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学建议指出学生生理、心理以及语言能力的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不同内容的教学也有各自的规律,应该根据不同学段学生的特点和不同的教学内容,采取合适的教学策略,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文学作品的欣赏有别于文学作品的阅读,文学欣赏虽然离不开作品的阅读,但文学作品的欣赏,是人们在阅读文学作品、把握艺术形象的过程中,通过认知、感悟、理解、品味和想象等一系列心理机能的活动而形成的独特的审美过程。人们在阅读、欣赏文学作品的过程中,个体所受到的熏陶、感染和所获得的美感都是千差万别的,这与读者的生活经历、文学修养等有密切的关系。在语文活动式课堂教学中,我们认为阅读欣赏活动是一种学生自主欣赏、自我提高的语文活动,教师只是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本活动力图从理解作品的思想情感和表现形式入手,初步引导学生学会欣赏诗歌的基本方法。
1、鼓励学生走进图书馆或通过网络去查阅余光中的生活经历、文学创作以及有关以乡愁为主题的台湾文学作品来扩大视野,互为参照。
2、搜索古代以思乡为主题的诗歌数首,准备在课堂上交流。
3、适时安排扩展阅读。阅读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体味起用语的典雅质朴。
4、以小组为单位,准备在课堂上进行小组演读。
5、试以乡愁是为参照进行仿句练习。
1、情境创设:
同学们,在台湾文学作品中,思乡是一个长久不衰、令人心动的主题,你们知道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吗?从甲午战争到抗日战争的结束,长达50年之久;从1949年一直到现在,又是半个世纪多,一湾天然的海峡,一道人为的鸿沟,锁住了回归的脚步,却锁不住思归的心。台湾思乡为主题的文学作品大多出自大陆去台人员之手,这些人在台湾尽管多数已有较稳定的生活,但他们总觉得自己的根在大陆,在台不过是过客,这种过客心态,使他们产生了一种强烈的失落感,而海峡两岸的阻隔状态,更使他们觉得叶落归根似乎是个遥远的梦。国民党元老于佑任先生在临终遗诗中写到: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见兮,只有痛哭。/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故乡;/故乡不见兮,永不能望。/天苍苍,野茫茫!/山之上,国有殇!这泣血的悲歌、含泪的呼唤,集中表达了断肠人在天涯的游子之痛。情动于中而发于外悲愤出诗人,这魂牵梦绕、挥之不去的思乡之情,抑郁难平,发而为诗,于是有了一首首发自肺腑的思乡曲。台湾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就是其中一首。
2、简介作者
多媒体投影:余光中,台湾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出生于南京。因眷恋母乡,神游古典,自命为江南人,亦自称为五陵少年。历任台湾师大、政大、香港中文大学教授,曾在美国讲学四年。作品多次获文学大奖,诗文皆有很深造诣,梁实秋评价说:余光中右手写诗,左手写文,成就之高,一时无两。诗集有《舟子悲歌》《蓝色的羽毛》《五陵少年》等。散文集有《左手的缪思》《掌上雨》《听听那冷雨》等。
一、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乡愁》是余光中乡情诗的代表作品,我们欣赏它,首先要学会有感情地朗读吟诵,初步感知诗歌的韵律美。
1、听配乐录音(多媒体画面展示),启发学生:朗读这首诗是在感情上、语速、语调该如何把握
2、学生自由朗读
3、男女小组试读。
4、挑选朗读水平高的学生个别演读,并结合画面给配乐。
二、披文入情,感悟诗歌的情感美。
大家读得比开始进步多了,但似乎还不尽如人意,是不是还有什么细腻、真挚的情感隐藏在诗歌言语中,没被我深深理解呢?让我们披文如情,感受诗歌的情感的美。
问题导引:
①这四节诗,每一节表达诗人怎样的感情?
②诗中表达的情感是通过什么物象含蓄地表达出来的?
③这些物象含蓄到表达了什么?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借指什么?
④诗节能调换吗?为什么?
以上形成板书,(多媒体显示)
三、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
同学们,一首好诗,它的语言往往能诱发人多面的联想,因此一个理想的诗歌读者也要善于从诗歌中获取诗人寄寓的情感,并能展开丰富的想象,准确地填补诗人语言留下的空白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同学们,你们能否运用想象在大脑中绘制一幅诗歌所描绘的人物、图景、场面、事件呢?
老师范读诗歌,并出示四幅与诗歌意境非常吻合的空镜头的画面,让学生展开联想,用语言进行描绘。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思考和回答。
四、回味咀嚼,品读诗歌的语言美。
在所有的语言中,诗歌是语言的钻石;在所有的情感中,诗歌是情感的铀。一起来回味品读诗歌的语言美。《乡愁》一诗语言的质朴之美在于如同口语,富于生活气息;典雅之美又在于精丽,富有独特的韵味,是经过锤炼加工的。
1、时间词美:小时侯、长大后、后来、而现在这些词不露痕迹地表示出时间的变化、情感的递增;
2、名词的美: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美在它们选取了代表漂泊、隔离、诀别的具体事物来承载抽象的难以捕捉的恋国思家的乡愁;
3、数量词的美:一枚、一张、一方、一湾在于它们富于变化、准确形象地表示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的形状;
4、叠词美:小小、窄窄、矮矮、浅浅这些叠词的使用,增加了句子的音韵感,富有诗意,巧妙地表达了作者的情感;
5、方位词美:这头、那头、外头、里头这些方位词,显示了空间的距离,反复应用使人感受到一种字字关情、琅琅上口的韵律。
6、另外,乡愁是这一句式又营造了一种回环往复、一唱三叹的旋律。
1、叠词美的欣赏迁移。因为余光中是个诗人,也是个散文家,他的散文也非常注重音乐美,我就用他的散文名篇《听听那冷雨》为例作适当补充。文中的叠词的运用,不仅给人以春雨更加具体形象的感觉,更多的是赋予人音乐的感受,读起来琅琅上口,富有音韵美。这使学生对叠词美的感知、品味进一步得到强化。
2、句式美的欣赏迁移。请学生仿照诗作中的句式也来写一写乡愁,可以是一句,也可以是多句。学生中写出句子有:
乡愁是一杯浓浓的酒
乡愁是一轮圆圆的月
乡愁是故乡那湾永远流淌的小溪
乡愁是那根植在灵魂深处流动的血管
乡愁是远走时父亲的久久伫望
乡愁是离别时妈妈不断的挥手
乡愁是雕刻在记忆中的古老童话
乡愁是人一辈子走不出的精神家园,
3、余光中乡情诗扩展阅读。《五陵少年》《乡愁四韵》
4、主题诗歌的扩展。
唐代贺知章的《回乡偶书》,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李白的《静夜思》,崔灏的《黄鹤楼》,张九龄的《望月怀远》,岑参的《逢入京使》等等;教师另加补充的有: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高适的《除夜作》,柳宗元的《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等等。
朱光潜说:要养成纯正的文学品味必须从诗歌入手。诗歌欣赏对学生来说,带来的益处将是终身的。阅读欣赏活动是一种学生自主欣赏、自我提高的语文活动,在活动中教师是引导者和组织者,应该注意的问题是:一要精心选择欣赏文章,二要灵活展示欣赏文章,三要合理设置欣赏情境,四要精心组织欣赏程序,五要引导欣赏与写作结合。而欣赏程序的组织是最关键的,本次活动,学生的主体欣赏(审美)活动程序大致是:①朗读吟诵,感受诗歌的韵律美②披文入情,感悟诗歌的情感美③联想想象,感受诗歌的图画美④回味咀嚼,品读诗歌的语言美。课堂教学创意在于:简化了教学线条,优化了教学内容,美化了教学手段(多媒体课件应用)。
材料一:
余光中的散文《听听那冷雨》节选
听听,那冷雨。看看,那冷雨。嗅嗅闻闻,那冷雨,舔舔吧,那冷雨。雨在他的伞上,这城市百万人的伞上,雨衣上,屋上,天线上。雨下在基隆港,在防波堤,在海峡的船上,清明这季雨。雨是女性,应该最富于感性。雨气空蒙而迷幻,细细嗅嗅,清清爽爽新新,有一点点薄荷的香味。浓的时候,竟发出草和树沐发后特有的淡淡土腥气,也许那竟是蚯蚓和蜗牛的腥气吧,毕竟是惊蛰了啊,也许地上的地下的生命,也许古中国层层叠叠的记忆皆蠢蠢而蠕,也许是植物的潜意识和梦吧,那腥气。
材料二:
台湾以乡愁为主题的诗歌
乡愁
席慕蓉(台湾)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想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五陵少年
余光中
台风季巴士峡的水族很拥挤
我的血系中有一条黄河的支流
黄河太冷,需要掺大量的酒精
浮动在杯底的是我的家谱
喂!再来杯高粱!
我的怒中有燧人氏,泪中有大禹
我的耳中有逐鹿的鼓声
传说祖父射落了九只太阳
有一位叔叔的名字能赫退单于
听见没有?来一瓶高粱!
千金裘在拍卖行的橱窗里挂着
当掉五花马只剩下关节炎
再没有周末在西门町等我
于是枕头下孵一窝武侠小说
来一瓶高粱哪,店小二!
重伤风能造成英雄的幻觉
当咳嗽从蛙鸣进步到狼嗥
肋骨摇响疯人院的铁栅
一阵龙卷风便自肺中拔起
没关系,我起码再三杯!
月之故乡
彭邦桢(台湾)
天上一个月亮
水里一个月亮
天上的月亮在水里
水里的月亮在天上
低头看水里
抬头看天上
看月亮
思故乡
一个在水里
一个在天上
乡色酒
舒兰(台湾)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还年少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材料三:
古代的乡情诗
回乡偶书
贺知章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催。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黄鹤楼
崔灏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萎萎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望月怀远
张九龄
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灭烛怜光满,披衣觉露滋。不堪盈手赠,还寝梦佳期。
逢入京使
岑参
故园东望路漫漫,双袖龙钟泪不干。马上相逢无纸笔,凭君传语报平安。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邯郸冬至夜思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除夜作
高适
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
柳宗元
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作身千亿,散向峰头望故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