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目的
一、学习本文主次分明、层次清楚地说明呈理的方法。
二、复习巩固下定义、分类别、用比喻等说明方法的运用。
三、学习本文用周密、准确的语言说明生物如何获得食物的规律。
教学设想
一、安排两课时。
二、要求学生联系生物课本上的知识,学习本文如何运用多种说明方法来说明生物获得食物的规律。
三、下定义。分类别、用比喻等说明方法,学生在前册课本中接触过。学习本文要让学生在反复作些单项小练习的实践中.逐步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四、本文连题目在内,共有五次设问,要让学生根据这些设问的不同用法,进一步了解说明文中运用设问句的作用。
五、根据练习编绘示意图表,或根据课文编绘一套示意图表,巩固绘制示意图表方法的运用。
六、基本知识,可利用当堂练习课后作业等进行落实。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一、设问句在本文中的作用。
二、下定义、举实例方法在本文中的运用。
三、比喻方法在说明文中的运用及应该注意之点。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旧课,当堂小测验。
出示小黑板,摘录《人类的语言》第二段上的一段文章:记得在小学里都有问题。
提问,答题。(括弧里是答案。)
1.这段文章里来历解释什么?(出处,出典)
2.出入解释什么?(差异,彼此不符合。)
3.作者写这段文章的意图是,选择答案:A回忆学生时代的趣事,使文章有趣味性。民介绍两句话的来历,增加文章的知识性。C.引出禽兽语言和人类语言比较的话题。(C)
4这段文章属于哪种表达方式?选择答案:A.记叙己说明C.议论D.夹叙夹议。(A)
5鹦鹉学人说话不会加以变化,所以我们把人云亦云的说话叫什么?(鹦鹉学舌)
6.猩猩只能学会极其有限的一点什么?(符号语言)
7.人类语言的特点就在于能用变化无穷的语言,表达变化无穷的意义。这里连用两个
变化无穷,目的是强调人类语言的什么特点?用本课文出现过的一个成语来回答。(随机应变)
8语言诉之子听觉中之于解释什么?(它,代语言)(在这方面)
9.前程万里的同义成语是,选择答案:A.前程灿烂已鹏程万里C.锦绣前程(B)
10.词汇是一种语言里所使用的词的总称。那么船布的总称是什么?(船舶.船只)(布匹)
11.电影《庭院深深》的深字,表示什么意思?(从外到里距离大)
12.庭院深深的深与深居简出的深是否同义或近义?(否)
13.深秋形容秋天的后期,那么春天的后期怎样形容?(季春,暮春)
14.字谜:一木口中栽,非困也非呆,你若猜作杏,还没猜出来。(束)左右交换批改,每道题目6分,计算扣分后,评定』急分,交给教师复查计分。
二:分析题目,导入新课
食物从何处来用的是什么句式?回答,明确:用的是问句形式,这种题式的末尾用不用问号都可以。(作为一个题目,后面用问号、感叹号都可以,但句号不能用。在题目的中间也可以用远号、顿号,如我的哥哥,妹姊和奶奶放下包袱,开动机器,也可以用引号、破折号,如‘丑小鸭’的美虎丘一吴中第一名胜,也有用隔开几个概念的,如果实鲜花绿叶,几种标点,同时用在一个题目里也可以,如没有‘异想’,哪来‘天开’?)这个题目的作用是清楚地告诉读者文章所要说明的内容;而且题目通过设问,把日常生活中人人接触而易引起误解的问题提了出来,可引起阅读兴趣。中国有句老话,叫民以食为天,可见食物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根本。吃的粮食、蔬菜从哪里来?吃的鸡鸭鱼肉从哪里来?大家或许会觉得这问题简单得很,粮食、蔬菜是地里种出来的,鸡鸭鱼猪主要靠人们饲养,这是从日常生活的角度归结出来的。联系生物课上学到的知识,设想从生物学的角度该
作出怎样的回答呢?要求默读课文,思考:1.文章两大部分怎洋划分?2.本文有哪些设问
句?各起什么作用?3.把食物的定义用线划出来。4.联系理解分析(一句作答案。
三、教读课文
默读后,提问两大部分的划分,明确:第(l)(2)段是第一部分,指名朗读后,讲述:
开头以种子长成大树,鱼卵变成大鱼为例,说明生物构成躯体需要很多有机物;又用一个成
人一天所消耗的能量,说明一切生物,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结句是两个设问,提出问题。第二段开始,用原来领起,用回答问题的方式申明第~部分的说明要点,然后准确地给
食物下了定义。指名朗读食物的定义:食物就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
质。复习一下下科学定义的公式(可提问后板书):被下定义的概念一是十种概念的差别十
属概念。食物的属概念是物质,它区别于其他物质的特点(即种概念之间的差别)是构成
躯体与供应能量,这样就准确而又严密地为食物下了定义。下定义后,举实例。提
问:举了碳水化合物等例子后,为什么又举作者认为一跟_般食物不同的水和矿物质呢?能否不举这个例子呢?回答,明确:如果舍去了水和矿物质的举例,就不能强调说明只有符合定义中两个特点的物质才是食物。提问理解分析一,明确:人们通常所说的食
物是能吃的食品,包括的范围比较小。课文所说的食物是一种能构成生物躯体和供给
生物能量的有机物,包括的范围大得多。如粪便、尸体,通常不能称为食物,但可以成为
苍蝇、细菌的食物。正因为和人们通常理解的不一样,文章才有必要在开始提到食物时,
下个定义,好为后面的说明打下基础。第一部分,说明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接下来第3段
是第二部分第一层,说明一切生物获得食物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用设问句如何获得
食物?总起下文。指名朗读3-8段,要求思考:1.根据课文上的说法,给自养下一个科学定义。2这部分主要意思和表达上的特点。朗读后,师生共同下定义:自养是一般绿色植物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来满足生长需要的途径和方法。定义中自己两字很重要,可从中领悟自养名称的由来及特点。这部分主要说明生物获得食物两种途径和方法的第一种自养。表达上的特点是运用了许多比喻句,把抽象的科学知识通俗易懂地解释清楚。这些比喻句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试用简单的图表,把这种联系显示出来。学生先举拟图表,再指名板演、修订,图如下:
提问:最后合成高能有机物靠的是叶绿体所进行的光合作用,那么作者把叶绿体直接比
作食品工厂,好不好?为什么要把它比作合成车间?小声讨论,举手发言,明确:在会成食物的过程中,叶子里起作用的不仅仅是叶绿体,还有气孔,就像合成车间仅仅是
食品工厂的一部分一样,所以比喻为合成车间更准确。既然气孔也在合成食物中起了作用,那么为什么气孔的作用没有用比喻来说明呢?小声讨论后,明确:因为叶绿体吸收太阳光能把水和二氧化碳含成含有高能有机物质的这种光合作用比气孔的作用更抽象更难理解,但又难恰当比喻,与其滥用比喻,不如不用比喻,只要能把绿色开花植物获得食物的过程比喻为像食品工厂生产食品的过程这个复杂的整体比喻用好了,也就达到了形象地说明的目的。[第8段说明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大部分有机物构成躯体,小部分通过呼吸作用,释放能量,供生物体生活使用,可用这样的公式表示:有机物则、部分)水+二氧化碳+能量。)第48段是第二部分第二层中的第一小层,说明生物获得食物两种途径和方法的第一种自养。这是本文说明的重点。从开头到这里加题目共有5句设问句。第1段末两个设问句起承上启下作用,自然弓;出食物的定义。第3段开头的设问,增强了条理性,使自养与异养更为醒目。第6段中的设问,强调了光合作用与制造汽水不一样,以免造成对光合作用的曲解。这用的是比较的方法。
三、当堂练习
1.给加凸的字注音。
卵()供给()糠麸()赫赫()贮藏()
2.出示小黑板,要求分析下列各句是否是一食物定义。
(-)食物是一种物质。
(二)食物是一切生物都需要的物质。
(三)食物是一种构成躯体的物质。
(四)食物好比是生物的能源。
(五)食物不是水和矿物质。
(六)食物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或供应能量的物质。
(七)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叫做食物。
答案:(一)(二)太宽。(三)太狭。(四)不能用比喻表达(有时比喻可作类似定义)。
(五)不能用否定句式。(六)这句和课文上定义的差别是把和改成‘域,和是两者
都具有,或是选择其中的一项。用或食物就只剩一个功能了,显然它和(三)句一样,
太狭。(七)句是食物的科学定义,不过句式与课文不同而已。
四、布置作业
l.给人词异养光合作用下定义。
2.思考理解分析(二)(三)(四)揣摩运用与积累联想。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一、学习主次分明、层次清楚的说明方法。
二、通过比较,认识人与动物在取得食物的方法上的异同,从而赞颂人的智慧。
三、准确、周密的语言运用。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检查作业
指名板演人词光合作用的定义,修订明确:人是能思想能说话会制造劳动工
具进行劳动的高等动物。词是最小的能独立运用的语言单位。(下这两个定义可以联系
《人类的语言》《学习词汇的一例深和浅》来体会。)光合作用是植物叶子中的叶绿体吸收了太阳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同时放出废气氧,由气孔排出的生理过程。
二、教读课文
全班朗读全文,要求思考:1.异养一段中,列举的兔、狼、虎、细菌四个例子的顺
序能否颠倒?2.为什么还要举人的例子?试用课文中关键词语说明原因。3.生物体获得食物有自养,异养两种不同途径和方式,为什么结论句中只概括出一种?
全文朗读后,,再指名读911段,提问:第9段怎样给异养下定义?明确:异养
是所有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的途径和方法。第10段便举
例说明,兔是直接靠植物来生活,而狼、虎、细菌,虽是以动物为食物,却是间接依靠植物
来生活的。四种动物的顺序,不能颠倒,这样的顺序既说明了它们获得食物的不同特点,还
具体反映了:异养离不开自养的关系,突出了关键。试画出图解,显示草、兔、虎等
动植物之间的关系。
指名朗读第12段,提问、分析:举人为例,是为了通过比较认识人与动物在取得食物的途径和方法上的异同,从而赞颂了人的智慧。人要吃各种食物,这是常识,作者饶有兴趣地说:但我们的皮肤上不会长出叶绿素,而肯定地说人当然属于异养型。人类靠智
慧和劳动获得食物:一是利用植物搞农业,课文比之为办起了绿色工厂,让庄稼把二氧化碳和水变成食物,人们把其中营养最丰富的部分拿来做粮食。二是利用动物的异养规律,搞人工饲养,课文比之为办加工厂,用剩下的不好吃的东西饲养猪、牛、鸡等动物,把这些动物当作树工机器,经它们的吸收和转化,就变成了猪肉、牛奶、鸡蛋等高级食物。人类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总结经验,有所发明、有所创造,今后在增加食物的产量,培养生物新品种等方面,一定会取得巨大的成就。文章用当然反正两个虚词,说明人与免、狼、虎、细菌一样,都属于异养型。不过一个转折,突出人不同于动物,具有通过劳动获得食物的特殊能力。以上是第二部分第二层中的第二小层。说明生物获得食物途径和方法的第二种异养。指名朗读最后一段,这是第二部分的第三层,总结第二部分,同时也概括回答了文章题目提出的问题。开头用所以紧承上文,文章说世界上除了极个别的细菌,能不依赖阳光而靠化学能来合成食物以外获得食物。用除了价排除了极个别的细菌。下面其它一切生物都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获得食物这个论断就严密而精确。到这里,回答了第3段提出的问题,实际上也就是题目提出的问题。然后用赞叹植物的功能来收柬全文。
这一段恰切地运用了除了、极个别、其他一切,都表示范围的词语。
指名朗读第9段至结束。
小结:本文是知识小品,作者除比较全面地掌握有关生物学的科学知识外,在构思和写作上也很有特色。
(-)围绕中心,集中材料。本文确立中心:各种生物维持生命的有机物的来源,即一切生物的食物从何处来的问题。然后围绕中心,集中大量材料,解说一系列具体问题,如构成动植物躯体以及维持生命的物质是哪些,动植物怎样生存,人和一般动物生存方式有何不同,微生物生存方式有什么独特等。文章由于有了中心,才繁而不乱,有条不紊。
(二)分类说明,概括严密。文章要说明食物的来源问题,牵涉到自然界所有生物,那么说明各种生物不同的生存方式,就必须考虑要说得严密。如果采取枚举法,不仅举不胜举,而且难以包括无遗,采取分类法,就能高度概括,顾及全体。文章以获得食物的途径为标准,把所有生物及其生存方式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然后又以获得食物的方法为标准作第
二次分类。这样分类说明,就很严密。
(三)顺序合理,主次分明,详略恰当。本文先解说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有自养、异养的不同,再阈释异养型生物无论吃草吃素归根到底是靠植物来生活,最后得出绿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是除了个别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微生物以赖以生存的食物的结论,这样光异后同,思路清晰。再根据理解分析二的提问,可以知道文章为什么先说、详说自养(见练习题)因为自养是绿色植物利用光能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物的营养方式,是地球上有机物的重要来源。而异养是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靠植物来生活的营养方式。如果不先说明自养,异养就难以解说清楚。又因为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是极其复杂的生理过程,所以就详写自养。自养了解清楚了,异也就容易理解,可以略写。人类对食物的获取,不仅是对动、植物的利用,而且是改造它们,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这部分说得多些,使读者理解人类改造自然的重大意义。
三、讨论练习
提问,分析揣摩运用五,明确:1.绿色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所需的原料,除去最基本的水和二氧化碳外,还需要一定量的无机盐。为了表述严密,最基本不能去掉。入 所有的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的提法,符合实际,是恰切的量的分析。因为有极小部分微生物,如土壤中的硝化细菌,就是利用土壤中的氧化氨和亚硝酸的能量来还原二氧化碳,从而合成有机物的。3.用有时有两层意思:(l)是植物的绿叶只有在进行光合作用时,由气孔吸入二氧化碳。(2)只有叶片较大的植物在光合作用旺盛时,一秒钟内才能吸进那么多二氧化碳分子。4.除了极个别的细菌分析见2题答案,其他一切生物都要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获得食物,句中的一切都,因为有其他二字的限制,就表达得十分精确。
提问、分析揣摩运用六,明确:1.上堂课练习中已经涉及。2原文是这些气孔一面排出氧气和蒸腾水分,一面还吸入大量的二氧化碳说明两个动作是同一时间里进行的,并无先后之分。如果去掉一面一面加然后就成了两个动作有了先后。在未吸入二化碳的情况下是无法进行光合作用的,不进行光合作用,怎么能排出氧气呢?显然违反了事物的规律。给揣摩运用七中1题图表连线,答案见左图示。
提问,分析积累联想
八,明确:(1)在说明语言上,《辞海》用的术语较多,还用化学分子式来表示。课文用了浅显易懂的文字,更便于读者领会。(2)在说明方法上,都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但《辞海》说得概括,简要,还用化学分子式表示,进而指明由光反应和陪反应组成。课文解释得详细、具体。二者相比,《辞海》是作科学的说明,既概括又全面,课文是知识小品,通俗易懂,注意趣味性。
四、当堂巩固
1、说出下列各题分类的标准。(括孤里是答案,下同。)
(-)自养
(1)靠光合作用制造食物。
(2)靠化学作用制造食物。
(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和方法。)
(二)异养
(1)不能改造加工植物
(2)能改造加工植物。
(同上)
(三)词
实词:名词、动词等。
虚词:副讨、介词等。
(词的语法功能)
(四)词
襄义词:成果,团结
贬义词:苦果,勾结
中性词:结果,连结
(词的感情色彩)
(五)词
成语:家喻户晓
格言:有志者事竟成
谚语:瑞雪兆丰年
歌后语:千里送鹅毛礼轻情意重
(词的来源)
2.词义辨析
庞大
(解释:极大,指形体、组织或数量等。课文中写出了根系组织多、占据空间大、结构复杂等特点。)
巨大
表数量多,规模大。)
乐园
快乐的园地,园地是广义的用法。课文形容细菌吞噬尸体,把它视为自己的乐园。)
乐土
(安乐的地方。)
精光
(一无所有。精放在光前,表示十分。课文形容细菌把尸体彻底分解,一点儿也不剩。)
完结
(结束。如用在课文中,表现力就不如精光。)
蒸腾
(指[气体]上升。课文中指水分以气体状态通过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子〕蒸发到体外的现象。)
蒸发
(指液体表面缓慢转化为气体,如湿衣服晾干就是蒸发的现象。)
源源
(继续不断的样子。课文形象地写出原料的取之不竭,输送原料的畅通无阻。)
赫赫
(显著盛大的样子,形容名气或战功。课文形容光合作用很有名气。)
鼎鼎
(盛大。是赫赫的同义词。一般形容名气。)
五、布置作业
1.给粉笔下个定义。
2.用语气作为标准,给句子分类。
3.从生物或化学或物理课本上找出一个下定义、一个分类别的例子。
参考答案:1.粉笔是用熟石膏制成的用来在黑板上写字的条状书写工具。2.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3.略。
9食物从何处来(二)
教学目的
1.了解世界上除了极个别的细菌能不依赖阳光而靠化学能来合成食物以外,其他一切生物都靠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来获得食物的科学道理
2.了解先异后同的逻辑说明顺序
3.复习事种说明方法在文章申的运用
4.体会说明文的知识性科学性
5.事理说明文的写作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1.字词
2.段落层次
3.说明方法:设问、分类别、下定义、列数字、比喻法
教学内容、步骤和方法
一、引入课文
人及自然界中的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才能存活。自然界的生物品类繁多,千姿万态,生活环境和条件各自不同,生存方式和习性互有差异,要总括出人和一切生物的食物从何处来这一问题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食物从何处来》却把它解说得既有条理又准确周密。这是我们这个学期学习的第三篇事理说明文,因此要着重让同学们自读分析。
二、请一位同学在小黑板上给加点字注音:(教师出示已写好汉字的小黑板)
卵赫脂zhT肪贮zh藏
供应参con天糠麸供gong给
吃荤细菌细胞
(教师和学生一起辨析正误)
三、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先写出每个自然段的意思,再归纳出段落层次。(5分钟后可以找两个同学同时在黑板上写段落层次答案。)
(针对黑板上的两个答案,发动同学讨论归纳,教师小结。)(g为自然段)
第一部分(1一2)说明一切生物都需要食物。
第二部分(3一13)说明食物从何处来的两种途径和方法,说明食物从绿色植物来。
第一层(3)总说。
第二层(412)自养和异养。
48自养。(说明重点)
912异养。
第三层:(13)总结第二部分,同时回答了题目提出的问题。
(如果学生对部分和层次的划分提出不同意思,只要合理,亦应肯定。)
四、请大家一起来总结本文所运用的说明方法。(主要让学生发言,不须教师多作解说。)
回答:本文用了多种说明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
1.设问。文章题目食物从何处来就是设问句。这样定题目能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文章第一段结尾,采用连问的方式进行设问,这些有机物从哪里来?能量从哪里来?两个句子在第一段和第二段之间,起了承上启下的作用。
第三段一开始就自问如何获得食物?然后自答;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是第二部分的提领句。
2.分类别。(分类要依据一定的标准)
因为生物获得食物有两种不同形式,也就是食物来源有两种不同的途径和方法,从波说明事物的特征出发,采用分类说明是恰当的。
文章先以生物获得食物的途径为分类标准。分为自养型和异养型两大类。
能够自己制造食物的属于自养型。
不能自己制造食物,靠绿色植物生活的属于异养型。
然后,文章又以获得食物的方法为标准,作第二次分类说明。
自养型的生物分为两类:①靠光合作用制造食物(常见的大量的绿色植物);②不靠光合作用,而靠化学能制造食物(极个别的微生物细菌)
异养型生物也分两类:①不能改造加工植物的动物及大多数微生物;②能改造加工植物的人类。
这样层层分类说明,各种生物不同的生存方式,获取食物的不同方法,无不包举,这样不仅符合科学原理,而且概括十分严密,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3.下定义。为了突出事物的主要内容或主要问题,往往用简明扼要的话给事物下定义,使读者对波说明的事物有个明确的概念。本文有以下几处用了下定义的说明方法。
对食物下定义。食物是一种能够构成躯体和供应能量的物质。对自养、异养下定义。自养是自己把无机物制造成有机的食物,满足生长的需要。绿色植物都属于这一类。异养是自己不能制造食物,靠植物来生活。所有动物和大部分微生物都是这一类。
对光合作用下定义。绿色植物的叶绿体吸收了太阳的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合成为含有高能的有机物质,(主要是碳水化合物)同时放出废气氧。
4列数字。
①一个成年人,即使一点工作也不做,一天也要消耗一千四百大卡的能量。这是以人为例,用具体数字说明一切生物,只要活着就要消耗能量。
②叶子上面有着许多气孔,有时,一个气孔在一秒钟内能吸进二万五千亿个二氧化碳分子。一个气孔,一秒钟,二万五千亿个,三个数字放在一起,形象地说明了叶子上的气孔吸收二氧化碳分子,有多大的威力。
③全世界的植物,一年中能制造出好几千亿吨有机物,简单准确的数字具体地说明了合成工厂的巨大。
5.比喻法。以人们常见的、熟知的事物比喻说明不太常见、不太熟知的事物,效果很好。为了说明得形象、具体,便于读者理解,这篇文章在说明光合作用时,用了一系列的恰当比喻。例如把根毛比作最基层的原料采集站,把茎比作运输干线,把叶子比作食品工厂,把叶绿素比作合成车间。这样,把整个自养的过程,比作是工厂从采集原料,运输到生产、合成的过程。这就能把比较复杂的现象简明化、形象化。
五、齐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将答案写在作业本上。
练习一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逻辑顺序:光异后同的顺序
2.知识性科学性
3.事理说明文的写作指导
教学内容、步骤和方法
一、讲评作业:找几个同学,把答题读给大家听,然后讨论补充,最后教师归纳总结。
(参考答案见《教师教学用书》P9899)
二、今天咱们来探讨课文的说明顺序。(先让大家讨论,然后教师小结)
事理说明文一般采用逻辑顺序说明事理。逻辑顺序表现在很多方面,本文写作的根本目的,不在于对自然界生物生存方式的分类概括,而在于从大量生物生存方式差异现象中,推本求源,引出规律。正因为如此,文章先解说植物、动物、微生物、人类,有自养、异养的不同;然后阐释异养型的生物无论吃荤吃素,归根到底靠植物生活的道理;最后得出绿色植物所制造的有机物质,是除了个别微生物之外,其他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食物的结论。这是先异后同的说明顺序,属于逻辑顺序范畴。
采用先异后同的逻辑顺序说明,符合人们从部分到整体,从现象到本质的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显示出先分析综合再形成判断的逻辑力量,既证明了结论是科学论断、又使文章思路清晰、条理分明。
三、说明文的基本特点之一是具有知识性和科学性,试以本文为例谈谈这个问题。。知识性和科学性,是就说明的内容而言的。说明必须揭示某事物或事理的本质特征,必须符合客观实际,做到概念准确,判断恰当;分类清楚,种局分明;能给读者一定的知识。而这知识,是经过人们的科学实验或社会实践证明了的,是所说明的事物的基本属性和基本规律、而介绍具有科学性的知识,也正是说明的根本目的。
本文说明的是自然界一切生物赖以生存的有机物质的来源这样一个复杂问题。因此本文选取的各项材料以及各个解说的具体问题之间,都有着内在的紧密联系,它们都围绕着一个中心问题而起着某方面阐释的作用。这个中心就是:各种生物维持生命的有机物质的来源,亦即一切生物的食物从何处来的问题。本文正是为说明自然界生物生存的这一共同规律,才集中大量材料,解说一系列具体问题。此外,本文语言准确,周密。(以练习五、练习六为树研究)能科学地反映客观事实,保证了本文的科学性。
四、事理说明文写作指导(以教师讲为主)
①说明是对事物的发生、发展、结果、特征、性质、状态、功能等进行解释、介绍的一种表达方式。这种被解释、介绍、阐述的事物,可以是实体的,例如器械、山岳、湖泊、花、草、虫、鱼等;也可以是抽象的事理,例如立场、观点、名词概念、学术流派等。运用说明方式写成的文章,叫做说明文。
②最近学的三篇说明文,都是以介绍事物,阐明特征,指出因由,解释事理为主,使人读了能理解具体事物的特征,状态,功能;对抽象事理,则能领会其精神实质,从而憬然有悟,了然于胸,这样的说明文被称为事理说明文。
③事理说明文的写作,首先要有明确的目的性;其次必须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第三,文章的结构、层次要有很强的逻辑性,要言而有序;第四,要有周密、准确的语言,以保证文章的科学性。
说明的根本目的在于使读者有所知。说明,是对事物作客观的、冷静的、科学的解释。因此,事理说明文的写作要注意扣住以上的特点写。叶圣陶先生在《文章例话》一书中曾说:说明文大体也有一定的方式。开头往往把所要说明的事物下一个挂释,立一个定义 以下检释,立定义开了头,接下去把检释和定义里的语义和内容推阐明白,然后来一个结尾,这样就是一篇有条有理的说明文。
(以下参考《教师教学用书》P102-104)
五、布置作业。按书本上有关说明文的写作要求写一篇事理说明文。课外写便于查找资料,因此留做家庭作业。
(如课上还有时间,可让同学们自由讨论各自的写作设想,以启发大家,充实自己,教师不用干预;如学生的基础较差,则教师需再准备一些材料,讲给学生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