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暗问词义质疑

暗问词义质疑

高中语文第三册《琵琶行(并序)》第二自然段寻声暗问弹者谁,琵琶声停欲语迟的页末注⑦中,对暗字的注释为:[暗]这里是轻声的意思。多年来,对这一注释,一直无人质疑。但是,只要我们联系上下文意推敲,就会发现这条注释于情不通,于理不合,令人费解。现在,我试从词义、词性分析着手谈谈自己的一管之见。

从词义上说,暗的本义在《说文解字》中为:日无光也。成语中暗无天日暗淡无光等就是用其本义的证明。随着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的需要,历史上的某些单义词逐渐朝着一词多义的方向发展,暗字也由本义发展派生出以下转义。据1988年7月修订版《辞源》对暗字条目的注释,共含三个义项:①光线不足,不亮,明之对。②指黑夜,天黑。③昏乱,愚昧。我们不难看出,一项是从本义推演出的引申义;二项是形容日无光也类似现象的形容义;三项是以此打比方的比喻义。

由于暗字在词义派生上的三个转义各具不同义项,因而使暗字又具备了兼类词的词性。因此,在词性划分上我们可以根据其不同的组合能力、造句功能、变化形式作以下简单的词性分析。

首先,从暗字由上述义项中的明暗对举关系及语法功能作用,暗字具有实词类名词的方位词功能。如在口语中人们常对那种两面三刀的人用明是一团火,暗是一把刀明里是人,暗里是鬼作比喻。在语法作用上,暗起修饰限制动词的作用,如与介词向、在等组成介宾短语,可作动词的状语。如暗问这个状中(中心词)关系中,因其是方位名词作状语,只能理解为向黑暗中询问,不可能理解为虚词类副词中表虚化关系的轻声的悄悄的等意思。

其次,暗字又具有实词类形容词词性。它可以受程度副词很的修饰并不带宾语,如光线很暗。在语法上作形容词性谓语。

再次,暗字还具备虚词类副词性质,它可以修饰动词、形容词,表示某种程度、范围、时间等意义。如暗访暗问暗暗高兴等。这时,虚化后的暗字具有轻轻地悄悄地密而不显地等形容词性的性质。在语法功能上,它在偏正词组中作状语或定语。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基本了解了暗字在词义、词性上的功能作用和使用概况。现在让我们回过头来分析寻声暗问弹者谁中的暗字在注释中的欠妥之处可说是不言自明了。注家显然把暗问中的暗视作词义分析中的形容义或看成是词性分析中虚词类表程度的副词,而误注为轻声的意思。

笔者认为,暗问中的暗字,在词义上应是日无光也的本义而非形容义;在词性上应属实词类的方位名词而不是虚词类的副词。因而,对该句诗的理解应为:寻着琵琶声传来的水域,(派人)向黑暗中的江面大声询问:‘谁在弹琵琶,请划船到岸边来弹好吗?因为只有这样分析理解,上下文意才贯通。试想,在夜送客秋瑟瑟的黑夜秋风中,人的能见度很小,在人们只能耳闻琵琶声而不能见其船其人的情景下,轻声问询谁能听见,即使琵琶女是顺风耳也要大声地呼叫才能让远隔江水的对方知道在叫她。再联系下段文意理解,如不是向黑暗中琵琶声传来的方向大声询问,而是主人与客轻声地问弹者谁就不可能有琵琶声停欲语迟的犹豫态度,更不可能有移船相近邀相见的动机和结果。从重开宴后琵琶女拘于封建礼教束缚千呼万唤始出来的情景看,轻声之意就更难于解释了。

综上所述,暗问不是轻声的意思,而是向黑暗中大声询问的意思。正是这种询问感召来琵琶女的演奏,使诗人留下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千古绝唱。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