珍视学生的感受,创新习作指导
习作应当是学生内心自我感受的自我表达,这种表达充满了个性化的审美情感。《语文课程标准》十分重视情感态度对习作的影响,突出地强调了要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我觉得珍视一词用得再恰当不过了,它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的人本理念。同时,珍视一词也向我们暗示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思维是充满灵性的,不多见的,有可能一闪即逝,作为教师要善于捕捉这可贵的瞬间。
一、学生心灵的火花给了我创新的灵感
习作教学中要关注学生丰富而独特的内心世界。我觉得有效的关注不应当是一种旁观,而是一种师生情感的互动,心灵的沟通。教师首先要在心理上屈就学生,甚至自己当一当儿童。只有这样,教师的创新才能与学生产生共鸣。反之,学生的心扉不会向老师全部敞开。一次,我听一节三年级的习作指导课,题目是《介绍自己》。正当习作课进行到高潮的时候,一位同学兴奋地发言说:老师,我想写自己是一片云,可以吗?听到这个另类问题,我眼前一亮,多可爱的学生啊。授课教师被这个意外的问题拦住了,他迟疑一下说:今天我们只说真实的,不说想象的,好吗?我发现那个同学的创作欲望似乎全没了。而此刻,在我的心中埋下了一颗创新的种子。
二、文前开源,寻找自己
我深知学生们对大自然的喜爱程度,于是,我决定顺应儿童的天性,引导学生到语言与思维的源头大自然。事先我对习作的事一字未提,只是说想带他们到大自然中找一找自己。学生一听兴奋而疑惑。就是找一找自己的‘偶像’自己喜欢的一种树。我的话音刚落,同学们就迫不及待地纷纷发言。我告诉学生不要急,还是出去看看再说。走出校园,学生们就像出笼的小鸟,在树林中,小河边,飞过来,飞过去,寻找着,观察着自然界中姿态各异的树。同学们不断地向我讲自己的发现和想法:老师,我看到槐树的果实了,是扁扁的。老师,你快闻一闻这片叶子!老师此刻,我感到学生的心灵之门正向我敞开。我抓住了这一契机,对学生说:那么,同学们就比一比自己心目中的树吧。于是同学们就争先恐后地赞美自己喜欢的树。看着同学们投入的样子,我暗暗地高兴。看来,大自然能够触动孩子们的心灵,激发出感情的火花,如果再创设出良好情景,便可以激活他们的表达欲望。
三、创设情境,抒发自己
教学实践证明,教师只有善于创设情境,提升学生心灵参与程度,让学生真正地自由表达才可能出现有创意的表达。为此,我在第二天的习作指导中,进行了精心的设计。我先出示了习作题目《我是________》,然后作了自我介绍:我是一名教师,我的爱好广泛那么你呢?学生顺理成章地想到了习作介绍自己,他们的回答自然也是水到渠成。这时,我话锋一转,同学们都知道孙悟空有七十二变,我也有一变,你们信吗?同学们大都微笑着摇头,目光中充满了好奇,有的同学故意挑衅说:那快变吧!我是一棵梧桐树,我生活在一条小溪边伴随着舒缓的音乐,我的自我介绍打破了思维常规,把学生带入一个想象的世界,令他们眼前一亮,犹如一块石子投入平静的水面,立刻溅起美丽的水花。学生用目光告诉我他们喜欢这富于创造性的表达。于是,同学们踊跃发言,同样富有创造性地介绍了自己。我见时机已经成熟就补充说:你们只是一棵普通的树还不够好,你们可以充分地发挥想象,最好有自己的特点和思想,你们想了什么?说了什么?在你们身上发生了什么有趣的事,特别的事吗?这么一说,学生的思想闸门立刻打开了,他们的发言也丰富起来,他们有的描述了自己一年四季的变化秋天,我的叶子逐渐变黄了,不久,‘小淘气们’纷纷和我告别,他们追逐着,嬉戏着,你撞一下我,我撞一下你,直到投入大地的怀抱他们才安定下来;有的倾诉了自己被砍伐的遭遇;有的想象了自己童话般的经历。普普通通的树被学生们赋予了新的生命,充分展示了他们的个性,寄托了他们的希望。一节习作课在愉悦的氛围中结束了,学生们还觉得意犹未尽,课后,孩子们围住我,继续和我交流着。
世界是多元的、五彩的,那么学生的思维也应当是开放的、多维的、创新的。习作本来就是一项富有创造性的作业,教师倘若忽略了儿童的心理特点,就等于扼杀了儿童的创造力。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鲜明的个体,他们有着我们无法预测的想象力、创造力,他们的习作也应该是富有灵性的。因此,我们在习作指导中应关注学生的内心世界,还给他们属于自己的空间,让他们的心灵在生活中激发出美的火花,在习作的过程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