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人赵翼有诗云: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诗中对李杜诗篇的评价是否公允姑且不论,但提出的诗歌要新鲜的主张,应该说是颇有见地的。
常见一些同学作文,写老师不是深夜批改作业,就是背生病同学上医院,再不就是语重心长一番话说得我幡然醒悟;写好人好事,不是乘车让座,就是拾金不昧,再不就是扶老太太过马路;写议论文要摆事实了,不是张海迪身残志坚,就是陈景润刻苦攻关,再不就是雷锋助人为乐。当然,并不是说这些不能写,而是写滥了,写俗了,成为万能材料,几年、十几年一贯制地沿用下来,老炒冷饭,缺乏新意,令读者倒胃口。更为严重的是,一些同学以此为套路,以不变应万变,应付作文。长此以往,思维僵化、钝化、简单化,获得一种低层次的满足感、轻松感。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实在是对创新能力的扼杀,是非常可悲的。
文章是表现生活、交流思想的载体。别人读了你写的文章,总希望从中感知一些新的东西,领悟一些新的见解。没有新意,老炒冷饭,别人当然不爱看,老师也不可能打高分,这是顺理成章的。
因此,作文必须出新。
出新是提高语文素质的需要,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需要,是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从哪些方面出新呢?
一、立意要新。文以载道,立意是文章的灵魂。请君莫奏前朝曲,听唱新翻杨柳枝(刘禹锡诗)。一篇五六百字的文章,如果尽是老生常谈,势必败人口味。立意新,就是能把自己思考的真知灼见表达出来,把自己在某些方面独到的发现传达给读者。新颖的立意要在深刻感受生活的基础上精心提炼而成。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苏轼诗)。要会多角度、多侧面去思维、感悟,要有新的观念、见解,要会点化、翻新,言人所未言,悟人所未悟。尤其要重视逆向思维。所谓逆向思维,就是同传统的、一般人的大众思维完全相反,同大多数人承认的观点针锋相对,提出独具一格的见解,从而使文章出新见奇。这恰如反弹琵琶,反弹是对正弹的突破,是对正弹的补充,而不是否定。如开卷未必有益,近墨者未必黑,就是要‘班门弄斧’,要赛马,而不是相马等便是。
二、取材要新。生活丰富多彩,感知生活也应多方面。目前改革开放,新鲜事儿层出不穷,渗透到社会、家庭、校园生活的方方面面,色彩斑斓,摇曳多姿,多元呈现,气象万千。小作者也要有敏锐的目光,善于捕捉全新的写点,在材料的取舍上要考虑如何出新,扣住时代的节拍,有鲜明的个性。即使老一套的材料,也要注意如何变换角度去重新感知。就以同学们最为熟悉的家庭、学校生活来说,又有多少新鲜的材料可以摄入笔端。关于家长方面:单亲家庭给子女的心灵创伤,不检点言行的负面影响,对乱收费的反感与无奈,下岗后的复杂心态关于学生方面:为获得高分的不当手段,小心眼造成的隔阂,青春期的躁动与苦恼,理想与现实的巨大反差关于教师方面:升学分数、名次的巨大压力,惩罚学生的表象与深层原因,请家长的无奈与无助,心中的阴影与苦闷这些可以说是较新的材料。有人觉得这些材料色彩较暗淡,不能写出高大全来,其实这是一种误解。文贵真实,以情感人,只要把握好度,取舍得当,表达得体,自然会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比老一套能打动人心。
三、结构要新。文章的结构布局应为主题服务,也就是形式为内容服务。故弄玄虚、哗众取宠而又毫无实际内容的所谓新奇构思诚然不可取,但不讲究艺术构思,一味记流水帐或一味堆砌的现象也必然导致主题的苍白无力。对于初中生要求写五六百字的作文来说,如果平铺直叙,一览无余,定会索然无味。因此,在短小的篇幅中,更要注重在结构上苦心经营,巧运匠心,收到尺水兴波之妙。那种死板的老三段,四平八稳、僵化固定的模式要敢于突破。文无定法,在章法布局上要敢于标新立异。写记叙文,要注重悬念的设置和行文的曲折波澜,文似看山不喜平。在开头结尾、过渡照应上要讲究点技巧,要不落窠臼,可借鉴微型小说、戏剧冲突等艺术表现手法,努力在形式上进行新的探索。写议论文,除了突出思维的条理化、逻辑性外,还可借鉴形象化的政论文--杂文的艺术表现形式。文章的结构是一种艺术,一种技巧,天织云锦用在我,剪裁妙处非刀尺。
四、语言要新。文章的内容要借助语言的载体来传达给读者,靠语言来打动人心,没有好的语言就算不上好的文章。韩愈有惟陈言之务去的明训,杜甫有语不惊人死不休的主张,古今中外许多作家也有精心推敲语言的佳话,他们对语言的追求,可以用一个新字来概括。作为中学生,限于阅历,要求在语言的运用上达到一丝不苟、一字不易的境界是不现实的。但是,也要用求新的标准去努力要求自己。那种司空见惯的套话、空话、大话,那种决心书式的表态语言一定要剔除。吃别人嚼过的馍没味道,在遣词造句上要力求新鲜生动,不能光图省事,老说大路话。
当然,上述四点不能苟求在一篇文章中都体现出来。但在指导学生作文时,要以此为衡量尺度,要取法其上,有意识地体现其中一二点,久而久之,作文水平自然会提高。
作文出新是很不容易的,需要作者付出艰苦的努力,在某种意义上说,这也是智力竞赛。要做生活的有心人,善于思考领悟,在课内学习和课外阅读中,对名篇佳作要含英咀华,揣摩品味。作文之法,新奇为上。让我们记住郑板桥的那副对联--
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