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将原大纲中的听话、说话合二为一,称之为口语交际。这一方面反映了人们对语文学科本质属性的科学认识,另一方面也反映了知识经济时代对语文教学的更高要求。那么,在低年级课堂上怎样进行口语交际教学呢?请看以下教例:
师: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学校红领巾电视台要办一期谈理想的节目,事先派记者到各个班级去采访,选出那些讲得好的小朋友上电视。你们想不想上电视呀?
生:想!
师:那得先接受记者的采访。你们被采访过吗?
生:没有。
师:你们在电视里看见过吗?说说别人是怎么接受采访的。
生:别人是先听清记者的问题然后才回答的。
生:他们把话说得很清楚。
师:对。你们看,接受采访能这样吗?(师故作身体摇晃、抓头摸耳状)
生:(齐)不能,不能!
生:接受采访时应该站好,有礼貌地看着记者,然后把话说清楚。
师:你们真聪明,知道了怎么接受记者采访。那么现在让老师当一回记者,采访大家,行吗?
生:行!
师:请大家仔细观察老师是怎么采访的,被采访的同学又是怎么回答的,待会儿请你们也当一回小记者。
师:(戴上记者证)我现在可是一名记者了。(从旁边上)二(4)班的小朋友,你们好!今天到这儿来是想让大家谈谈自己的理想,愿意吗?
生:愿意。
师:(走到一学生面前,握手)你好!
生:记者,你好!(握手)
师:请你先自我介绍一下。
生:我叫沙乐天。
师:你好,沙乐天。请问你长大了想做什么?
沙:我长大了想当空军。
师:你怎么会想到当空军的呢?
沙:我觉得当了空军以后,就可以很神气地在蓝天上翱翔,连白云都在我的脚下。
师: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
沙:不用谢!
师:沙乐天在接受采访时自然大方,声音又响亮,我们把掌声送给他!(生纷纷鼓掌)
师:我再来采访一位小朋友。(略)
师:刚才是秦老师当记者,现在请小朋友来当记者采访别人。
(生自由组合进行采访活动,师巡视指导。教师安排的活动时间很充分)
第一组:
记者:张中华,你好!请问你长大了想做什么?
张申华:我长大了想做个农民。
记者:为什么呢?
张申华:因为我想种出四四方方的西瓜,让别人放在车子上不会滚下来,运输很方便;我还要种一种五颜六色的棉花,用它织成美丽的布而不用颜料来染,每个人穿在身上都很漂亮。
记者:太好了!祝你早日实现你的理想!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
张申华:不用谢。
第二组:
记者:你好,沈佳杰。请问你长大了想做什么?
沈佳杰:做个足球明星。
记者:为什么有这样的想法呢?
沈佳杰:因为听爸爸说进一个球就可以挣很多钱。如果我挣了很多很多钱,就可以捐给灾区的小朋友,让他们可以和我一样,在学校里读书、写字、学知识。
记者:灾区的小朋友一定会感谢你的。你开始练球了吗?
沈佳杰:是的。爸爸还为我请了教练呢。
记者:谢谢你接受我的采访。
沈佳杰:不用谢,再见!
这一教学片断给我们的启示有这样三点:
一、激发动机是前提
口语交际,实际上是指以口头语言为主要中介手段而进行的、交际双方互动的信息交流活动。有人说,使这一活动得以进行的要素有四个:一是交际的主体;二是交际的对象;三是交际的媒介(口头语言);四是交际的环境。但当这四要素都具备时,交际行为就一定会发生吗?心理学研究表明,它还需要动机的激发,因为动机是激起人去行动或抑制这个行动的愿望和意图,是一种推动人的行为的内在原因。上述片断的执教者深谙此理。她巧妙地通过学校红领巾电视台要办一期谈理想的节目这一设计,激起学生想上电视的愿望,从而引出练习采访这一话题,使交际活动自然地得以进行。由此可见,想方设法激起学生的交际动机,是进行口语交际教学的前提。
二、示范引导是关键
示范是做出某种可供学习的典范,也就是做个样子给别人看看。为什么说教师的示范在口语交际教学中具有关键性的作用呢?原因有两个:一是根据语文是工具的观点,可以说,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教学生学习、掌握语文这个工具。正如木匠师傅教徒弟使用刨子,除了必要的讲解外,还需要亲自刨一刨的道理一样,在教学中的许多情况下,教师都有必要为学生做个样子。二是心理学研究表明,模仿是儿童的天性。在学习中,由于儿童知识、经验的贫乏,模仿就成了他们的心理需要。可以说,儿童的一切学习最初都是从模仿开始的。虽说在学生的生活中口语交际几乎是无处不在,但自然状态下的口语交际还存在不少问题,离大纲要求有较大的距离,如文明礼貌的缺失。那么,怎么说、怎么做才算是讲究文明礼貌了呢?讲解当然是一种办法,但实践证明最简便、最有效的办法就是教师适时适当的示范。从上述教例来看,这一做法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当然,除教师的示范以外,有时候也可以利用电教媒体,让学生来作示范。
三、自我实践是保证
柳斌同志曾说过:语文教学的主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言文字能力。目前讲语文知识太多,许多时间都花在分析技巧上。讲得多,做得少,考试多,训练少,所以教学效率不高。语文学习应强调应用,这是很有见地的。事实早就证明,用语文是一种技能,而培养这种技能,光靠分析、讲解是达不到目的的。它必须通过学生个体积极、主动的言语实践才能形成。
当然这样说并不是否定教师的讲解,而是说教师的活动要适时适量。教学中,教师更多的应是为学生的言语实践创设条件。这里,教师通过示范向学生提出要求(如自然大方、声音响亮等)后,即给学生以充裕的时间,引导他们在自由的空间内自主地进行口语交际,在此过程中教师仅是作个别化的指导。从反馈情况来看,效果是很明显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