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不妨唱点插曲。唱插曲表面上看似远离课堂的闲话,但实质上并非如此。它与教学内容有很强的互补性,可以收到有心栽花花不开,无意插柳柳成阴的效果。我经常根据教学需要穿插内容的介绍或讲述,增加课堂教学的灵活性、严密性和趣味性,用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强化教学效果。
插点背景曲课文所选作品都是在一定的背景下产生的。有些背景年代久远,授课时,我打破了课始进行背景简介的常规做法,待到学生因背景不了解而产生疑惑时再穿插介绍,这样可以收到渴时一滴如甘霖的效果。如教《草船借箭》一文时,有个学生提出:周瑜千方百计地想置诸葛亮于死地,诸葛亮早有所察觉,为什么还心甘情愿地为他借箭?这是何苦?于是,此时我讲述了三国鼎立前的形势:由于曹操势力大,孙权和刘备弱小,因此,诸葛亮以大局为重,不计个人得失,忍辱负重,采取了联孙破曹的策略。倘若搞分裂就会正中曹操下怀,就会有一个一个被曹操消灭的危险。所以诸葛亮明知是陷阱,也不得不为之。这样一来,学生恍然大悟,不仅明白了当时形势的严峻,而且从心底佩服诸葛亮这个了不起的政治家、思想家、军事家的伟大胸襟和深远的谋略。鲁迅先生写的《在仙台》离现在近一个世纪,学生对他在日本受到物以希为贵的优待不理解,我就讲述了中日甲午战争后签订的丧权辱国的马关条约。鲁迅正是在这个时候作为战败国的一员留学日本的,他在日本所得到的优待那就可想而知了。简单几句话,犹如拨云见日,使学生明白了独在异乡为异客的鲁迅受到如此优待的根本原因。
插点常识曲课文中有些知识看起来似乎不难,但如果教师不相机捅破这层窗户纸,学生也会始终不理解。如教《卖火柴的小女孩》时,有个学生问:现在的火柴在墙上都擦不着,而过去的火柴怎么都能一擦就燃呢?还有学生对圣诞节、圣诞树、圣诞老人、圣诞礼物等知识知之不多,我就穿插讲解安全火柴的常识,以及西方圣诞节与我国春节的异同。虽然费时不多,但是有效地解决了阅读中的疑难点,活跃了课堂气氛,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
插点温习曲温故而知新。在学生思维受阻时,教师可根据新旧知识之间的必然联系,穿插温习一些已知的知识,启发学生按图索骥,从而理解和掌握新的知识。如引导理解《凡卡》以梦结尾的蕴含时,我发现不少学生面面相觑,满脸疑惑。我引导学生回忆《卖火柴的小女孩》的结尾,对比《凡卡》的结尾,看有哪些相似之处。小女孩和奶奶一起飞到那没有寒冷,没有饥饿,也没有痛苦的地方去了。小女孩所希望的这种境界有吗?何况奶奶早已死了,能带她走吗?更重要的是由于社会黑暗,即使慈爱的奶奶在世也无力给她幸福。此时学生豁然开朗,明白了凡卡和爷爷只能相会在梦境中,凡卡回到爷爷身边的愿望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这样写更加突出了凡卡命运的悲惨,从而揭露了资本主义社会的黑暗。
当然,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中唱插曲时应适时适度,不要喧宾夺主,影响主要教学内容的完成。此外,教师还应多学习各方面的知识充实自己,力求使主旋律与插曲有机结合。只有这样,才能收到费时少、收获大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