语文能力上看,这篇文章的哲理名言、古诗名句、名人名言俯拾即是,加强积累,内化为言语能力也应该是一个契机。
从论证上看,文章大开大合,收放有度,学生在阅读理解方面需要一定的思维强度,特别是对学生的搜集整理概括归纳分析信息的能力,含蓄句子能够具体理解的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需要在课堂上强化训练。对学生积极人生观的教育不能采用从书本到教条的形式,应该通过组织语文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来感受体验。作为一个高三学生。已经具有相当程度的阅读能力,因此在进行阅读训练中也没有必要过细讲解,更不能越俎代庖,只需作适当的点拨即可。教学目标l,理解人生的意义在于什么这个问题,树立伟大的志向,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把握现在的美好时光。2.能按照要求搜集整理概括归纳文中的重要信息。含蓄的句子能具体的理解。容能概括归纳。3.激发学生对人生的思考,学会运用写格言的形式表达自己的思想情感。4.积累语言,掌握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容易写错的字。记诵一些哲理名言。具体安排:一课时教学重点理解人生的意义在于什么这个问题,树立伟大的志向,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观,把握现在的美好时光。教学难点能按照要求搜集整理概括归纳文中的重要信息。含蓄的句子能具体的理解。具体内容能概括归纳。1.学生默读朗读,熟悉课文内容。2.教师设汁思考题和训练题激活学生思维,深化其对课文的理解,促进语文能力的提高。3.运用活动课的形式,学生通过书籍、互联网、采访名人等形式,搜集整理具有人生意义的故事、名句等。教学用具带有声像阅览室的图书馆。讲义(或投影)。学习导航第一课时一、导入语有一种动物,小的时候是四条腿,中年的时候是两条腿,老了后是三条腿,同学们说说看,这是一种什么动物?是人。汉字人的写法很有意思.一撇一捺写个人,关于这一撇一捺,人们作出了很多的解释,有这样一首歌唱道:一撇一捺互支撑,一灵一肉两相成,一情一理为双翼,一言‘行赖悟功。这对人的说解确实很有意义。其实,关于对人的本身的思考自从有了人之后,就没有停止过。下面我们就来学习\人是什么》。二、整体初读,整合课文快速阅读课文,教师由浅人深、环环相扣地提出几个问题,引导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思考:标题是人是什么,那么文章是不是要给人下定义?明确:不是,文章其实是论述人生的意义。思考:那么,人生的意义是什么?明确: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课文写于新时期初,文中一再强调,我们的时代是为中华民族腾飞于世界而奋力拼搏的时代,我们的民族是面向升起的太阳走向中兴的民族,作者在劝告人们,努力工作,献身于振兴中华的伟大事业。思考:文章可以分为哪两部分?概括本文内容。明确:课文町分前后两大部分。前一部分,列举爱因斯坦、雨果、加缪、歌德、康德、孔子等大师对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这一部分的中心点,是说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工作。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都把不断工作看做人生真谛。开头迂回地引出这个话题。先引爱因斯坦三段话:一引爱因斯坦,说论题之难;二引爱因斯坦,点到自我努力;三引爱因斯坦,论人的社会性,任何人都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员,个人自当回报社会,贡献社会,已是不言而喻。
再引雨果、加缪,他们的回答充满悲观主义色彩,雨果悲叹人生短暂,加缪悲叹人生只是不断的苦役。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与雨果、加缪的区别,在于悲观与乐观,积极与消极。在以歌德、康德、爱因斯坦、孔子为代表的积极、乐观的人生观看来,人生的意义正在于不断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歌德为自己一生辛苦地工作而感到充实满意,无怨无悔。康德认为,一旦自满自足,无所事事,生命就毫无意义。认识借助想像力创造文化的生物,人生就要不断的进行创造性工作。爱因斯坦认为,做一件合理的事情就能赋予人生以奇异的色彩。孔子认为生无所息,人生的意义就在不息的劳作之中。
总而言之,这一部分引用古今中外大师的言论,把人生的意义与工作联系起来。工作的动机从何而来?议论要引向深人,就要向人的心灵开掘。作者将人生划分为以往、现时和未来三部分,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作者对这三个部分一一展开论述。对往事的追忆,有好几层意义。第一,回忆给人慰藉快乐;第二,回忆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第三,即使回忆痛苦的往事也是甜美的忧郁,能给人最高的美学享受;第四,回忆又是许多文艺作品创造心理动机之一,是构成文艺作品的一大内容,这样的作品能够勾起人们对往事的回忆;第五,追忆往事可以弥补现时生活中的缺陷和不足,也是愿望的实现。对未来的憧憬,即希望、理想和追求,支配着人类的一切活动,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正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生活强者。
不断的追求,使人感到真正幸福和满足。对现时的把握,就是要珍惜并牢牢地把握现时每一分钟,努力工作。把握现时是实现希望的前提和保证。对往事的追忆、对现寸的把握、对未来的憧憬,三者有不可分割的联系。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把握不了现时的人则不成其为人。回忆固然有其意义,毕竟是远了、暗了的暮霭,对未来的希望才是近了、亮了的晨光。课文在前人论述的基础上,用过去、现时、未来的思路阐述人是什么,阐述人生的意义在于不断追求,不断工作。
三、深入理解,归纳提要指导学生通过思考课后习题,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进一步整合课文:思考题一对于人是什么这个问题,中外哲学家、文学家是怎样回答的?作者对他们的回答有什么评论?试用精要的语言填写下表。(本题要求把握课文前一部分内容。采用列表形式,可以看出这一部分的结构,也便于前后比较。语言要求精要,就要注意提取要点)思考题二作者是怎样看待人是什么这个问题的?为什么说对现实的把握是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又为什么说如果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本题把握课文后一部分几个主要观点,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理笋。根据问题对课文内容进行筛选并加以提要)明确:作者认为人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对往事的追忆、对现时的把握和对未来的憧憬。对现时的把握之所以构成人的最重要部分,是因为把握现时是实现志向的必要前提,是走向未来美景的可靠保证,否则,在一个个五光十色的希望肥皂泡中蹉跎岁月,浪费青春年华,就会丧失自我,不成其为人。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之所以如此,是因为追忆往事可以给人智慧,可以使人意识到自身在当前的处境,可以照亮当前人生的道路,增强憧憬未来的信心和勇气。憧憬未来、不断追求、充满希望的人,才有不竭的动力,去牢牢地把握现时。一旦失去对往事的回忆和对未来的希望,就难以把握现时。四、课外练习,拓宽延伸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各民族神话中有关造人的故事,思考其中的文化蕴含。1.到图书馆或网上查找并摘抄有关人生的格言,背诵其中一些很有文采而又有积极意义的2.你最崇拜哪位名人,多了解有关于他的事迹,总结他的人生观。第二课时一、重点解读,探究质疑方法:针对课文设计一组题目,注重培养学生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含蓄的句子能加以解释,概括的内容能具体阐释。1.本文一开头就引用了爱因斯坦的三段话。这些引语表明了爱因斯坦怎样的观点?为什么说这是有关‘人是什么’的质朴见解?(具体内容能加以概括)明确:爱因斯坦的观点是,人是伟大人类社会的一个成员,社会始终支配着他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这一见解之所以质朴,是因为从最基本的层次上解释了人的哲学意义,即人是社会的,离开了社会就没有人的意义。2.我们吃别人种的粮食,穿别人缝的衣服,住别人造的房子一段话中,爱因斯坦意在说明人是什么?(含蓄的句子能明确理解)明确:从这段话可以看出,爱因斯坦认为,人的本质是由社会规定的,人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完全为社会所支配。3.东、西方哲学家竟有如此一致的见解,这一致的见解指什么?(具体内容能加以概括)明确:西方哲学家康德认为:人就是不断地进行创造性的工作;工作是使人得到快乐的最好方法。歌德说自己的一生只是辛苦地工作,爱因斯坦说:只要有一天你得到了一件合理的事情去做,从此你的工作和生活都会有点奇异的色彩。东方哲学家孑L子说生无所息。可见,无论东方哲学家还是西方哲学家,他们都一致认为人活着就要工作,就要创造,就不能壁工喽乙4.歌德在论及西西弗斯的时候,几乎是另一种调子,这另一种调子是什么样的?(能根据具体的语境,理解指代性的内容)明确:加缪论及西西弗斯,情调是悲观的,无可奈何的;歌德论及西西弗斯像西西弗斯那样劳碌一生而感到满意、自豪。5.圆明园的秋天里的春天是什么意思?(含蓄的句子能明确理解)却是为自己能明确:圆明园是废墟,所以把它的春天说成秋天里的春天,这个秋天并非自然的季节,而指废墟的景观。6.什么是甜美的忧郁或忧郁的甜美?怎样理解这种感受?(概括的内容能具体理解)
明确:叫陇郁是指过去生活中的痛苦,是一些令人伤感的对象。而这些东西一旦到了回忆中,或成了文学艺术的题材,就往往会因为距离或艺术创作的魅力而形成美感,这就是甜美的忧郁或忧郁的甜美。如与亲人分别甚至失去亲人是生活中的痛苦,但一旦成为回忆,就往往因能在脑海中再现当时的情景而有一种令人心颤的美的感受。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就是这一美感的突出体现:不仅因回忆当时女主人公穿的绿罗裙而感到美,甚至因此而怜爱绿色的草了。7.毕加索说:一旦你的工作结束,便意味着你必须开始新的工作。你永远都不能说‘结束’这两个字。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深刻含义?(能结合语境,透过字面理解句子的深刻含义)明确:这句话的意思是说,人必须不断地追求新的目标,追求本身才能使人真正感到幸福和满足。如我国在高空钢索上单独生活25天,平均每天在钢索上行走超过3小时,创造新的吉尼斯记录的阿迪力曾多次打破过世界吉尼斯记录,但他就是不满足于已有的成绩,自己向自己挑战,不断有新的追求。他就是孔子所说的生无所息的强者,他就是把追求的过程看得比追求的目标更重的人。因为他在追求的过程中能获得真正的幸福和满足。8.为什么说追忆往事就其本质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为什么说白日梦即幻想,也是愿望的实现?(能结合自己所见、所闻、所读,实现与作者、与文本之间的对话)明确:这里所说的本质,应该从现实性物理性上来理解,往事已逝,其现实性、物质性已经消失,回忆中的世界,虽然过去存在过,但是现在并不存在,是虚幻的,所以说也是一种幻想,一种白日梦。举例来说,鲁迅回忆童年在百草园玩耍的情景,写作之时,不也是一场白日梦吗?这样的回忆不也是寄托着一种愿望,不也是这种愿望的实现吗?9.作者把现时看成l。对未来的憧憬看成o,是为了说明什么?(概括的内容能具体理解)明确:要说明只有把握现时,努力工作,才能实现理想。理想越是远大,工作越是努力,数值越是巨大。这是要说明憧憬未来与把握现时要紧紧结合起来,既要有远大志向,又要努力工作。二、拓展延伸,创造性的训练1.作者以厂和o作比,阐述人生的意义,很有创意,请您仿照作者的写法,也以厂与o作比,说一段话,用它来阐明你对人生意义的理解。;例文:至于笔者,则把现时(当前)看成是小学算术课本上饷l,对未来的憧憬则看成是o。每个小学生都有懂得:o的位置是很重要的,o只有在1的后面(而不是在1的前面)才能显示出它的价值和分量。l后面的。越多值越大,若用日常语言来说,就是:伟大志向造就伟大人物,但要以牢牢把握现时为必要的前提。示范l:至于我,则把身体健康看成是l,把理想、事业、爱情、金钱、名誉、人格分别看成是o,1的位置很重要,1只有在最前面,后面的。越多,人生的价值就越大,如果用大白话来说,就是;身体是人生的第一本钱,但也要以理想、事业、爱情、金钱、名誉、人格等来支撑。示范2:至于笔者,则是把人格看做小学算术课本中的1,把金钱、功名、地位等等看做是o,l的有无或者说位置很重要.没有了1,o即使再多也是无意义的:l如果在前面,后面的。越多则值就越大。这就是说,金钱诚宝贵,功名价更高,若为人格故,二者皆可抛。2.活动:体验偶像的人生观。我们人人都有自己的偶像,这个偶像可能是高大的,也可能是平凡的;这个偶像可能是历史人物,也可能是现时人物,还可能是虚拟人物,但既然是偶像我们就要把他化作我们的血肉。在关键时刻他可能就要站出来指挥我们的一言一行。偶像的一言一行也许会让我们津津乐道,特别是他的颇富人生意义的哲言警句。下面由学生发言,介绍偶像的哲言警句和事迹,由同学或老师提出一个情境,该生试回答这位偶像会怎样说怎样做。
示例:日本著名马拉松运动员,山田本一,1984年在东京国际马拉松邀请赛中,名不见经传的他出人意外地夺得了世界冠军。当记者问他凭什么取得如此惊人的成绩时,他说了这么一句话:凭智慧战胜对手。当时许多人都以为他故弄玄虚。两年后,意大利国际马拉松邀请赛在意大利北部城市米兰举行,山田本一代表日本参加比赛。这一次,他又获得了世界冠军。记者又请他谈经验。他仍然是那一句话。这一次没有人不再相信他,但对他的所谓智慧百探而不得其解。10年后,这个谜终于解开了,他在他的自传中是这么说的:每次比赛之前,我都要乘车把比赛的线路仔细地看一遍,并把沿途比较醒目的标志画下来,比如第一个标志是银行;第二个标志是一棵大树;第三个标志是一座红房子,这样一直画到赛程的终点。比赛开始后,我就以百米的速度奋力地向第一个目标冲击,等到达第一个目标后,我又以同样的速度向第二个目标冲去。40多公里的赛程就被我分解成这么几个小目标轻松地跑完了。起初,我并不懂这样的道理,我把我的目标定在40多公里外终点线上的那面旗帜上,结果我跑到十几公里时就疲惫不堪了,我被前面那段遥远的路程给吓跑了。老师提出一个情境:现在我们的高三生活很苦,有人说,高三就是高山。想想到明年6月份还有近一年的时间,而什么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每科分数必须得到将近90%。真是高不可攀,如果你就是山田本一,你会怎样面对这段生活呢?学生答:我会把目标分解成若干个,如第一学期的期中考试、期末考试,第二学期的期中、期末考试,一仗一仗地往前打。我会把总分分解到各种中,一科科地攻。三、课后作业每人拟写25条人生格言。班级编写一本格言集,向同学征集集名,老师也可参与如《倾听心跳,黄金法则》《未名箴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