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课了,老师微笑的站在前面,把手背过去。让学生听一听,猜一猜,是什么声音,学生说:听到了电视娃娃的声音。老师把电视娃娃拿出来,说:你们猜对了,那么你们是从那里认识电视娃娃的?学生回答:看电视知道的。老师再问:你们喜欢看电视吗?都喜欢什么节目?学生你一言我一语的回答。老师又问: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喜爱看什么电视节目呀?学生回答后,老师拿出一个大挂图,是书中的插图,可能是老师自己画的。老师指着图问:图上都有谁?他们在干什么?学生一下就能看出来,是我、爸爸、奶奶在看电视。老师问:他们在看什么节目呀?你们猜一猜?学生各自猜说。你们可真能猜,看你们猜的对吗?老师说完,把课题《看电视》写在黑板上,并让学生齐读课题。
上面的教学环节,教师是让学生联系生活导入课题。电视娃娃孩子非常熟悉和喜欢,由此引出看电视的话题,学生很感兴趣,发言很积极。老师自制的挂图也很精彩,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对图中内容的描述,学生说的比较简单,我觉得老师还应引导下去,应让学生具体说说人物的表情及动作,猜测心理活动,这样便于理解课文内容了,因为插图就是根据课文内容设计出来的。
接下来,老师给学生范读课文。我认为这样的安排过早,应在学生自读尝试的基础上,需要老师读的时候再读。这是为了突出学生的自我发现能力,和自我语言的尝试能力,因为学生借助拼音完全有能力自读下来了。
老师让学生读课文,并提出要求:边读边画出不认识的字,认一认,记一记,然后说给你的小伙伴听。学生自学810分钟的时间。这样的安排较好。低年级识字是阅读教学重点之一,识字的方法不同效果也不一样,首先应让学生借助原有的知识和经验基础,自能识字,但不是按生字表来对应识字的,这样学生以前没有掌握好的字,通过本课学习,也可能被解决了。强调了相互的交流,把学习看成了是生生之间的互动过程,发挥了合作的优势。
学生自学生字后,教师检测。出示小黑板(翻板),小黑板上写出本课要求会认的所有生字。老师指名学生认读,同时要求学生说说是怎么记住的。从课堂的效果看,很精彩。学生认读生字是有选择性的,想读哪个读哪个,识记方法很灵活。例如全,是上下结构的字,上面是人字,下面是王字。合起来就念全。脚字去掉左边月字旁就念却。我认识掉字,我还能用掉组词掉下来。等等,学生能联系生活、联想、分析字形等诸多方法识字。识字方法不是教师强加的。在学生汇报的时候,说得好的同学,老师奖励一朵小红花,孩子感到很美。
读生字。让一名学生到前面认读,其他同学跟读。在这环节老师没有对易混的方音,或平翘舌音进行强化,显得有些不足。
教师语言描述:春天来了,万物复苏,柳树伯伯也欢笑起来了,你们原意给柳树伯伯献上鲜花吗?教师出示一幅大挂图(柳树),再拿出花状的识字卡片,指名学生认读,读出来的把花贴在树上。这种游戏识字的形式学生积极性很高。
老师:树伯伯多漂亮啊,我们一起唱支歌吧!教师与学生律动。
朗读比赛。教师提议后,让学生自己练习。指名学生朗读。评比朗读冠军。
结束语:我家看电视,可真有些奇妙。到底奇妙在哪呢?下节课接着学习?
通过比赛的形式,调动了学生参与的积极性,也注意了面向全体的训练。但朗读的指导不到位,由于孩子小,让每个学生把全文都读下来,从课堂上看,有点吃力。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莫不如就让学生读一段,同时增加了其他同学参与的机会。教师的的激励、调控、评价没有跟上,这是教学没有朗读气氛的直接原因。教师不仅要评价,也要让学生参与评价。一是训练了学生注意倾听;二是从评价中知道了怎么读。
另外本课的收尾不太好,没有什么启发性。课后应对本课出现的词语找出来读一读,强调语文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