轻轻地翻开语文课本,一篇篇精美的文本映入眼帘,这是学生学习语言的多么好的范例啊!引领学生一遍遍地阅读文本,感悟文本,对话文本,其目的还是引导学生感悟、对话其语言的表达形式。细想封面上的语文二字,有语言和文字之意,和学生一起在文本间流连,学习语言和文字,感悟语言的精炼与优美,用词准确与精妙。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走进了课堂,和学生一起分享了《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当我走出课堂时,脸上不禁露出了微笑,因为在和学生一起分享第二自然段时,以字词句为载体,渗透学习方法的指导,师生在文本中游历,并亲身感受到了祖国语言文字之魅力。
一、品句
当学生反复朗读了课文第二自然段后,我设问:会读书的孩子能够将厚书读薄,你们默读这一自然段后,能不能将这段话读成一句话呢?分享学生的思考时,第一位学生朗读的是这一自然段的第一句话: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变成嫩绿的。我启发道:作者除了描写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这一段还讲了什么呢?学生继而又朗读了作者描写的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的部分。这时,再次引领学生思考:你看看哪句话既讲了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又讲了爬山虎长大了的叶子呢?学生很轻松地朗读着这一段的第二句话:爬山虎的嫩叶,不大引人注意,引人注意的是长大了的叶子。
至此,学生感受到了这句话在这个自然段中承接了上文,引起了下文,很自然地把前、后两部分内容紧密地联系在了一起。在品句的经历中,学生领悟到了一种读书的方法──把书读薄,学会概括。
二、品词
当品读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这句话时,请学生概括出叶子的特点,可学生感到畏难。于是,我引导学生读句子,看插图,说一说,看过了这幅爬山虎叶子的画面后,你想到了哪些词语?学生说了一个又一个,像一顺儿朝下、没有重叠、不留空隙、均匀我顺势引导:学语文,就要读懂书上的每一个词语,每一句话。你再读读这句话,能用文中的话来说说均匀的意思吗?学生从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空隙中读懂了均匀的意思。在品词的经历中,学生也领悟到了一种读书的方法──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
三、品字
每一篇文本中,都藏有一些运用得精妙之字。对话文本时,我都要和学生抓住运用得精妙之字反复品味,咀嚼,体会作者用词之精妙,丰富学生的语感。
如对话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这句话时,我采用字理教学法,引导学生品悟那个漾字。
师:你看,这个漾字由哪几部分组成的?
生:漾字是由氵、永和无尾巴的羊组成。
师:右上角这个部分是羊的省写,而永有长久之意,合起来的意思就是:羊群不断地增加。它的部首是三点水,这个字是指什么在不断地增加呢?
生:水在不断地增加。
师:既然是水不断地增多了,水面就会──
生:微微动荡。
师:再读这句话,你看看是什么在微微动荡?
生:满墙的爬山虎的叶子都在微微的荡了起来,像美丽的波纹。
师:漾起的波纹是多么美啊!再读一读这句话,把你的感受一同读出来。
接下来,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在这句话的学习中,先指导学生剖析字形,启发学生理解字义,再把理解送回句子中,朗读句子。
在这一自然段中,我还引导学生品读那个嫩字,由嫩字组成的词语,有:嫩红、嫩绿和嫩叶。同一个嫩字,在词语中的意思却是不同的。这正是祖国语言文字的魅力所在。在朗读中,学生有了思考,有了感悟。理解了嫩红与嫩绿的嫩是指颜色浅,而嫩叶的嫩是娇嫩之意思,学生感受到了汉字意义的丰富多彩。
在品字的经历中,学生又领悟到了一种读书的方法──据词理解字义。
与学生学习完这一篇课文后,我回到办公室,再一次静下心来思考,我感到:一篇篇文本都是由字词句组成的,徜徉文本之中,就是要品味组成文本的这一个个字、词、句。在反复朗读中,积累了词句;在联系上下文思考中,读懂了词句。这样的感悟,做到了积累,做到了学法的渗透,做到了让教材成为了一个例子,是在用教材教,而不是在教教材。这样的课堂,也突显了一个实──朴实与扎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