尚未完全展开的翅膀
《展开想象的翅膀》这节作文课,我是第二次听了,第一次听的时候还没有养成写札记的习惯,当时的感觉还不错,印象最深的就是老师指导时很注重教学生想象的方法。这次听最强烈的感觉就是想象的翅膀尚未完全展开。
课堂的大体设计是这样的:首先是游戏,看到一个红色的圆片想到什么;老师画一个圆,又想到什么?用一组大小不同的图片,自由组合,变成一个事物,说一句或几句话。课前的游戏慢慢打开学生的思路,为后面的展开想象的翅膀做了较好的铺垫。接着老师让学生看一幅画:蓝天,白云,野花,绿草。让学生谈看到画的感受,又配上音乐(舒缓、优美伴以鸟鸣声)让孩子闭上眼睛想象还看到什么?孩子们想像丰富:春天到了,小蜜蜂在花丛中采蜜;小鸟在歇息,花儿在争奇斗艳,看谁更美;这是一块没有被污染的土地,小溪潺潺地流着,小鸟在歌唱老师的语言很抒情,把学生带进了画面中美好的情境:你们想得太好了,启发了我,不由想起几句古诗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底现牛羊;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现在你们就想象自己成为一只蝴蝶,一朵野花,或水里自由自在游玩的小鱼,藏在草丛里的小蛐蛐,不管你是什么,能不能把你想到的听到的,闻到的用一段文字记录下来。学生想象的翅膀就这样逐渐打开,渐入佳境。
教师在现场评点学生习作时表现了一定的功底,有的对语言准确性上提建议,有的表扬学生的句式用得好,让我印象深刻的是一个孩子写得特别好,老师没有作任何评价,却给了最高的评价,那就是问孩子:你的文章能借给我朗诵一下吗?
伴随着老师动情的朗诵,所有的孩子都和那个小作者一起分享着快乐和幸福。
一切的幸福都是想象给我们带来的。平面的静止的画变成动态的、立体的、有声的动画,这就是想象带来的魔力,你们还想继续施展魔力去感受这种美好吗?请你们再看一幅画。教师的语言总是那么富有感染力,让你不能不陶醉在这些语言所创设的美好的意境中。
第二幅画面:一望无际的沙漠,动物残骸,骷髅头。当你看到这样的画面,有怎样的感受?你想说点什么?
第一幅图的清新美好和这幅图的凄凉萧飒,鲜明的对比强烈地震撼着孩子们的心田:要环保,不让沙漠侵入我们的绿洲把沙漠变成绿洲
老师有个想法,能不能把我们现在看到的这幅图和刚才看到的放在一块看?不露痕迹地指导学生由简单的单幅图的想象到多幅图之间联系起来的比较复杂的联想,很巧妙。
但是接下来的学习就让我感到学生想象的翅膀没有完全展开,因为老师设计的太精细,目标太明确,完全把学生引导到自己的设想中,而老师自己的设想是一种角度的想象,没有预设会有多种不同角度的想象,缺乏多维空间,那就是由于人们对环境的破坏,造成第二幅图可怕的情境,孩子们都按这个统一的思路在控诉着地球上的人们。这个思路也是大数人的习惯思路,估计这位老师以前多次上这一课时,孩子们都能很明确地理解老师的意思,按一种习惯的思维定势展开想象,没有不和谐的声音发出。
因此当老师让孩子们把两幅图放到一块看时,第一个起来的孩子的发言大概出乎老师的意料。他说:这里原来是一片沙漠,后来改革了,这里变成了绿洲。多好的孩子,他的思路多么独特,他看到的是美好的希望。可老师不允许了,这孩子怎么和别人不一样呢?以前可从来没有这样的事发生,按你这么想,我后面的课还怎么进行呀?我精心设计的录象,过度语,结束语等等不都毁于你这句话了吗?最后我还有个更精彩的拓展设计呢。那次在随州上课时让那个同行的曲曲很是称赞了一番的。可不能让你的发言坏了我的课:同学们,我们也可以把第一幅图放在前面来展开想象。后面学生的发言就像是《只有一个地球》的拓展活动了。多乖的孩子啊,这么善解师意。
最后,老师果然没有忘记那个精彩的拓展:如果我把这两幅图调整一下位置可行吗?(想起来了,当年曲曲听课时对这个环节的设计确实啧啧称赞了的)但是现在还有这个必要吗?第一个孩子不是已经这么想象了吗?可是翅膀尚未展开就被老师的引导给导得合拢了。
想象的世界是无穷无尽的这是老师结束语中的一句话。这节课教师确实把学生带入了想象的美好情境中。但是美中不足的就是老师没能根据课堂的实际及时调整课前的设计,课前设计也显得单一,没有给自己更多的灵活的空间。如果老师不规定孩子们两幅画的顺序,让孩子根据自己的理解,自己的童心去想象,课堂上就不会仅仅出现单调的千人一面的控诉声了,还会有美好童心对我们生活世界的美好的愿望,真诚的建议,殷殷的期待那个孩子最后还要找机会表达他的改革了,沙漠变绿洲的观点,可见这节课他的思维是被压抑的,他一定不明白,报纸电视不是经常报道某地植树造林,保护环境,沙漠变绿洲吗?为什么老师不让我们说呢?想象的世界是无穷无尽的,把无穷无尽的想象世界真正还给孩子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