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立体优化课堂提问 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

立体优化课堂提问 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

立体优化课堂提问

发挥学生学习主体性

课堂提问是一门艺术。善于提问,是教师教学艺术的主要表现之一。欣赏语文名师的那些精彩课堂教学,最令人钦佩的是他们匠心独具的课堂提问,在课堂里激起儿童生命灵性的光彩,碰撞出个性思维的创新火花,令人回味无穷。

《将相和》讲述了三个深受学生喜爱的历史故事,其中第二则渑池之会,楚王要齐王为其鼓瑟,乘机羞辱齐王,蔺相如怒逼楚王为齐王击缶。虽然故事情节比较简单,但蔺相如的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之心却表现得淋漓尽致。在教学时我们一般喜欢设计这样几个问题来进行导读:1、在渑池之会上表现了蔺相如的什么特点?(机智勇敢和强烈的爱国之心)2、哪里看出他机智?3、哪里看出他勇敢?4、哪里看出他的爱国?5、应该怎样读出他的机智勇敢?6、应该怎样读才能表现他的爱国之情?表面看来,这样的问题设计合情合理,且具有一定的逻辑性,没啥不妥。客观地讲,如果学生能够解决上述问题,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也算是基本上读懂了故事。但是,要防止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的提问束缚学生的思维,而不是发散学生的思维,学生一直是处于被动学习的状态,主体性得不到发挥。

著名特级教师徐善俊在执教渑池之会时,上面的6个问题一个也没提,却精心设计了这样一个导读题:在渑池之会上,蔺相如和楚王是打了个平手呢还是决出了胜负?学生围绕这一问题读呀、想呀、划呀、写呀、争呀、辩呀,课堂上是你来我往,各抒己见,生气勃勃。这一问题设计对学生来讲,无论是导读面的广度,还是思维训练的深度,都远远超出了前面6个导读题。因为他不是引导学生单纯地从一个方面来认识蔺相如的特点,而是引导学生从不同的侧面与不同角度来立体地感知蔺相如的人物形象。所以他不但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实际上就是培育了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创新能力。两相对比,前面的6个导读题是沿着一条线的思路在单纯地训练学生的逻辑思维,我们称之为线性问题;徐老师的课堂提问既有广度又有深度,而且是多角度,既训练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思维,我们称这样的问题为立体性问题。

何谓线性问题?简单地说,就是指向某个唯一答案的提问,线性问题思路窄、跨度小、答案唯一,教学时显得多而杂乱。

何谓立体性问题?相对于线性问题而言,立体性问题思路宽、跨度大、答案多种多样。问题的提出,不是以一个答案去束缚学生的思维,而是创造一个自主学习的时空与机会,发散学生的思维,具有巨大的求异性与包容性。

实践证明,不论是从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角度出发,还是从培养学生的学习自主性思维的角度来讲,对课堂提问进行立体优化,以精妙的立体性问题替代繁琐的线性问题,都具有重要的现实作用与意义。为了进一步表述清楚线性问题与立体性问题之间的差异,帮助大家对课堂提问进行具体的立体优化,我们从7个不同方面列表进行对比:

目的

内容

形式

思维训练

训练维度

注重

提问观

线性问题

获取标准答案

从求同到求同

求答式

强调逻辑思维

追求深度(单向)

学习结果

提问旨在获取答案(标准答案)

立体性问题

给学生一个学习的方向

求异与求同相结合

求证式

强调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相结合

广度、深度、角度三结合

学习过程

提问旨在引导学生的学的行为

从上表可以看出,线性问题与立体问题表现的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提问观。立体性问题的提出使得每一个学生各从一个观点、一个方向,随后展开求证式的研究活动,全体学生就能从不同的角度发散思维进行个性化的学习,学生的逻辑思维与形象思维得到同步的训练与发展,发散、求异思维也得到培养。而线性问题的提出虽然也给了学生一个思考方向寻找标准答案,但是全体学生只有一个唯一的方向(答案),在学习的过程中他们不会有新的发现、新的认识,因为他们的思维已经完全被教师一个接一个的线性问题给束缚死了。

近年来,我反复研究了各语文名师的课堂教学,发现他们的课堂提问都具有鲜明的立体性。所以他们的课堂活而不乱,热而不闹,实实在在地培养了学生的主体学习能力,切实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我们普通教师的课堂提问大多都局限于线性思维下的线性提问。教师是不停地忙于一个又一个问,学生是不停地疲于一个接一个答,课堂死气沉沉,学生主体性得不到发挥,特别是创新教育无法落实。实践告诉我们,语文教学要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就必须对课堂提问进行立体化思考,把大量繁琐的线性问题优化为立体性问题。如我在教学《草船借箭》一文时,在引导学生弄懂签军令状是怎么一回事后,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假如你是诸葛亮的高级参谋,而且当时也在现场,对诸葛亮签军令状你是反对还是支持?这个问题就具有很强的立体性,不管是支持的还是反对的,他们在为自己的观点求证的时候,就必须广泛地、深入地、仔细地研读课文。不仅要研究诸葛亮,还要研究周瑜、鲁肃、曹操等各主要人物;不仅要研究人物,还要考虑各种环境因素;不仅要研究必然的因素,还要研究各种可能出现的偶然因素。每个学生从不同侧面与不同角度进行个性化的学习与思索,汇聚在一起时,就形成了对诸葛亮这个神机妙算人物形象化的立体认识,学生的主体性与创造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这个问题不是单单引导学生去寻找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这些标准答案,更是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个性理解确定自己的观点后,在求证自己观点的过程中展开自主学习与研究活动,课堂自然充满了生命的活力。过去我们总是只抓住神机妙算一词不放,总喜欢问:课文哪里可以看出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诸葛亮的神机妙算表现在哪些方面?为什么说诸葛亮是神机妙算?问这一大串的问题,就是为了引导全体学生去寻找老师心里早已准备好的标准答案知天时、懂地利、识人心。这种求同式的提问,固然对正确理解课文是必要的,但不能仅仅限于此。教师要与此同时,考虑为何将求同思维与求异思维的训练结合起来,发挥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独立性和创造性等主体学习的特点。

反思我们过去的教学,之所以会将启发式教学演变成满堂问的问答式教学,就是没有从所谓提问就是旨在单单获取标准答案的陈旧线性提问观中解放出来,简单地认为提问的目的就是为了获取某个答案。在语文教改逐步深入发展的今天,满堂问的问答式教学与当今的主体教育思想格格不入,在受到严厉抨击之后,以至于有人开始怀疑启发式教学的科学性,甚至还有的人极端地提出,教师无需在教学中向学生提问,改由学生提问作答。众所周知,鼓励学生质疑问难没错,但并不是说学生一获得提问权,就意味着教师丧失提问权。真正没有教师提问的课堂教学是难以想象的。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一个特殊主体,其主导性的发挥主要还是通过对学生的启发来得以体现,教师启发学生学习的方式多种多样,但课堂提问是主要的一种方式。可以说,只要有课堂教学的存在,教师的课堂教学组织就离不开课堂提问。从某种角度讲,课堂提问是一个永恒的课题。课堂提问不是该不该提、要不要提问题,而是该如何提?提什么样的问题。所以,关键就看我们拥有什么样的提问观。

为使语文教学不至于成为学生知识与能力、人性的窒息机,我们提倡对课堂提问进行立体优化探索,但并不是说,教师在教学中不得向学生提线性问题,它对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以及理解能力作用是明显的,在解决立体性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还是会涉及到一些线性问题。立体优化课堂提问,并不是要杜绝课内的线性提问,而是要对我们习以为常的、大量的、繁琐的、单一的线性问题进行立体优化,为了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提高我们的语文教学效率,使我们的课堂教学成为学生自主思考、自主探究、自主发展的愉快场所,我们就必须从所谓提问就是旨在只获得标准答案的陈旧的线性提问观中解放出来。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