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位动物行为专家,出于良好的愿望,为了培养猩猩的创造力,在一个空房间里,为一只黑猩猩设置了一串挂在半空的香蕉和几个散乱的可以叠起来的木箱,然后他关上门,从门上的小孔中向内窥视。然而,他看到的却是另一只乌溜溜的眼睛那只猩猩也正在向他窥视!
我并无意于把我们可爱的孩子比作猩猩,有的时候,我们自己却像这位专家一样做着失败的实验,惊然发现工作的进程没有按照我们预设的轨道前进,在某种意义上,使我们从事的职业陷入了荒诞。
我一直教着两个班的可爱的笨小孩。
初一时,我走进教室,对他们说,同学们,给你们朗诵一首诗吧!他们鼓掌。初二时,我走进教室,对他们说, 同学们,给你们朗诵一首诗吧!他们更热烈地鼓掌。初三时,我走进教室,对他们说, 同学们,给你们朗诵一首诗吧!他们抬起头,呆滞中带些惊讶地看着我,(仿佛看着一只猩猩)说:老师,您疯了吗?都什么时候了,快点给我们讲评卷子吧!
语文课上竟然容忍不了一首诗,这真使语文教师感到痛苦。怎么会这样?这些如羔羊一般柔弱与纯洁的孩子们的一切都被一头猛兽吞噬了,这头猛兽我们称之为考试。诗歌是生长在山坡上的自由的花朵,中学是一个羊圈,花朵怎可生长在羊圈里!人人尽说,亡羊补牢,善莫大焉。可是,假设根本不存在羊圈,羊儿们正在山坡上吃草,吃饱了,可以无忧无虑地甩开四蹄撒欢,可以用沾着新鲜青草嫩汁的鼻子嗅嗅黄花,可以翻过身来蜷着脚看无心而动的流云,那难道不正是它们的幸福吗?六十年代中期,美国发起了一场非学校化的运动,他们的口号是:取消学校!因为学校制度貌似平等,实则极不平等。学校俨然以知识的垄断者自居,把极小一部分规定的知识转变成一种商品,将学生规定为这些知识的硬性消费者,使用文凭这一手段进行强行的贩卖。该思潮代表人物伊里奇(Ivan Illich)在此提出了一个著名的概念:隐蔽课程只有学校教育才能为每个人的成长作准备,凡是学校里不传授的东西,便是无价值的。而这又定然导致更为极端的观念:只有通过考试才能为每个人的成长作准备,凡是不考试的东西,便是无价值的。爱因斯坦说:做同样的工作,它的出发点,可以是恐怖和强制,可以是追求威信和荣誉的好胜心,也可以是每个健康儿童都具有的天赋的好奇心,只不过这种好奇心往往很早就衰退了我们的儿童早已没有好奇心了,如果有的话,也只是对教育者古怪的行为感到好奇,正如那只向外张望的猩猩一样。
老罗素说过,须知参差多态,乃是幸福的本源。对人生而言是如此,对教育而言亦是如此。所以,由一言而为天下法的教育方针、划一的教材、划一的教学参考资料、划一的考试乔装打扮而成的教育,是一种暴力教育。一开始就给你定下了错误的方向。楚国在南却向北走,有人劝阻,却说,没关系,我的马好,没关系,我的盘缠足,没关系,我有个好把式。是啊,我们的学生智力高,我们的经费很充足,我们有最卖力的教师。
是谁之过?只想起了帕斯卡尔的一句话:参与者无人犯有过失,而悲剧依旧渐渐演成,应将一切归咎于命运。既然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也没有神仙皇帝,那么,我们将一切归咎于不合理的制度。在此种制度下,教师不再是拥有尊严、拥有自由、拥有灵性、拥有未来的创造者,而是强迫性的智力劳动者,和强迫性智力劳动的监视者。我们依旧视教师为神圣职业,因为他们原本是要将多少代人的工作成绩忠实地转交给孩子们,以良心为天平。我们感到∝痛苦。
考试是指挥棒,此言非虚 ,但最多只对了一半,棒则棒矣,然非指挥棒,而乃一枝狼牙大棒,谁若置若罔闻,定遭当头棒喝。很长一段时间以来,我和我的笨小孩们都感到深深的痛苦。我们在狭细的路途中经常被迫陷入形而上的沉思: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什么?轰轰烈烈的大背景下,理想的答案离我们多么遥远佛学大师池田大作如是回答:教育的根本课题是在于说明和回答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人生应该怎样度过这些人类最重要的问题。英国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说:教育的正确目的,归根结底是宗教性的东西,不能只图利益。教育应当是一种探索,使人理解人生的意义和目的,找到正确的生活方式。
有人说这些已不适应时代了,那么我们究竟处于怎样一个时代?可以移用狄更斯《双城记》的开首语:这是最好的年月,这是最坏的年月;这是智慧的时代,这是愚蠢的时代;这是信仰的新纪元,这是怀疑的新纪元;这是光明的季节,这是黑暗的季节;这是希望的春天,这是绝望的冬天。
这样一个时代,我们如何做一名教师?我们如何做一名语文教师?
我以为,语文教育在此时代应有两个目标。
A、为了传统文化的承继 [文化教育]
中国文化传统在20世纪出现了中断。鸦片战争以后,国人认识到了西方科技的重要,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甲午败绩,进一步认识到还要学习西方的法律、政治制度,1898年张之洞倡导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儒家文化的核心并未改变;到了五四运动时代,传统文化的整一套哲学、伦理都被推翻了;文革时期,最基本的信仰、价值观都被颠倒了,传统文化至此破坏殆尽。
有目共睹的是,现代化不等于西化,现代化更需对传统的回归,绵延五千年传统文化,是我们民族安身立命之处,是我们共同的精神家园。文以载道, 语文教学应当自觉地担当起这一使命。
B、为了培养学生纯正的审美趣味 [文学教育]
美学家朱光潜有这样一句话:真正的文学教育不在读过多少书和知道一些文学上的理论和史实,而在培养出纯正的趣味。文学表达命运,抒发情感。懂得如何审美,才能热爱人生,健康充实地生活。
由于以上两点,可见语文教育回复古典是一条正确的道路,落实到教材,便是恢复对一系列经典文本的学习。阿根廷作家博尔赫斯指出:古典文学是一个民族长期以来决心阅读的书籍,仿佛它的全部内容像宇宙一般深邃,不可避免、经过深思熟虑,并且可以作出无穷无尽的解释。古典文学并不是一部必须具有优点的书籍;而是一部世世代代的人出于不同理由,以先期的热情和神秘的忠诚阅读的书籍。老舍之子舒乙在北京创立书院,教授传统经典,不能不说是很有远见的。
因此,必然把我们引向对当前教材的批判:当前的教材在观念上保守,在选材上陈旧,在阐释上牵强;无论从继承传统,还是从激发想象力和创造力方面来看,都是无力胜任的。如何使我们的新教材同时具有现代和古典的双重特性,是最迫切的问题。
教书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将我们的感受圈成一枚硬币,痛苦是一面,快乐即是另一面。我希望,在以后的某一天,每一位爱孩子及他们的未来的教师都能快乐着孩子的快乐。我希望,在以后的某一天,每一位了解我们工作的艰辛与不易的人都能快乐着我们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