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朔的《荔枝蜜》,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了,这篇散文,也是美国加州旧金山中国语文课程第二册课本中的一课。在说这个故事之前,先介绍一下我的班上的学生:
旧金山林肯高中的中国语文1/2C,是一门加州大学承认的,相当于国内高中程度的中国语文课程,我们主要提供给高中第一年的学生选修,但高中二,三,四年级的学生也可以选修。能选修这个课的学生,必须要通过一个汉语水平考试,及格以后才能上这个课。在全班28个学生里面,有一半是来自中国大陆、香港或者台湾的移民学生,另外一半是美国出生的华裔,只有两个同学不是华裔。美国出生的同学,多半是来自旧金山校区著名的中文双语沉浸计划,他们从幼儿园开始就读中文,一直读到初中毕业,高中就来到林肯。
我们的中国语文课程是学校中英双语计划的其中一个组成部份。我们的目的是培养中英双语、双文化的人材。因此,学生每天都会上一节课中国语文,一节课用中文来教的生物学,其它的课全用英语上,包括数学,英语,艺术和体育。
林肯高中虽然不是根据成绩来选拔学生的,但是因为所在的区的关系,学生大部份都来自中上阶层的家庭,对学习非常认真,因此,林肯高中在全市目前是成绩排前三名的高中,也是最热门的高中。每年都有几千个学生争五百多个学位。这已经是在美国西部一个众人皆知的新闻了。
介绍以上背景的目的,是想告诉大家:我在下面的课堂实录,并不代表美国的普遍情形,我所用的教学法,也不会在美国大多数的高中看得到。在美国大多数的高中,你们大概会看到的是我的另一篇小文《我在美国教高中》里面的学生和课堂的混乱情形。林肯高中是加州优秀学校。能被评为全州优秀学校的,全加州只有五十所,而全加州有三千五百多所公立高中。
上课铃响,学生陆续走进课室。课室有四张大桌子,学生分成四组围坐在这四张大桌子周围。课室前面有一块很大的白板,有一张长桌子,我的平板电脑和电脑投影机已经打开,投影在白板上面的是《荔枝蜜》三个字。在白板的一侧,我用中文写了日期,星期和下面的标准板书(全校大部份老师都使用这个格式):
现在做:(意思是学生一进来就要做的东西)
资料管理员取出电脑,开机。
今天的学习目的:
1.新课文的作者
2.预习新课文
3.新课文的讨论
家课:
预习的练习1,2,3
我们有一个无线流动电脑车,哪个老师上课需要用到电脑,把电脑车推到课室里面,电源线一插,然后把以太线一插,电脑车里面的十五台手提电脑就可以使用了。因为是无线的,学生们从车里面取出手提电脑,打开就能上网,无须接线。学校有三台服务器,学生自己都有用户名和密码,可以把自己的文件存在学校的服务器硬盘里面。
我一边点名,一边就听到不同的机器响起来视窗启动的音乐声。有问题吗?
最近,在学校周围的住家很多人都安装了无线宽带家庭局域网,在一年前,根本没有干扰的问题,但现在已经出现接入点干扰的问题了,有时会掉线。因此,我决定把电脑车接入点的无线标准从社会上普遍使用的802.11b 标准改成很少人使用,覆盖范围小的802.11a标准。从学生们摇头晃脑的样子看来,他们都已经上去了,没有问题。
我们今天的新课的作者是杨朔。大家是想看了课文再了解作者呢,还是了解了作者再看课文?
先看课文吧。大多数人对于新课文有着很大的好奇心。
那好,大家自己读课文,在小组里面把值得讨论的东西拿出来,然后我们在班上面解决。时间监督员,对表,我给你们十分钟。
学生们哗哗地翻开书,翻到课文那页,开始读起来。课文很短,大部份人不到几分钟就读完了,开始在小组里面讨论起来。每一个小组的记录员也开始在电脑上记录起来。我打开新的一页,准备接收小组讨论的结果。
十分钟到了,我举起手,时间监督员发现了我的手势,全班都安静下来了。
好,各小组把你们的记录传给我。
每个小组的记录传到了我的电脑,通过投影,投在了白板上面。一共有四个问题:
第一组:作者是文章里面的我吗?假如是,他是不是一个同性恋的?理由:文章提到热情的同志为他弄到了一瓶荔枝蜜。
第二组:温泉公社是一个地名还是一个组织?我们有一半人认为是地名,一半人认为是组织。
第三组:我们上一课学的《丑石》,贾平凹用的是咏物抒情的方法来写散文。这课,杨朔也是用同样的方法吗?假如是,为什么题目不是《蜜蜂》,而是《荔枝蜜》?
第四组:我们感觉到杨朔好像在写游记,而且,好像他很悠闲,有点像林语堂的风格。他这篇文章究竟想说什么?好像不仅是赞美蜜蜂。
大家都看到了第一组的问题,顿时笑翻了天。有知道第一组的答案的吗?
有一个广州来的同学举了举手:从前大陆的人互相都称呼同志,据说是一个革命称呼。
真的?!香港和台湾来的同学觉得不可思异,互相拍起肩膀,用怪声叫对方同志。
好大家从这个词学到了什么?我在电脑荧幕上面写了很大一个同志,投影在白板上了。平板电脑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当投影仪用,还可以记录写过的东西下来。
不同的地方用的词语不同。
同一个词,在不同的地区可能有不同的意思。
相互了解来自更多的语言交流。
第二组的问题有人会答吗?
没有人知道答案。我简单地告诉他们公社是什么东西,很快,我们的注意力集中在第三组和第四组的问题。对于第三组的问题,大家提出了很多猜想,比如作者喝到很好喝的荔枝蜜,本来写蜜蜂的,结果变成把印象最深的东西写了出来;比如这大概是作者一贯的风格?比如大家说得热闹,我微笑着听,老实说,这个问题我还真没有想过。一个学生建议:方先生,还有杨朔其它的文章吗?给我们读读,大概就知道他为什么这样命题了。另外一个学生说:杨朔还在不在?最好请他来自己告诉我们最好。
好啊,大家去去图书馆,找找杨朔的其它散文。我们经常使用网上的书库,学到一个作家的时候,大家可以马上上去读这个作家的文章。
不到一分钟,此起彼伏的声音就响了起来,我们找到了《海市》!《茶花赋》是不是他写的? 这里也有一篇 学生们两个人用一台电脑,紧张地看他们找到的杨朔的其它散文。
好,大家看一下,我觉得第三组和第四组的问题是的。看完你们找到的杨朔的散文,你们可以跨组讨论一下,看看能不能找出共同的地方,猜猜作者究竟想说什么。我给25分钟给你们。
这回,学生们没有刚才那么静了,一边看,一边已经在发表意见:
我认为他还是像林语堂,吃海鲜就写得那么高兴
不对,他写的东西是有骨的,共同的特点都有歌颂新生活的主题。
对呀,跟闻捷的诗的主题很像啊,也是歌颂那个年代的幸福生活!
老师,我有问题了:上学期我们学散文的时候,你先给我们讲了词语,然后分析作者的中心,段落大意,文章修辞欣赏。为什么上节课的散文和这节课你都不讲这些了呢?
好问题。你们上学期已经学了一个散文单元,学过怎么分析散文了,这个学期假如还教你们同样的东西,不闷吗?该让你们来分析了吧?
可我们不知道标准答案啊?
大家想想,文学分析会不会有标准答案,为什么?
我认为肯定有标准答案,否则老师你就不要考我们了,我们回答什么都可以了。
我认为看分析的对象
我认为,没有标准答案,因为作者大概在写的时候都没有想让我们怎么分析的。
学生们七嘴八舌地说了起来。
班里面吵得一塌糊涂,学生们没有按照原来的组,而是东一堆,西一堆聚在一起,激烈的争论,我在每个组都旁听一阵,偶然发表一下意见:
你们为什么会这样想的?有什么根据吗?我要你们从课文里面或者作者的其它作品里面找根据来支持你们的观点。
二十五分钟以后,每个组开始向全班报告他们的发现。我规定别人报告过的观点,其它组不可以重复,因此,每一个组都设法多找几个值得报告的发现。
第一组的报告:我们主要的问题是:究竟作者想通过荔枝蜜抒发什么感情。我们研究了几个网站对这篇散文的分析,找到了大陆希望学生掌握的标准答案(理由是好几个语文参考资料或者课本参考资料的网站说的都一样,因此我们怀疑这就是标准答案。)。这个答案,虽然他们说的不清楚,但是我们的总结就是:荔枝蜜是一个象征,象征生活像蜜一样的甜。使用荔枝的原因是因为荔枝是名贵的水果(对杨朔来说,因为他是山东人,那边没有荔枝。)。而甜蜜的生活需要像蜜蜂一样辛勤工作的人们去创造,或者,酿造的。所以,作者是通过了荔枝蜜去赞颂了创造蜜一样生活的劳动者。其中包括了对劳动者性格的赞扬(证据是蜜蜂光劳动不问报酬;遇到外敌一致对外;宁愿死在外面也不弄脏自己的窝等)。跟杨朔的其它散文一样,最后也有对文章的点题:他看到了在田里面工作的农民,让人很自然联想到蜜蜂。最后,他甚至梦见自己变成了蜜蜂,更深一步点题。不用《蜜蜂》作题目的原因是因为作者歌颂的是新生活,蜜;蜜蜂只是实行新生活的手段。
第二组的报告:我们想要解决的问题是:究竟文章的中心是什么。我们认为,作者是想通过这篇文章,讽刺当时的政府的。政府就好像什么都不做的蜂皇,让工蜂们拼命给她劳动,而且,还让可怜的工蜂们相信不计报酬地劳动是创造荔枝蜜好生活所必须付出的牺牲。我们可以看到,在课文的最后,作者有意把镜头投向了在春天的水田插秧的农民:表面是说他们很勤劳,其实,在广东生活过的人都知道,春天插秧的时候水田的水是非常非常冷的,其实那些农民是非常辛苦非常惨的。但是,作者不可以很明显地表现出来,只能通过这样的暗示。
第三组的报告:我们有一个很大的发现:作者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是1961年。根据我们在网上面刚才查找的资料,中国当时遭受自然灾害,农民普遍过着很穷困的生活,所谓三年经济困难时期就发生在这个时候。然而,在杨朔的文章里面一点都没有看到农民在饥饿线上挣扎的情景。他的这个时期的散文全都是描写农民们的生活像是天堂一样,为什么会这样的?根据我们对作者生平的分析,我们发现他很早就加入中共,而且在延安的党校学习过,一直是随军记者。我们认为,赞扬党的领导,赞扬政府政策的正确,已经成了他的职业的一部份,他不可能,也不会反映社会的黑暗面的。因此,我们认为杨朔在这段时期写的散文,都很假,并不是真的悠闲,而是有意赞美政府的领导有方,这跟林语堂、梁实秋他们那种悠闲、舒适、小资式的散文风格是完全不同的。
第四组的报告:我们的发现是比较了杨朔的网上的几篇散文以后作出的:他的散文的写作方法比较千篇一律,没有什么变化。总是看到了一个景色,然后设法进入了这个景色,然后深入了解这个景色背后的故事,最后抒情,顺便点题,而且,点题的结果总是歌颂生活,歌颂普通人们,歌颂党的领导好。都是按照这个格式来写的。相比之下,同是大陆作家,贾平凹的散文变化就多很多,写法也没有那么单调。不过,我们也在想,是不是作者有意这样写,让大家看到他独特的风格呢?比如我们学过欧.亨利的小说,他的小说的结尾全都是一个风格的,也没有人说他单调、闷啊!
老师,我们几个组的报告,哪一个对? 报告完了以后,就快下课了,按照平时的上课安排,该我小结了,大家都想知道。
什么是标准答案?我个人的意见是:最能让证据支持你的论点的答案,就是最接近正确的答案。刚才几个组的报告都非常精彩,而且,都有支持你们论点的证据。但是,我们从报告中看到什么呢?
我在平板电脑上面写了色调和感情,投影在白板上。还记得什么是色调,什么是感情吗?
记得,色调就是tone,感情就是mood。
告诉我英文翻译没有意思,我要内容。
色调是读者从作者的文章中看出来的思想和感情。感情是作者试图呈现给读者的思想。
色调和感情是一样的吗?
不一样。或者说,不一定会一样。
为什么?
时代不同就不一样。比如,杨朔写这篇文章的时候,可能真的是真心歌颂新生活,但因为我们跟他的时代相隔了两代人,我们看到的色调竟然是讽刺和灰暗的,也有可能。
太好了,你们已经帮我做了小结了。回去以后,还想做我布置的今天的课文练习吗?
当然!不过,现在我们大概可以试一下不看书做练习了,呵呵
回去想想,下节课我们该做什么?
下课铃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