敢问动态生成路在何方
动态生成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它要求教师从生命的高度,用动态生成的观点看待课堂教学。它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不是机械地执行预设方案,而是注重学生的发展,突出学生在课堂上的能动性、创造性和差异性,尊重学生在课堂上的独立人格,在课堂特定的生态环境中,根据师生、生生互动的情况,顺着学生的思路,因势利导地组织适合学生参与的、自主创新的教学活动。然而,动态生成该生在何方?我对此进行分析、总结,以飨读者。一、教学目标的动态生成
语文教学目标的设定必须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总体目标和阶段目标。但是,就具体落实每课时的教学而言,目标过于定量、精确,形成封闭,则会事倍功半。其一,程序化教学会束缚教师的思想,视课堂为执行教案过程,以致不敢越雷池半步,教学机械、沉闷、缺乏生气和乐趣,缺乏对智慧的挑战;其二,漠视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抑制学生思维,痛失众多无法预约的课堂资源。
袁振国教授说:或许我们得到了大海里露出水面的冰山的一角,而失去的却是大海下的整座冰山的主体。学生是教学目标设计的出发点和归属点,精细的课时目标,往往会忽略最有价值的个性发展和塑造人格的功能。教学目标的设定中做到适度模糊、开放,有助于展示学生丰富、独特的内心世界,有助于教师重新组合和建构文本,为师生留有灵活操作和活动空间,这样才能使语文教育成为学生心灵的一片绿洲,生命的一股源泉。二、
课程资源的动态生成
语文教学资源包括静态语文教学资源(如文本、教具)和动态语文教学资源(如教师教学时的灵感、学生的突发事件)。布卢姆说:人们无法预料教学所产生的成果的全部范围,没有预料不到的结果,教学也就不成为艺术了。以往课程只强调课程知识静态一面,突出课程文本,忽视学生的情感和体验。新课程理念下的课程不仅是文本课程,更是体验课程,课程不再只是知识的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究新知识的过程。请看一老师是如何指教《丑小鸭》一课:
(初读课文后)
生:老师,我觉得课文里的他字写错了,应该是它。
(话音刚落,立刻有些学生响应)
师:(很有兴趣地问)为什么呀?
生:因为课文里写的是鸭子呀!
师:老师觉得娟娟同学很勇敢,能清楚得讲出和课文不同的意见,而且有自己的道理!其他同学有不同看法吗?
(稍等片刻,学生依然沉默)
师:同学们可以再默读课文,看能不能找到答案。
(不一会儿就有学生举手)
生:我明白了,课文里用他,是因为作者把这些鸭子都当作人来写的。
生:对,这是一篇童话,童话可以想象的。作者很喜欢这些小动物,在作者的心里,他们是跟人一样的。
生:大家看,作者还在书里写着鸭妈妈、哥哥、姐姐、小伙伴、嘲笑等,从这些词语可以看出作者是把动物当作人来写的。如果把他改成它就矛盾了,我们看看也别扭。
师:(高兴地说)从这几位同学精彩的对话中,可以看出娟娟的问题是很值得我们思考的。
生:(兴奋地说)我懂了,写童话故事时,我也要这样写,我要把小动物当作朋友。
师:老师也学习了一个道理,学习要想娟娟同学那样勇于怀疑,也要像这几位同学那样善于思考。
该教师紧抓学生对文本的质疑这一生态教学资源展开教学,引导学生再次阅读、思考、感悟,加深了学生对文本的解释,也培养了质疑精神和探究欲望,较好地体现了课程是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系统和完整文化的理念。三、学生全人发展诸因素的动态生成
美国教学心理学家布卢姆提出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把教育目标分认知、情感和运动技能三个领域,体现了教学目标的多样化。语文新课标也指出:课程目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三个方面相互渗透,融为一体,语文素养的整体提高。秉承这一理念,我们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体现三维目标的三位一体,努力实现语文教育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
诚然,为便教学活动由传统的单纯知识教学走向全人发展,势必要求我们教师在课堂重视学生非知识的生成。
1、智慧生成。小学语文教材中有大量文章反映主人公卓越的智慧,如《司马光砸缸》、《称象》等,教师教学时应把重点放在对人物言行的感悟上,让学生在与教师、学生、文本的开放对话中获得智慧的启迪。
2、道德生成。课文中的伟人、英雄、科学家的故事中含有大量对学生精神感染、熏陶的成分,教师要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道德习惯、道德行为、道德修养等方面的教育。如《祖国,我终于回来了》、《董存瑞舍身炸暗堡》、《梳羊角辫的小姑娘》,通过对人物品质的分析,达到对学生精神、道德的默化,建构文本意义。
3、情感生成。语文教学中的人文精神培养是以激发情感为诱发因素的。小学语文教学面对的是儿童,儿童情感丰富、易变、善外露,正确的情感引导会使其儿童兴趣盎然,对学习、课堂,对生活充满热爱,并且满怀热情参与到学习中去,有利于儿童健康成长,因此,情感因素要贯穿于小学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4、人格生成。新的课程理念充分关注学生的体验和感受,充分尊重学生在学习中主体地位,在知识的掌握、学习中关注学生的人格养成,把课堂不仅作为知识传递的殿堂,更变为人格养育的圣殿。教师作为教学平等中的首席和引领者,要尊重、关心、理解、牵挂、关注学生,真情对待学生,呵护学生,与学生建立良好的情感关系,以自身高尚的人格来感化学生养成热情、真诚、宽容、负责等优秀品质。教师还可以通过学生阅读文质兼美的中外文化宝库,或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来引领学生自我感悟,树立良好人格。四、教学过程及效果的动态生成
教学目标、课程资源、学生全人发展均呈现动态生成之状,教学过程及效果势必动态生成。语文教学应秉承以学生人格的形成发展为终极目标,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教学中始终确立起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意识,并运用这一理念,指导自己的实践,而不能用预设的目标主宰教学,束缚学生思维。
请看一教师如何教《江畔独步寻花》:
(事先设定的程序:读诗题,了解背景;想诗境,体会感情;诵诗篇,赏析特色。)
出示课题后,生:老师,诗中写的‘花’是什么花?
生议论纷纷,教师意识到这是值得关注的问题,于是放弃预设方案,让学生和文本、教师进行对话。
生:有桃花、李花
生:有水仙花
师:诗中写的花可能有水仙花吗?读读诗句想一想。
生:没有。因为诗中所写花千朵万朵压枝低,水仙花是草本植物,不可能压枝低。
师:好,继续想象,诗中的花还可能是什么花:
生:有桂花。
师:可能有桂花吗?读读诗句想一想。
生:可从流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的诗句看出。
师:那么,这些花组成的画面将会是怎样一番情景呢?我们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来体会,可以为诗配画,也可以用一段话来描绘,还可以找找的文章来体会。
生(私下小声说):可以出去看看学校里的花园吗?
师:当然啦,也可以仔细观察花园,对照着来理解这首诗。
学生听后,激情飞扬。于是,教师根据学生的需求,把他们分成五个学习小组,一组为诗配画,一组改写,一组到网络室查寻资料,一组在班级小书库去查找,一组外出观察,每组选出一位小组长,组织各个小组学习。
语文教学强调突出学生的个性,让学生的个体性在课堂中飞扬。然而,只有敢于暴露意料之外的情况,再现原汁原味的课堂生活情景,追求真实、自然,才能实现学生生命的灵动,个性的张扬,体现教学的现实意义,促进学生实实在在地发展。如该老师的课堂,看似无形,却浑然天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