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立意和要求:
秉五柳先生不求甚解和诸葛亮自己观其大略的读书方法,总体感悟和把握诸葛亮垄亩隐居却全知天下的青年政治家的胸襟韬略,获得年少奋发可为的人生启迪。深入钻研,理解和领会本传节选部分详言略事的特点与严整的行文结构。反复诵读,于情感熏陶之外,培养文言语感,积累相应的语言材料。
教学课时:3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步课前准备
要求学生课前查阅,了解诸葛亮的简单生平事迹、东汉末诸侯割据的状况和三国鼎立的形势图,以期对文本教学的背景资料有一些基本的感性接触。
第二步 课堂演绎
一、导课。以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开场,点明诸葛亮这个名字在民族历史传统中作为智慧符号的现象和意义。
二、开读。作为感悟领会的重要环节,要求用重视历史沧桑的心态和模拟特定人物口吻的语调来读。首先,用录音范读或教师范读。再学生齐声通读课文一遍,教师根据具体情况,纠正误读和心态语调不到位的地方。继而,给足时间,让学生对照课文和字典词典,在读准字音和粗通文意的基础上,分角色(陈寿、刘备和诸葛亮)自主或教师点名朗读。
三、感知。从最后一段开始,抓住刘备比喻,确定君臣二者鱼水相得的关系。此处可略做阐发:鱼水之喻于后代影响至巨,唐太宗将君民比喻为船与水的关系,毛泽东将军民比喻为鱼水关系。本文以鱼水相得为小结,我们的研读可看作事物发展之果,再回溯到篇首,探究事物发展形成之因。教师或引导学生杂说,或点名个别回答,归纳总结全文的基本内容:
第一段:诸葛为人,蓄水待发。作为传记的基本要素,这一段依次介绍了传主的职业身份、爱好、身高、志向和交友,塑造的是一个隆中十年、淡泊明志却又高远雅怀的隐士形象。
结合本段内容,引导学生结合网上查阅,简单介绍诸葛亮的生平。可提出三个问题,激发学生思考:一是好为《梁父吟》说明诸葛亮的什么特点?二是身长八尺的介绍仅仅就身高而身高吗?三是对诸葛亮自比而起的友与时人、众与寡的评价的含义是什么?
第二段:先主器友,荐水将用。这一段有别于上段的正面介绍,而做侧面展示,通过其朋友徐庶的来渲染诸葛天才难得的人物性格。以写法而言,既是变化,又是照应承接。
第三、四两段:鱼儿问计,放水对策。这两段是文章的重心部分,刘备的三顾茅庐而问计,既是他礼贤下士、求贤若渴的广告姿态,又是他考察真伪、试探深浅的手段。三往,见其诚:屏人状其密;言说内容,可以看出他的急不可耐(由短句和语意体现)。刘备所说,分三个方面,首是严峻局面,次是承担己责,后是求计问策。诸葛亮的回答,胸有成竹,从容不迫,以十年的潜心修为,解刘备的长期困惑。
以写法而言,这一部分又为正面展现。
最后两段,用刘备的称善和形象比喻,再一次侧面烘托诸葛亮英明睿智的形象。通过以上串讲和粗略分析,板书本文的思路结构:
①蓄水静待(正)
②荐水替用(侧)
③问水求计
④放水对策
⑤称善情好
⑥鱼水相得
四、精研。把第四段作为精读详解的对象。为了获得直观效果,让学生提供从网上查得的东汉末各地豪强的割据图和三国鼎立图,前者照应诸葛亮指定蓝图方略时的天下形势,后者印证诸葛亮终生为之奋斗而形成的实际局面。同时,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多种诵读方式,将文字读顺,大意读懂;再师生合作探究;诸葛亮隆中潜卧十年,精心为刘皇叔度身打造的战略蓝图是什么?对于天下形势,诸葛亮是如何依次进行分析的?刘备的优势及其一统天下的策略方针是怎样的?在充分思考讨论的基础上,达成大体的共识,板书如下:曹操人谋转强百万之众挟天子不可争锋孙权贤能为用国险民富江东三世为援不图
荆州 其主不守 用武之国 环境优越
益州 璋弱鲁北 人思明君 高祖成业
优势:帝室 信义
策略:西和南抚 外结内修
蓝图:霸业可成 汉室可兴
严密的推理分析,具有谨严的逻辑结构。诸葛亮身居茅庐,何以能够如此明察天下呢?引导学生就文章和诸葛亮自身的修养寻找答案。第一段中透露有二:一是高远的志向;二是高朋相交。就修为说,诸葛亮《诫子书》有云,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羽扇纶巾,雄姿英发,十年隐居,一朝出山,浓墨重彩写春秋,诸葛亮在躬耕垄亩、立志远图之初,实在比我们同学大不了几岁。此中启迪在哪?当要提及。
五、背诵。师生同背,重申开读时的要求。
第三步 影视放映
将《三国演义》电视剧中有关诸葛亮出山的内容于课堂上放映,要求学生将直观形象和根据文字所想像的形象两相比较,看看何处是严格依据史实,哪些地方有较大的艺术加工。
第四步 基础检验
1.注音:垄 诣 胄 沔 箪
2.解释几组多义词:
为 ①好为《梁父吟》 ②谓为信然 ③以弱为强者 ④贤能为之用
谓 ①谓为信然 ②谓先主曰
已 ①自董卓已来 ②已拥百万之众 ③志犹未已
将 ①则命一上将 ②将荆州之军 ③计将安出
3.整理归纳本文的通假字
第五步 拓展延伸
1.利用网络或图书,搜集后人吟咏诸葛亮的诗词或对联五首(副)以上。
2.本文凡三往,乃见只五个字,《三国演义》在37和38回里写成五千余字。
要求学生必读这两回的文字,感悟小说作者的创造虚构。有余力和兴趣者,可通读《三国志诸葛亮传》。
3.与家人交流对诸葛亮的看法,尤其注意倾听父母的意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