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两次学校的教研活动,都是上文言文《狼》,形式上一个用了扩展,一个模拟了中央台的智力抢答,但感觉都是外围转悠,找不到味道。
《狼》教学设计思路:
出示老师写的诗歌《读<狼>有感》:
一个男人回家的时候担中有着他的斧头剩骨两只饥饿的大狼紧紧跟随着他就像我们所遇到的那样,在恐惧中我们忘了自己的斧头而企图用仅有的骨头喂饱阻拦我们前行的怯懦、障碍和挫折当骨头用尽的时候窘迫的男人才想起了他的斧头就像我们选择的那样他奔倚到高高的柴垛这脆弱的堡垒和最后的信心与狼执斧相向忐忑中我们一同面对那即将吞噬我们的狡诈、凶狠、冷漠和贪婪一切静止下来狼男人渐渐燥热的斧柄暮色中发着冷光的狼牙与斧刃狼在犹豫中他的狡诈不足以掩饰他面对斧刃时的胆怯男人在迟疑中晚风一遍遍吹干他脊背上的汗想象中的猛兽在夜幕中比想象本身还要巨大遥远的家园中妻女在做些什么?她们轻哼的歌谣中可曾想到这途中可怖的一幕?呔!斧起。斧落。电光一闪间想象中的猛兽轰然倒地所有的疑惧与犹豫,战栗与希冀都在血光飞起时化为一片深沉的快意那个男人回家的时候担中有着他的斧头和一个男人的全部勇气
与课文校对,看看诗是以每一句原文为据的,什么是作者添加而原文没有的,什么是原文有而作者删除了的。
讨论一:《狼》一文的主角是谁?结合原文回答。(这是再一次梳理文章)
结论一:原文作者把狼当成文章的主角,从标题和结尾的点题可以看出。
讨论二:在教师出示的诗中主角是谁?--在大多数读者的解读中,人们更多地把这个故事转化成屠夫的故事。为什么?
结论二:这是一个人战胜困难(内心的怯懦)后的成长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