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语文素质教育浅论

语文素质教育浅论

结构要体现语文素质教育的要义;确立教学模式要弘扬主体精神;提高语文整体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要

加强对教师个性素质的研究。

题,并大声疾呼要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当时,它在社会上特别是在语文教育界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使语文教

学的研究掀起了一个高潮。十多年后,语文教育家张志公先生又直言不讳地指出:我们的语文教学一直存在

着一个大问题:效率太低,不适应国内、国际发展的需要(注:1993年10月26日致林炜彤的信。)。张

先生认为目前中学生的语文能力难以适应生活的需要,说他们无论读的能力,写的能力,还是听和说的能力

等等,在应付日常生活时常常捉襟见肘(注:张志公《迫切需要研究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中学语文教

学》1997年第1期。)。看来,语文教学效率低的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如果有谁因此就说语文教改一无是处,未免有失公允。多年来,改革者们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

法等方面作了许多可贵的探索,使语文界出现了新思路、新观点、新方法、新经验异彩纷呈的局面,这些成绩

应当充分肯定。问题是在这些众说纷纭中,我们是否真正找到了语文教学效率低的症结所在和出路呢?

我们认为,语文教改没有质的突破,其根本原因是,它一直是在应试教育阴影的笼罩下进行的。随着社会

的进步,应试教育的弊端日渐显露,不论是从教学目标、任务,还是内容、方法上看,都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

。诚如原国家教委副主任柳斌所言:应试教育是以考试为手段,以单纯学科分数为标准,以把少数人从多数

人中选拔出来上高一级学校为目的,应试教育影响国民素质的提高。(注:转引自祝念亭、高聚祥《中学语

文应试教育的现状再也不能继续下去了》,《教育日报》1997年4月9日。)孙悟空的筋斗云虽然厉害,却始终

跳不过如来佛的掌心;应试教育下的种种改革,断难使语文教学走出低效率的怪圈。

当本世纪的帷幕徐徐降下的时候,世界各国都不约而同地把目光投向21世纪的教育。众所周知,国际间的

竞争,说到底是科学技术和人才的竞争,而培养人才是教育的主要职能,所以进入80年代以后,世界各国都在

花大力气研究和推进教育改革。尽管各国的教育方案各不相同,但其教改的目标却是一致的教育要面向21

世纪社会发展的需要。

我国党和政府高度重视这个问题。中共中央、国务院于1993年2月13日印发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

(以下称《纲要》)向教育战线首先是基础教育提出了素质教育的要求。素质是构成人的生存与发展的本质要

素,它是在个体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而形成的比较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

素质教育则是对受教育者实行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基础上的个性化教育。当然,素质教育这个概念

不是一成不变的,不同时代的人们可以赋予它不同的内容。在现阶段,我国中小学的素质教育在《纲要》中有

明确的规定,就是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品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

生生动活泼地发展。思想道德素质包括:树立正确的政治态度、思想观点,具有高尚的理想和道德品质、良

好的情操及顽强的意志;文化科学素质包括:掌握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基础知识,发展智力,具有自学能力

;劳动技能素质包括:有正确的劳动观念,热爱劳动人民,掌握一定的劳动和生产技能;身体心理素质包括:

有健壮的身体、旺盛的精力、健康的心理、较强的自理能力,以适应工作的重担和快节奏的社会生活。在这个

完整的素质结构中,身体心理素质是特质基础,文化科学和劳动技能素质是必要条件,思想道德素质是方向、

灵魂。各种素质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和影响。此外,还应该具有竞争意识、超前意识、风险意识、自制意识、

法制意识、创造意识等。如果以未来人才素质的要求来审视语文教学的现状,那差距不是明摆着的吗?

根据《纲要》的精神,中小学语文教育无疑要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否则,难以走出低效率的

怪圈。那么,语文素质有哪些内涵呢?庄文中先生说:语文素质,除了理所当然包括语言、现代文读写、文

学欣赏等能力外,这里主要指同语文的民族文化素质:民族当代文化素质、民族文化传统素质、民族审美

情趣的素质、民族精神的素质。(注:庄文中《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制订新教学大纲》,《语言文字应用》

1995年第2期。)在谈到语文素质的重要性时,庄先生把它提到这样的高度:民族的根是民族文化素质,民族

文化素质的根是语文素质,所以语文素质是民族的根之根。(注:庄文中《高中语文教学改革和制订新教学

大纲》,《语言文字应用》1995年第2期。)而所谓语文素质教育,就是依据教学大纲,凭借语文教材及课外读

物,通过教学及课外活动,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思维和人文素质的教育过程。

语文科是基础学科,是中小学进行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学中进行素质教育势在必行。研究

语文素质,牵涉面广,下面仅就几个主要方面谈一些粗浅的看法。

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

教育观念的转变,是实施语文素质教育的根本前提。因为如果没有认识的飞跃,是不可能产生教改行动的

。而要在认识上产生飞跃,实现教育观念的转变,关键是要搞清楚素质教育同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1.从培养目标看,素质教育以育人为根本,强调德智体美劳五育全面和谐地发展,应试教育以应试为目的

,只强调智育第一。

2.从培养对象看,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应试教育只面向成绩好的学生,差生则受到歧视,当成包袱甩

掉。

3.从教育内容看,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整体素质,在先天禀赋的基础上,通过教育,让学生具备思想道

德、文化科学、心理身体、劳动技能等良好素质;而应试教育只管考什么就教什么、学什么,不考的就不教不

学,掌握的知识极其有限,就象陶行知先生所批评的那样,学校只是备考的储备所。

4.从教学过程看,素质教育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应试教育则是强制性的学习,因为学不学关系到你

是穿草鞋还是穿皮鞋的问题。

5.从教育方法看,素质教育强调师生合作、愉快教育;而应试教育则是满堂灌、填鸭式的教学。

6.从学生的负担看,素质教育主张当堂理解、当堂消化;应试教育则使学生不堪重负:巍巍书山,望而却

步,茫茫题海,见之生畏。

7.从教育效果看,素质教育能使大面积的学生合格,学生学得生动、活泼、主动,富有成效,整体素质得

到真正的提高;应试教育则置大面积学生于不顾,能升入高一级学校的所谓优生也不过是高分低能的跛足人才

而已,与培养21世纪人才的要义相悖。

只有搞清了这些区别,我们才能彻底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质量观。下个世纪所需的人才,

首先必须具备创新精神和献身精神,其次要具有五种能力,即:自己动手获取知识的能力、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组织管理的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素质教育最终要培养的就是这种创造型人才

。因为创造性是人的素质结构中最宝贵的组成部分,生气勃勃的创造性劳动将是未来社会生活的主旋律,所以

,规范加创造正是当代人才培养的规格。明乎此,我们在语文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才有针对性。

改革教材体系,优化课程结构

课程的设置和教学内容集中体现着教育者的教学思想,因此当教育思想发生变化时,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

也必须随之变化。应试教育有它的课程设置的教学内容,集中体现在考什么就讲什么和学什么,不考的就不教

也不学。它只对考试的成绩负责。素质教育着眼于学生的终生,着眼于未来,所以必然要有一套新的课程设置

和教学内容。

下面针对中学语文教材的现状,侧重谈三点意见。

第一,教材体系的构建应着力于语文整体素质的培养,教材的内容应注重人文性。众所周知,我国中学语

文教材长期处于摇摆不定的状态:或者侧重思想教育,忽视语文能力的训练和语文知识的传授;或者强调语文

能力的训练和语文知识的传授,忽视思想教育;或者两者兼顾,却又未重视心理素养、思维能力的培养。80年

代以来的教材成熟了一些,训练学生掌握语文工具,同时使学生在思维能力、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心理素养

、文化修养等方面得到提高。但是,随着人们对语文素质教育认识的不断深化,觉得现行中学语文教材仍有一

些不尽如人意之处,需要继续改革。其中较突出的问题是教材的功能单一,人文性不强。以课文的选用为例,

现行高中语文教材主要选用比较复杂的记叙文、说明文和议论文,在很大程度上仍局限在文章的范围之内,忽

视了中学生的认知发展阶段的特点,缺少生理学、心理学、教学论、教学技术的综合考虑;淡化或者缺少了传

统文化教育、公德教育、法制教育、敬业教育、人格教育等内容,与素质教育所倡导的人的全面发展不相

符。我们认为,无论何种语文教材,都应当鲜明地提出素质教育的要求。通过课文的选用、单元的组合、能力

训练序列的设计、知识的介绍、提示的撰定等,对学生的语文学习作出这样的导向:既要发展读写听说的能力

,又要在思维能力、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心理素质、语文情趣、文化素养等方面得到提高。必须增强课文的

人文性,使教材洋溢着浓郁的文化气息。新教材对课文的选用应作大幅度的调整,加大文言文的比例,加大文

学作品的比例,因为它们都是传统民族文化和当代文化的精华,学生学习这样的课文,不仅可以训练出较强的

语文能力,而且可以培养良好的文化气质。

第二,着力于读写听说能力训练。语文素质教育的内涵相当丰富,不仅仅是读写听说能力,但读写听说能

力是语文素质极重要的构成因素,而且学生的语文素质的养成,必须以读写听说训练为途径。因此,要有效地

培养学生的语文素质,必须引导学生进行扎实的读写听说训练。下面着重以高中教材为例来说明这个问题。在

现行初中教材的基础上,高中教材宜作如下改革:

1.阅读教材与写作、说话教材分编。长期以来,写作、说话训练没有专门的教材,后来有一点训练材料,

也只是附着在阅读教材的每个单元之后。这种编排的好处是便于读写结合,但应当看到,阅读、写作和听说各

有不同的训练内容、要求和规律,各具相对的独立性,把三者机械地捏合在一起,难免顾此失彼,相互干扰。

从系统论的观点看,分开编排,读写听说系列分明,易于体现各自训练的规律性,交相为用,互促互进,共同

完成语文训练任务。

2.阅读教材的编排,可以按互相衔接、逐步递进的原则进行。高一学习现代文和浅易文言文,主要培养理

解分析现代文和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高二学习我国当代文学作品、外国文学作品和我国古代文学作品,主

要培养欣赏文学作品的能力;高三学习文化气息浓厚的议论文、科技说明文以及名家名作,主要培养研读文化

论著和评价文学作品的能力。这样,形成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训练序列。这比现行教材单以文体为侧重点的

编排更具层次感和渐进性。

3.写作训练,以提高学生写作实用能力和培养学生良好的写作行为、习惯为主体,辅以思维训练和语言训

练。可分为三个阶段:高一上期,在写作全过程中培养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辅以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高一

下期和高二,训练写作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的能力,辅以思维训练和语言训练;高三,在继续训练实用文

写作能力的基础上,培养文科生、理科生和预备就业生各具特点的写作能力。

4.说话训练,主要训练学生日常口语的交际能力,学会即席发言、演讲、交谈、采访、讨论、表演(对白

)、辩论等七种口语样式,掌握必要的谈话技巧。可分为两个阶段:高一上期,培养口语单向表达能力,训练

内容有即席发言、演讲、口语单向表达和双向交际的技巧;高一下期和高二,培养口语双向交际的能力,训练

内容有体态语、交谈、采访、讨论、表演(对白)、辩论等。

第三,重视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加大教材的弹性。现行教材对学生的个性和特长的发展关注不够,我

认为这主要是由于教单一所致。过去以升学为目标的单一的课程体系,教材定于一尊,知识面太窄,视野不开

阔,学生难以根据个人的兴趣和志向去拓宽知识面,只能埋头学一点应试的东西,结果类似桃花源中人,不

知有汉,无论魏晋。为了适应形势和发展,语文教材的编写除了把握面向全体学生的要求外,还必须考虑学

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特长及其发展潜力。初中着重打基础,弹性可小一点,而高中语文教材的弹性则应大一些

。根据上海等地的经验,可分别编为必修课教材、选修课教材(包括限定选修课、任意选修课教材)和活动课

教材。具体地讲,高一和高二都用必修课教材;高三,文科生、理科生、预备就业生分别选用各自的限定选修

课教材。必修课教材,是各类高中学生共同学习的课程,是会考的内容。限定选修课教材,是必修课的拓宽、

应用,供不同类的学生根据自己的需要和爱好,在教师指导下自主选修。任意选修课教材,是为激发学生的兴

趣爱好,拓宽知识面,培养特长,提高某方面的语文能力而编写的;活动课教材,主要使学生获得某项实际经

验,提高某种能力,以学生实际操练为主。这两种教材仅供学生选用。另外,还应编写课外自读课本,以便从

课内延伸到课外,举一反三,增强阅读能力。优化课程结构,改变以升学为目标的单一的课程体系,加强针对

性,体现多样性,就能打破目前一种教材治天下的单调、沉闷的局面。

在能力训练方面,也应设置坡度,加大弹性。读写听说训练的编排可分为不同的层次,有的偏重理解,有

的偏重欣赏,有的偏重评价,有的偏重应用。对学生的要求不搞一刀切。对教材上的练习,各地各校可根据学

生的实际状况或完全采用,或部分采用。

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弘扬主体精神

素质教育强调教学的主体性,注重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精神。学生只有发挥其主体作用,才

能学到真正的知识,并将知识转化为能力。所以,我们在确立教学模式上,务必要求学生学会学习,使他们具

备较强的自学能力,做到像叶圣陶所说的那样,疑难能自决,是非能自辨,斗争能自奋,高精能自探,终生

受益。

然而,遗憾的是,我国现行教学模式受前苏联凯洛夫《教育学》理论的影响至深:重系统知识的传授,不

重视能力的培养;重教师的主导作用,忽视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国的语文教学,从50年代起到现在,许多教师

在应试教育的阴影下基本上采取的仍旧是逐段逐句读读讲讲的满堂灌教学模式。讲现代文如此,讲文言文

则更甚。由于每年文言文考试主要是考词义和翻译,所以,文言文教学要‘字字落实,句句清楚’的‘八字

真经’被教师奉为圭臬(注: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4期。)。肢解课

文已到了碎尸万段的地步!对此,钱梦龙先生一针见血地指出,目前文言文教学最大的弊病是有‘言’

而无‘文’(注: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4期。)。他告诫道:如果

只着眼于词句本身的学习,而忽视甚至舍弃了它所承载的丰富内容,那叫‘买椟还珠’,其结果必然连语言本

身也不可能真正学好。(注:钱梦龙《文言文教学改革刍议》,《中学语文教学》1997年第4期。)这种为适

应考试命题特点而搞的分解式教学,正象有的老师所形容的那样,如同解牛,一篇篇有血有肉、感情丰富、跳

动着生命弦律的课文如此几经分割,皮是皮,骨是骨,肉是肉,可惜一条活生生的全牛不见了。这种脱胎于陈

旧的教学模式的分解式教学,为的是适应所谓标准化试题,它硬将本应生动活泼并且还需要丰富感情

参与其中的语文教学,变成了犹如工厂生产线似的标准化操作,实在有违语文教学科学化的初衷。

语文教师应毫不犹豫地摒弃陈旧的教学模式,变注入式教学为启发式教学,从各个方面调动学生学语文的

积极性,培养他们的主体意识和探索精神,发挥他们无穷的理智和永无休止的进取性,让他们真正成为学习的

主人。

提高语文整体素质,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语文素质从属性上来说,是制约语文教育同时又通过语文教育对主体施加影响的一种生理、心理特征,它

包含语文知识、语文能力、语文智力和语文人格四个方面的因素。在语文素质教育中,传授语文知识是基础目

标,培养语文能力是主要目标,发展语文智力是深化目标,而塑造语文人格则是主体目标。人格在语文教育中

塑造、形成和发展,反过来又对语文知识的掌握和智能的发展施加积极的影响,并由此产生一轮又一轮的良性

循环,促进语文教学的向前发展。

语文整体素质教育具体实施到学生身上,是多元化的完善协调。但要具体到某一位学生,我们就必须视其

个体自然素质的高低优劣实施相应的个性化教育。个性,是指人的一种重要因素,即一个人带有倾向性的

本质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个性包括个人倾向性与个性特征两大方面,它既同思想品质、科学文化素质

一起综合构成一个人的精神面貌和力量,又给人的其它各种素质打上个性印记,使之具有个性特色。个性的形

成与发展既受个体自然素质的影响,又受社会环境的制约,所以个性是因人而异的。

基于此,教育目标不能只考虑社会发展的要求,还应考虑个人发展的要求,而且,就是社会发展,也需要

具有各种兴趣、爱好、才能、特长的各类人才而拒绝清一色。因此,我们在实施语文整体素质教育时,不

能只满足于共性的教育,而对个性化教育视而不见。由此看来,那种把个性教育视为资产阶级教育的产物

,将其与人类全面发展的理论对立起来的认识显然是错误的。实施个性化教育是我国教育改革不断深化的

必然趋势,面对21世纪对人才的需求,我们不能再用一个模子塑造本来就各具差异的所有学生了。以素质教育

为特征的教育新模式,应该是发展教育,也就是加强基础,发展个性和特长。

从语文的角度讲,发展个性,一是思维品质的培养,二是个性言语品质的培养。

先说思维品质的培养。由于每个学生的天赋不同,所受的教育和教养也有差异,所以各人的思维特征也不

相同,从而处理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方式和方法也不同。记得有一次和友人探讨教学问题,当谈及教学思

路时,彼此都有一个共识,就是在教某篇课文时,如果能够做到学生的思路和教师、作者甚至编者的思路完全

达成一致,那才是教学的理想境界。现在看来,这种只按一种思路、一种模式来解决问题的教学,是不切合客

观实际的,它不属于语文素质教育之列,因为它缺乏个性。知识传授体系习惯于一种思路、一种模式,而语文

素质教育就应该打破这种思维定势,提倡和培养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

学生的言语个性也是不同的。或以描写具体生动为特征,或以论辩深刻见长。因此,语文素质教育还要注

意学生个性言语品质的培养,使其言语个性得到相应的发展和提高。

学生个性发展的影响是深远的。一可以使学生在语言文学上从兴趣发展到毕生从事这种事业,并有所成;

二可以发展学生的智力,特别是创造性思维,使它迁移到别的学科上,有所发明创造;三可以促进学生心理的

健康发展。尤其对于所谓差生的,个性发展,不仅可以使他们增长才干,还可以增加勇气,增强做人或做事的

信心。

其实,中外有成就的教育家都非常注重个性的发展,一些教育专著对此也有精辟的论述。如孔子教学生,

就很讲究因材施教,注重个性发展。孔子教人,各因其材,有以政事入者,有以言语入者,有以德行入者

(注:程颐《河南程氏遗书》,《二程集》卷十九,252页。)。《学记》也阐述过因材施教和长善救失

的原理: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

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注:《礼记学记》,《十三经注疏

》本。)这就是说,教师应知道各个学生的心理特征和个别特征,才能针对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因材施教,发展

他们的特长,补救他们的缺点。蔡元培先生曾坦言:知教育者,与其守成法,毋宁尚自然;与其求划一

,毋宁展个性。(注:蔡元培《新教育与旧教育之歧点》,《蔡元培教育文选》,人民教育出版社1980年版

,49页。)赞可夫也讲过:个别对待指的是要研究和估计到每一个学生的特点,以达到成功地教学的目的。

不仅要考虑到学生的注意、思维的特点及其它心理特点,而且教师要下功夫发展这个或那个学生的特点。

(注:赞可夫《和教师的谈话》,教育科学出版社1980年版,32页。)可惜在应试教育下,相当一部分语文

教师漠视学生的个性发展,早已把中外教育家的金玉良言抛诸脑后去了。

加强队伍的建设,提高语文教师的素质

民族素质的提高,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而这主要依靠教师的辛勤耕耘和精心培育。教师肩负的

历史重任既光荣又艰巨,在实现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过程中,强化师资队伍建设,就显得更加重要和

迫切。

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教师素质的问题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在语文教师素质的研究中,人们

谈得较多的是思想素质、道德素质、知识素质、能力素质、智力素质等。这些素质无疑是重要的,因为它们一

个个都是教师进行教学的支撑点。不过,作为语文教师来说,只有学识、能力和道德修养不算够,还必须具备

个性素质。因为教师的个性品质不仅影响着学生的知识学习、智能发展,而且还影响着学生的非智力发展、品

质的形成和人格的塑造。正如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教师的个性塑造着学生的个性(注:苏霍姆林斯基《和青年

校长的谈话》,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68页。)。他断言:一个精神丰富、道德高尚的教师,才能尊重和陶

冶自己学生的个性,而一个无任何特色的教师,他培养的学生也不会有任何特色。(注:苏霍姆林斯基《和

青年校长的谈话》,上海教育出版社出版,93页。)可见,要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素质,关键是要培养教师的

个性素质。

教师的个性素质还决定着教师的教学水平与教学风格。凡有突出成就的教师,他们的个性素质都是很高的

。如于漪老师区别于其他名家的最突出的风格是:情、趣、美,重情、尚趣、寓美正是她集40年教学之精华而

形成的教学个性;钱梦龙老师首创三主合一、四式贯通的语文导读法,其教学特色、风格集中表现在

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训练为主线的导读观和训练观;而培养学生的两自(即自学和自我

教育)能力又是魏书生老师教学的鲜明特色。

遗憾的是,在应试教育下,一些教师备课时想的只是怎样把教学内容一古脑儿塞给学生,很少去考虑教学

的艺术性,更不去追求如何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程式化教学使相当一部分教师丧失了个性,机械地搬用别人

的教案或让参考书牵着鼻子走,结果使自己的教学个性渐趋平庸。借它出之石攻己之玉,不无参考价值,但更

重要的是要突破固有的程式,树立自己的教学个性,突出自己的教学风格。只有踏踏实实地学习教育、教学理

论,不断提高科学文化素养,认真总结自己的教学经验,才能真正成为一名个性品质优秀的教师,在语文教学

中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