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目标概说】
生命是大自然的奇迹,描写生命、讴歌生命是文学永恒的主题,也是本单元的主题。冰心《谈生命》借助自然界的生命成长现象,讲述生命的一般进程以及进程中的幸福和艰难的辩证关系。王鼎钧《那树》通过描写一棵大树的命运,含蓄地表达了对自然界生命惨遭虐杀的痛惜和忧虑。张抗抗《地下森林断想》通过描写地下森林这一奇特的景观,抒发了对恶劣环境中挣扎成长的生命的礼赞。勃兰兑斯《人生》通过描写虚拟的高塔地洞广阔领域和工场的场景,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人生观价值观。
单元的综合性学习是关注我们的社区。开展这一活动,一定要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让他们积极有效地进行实践,扎实地到社区这个更大的语文课堂里学语文、用语文,激发他们对学用语文的兴趣,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阅读教学设计】
谈生命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朗读既是过程,又是方法,还是能力训练点;与之并行的还有在对生命本质和规律的探讨学习中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教育;与之并行的还有在对语句含义的理解中感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的训练。
教学步骤:
一、情境导入
1.多媒体展示两组画面:冰消雪融,哗哗奔流;种子破土,发芽抽叶。
2.学生欣赏画面,并由此生发联想。
3.教师导言:很多同学从这两组画面中联想到了春天、生长、生命。地球养育着无数的生命,但置身于这生机勃勃的大千世界里,我们常常感觉不到它的不平凡,更感觉不到生命这朴实的形式下面蕴藏着的丰富哲理。今天,我们一起来拜读冰心的《谈生命》,来聆听这位文坛祖母对生命的思考。
二、整体把握
1.学生初读发现文章结构上的特点。
读后明确:全文只有一个段落。
2.听文章配乐朗读,按要求标记。
①作者为了阐释生命的真谛,分别将生命比作什么?
②文章最能体现作者思想的语句有哪些?
3.交流听读所得。
③作者将生命比作了一江春水和一棵小树。
④文章最能体现作者思想的语句有: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
三、精读课文,悟情悟理
1.默读生命像东流的一江春水这一部分,说说朗读时感情有什么变化。
讨论明确:随着文章的展开,一江春水遇到的状况不同,朗读时感情要有起伏。遇到峭岩前阻时是愤激的,遇到红艳的桃花时是快乐羞怯的,望见大海、融归大海是平静的。在起伏变化中,积极乐观的情绪是不变的。
2.学生练读,齐读。
3.提出问题:
①作者描写一江春水的全部生命过程,喻示着人的生命历程的哪些状况和境遇?
②面对不同的境遇,一江春水是什么态度?他的态度给了你什么启示?
4.学生自主学习思考。
5.集中交流:
①他曲折地穿过悬崖峭壁,冲倒了层沙积上,挟卷着滚滚的沙石喻示着人生会遇到很多困难和挫折。有时候他经过细细的平沙浪漫的历程喻示着人生中的顺境。终于有一天,他远远地望见大海,啊!他的怀里喻示着人生命历程的结束。
②遇到困难,他勇往直前;遇到顺境,他永不停歇;走到行程尽头,他从容、大彻大悟。由此可见生命是一个进取斗争的过程,生命的本质在于奋勇前进。
6.按照上面的方法,分组学习生命像一棵小树部分。
7.比较生命又像一棵小树这一部分和前面一江春水的历程的异同。
生命像一棵小树这一部分几个连续的阶段与人的生命历程是一一对应的,而一江春水是比喻人的生命历程中所遇到的不同状况,不分先后。但这两部分文字在情感的表达上是一致的,所阐述的哲理也是一致的,都在形象地解说生命是一个快乐而痛苦的过程,生命历程中不只有坦途,也有坎坷。
四、品读关键语句,进一步领会文章内涵
1.齐读宇宙是一个大生命,我们这一部分。
2.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对这段文字中某句话的理解。
示例:不是每一道变成了空壳这句话是说要想充实地度过人生,最关键的是自己。
3.学生畅谈。
五、教师赠言,总结全文
生命是珍贵的又是短暂的,在我们人生的四季中,快乐与痛苦相生相成,酸甜苦辣都有营养,成功失败都有收获。在这其间,最重要的是一种精神,一种向上的精神。同学们,在你的生命长河中,扬起奋发向上的风帆吧!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以诵读感悟、背诵积累的方法来组织学习这篇文质兼美、哲思深邃的抒情散文。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想,在想中读,读出作者的情感,读出自己的理解。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1.教师在《命运交响曲》的音乐背景下激情朗诵江国真的《生命生命》。
2.教师谈话:生命伟大而神秘,丰富而奇妙,朴素而美丽。这节课,我们就来欣赏一曲关于生命的悠远韵律。
二、诵读文本,把握文意
1.整体感知,理清文脉。
请学生自由读文,找出文章表示层次的语言标志。
生命像又像。文章先总地说生命像什么,然后用像又像的句式连缀起两个层次,最后总结全文。
2.听读课文,感知作者行文的情感基调。
衬以柔和的音乐背景,播放画面和全文的录音朗读,学生边听边感受全文洋溢的情感基调。
激情中充满着力量,平和中洋溢着坦然。
3.学生自然、动情地朗读课文。
①教师点拨指导。
②学生练读全文。
③师生合作诵读文章。
师领读第一句,女生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男生读生命又像一棵小树,师生齐读最后一层。
三、选点切入,品味语言
1.出示四个话题:
我最欣赏的一个词语。
我最喜欢的一句话。
我最难忘的一个细节。
最能激发我想象的一组画面。
2.学生自由读文,圈点勾画品读的内容。
3.学生针对勾画的内容进行个性化阅读理解。
4.集中交流,教师适时点评。
四、探究体验,启迪人生
1.作者认为生命的过程是一个怎样的过程?请用一句话谈谈你读过课文之后新的认识。
如:生命的过程是一个不断超越、不断奋进的过程。
生命的过程是一个需要珍爱、感激的过程。
2.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作者对生命的挚爱,那么由生命你还联想到什么?请用生命像的句式说一段自创的话。
五、自由背诵,课堂积累
《谈生命》借助于自然界的生命成长的现象,讲述生命的一般进程以及生命进程中的幸福和艰难的辩证关系。请同学们选取自己最喜欢的内容进行限时背诵。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品味语言能使学生深入了解文章内容,体会作者细腻的情感,受到美的熏陶;学用语言能够启迪学生思维,提升语言表达能力。故本方案意在从语言的角度入手,引导学生在品味、鉴赏、运用中完成对文本的解读。
教学步骤:
一、介绍冰心,引入新课
冰心,原名谢婉莹,现代著名女作家。在作品中热衷以宣扬母爱、自然、童心为内容的爱的哲学。
二、感知文本
1.教师配乐朗读课文,学生听读,注意正音。
2.学生互读课文,一人读一人听,纠正读音。
3.选三位同学范读课文,每人读一部分,其余同学评点。
4.学生自由放声读全文,力求声情并茂。
三、探寻文章美点
1.美在形象
多媒体播放一江春水东流入海的动感画面,学生齐读生命像向东流的一江春水这一部分。结合画面,想象春水奔流情形。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这一过程,注意体现过程的欢乐和痛苦。
多媒体播放显示小树成长历程的动画,学生齐读生命又像一棵小树这一部分。按原文思路,学生再用自己的话描述小树的生命历程。感受小树鲜活的形象。
2.美在情感
提出问题:在形象的描摹过程中,流露出了作者动人的情思,请对此试着作一点分析。学生自主学习,然后交流体会。
3.美在语言
布置任务:请找出文中你最喜欢的美句,把它给大家并简要说明理由。
四、仿句训练,创造美点
1.多媒体显示仿写题。
①文章用一江春水东流入海、一棵小树长大叶落归根来比喻一个人生命的全过程,请你也来尝试一下,写一段关于生命的比喻性文字。
②在横线上补充一个句子,使之变成排比句。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入海,不流动的变成了死湖;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树,不生长的变成了空壳; 。
2.学生作业。
3.成果展示,评选最有创意的句子。
【资料整合平台】
阅读:
1.http://www.cnnews.com
《生命的璀璨瑰丽》 陈子善
2.赵丽宏 《生命》
3.汪国真 《生命生命》
意志倒下的时候/生命也就不再屹立/歪歪斜斜的身影/又怎耐得/秋叶萧瑟晚来风急/垂下头颅/只是为了让思想扬起/你若有一个不屈的灵魂/脚下,就会有一片坚实的土地/无论走向何方/都会有无数双眼睛跟随着你/从别人那里/我们认识了自己
那树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从老树的特点、功用入手,探究老树的命运,进而理解生命的意义及对都市文明与自然界共同发展等问题的深层思考。注重多层对话,全面挖掘保文资源,力求让学生在语文学习、认识自然方面都有收获。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大地上最悦目的颜色是绿色,大地上站立的最大的生命群体是森林,但是在今天,许多地方的绿色正在疾速奔驰的人类文明车轮的碾压下倒下,王鼎钧笔下的那树就是其中的一棵。
二、合作研讨,感受大树形象
1.提出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容貌特征、个性、经历,每一种事物也会有它自己的独特之处。王鼎钧笔下的那树是一棵什么样的老树,它具有怎样的价值、品格呢?请同学们默读全文,圈点勾画语句。
2.学生根据提出的问题自主学习。
3.讨论明确:
大树容貌奇特,它老态、佝偻,但坚固稳定,繁密茂盛。
大树生活环境特殊,站在泥泞的马路边,周围有几座老式平房。
大树对人类大有功德:行人纳凉、鸟儿栖息、孩子们欢唱
大树无私奉献,执著忠诚,即使在生存受威胁时依然奉献着生命的绿色。
大树善良和蔼,在自己面临灭亡时,也要保护自己的蚂蚁国民安全撤离。
4.教师小结:
那树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邈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
三、探究老树命运,体味作者情感
1.就是这株世世代代长久地造福于人类的老树,最终的命运是怎样的?
明确:大树在众人眼中有害无益,成了都市发展的拦路虎、绊脚石,最终被砍伐,不久便被遗忘。
2.设想那个醉汉司机不撞上那棵老树,老树是否能幸免于难?为什么?
提示学生读5~8自然段,进一步挖掘老树惨遭屠杀的必然因素。
3.作者在描述老树形象、讲述老树命运时融注了浓浓的情感,请结合具体的词句谈谈。
四、拓展延伸,提升认知能力
1.教师谈话:一条没有树的路是寂寞的,走在一条没有树的路上的人是沧桑的,面对王鼎钧笔下这株年轮已经定格的老树,想想我们身边的一些关于绿色的故事,同学们有什么要说的吗?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总结:
树是物质的,也是空间的;树是情绪的,也是文化的。关注我们身边的每一片绿阴吧!让我们用胆识、智慧、心血和汗水创造一个绿树葱笼的明天!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采用说读的方式,将学生的眼光与思绪带到课文中,让学生充分地读起来、想起来、说起来,训练学生的言之有序、言之有物、言之有理。
教学步骤:
一、介绍作者及作品
余光中是大家所熟悉的作家,他的散文他的诗都深受读者喜爱,还有一位与之同时代的,也许艺术成就更大、境界更为深沉博大的旅美华人散文家,他就是王鼎钧。余、王二人都是创造了散文阳刚之美的作家。《那树》是王鼎钧的散文名作,曾得到散文界许多专家的好评。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篇文章。
二、整体感知明思路
1.学生自读课文,划分文章结构层次,理清思路。
2.四人一小组讨论交流。
3.集中交流明确。
4.教师小结:本文按大树生命经历的顺序叙事,越是久远的叙述得越简略,越是近期的叙述得越详细。写大树的早期、近期和现时的情况,都有较为明显的语言标志。同学们在梳理文章思路时,要充分借助这些语言标志。
三、寻读课文绘形象
要求:速读课文,寻找文中描绘大树形象的语句,然后根据这些语句试着画一画老树。
提示:要找准关键词(泥泞的小路老式平房佝接老态树顶繁密霉黑潮湿的皮层隆起的筋纵裂的纹)
四、默读全篇谈精神
问题:这样一棵佝偻老态而又坚固的大树,有着怎样的品格呢?请默读全文思考。
明确:那村经久屹立,目睹着大地的沧海桑田,给人以追远的历史感;它在大自然的灾祸面前毫发未损,似是古老而茂盛的生命旗帜;它绿化大地,荫庇人类,只愿给予,从不索取。
五、精读局部议命运
1.读文章第三部分,讲讲现时大树的命运。
一个深夜,电锯锯倒了大树,伐树的工人又连夜对大树进行了肢解,然后运走了枝干,第二天早上,路上只剩下一些碎叶。
2.面对这棵老树,作者的态度是怎样的?交通专家的态度是怎样的?你又怎样看呢?
作者对那树怀有深情,对它悲惨的遭遇表示深切同情,对锯伐大树的这种行为深感愤恨;而交通专家却认为这棵树有害无益。
六、前后比照说感悟
话题:那树绿着生,最后在人类文明发展的车轮下绿着死了,作者通过叙写那树的生命历程,是想向读者传递一种什么思想?说说你读过课文之后的感悟吧!
示例:人与自然应该和谐共存,人类的发展不应该以牺牲环境为代价。人是生命体,树也是生命体,野花野草、小虫小鸟也是生命体。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第四学段的学生阅读文章时,应该具备通过自己的深入阅读对课文进行一定的质疑、探究的能力,能够在同学间的研讨中获得启发,学会分析思考,掌握正确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教学步骤:
一、检查课文预习情况
1.关于作者:请同学们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介绍作者。
2.关于文本:请几位同学朗读文章,其他同学纠正读音,同桌间互相提出关于字词方面的问题,相互解答。
二、梳理文本
在预习的基础上,再次细读课文,回答下列问题: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内容。
2.理清作者叙写老树的思路,说说作者融入描绘中的情感。
三、探究文本
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解决同学在预习中产生的问题。
1.小组长搜集整理本组同学的问题。
2.教师筛选出一两个具有代表性的问题,请全班同学共同讨论解决。
学情预测:①文章有几处引用故事发生地的人的传说,这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②如何理解蚂蚁国里的事情?
3.教师对共同探讨的问题先给出一些启发与方法指导,留一段充足的时间给学生思考,再交流发言。师生合作探讨,最后解决问题。
四、质疑文本
在解决了同学中存在的普遍问题后,鼓励学生提出新的问题。
提示质疑角度:文章内容、语言、写作技巧、文章的现时意义等。
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三
【资料整合平台】
作者 王鼎钧,山东兰陵人,1925年生,抗战末期弃学从军,1949年到台湾。曾在报社任副刊主编,也当过教师。51岁时移居美国,一直在纽约居住。他的创作生涯长达大半个世纪,长期出入于散文、小说和戏剧之间,著作近40种,以散文产量最丰,成就最大。20世纪70年代他的人生三书(《开放的人生》《人生试金石》《我们现代人》三本励志小品文),在台湾总发行量60万册。他淡薄名利,穷毕生之力于写出全人类的问题,风格多样,题材丰富。丰沛的内在能量,不渝的创作忠诚,对散文艺术的努力开拓,使之成为一代散文家。
地下森林断想
【教学设计A】
创意说明:本文的阅读可以从文题入手,先弄清楚作者由地下森林想到了哪些内容,再启发思考引发作者产生这些联想的根源是什么。这样层层深入地追问思考,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就把握住了。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初唐诗人宋之问有诗曰:两岩天作带,万壑林披衣。秋菊迎霜序,春藤碍日晖。翳潭花似织,绿岭竹成圃。这首诗很形象地描绘了一种自然景观──地下森林。在我国镜泊湖西北约50公里的张广才岭东南坡的深山中,就有一座火山原始森林。这节课,我们将随张抗抗女士去那里看看。
二、感知文本
1.释题:断想即片断感想。
2.提出主问题,学生自主学习。
作者由地下森林想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自由地朗读课文,然后用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的句式说说自己的发现。
3.交流读文所得。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在遥远的年代这里也许是一片芬芳的草地,也许是一个肥美的湖沼。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了亿万年前这里火山爆发,然后这里就成了没有生命没有颜色的地方。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了风儿把山顶上岩石的表层化作泥土,又捎来了种子。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灰黑的火山石变绿,悬崖上、山岭间又是一片郁郁葱葱。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幽暗的峡谷因为阳光的不公和无情,依旧死气沉寂。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长风、清泉终于理解了峡谷,伸出援助的手。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山顶的鱼鳞松、白桦、青杨、黄菠萝们仗义行侠,送来了成千上百粒的种子。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了在经过了几万年的努力与考验后,峡谷里终于成了现在的情形:柞木苍郁,松树成林。
面对地下森林,作者想到了这峡谷及地下的森林不抱怨阳光,不艳羡赞美之声,而是历尽磨难百折不挠地存活。
三、把握文脉
1.教师先小结学生上一环节的发言,再提出新的问题。
作者面对地下森林,思接千载,驰骋万里,想到了地下森林发生、发展过程中的种种意境,文章好像因此显得很琐碎零散,那么,在这看似宽泛零碎的内容里,有没有一种无形的东西在连缀?或者说引发作者产生这些片断感想的根源是什么?
2.学生再读课文,四个人一小组合作探讨。
3.集中交流。
作者想象的内容都在围绕一点进行,那就是对峡谷及地下森林顽强生命力的礼赞,对那些在黑暗中追求光明的地下的种子的礼赞。
4.教师点拨归纳:我们所思考的这两个问题正是反映抒情散文很鲜明的特点。抒情散文题材非常广泛,而且选材非常自由,材料的布排非常灵活,显出散的特点。但是抒情散文表面看很率意,其实意在笔先的写作规律支配着每篇成功的抒情散文的构思。这个意又使得文章凝练,虽形散却神聚。
四、拓展延伸
请学生结合自身体验谈谈读完本文之后的感受。
如:生活不是永远平静的、和平的、顺利的,会有各种各样意想不到的困难和痛苦。人在困难和痛苦时应该保持坚定的信念和信心,坚韧的毅力和耐性,克服困难的勇气和方法。
【教学设计B】
创意说明:本文是一篇文质精美的散文,语言优美、内蕴丰富。学习时应紧紧抓住诵读品味这点展开。教师在课堂上要引导学生采用多种阅读方法,反复地朗读,深入地品味,理性地思考,从而加深对文章的解读。
教学步骤:
一、话说森林
1.多媒体展示森林图片,让学生从感性上认识森林。
2.师生漫谈森林作用。
3.以地下森林引入文本。
二、走进文本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学生按照要求自由朗读。
①试着用简洁的语言概述文章的主要内容。
②请谈一谈文章留给自己最深刻的印象。
然后请学生听读课文,理清思路。
2.探寻文章美点。
①用发现阅读法品赏文章精美的语言。
出示要求:请同学们运用跳读的方式快速读课文,先用浪纹线标记美妙的句子或段落,然后用我发现写得美妙,它的美妙在于的句式说话。
提示:可以从句子修辞、叠字运用、对称句式等角度进行赏析。
②合作探究文章炽烈的情感。
出示要求:文章不仅语言精美,而且处处流动着作者炽热的情感,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再读课文,体会文章叙事与抒情的水乳交融,并作具体的点评。
③体会文章深邃的哲思。
教师提问:本文不是简单地咏物之作,而是想借地下森林来抒发感情,引出深刻普遍的哲理。请同学们试着概括地下森林的品格,再说说作者由地下森林升华出了一个什么主题。
(以上三个层次的探究都要给学生足够的时间思考,讨论要在学生充分的个性化阅读基础上进行,教师只是组织者、参与者,适时地进行评价、引导。)
3.难点突破。
如何理解文章主题中的时代精神?
教师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学生再联系实际思考。
三、读出自我
文章最后有这样一句话:地下森林,我们古老的地球生命中新崛起的骄子,谢谢你的启迪。你们学完这篇文章以后,一定有很多的感触,你能用一句名言警句来谈谈自己从中受到的教益吗?你能用一个事例来验证这一道理吗?
四、课堂总结
树以各种不同的聚集形式一直与人类相伴,或街村,或林地,或森林。森林是一个记忆库,储存了有关生命的资料,森林还是一个精神源,发散着高尚健美的精神。我们一起去造访森林吧,用心灵倾听它的诉说,让灵魂接受它健美精神的洗礼!
【教学设计C】
创意说明:站在科学的角度用说明性文字诠释地下森林,然后将关于地下森林的科学小品文与原文对比,在比较中体会文学作品与说明性文章在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达方式上的不同,增加学生在语言学习和情感体验方面的收获。
教学步骤:
一、问题激趣,导入新课
1.同学们亲眼见过森林吗?你能描绘一下森林印象么?没有亲见的,就凭着已有的知识想象一下吧!
2.学生自由发言。
3.教师导言:正如同学们所说,森林是雄伟壮丽的,它遮天蔽日,浩瀚无垠。而同学们所描绘的都是屹立于地面上的森林,你们可知道生长于地下的森林?
二、释题,介绍写作背景
断想意即片断感想,该文是张抗抗女士在游历了黑龙江宁安县后所写的关于地下森林的记忆。
三、解说地下森林
要求:学生充分熟悉课文,摘录文中语句,再参照这些内容,用自己的话解说什么是地下森林,以及其形成过程、现状。
1.学生自主学习。
2.集中交流:请一学生解说,其他人补充完善。
3.多媒体显示关于地下森林的说明性文段,学生齐读。
四、比读,把握文章灵魂
主问题:同是写地下森林的文章,二者在表现手法和语言运用上有什么不同特点?由此可看出文学思维和科学思维、描写和说明有什么不同?
要求:分析问题时以本文为重点,详细地用实例阐说本文某一方面的特点。
操作过程:学生分组活动,集中讨论,教师归纳提炼。
明确:
抒情散文是用有情的笔调写成的;说明性文章是用理性和客观的笔调写成的。
抒情散文中处处充满鲜活的生动的形象;说明性文章无须执著于描写生动的形象。
抒情散文的语言是富有文采的,句式富于变化;说明性文章要求平实、准确。
抒情散文描写时不要求准确无误;说明性文章要求准确地说明,常使用数据。
抒情散文旨在借描绘形象抒发情感;说明性文章旨在介绍某一事物、阐说某种事理。
五、布置作业
积累文章优美词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语句进行仿写训练。
【资料整台平台】
1.作者 张抗抗,女作家,浙江杭州人,1950年生。1969年中学毕业后到黑龙江国营农场劳动八年。1977年到黑龙江省艺术学校编剧班学习一年,1979年调到黑龙江作协从事专业创作。作品《夏》获1980年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淡淡的晨雾》获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8年英国剑桥大学国际名人传记将其收入世界名人录。
2.网站 查看地下森林景点资料。
3.阅读:《地下森林》──杨炼
人生
【教学设计】
创意说明:本文是一篇自读课文,教学时与精读课文相比,教师重点分析的内容要少些,重要的是以文本为平台,培养学生自读自悟的能力,拓展学生对本单元学习内容的认识。
教学步骤:
一、导语设计
如果人生是一江春水,我们应选择那奋勇向前奔流的疾水;如果人生是一条路,我们要向往那美妙而曲折的幽径;如果人生是一座高塔,我们又该如何去攀登呢?让我们到勃兰兑斯的《人生》中寻找答案吧。
二、熟读课文,感知文本
1.学生交流上网查找的作者资料,教师补充。
2.听录音朗读,认知字词,疏通文句,初步感受文章。
3.自由朗读全文,标记自己感触很深的语句,进一步感受文本。
三、按要求自学,研讨课文
1.出示自学要求:请选择最适合自己的方法,结合下面的提示自学课文,必要的时候可以小组商量。
①你觉得作者把人生比作高塔这个比喻恰当吗?说出你的理由。
②你能够概括文章中涉及的四个场景吗?
③你认为挖掘坑道、征服广阔领域、在工场劳作的三种人各是什么样的人?请从实际生活中为这三种人补充几个例子。
④你读出了作者在字里行间所肯定的精神了吗?
⑤你能够解读文中你理解得还不透彻的一个难句吗?
2.给学生足够的时间自主学习,教师个别辅导,了解学情。
3.展开课堂讨论。
四、延伸拓展,学以致用
1.续写练习。
由于篇幅所限,作者只写了一幅人生的总体画面和三种积极进取的人的活动景象,请你试着续写第四、五种甚至更多人或更多的场面。
2.读完文章对照自己,你将怎样选择自己的人生?请谈谈你的想法。
【资料整台平台】
1.作者 勃兰兑斯(1842~1927),丹麦文学批评家、文学史家。出生于犹太血统的商人家庭。大学毕业后,到欧洲各地旅行。1871年回国在哥本哈根大学任教,讲授《十九世纪文学主流》。1890年出版此书,轰动了丹麦思想界。重要的著作还有1888年发表的《波兰印象记》和《俄国印象记》等。
2.阅读:赵丽宏 《人生是一本书》
【综合性学习指导】
关注我们的社区
一、活动目标
1.加强语文与生活的联系,让学生在实践生活中学习语文、应用语文。
2.在社区活动中,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树立社会责任感,更好地发展个性。
3.提高学生语文能力尤其是口语交际能力和写作能力,学习就共同关注的热点问题搜集资料、调查访问、相互讨论,学会整理资料,能选择最好的方式展示学习成果。
4.学习几种应用文的写作(调查报告、倡议书、公约、演讲稿),能够独立地完成以在社区活动站的日子里为题的作文。
二、活动指导
(一)活动准备
1.成立活动小组。
在同学们自主选择的基础上,将全班学生分成四个学习小组。小组内自由小组长、副组长。组长负责本组的活动,副组长协助组长工作。
2.在教师的指点下各小组制定详细的活动方案。
(二)活动过程
1.了解我们的社区。
①调查自己所在社区的人口状况。
②考察所在社区的环境保护情况。
③完成人口、环境调查报告。
2.倾诉我们的心声。
在对社区人口及环境现状有了初步的认识摸底之后,进行第二项活动,为改造、建设文明社区出谋划策。
①制定文明公约。小组长带领同学们深入到社区各家各户,广泛听取社区群众的意见,然后商定公约内容。内容确定后,要与社区管理员协商,再出台施行。
②发表一次演讲。首先要明确演讲目的:针对社区不文明现象表明自己的态度,号召大家行动起来,共同为消除不文明现象努力;然后小组讨论构思演讲稿;最后由一位同学在社区集会上进行演讲。
3.伸出我们的双手。
完成了前面的两项活动,学生已逐渐融入到了社区生活中,在这个基础上进行第三项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社区小主人。
①与草地为伴。要求学生关注社区的绿色,争做绿化社区志愿者。学生要对自己所分管保护的那片绿地进行跟踪管理,并以日记形式把管理情况记录下来,与同学交流。
②丰富社区文化的行动。社区里有宣传栏,要求学生在小组长带领下以宣传栏为阵地,办一期丰富多彩的墙报,给社区居民送一股清新的文化春风。
三、写作指导
1.要求:以在社区活动站的日子里为题写一篇文章。
2.如果学生按计划扎实地进行了实践活动,完成这篇文章是有内容可写的。比如可以写一写活动过程中最难忘的一个细节,可以谈一谈与同学合作的感触,可以写一写参加了社区活动后对自然对社会产生的一些新想法。
3.学生自由写作完成后,分小组交流。小组长组织评选优秀习作向全体同学。
四、活动总结
1.综合各小组活动资料以及社区群众的反馈意见,对各小组活动情况进行评价。(只要学生认真参与了就给予肯定)
2.举办一期板报,刊出学生优秀习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