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解不开的中兴情结赏析白居易《长恨歌》

解不开的中兴情结赏析白居易《长恨歌》

《长恨歌》意即歌长恨,有人说长恨是诗歌的主题。恨作遗憾解。那么遗憾什么,为什么会留下永久的遗憾。诗人不是直接铺叙、抒写出来,而是通过他笔下诗化的故事,一层一层地展示给读者,让人们自己去揣摸,去回味,去感受。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一千多年来,关于《长恨歌》主题的争论,从来没有停止过。

主张长恨是诗歌的主题。这个论断显然是将主题泛化了,将主体模糊化了。长恨一词是极富概括力的。单就谁长恨,恨什么,就有多种注释。

其一,爱情诗。长恨的主体是李杨,恨天人永隔的爱情悲剧。为了佐证这一观点,今人丁毅、方超在《<长恨歌>评价管窥》一文中提出,此诗是白居易借对历史人物的咏叹,寄托自己的心情之作。文章说,诗人年轻时与出身普通人家的姑娘湘灵相爱,但由于门第观念和风尚阻碍,没能正式结婚。分手时,诗人写了不得哭,潜别离;不得语,暗相思;两心之外无人知彼此甘心无后期的沉痛诗句。文章指出,《长恨歌》作于作者婚前几个月,诗人为失去与湘灵相会之可能而痛苦。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正是诗人借前代帝妃的悲剧,抒发自己的痛苦与深情。李杨爱情其实是诗人自身爱情悲剧的折射。

其二,讽喻诗。长恨的主体是饱受离乱之苦的人民,恨唐玄宗重色误国。导演马嵬坡兵变的陈玄礼就是当时人民的代言人,要求唐玄宗诛杀杨贵妃。六军不发无奈何,宛转蛾眉马前死。惩治安史之乱的始作俑者,是当时全国人民共同的心声。讽喻的意义往往在于借古讽今。之后,任何朝代,只要君王爱江山更爱美人,他的子民就会将《长恨歌》作为讽喻诗来读。清朝袁枚有诗道:劝君莫唱长恨歌,人间亦自有天河。石壕村里夫妻别,泪比长生殿上多!石壕村出自杜甫的《石壕吏》,有多少老百姓因安史之乱而生离死别,比唐玄宗想念杨贵妃的眼泪不知多多少!袁枚生活的年代就有一个叫吴三桂的将军,冲冠一怒为红颜,导致清兵入关,讽刺之意不言而喻。

其三,咏史诗。长恨的主体是近现代国民,恨近代中国衰败,饱受西方奴役,恨百年屈辱史,恨盛世不再。中国历史上最著名的盛世有:汉武盛世,开元盛世,康乾盛世。国人独独提到开元盛世唏嘘流涕。那是因为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盛世的毁灭是那样触手可摸,可感可观。有着盛世情结的国民自是将《长恨歌》作为咏史诗来读,叹恨盛世不再,睡狮难醒。

也可以有中庸提法,对以上几种观点全票赞同,美其名曰:多主题。

正因为《长恨歌》主题的多种解读,她才能够拥有各种阶层的读者;正因为《长恨歌》主题的争论不休,才造就了她历久不衰的文学魅力。

文学作品经过读者的创造性解读,有时会超出作者的原意,生发出新的旨趣。如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等诗句都被后人赋予崭新的寓意。我以为上文关于《长恨歌》主题的几种解读,都是读者再创造的成果。那么作者创作时的原意是什么呢?这正是本文要探讨的。

我主张《长恨歌》既非爱情诗,也不是讽喻诗,而是一首承载着诗人满腔中兴热望的怀古咏史诗。有以下六点理由可供商榷。

第一,《长恨歌》不是爱情诗。

《长恨歌传》云:元和元年冬十二月,太原白乐天(祖籍太原)自校书郎尉于周至,鸿与琅琊王王质夫家于是邑。暇日相携游仙游寺,话及此事(指唐玄宗与杨贵妃的爱情故事),相与感叹。质夫举酒于乐天前曰:‘夫稀代之事,非遇出世之才润色之,则与时消没,不闻于世。乐天深于诗,多于情者也;试为歌之,如何?’乐天因为《长恨歌》。

首先,如果《长恨歌》是抒发诗人爱情失意,又何须陈王二人嘱咐,那岂不失之真诚。

其次,当时正值永贞内禅、宪宗即位、顺宗猝死,宫廷嬗变当是热门话题。三位青年才俊聚在一起不谈政治却说风月,不合情理;提到唐玄宗不感叹顺宗谦和懦弱却说李杨爱情,亦不合情理。况且,白居易的一生是以元和十年(815)的江州之贬为人生的分水岭。此前他志在兼济,此后则独善其身。也就是说他当时正是志在兼济。初入仕途,诗人政治理想追求的是大唐帝国的贞观之治、开元盛世。但在险恶的政治斗争中贵为九五至尊的顺宗尚不得免祸,谁又敢用诗文对朝政评头论足?更何况白居易始罢校书郎,谪周至尉。所以,我们可以大胆的说,《长恨歌传》的篇末议论是辩白避祸之辞,长恨歌与传都是托风月之事说政治之实。

再次,白居易自评《长恨歌》曰:一篇《长恨》有风情。显然将之比于《诗经》国风,说这篇作品有风人之情,反映百姓风情,而非帝妃爱情。

第二,我认为《长恨歌》不是讽喻诗,仅止于怀古咏史而已。

主张讽喻诗的最重要理由便是诗歌的首句汉皇重色思倾国, 谴责李杨荒淫导致安史之乱,以此垂戒后世君王。但白居易创作《长恨歌》时,正处顺宗、宪宗权力更迭时期。顺宗永贞革新失败后,让位宪宗。宪宗即位以后,经常阅读历朝实录,每读到贞观、开元故事,他就仰慕不已。宪宗以祖上圣明之君为榜样,认真总结历史经验,注重发挥群臣的作用,敢于任用和倚重宰相,他在延英殿与宰相议事,都是很晚才退朝。可知两位都是思图中兴之主,并无重色误国之虞。讽喻无从说起。

再者,白居易在《与元九书》中将他此前的诗歌分为四类:讽谕诗、感伤诗、闲适诗、杂律诗。诗人并没有把《长恨歌》划归讽谕诗一类,而是收归感伤诗之中。所谓感伤意即伤时感世,感伤盛世不再,中兴无期。

第三,中唐诗文怀古咏史常寄托对国家中兴的希望。

自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之后,中兴便成为中唐的时代最强音,成为唐人解不开的心结。

杜甫于乾元二年(759)两京克复后作《洗兵马》,诗云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又有《哀王孙》(长安城头头白乌),诗云哀哉王孙慎勿疏,五陵佳气无时无。多可怜呵王孙,你万万不要疏忽,五陵之气葱郁,大唐中兴有望呀!在杜甫的诗史中明白地记载着中兴的愿望,这是人民的心声。

稍后,中唐诗人元结于上元二年(公元761年)秋八月撰写《大唐中兴颂》,再一次表达了中兴的愿望。

唐文宗大和二年(828),一个名叫刘蕡的考生为言国家中兴,遭贬谪而冤死。好友李商隐极为悲痛,作《哭刘司户蕡》,诗云路有论冤谪,言皆在中兴。空闻迁贾谊,不待相孙弘。江阔惟回首,天高但抚膺。去年相送地,春雪满黄陵。行路之人都在议论刘蕡遭贬柳州确是冤屈,都说他在贤良对策中的言论全是为着国家的中兴。足见中兴之论深入人心,多少有识之士为国家中兴奔走呼告,抛头颅洒热血。安史兵乱后,中兴成为时代的最强音是毋庸置疑的。

第四,白居易毕生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文学创作理念,诗文必须成为时代喉舌。

安史之乱到元和元年白居易创作《长恨歌》,唐历肃宗、代宗、德宗、顺宗、宪宗五朝皇帝。

肃宗是乱世天子,他在位6年致力平叛。代宗面对盛唐残局,东有藩镇割据,西有吐蕃侵扰,北有回纥要挟,无能为力,无可奈何。德宗即位之初,颇思励精图治,减乐工,损服玩,禁止宦官受赂,罢诸处岁贡,政局为之一新。德宗亦思打击藩镇,加强中央集权。但社会、政治条件并不成熟,反而引起一场大乱,爆发了朱滔、李希烈、朱泚等人的叛乱。最后,朝廷虽平定朱泚、李怀光、李希烈等之乱,但对其余叛镇只得以姑息让步换取乱事的结束。

顺宗在位不到一年,为后世留下了一次说不尽的革新运动。历史上称为二王八司马事件,后来也有人称之为永贞革新。

显然,肃宗、代宗两朝穷于应付安史之乱及其善后工作,中兴无从谈起,仅限于政局稳定无事的奢望。德宗时期,社会、政治条件尚未成熟,急功近利,适得其反。那么,顺宗、宪宗两朝当是中兴的最佳时期。其时,社会稳定,国家富足,但藩镇割据,宦官专权,制约着政治经济的新兴势力的发展。于是这股中兴势力,要求削夺藩镇与宦官的权力。顺宗、宪宗朝这种矛盾日渐尖锐,中兴终于摆上日程。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革新集团就是这股中兴势力的代言人。二王八司马事件将这种矛盾推向高潮。二十八年后的刘蕡事件再次证明这一矛盾的存在。

《长恨歌》作于元和元年(806)冬十二月。其背景是,贞元二十一年(805)八月永贞革新失败;元和元年(806)正月已退位的顺宗突然旧恙愆和,猝死。帝王的命运竟为宦官近臣操纵,中兴遇阻,盛世难期。

白居易平生提倡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在这样的大背景和小背景下,白居易作《长恨歌》又何尝不是为没有能够担当中兴之任的铁腕雄主而喟叹呢?

第五,文者气之所形,前后一气,情结中贯。

《长恨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从结构上看,全诗可以惊破霓裳羽衣曲为界,分为前后两部分。于是,有人认为前后两部分表达的感情不一致,前者重在讽喻,后者重在歌颂爱情,是为多主题。苏辙说文者气之所形。古人在创作和欣赏时,常常讲文气,以文气反映作者的精神状态与情感流程。王勃《滕王阁序》写了南昌历史人文、滕王阁景观与宴会,以及自己行踪际遇,涉及多项内容,这样大容量的内容很难归结到某一点上,但全篇洋溢着作者自负才华渴望有所作为的少年意气。《长恨歌》篇幅长、容量大,前后虽明显分为两部分,但仍给人一气呵成之感。那么贯穿前后的是一股怎样的气脉?

前文极力铺排渲染绝世佳人杨贵妃的天生丽质、雍容华贵,以及宫廷生活的富赡奢侈、美轮美奂。其实反映的是开元盛世繁荣强盛的时代气息,《长恨歌》中的杨贵妃形象是开元盛世的象征。回眸一笑百媚生,六宫粉黛无颜色、后宫佳丽三千人,三千宠爱在一身,我们从绝世独立的佳人身上看到的是开元盛世不可逾越的历史高标。君王掩面救不得,回看血泪相和流,是盛世毁灭,回天无力的悲怆。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芙蓉如面柳如眉,对此如何不泪垂、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写的是对盛世的怀念和天朝式微的悔恨。排空驭气奔如电,升天入地求之遍。上穷碧落下黄泉,两处茫茫皆不见,写的是有识之士渴盼中兴所作的种种努力。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表达的是解不开的中兴情结,这就是贯串全篇的感伤气脉。

第六,美饰多于揭露,钦慕之意不言而喻,《长恨歌》是诗人对圣主明君的呼唤。

全诗对李杨爱情极尽浪漫的演绎。在巧妙取舍李杨故事材料方面,也充分流露了诗人感情的倾向。赵舆时《宾退录》卷九:白乐天《长恨歌》书太真本末祥矣,特不为君讳。然太真本寿王妃,白云‘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何耶?盖宴昵之私犹可以书,而大恶不容不隐。作为一代皇帝的唐玄宗李隆基,尽管唐代是风气开放,礼教约束较宽松,但公公夺爱于儿子并不是光彩的事情。白居易对这件事采取了含糊其词的办法,用杨家有女初长成,养在深闺人未识天生丽质难弃置,一朝选在君王侧两句诗带过,让人不知不觉。显然,诗人是将这位曾经励精图治、任用贤能、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从而一手开创了开元盛世的唐玄宗作为中兴偶像加以崇拜和追念。

抗战期间,郭沫若陆续创作了《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等历史剧,是时代对爱国志士的呼唤;上世纪末,蒋子龙的《乔厂长上任记》、柯云路的《新星》、二月河的帝王系列等,是时代对改革家的呼唤。其实白居易的《长恨歌》怀古咏史又何尝不是对中兴之主的呼唤。白居易可能也没有想到当朝刚刚即位的的宪宗就是他千呼万唤应时事而生的中兴之主。后来,宪宗取得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重振了中央政府的威望,成就了唐朝的中兴气象,被后代史学家誉为大唐中兴之主。我们在感叹文学与历史的默契同时,更要赞叹白居易对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创作理念的把握和坚持,赞叹这位伟大诗人不愧为时代最优秀的代言人。

综上六点,我以为白居易创造《长恨歌》是假风月之名,抒发郁结胸中的中兴热望,渴盼能有一位唐玄宗式的铁腕雄主扭转乾坤,再铸盛世。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