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品知音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一、初读
1、侃侃聊聊:
师:学文言文,你觉得最难的是什么?
板书:
难
生:我觉得学文言文最难的是断句和理解意思。
生:我觉得应该是了解文章其中的含义。
生:我觉得是要了解文言文中人物当时的心情。
师:这么难的文言文,你觉得你要做到哪些,这篇文言文才算学会了呢?学会的标准有哪些?
板书:
会
生:能够在现场表演出来。
生:能通顺地把它读下来。
生:能把它翻译成现代的白话文。
师:再提高一个层次,怎样才能算是学得比较好呢?
板书:
好
生:能了解文章的意境。
生:可以仿写。
生:揣摩人物当时的心情。
生:从故事中悟出所含的道理。
师:那今天,你既是一个学生,又是一个小裁判。用双重的身份进入课堂。一边学,看看解决了难点没有,学会了吗;评一评,学习过程的感觉怎么样。
(点评:课堂的导入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出发,营造有效的学习氛围,引导孩子谈学习的困难,以便教师顺学而导,依学而教。同时强调孩子在课堂上的双重身份,也体现了新课堂的民主。)
2、延伸背景:
师:齐读《伯牙绝弦》。俞伯牙,故事的主人公,你有哪些初步的了解?结合你学习时候搜集的资料简单说一说。
生:他弹琴弹得非常好。
生:俞伯牙是个重情谊的人。
生:俞伯牙和钟子期是对知音。
师: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进高山流水,走进俞伯牙高超的琴艺之中。
3、品读课题:
师:同学们,再读课题──《伯牙绝弦》。
师:弦是什么,谁知道?
生:琴上的弦。
师:嗯,看,这就是弦,对于鼓琴而言,弦就是琴之魂哪。出示课件同学们再看琴字,它上面的2个王,如果我们把它连起来,它就像丝丝琴弦。古人在造这个字的时候就是用象形的办法,把琴弦标注出来了。可见,弦对琴来说是多么重要啊。
(点评:说文解字,对弦的适度讲解补充学生知识经验不足,点明弦是琴之魂,有利于对后文俞伯牙破弦绝弦举止的理解与情感的共鸣。此设计巧妙。)
师:那绝弦的绝,怎么理解?
生:断绝。
师:看,你会利用注释,会利用身边的资源,不错。连起来,绝弦的意思?
生:把弦弄断。
师:你会颠倒语序,用现代文的话来理解,真好。这文言文的翻译啊,不能逐字逐句,那么呆板地翻译,要学会变通,要学会模糊地翻译。
(点评:孩子容易逐字翻译,从而会产生语义不畅。教师适时强调文言翻译的模糊性和注重语感顺畅。这一方法值得在小学文言教学中推广。)
师:谁来连起来说说课题是什么意思?
生:俞伯牙把琴弦弄断了。
师:高声地把这四个字连起来读一读。
(点评:题为文眼,充分发挥课题的教学资源。对绝的理解也为下文埋下伏笔。)
4、读通读顺:
师:刚才大家都说文言难读。实际上,既是难点又是咱们必须做的事,那就是多读。请你自己读一读,遇到不通顺时,你可以问问身旁的小老师,还可以看看注释,争取把它读通顺。 [4] [5] [6] [7] [8] [9] [10] [11]
生自由读。
师:读文言文,应该怎么读才像是一个小古人的模样呢?
生:摇头晃脑。
生:一只手要将书卷起,另一只手做动作。
生:要有适当的断句。
师:下面我要听听听咱们六⑵班同学的朗读啦。先数数,这篇课文总共几句话?
生:五句。
师:行,我请出五个同学。你们五个听好了,一人一句。不过,要连得顺畅,听起来就像一个人在读。能做到吗?全体安静,开始。
生五人连读。
师:很好。不过,这五个人读啊,都有一个共同的问题,停顿不当。其实咱们读古文,首要的就是要读出节奏,要知道,古文原来是没有标点的,现在的标点是今人加上去的。其实,每一篇古文就像一首歌一样,都有自身的节奏。下面大家请看这种符号∕。拿起笔,听唐老师读一读,在听出停顿的地方,请你在文中用这种符号标注节奏。待会儿,你也用这种节奏来试着读一读。
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刚才有个同学提到了学这课要想学得好,最好要来段音乐,音乐来了。全班配乐齐读。
师:你看,才上课一会儿,咱们已经读正确了,读通顺了。离学会它已经进了一步。其实啊,文言,就应该是这样逐句地去品味,越嚼越有味道。
(点评:学生较少接触文言文,阅读确实有困难,解决这些问题的最好办法就是教师范读,学生跟读。这种私塾先生惯用的土办法就是辅助学生正确朗读,理解文言文的简单有效的好办法。本课就是借助此法逐个解决学生阅读理解上的一个个障碍,达到古今贯通的教学效果。)
二、感悟
1、一品:
师:同学们,你看,这一句话中,作者写了两个人,用了同样的一个字,什么字?
生:善。
师:是啊,俞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琴。同学们,说他们是知音,他们真就是知音。他们两个虽然一个善鼓,一个善听。但,鼓与听之间都有一个相通之处。你觉得他们是靠什么相通的?
生:音乐。
生:琴声。
师:原来,他们靠琴声相互传递着友情,传递着信息啊。同学们,就凭着对这琴声、对音乐共同的热爱,来说说在你心中,这是对怎样的朋友呢?
生:我觉得他们是一对相知相识的朋友。
师板书:
相知相识
2、二品:
师:多读一回课文就多一次理解。请大家再往下读。找找具体描写伯牙善鼓,钟子期善听的句子是哪两句话?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钟子期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你发现了吗,这两句中间还有两个善字,这两个善,还是善于的意思吗?那你觉得它是什么意思呢?
生:妙!好!
师:这个善字很有意思。造字的时候,这两个点,就像人们伸出的两个大拇指在称赞他,下面的口呢,我们还可以写得大一点,张大嘴巴,大声的称赞,大大的称赞,要让别人看得见,听得着的称赞。好啊,真棒啊!善哉,谁会读?
板书:
善
生:个别试读。全班读。
(点评:全文出现了四个善意思不同,尤其是后两个善,学生似乎只可意会不好言传,教师再次通过说文解字的办法,梳理了几个学生的表达,理解后的朗读就能找到夸奖的意思。这部分的字词教学扎实。) [4] [5] [6] [7] [8] [9] [10] [11]
师:由此可见,文言的一字多义,在今后的翻译时候,你可得要小心啦。回到文中善哉,峨峨兮若泰山你怎么翻译的?
生:妙妙妙,高大得犹如巍峨的泰山一样。
师:善哉,洋洋兮若江河呢?再请一个同学来翻译。
生:妙极了,好像茫茫的江河。
师:来,让我们做个善读者,通过我们的朗读,再现当时二人的对话场景吧。
生:读句子。
师:好一个善鼓的俞伯牙,好一个善听的钟子期。在孤寂的俞伯牙的心中,他渴盼着就是什么呢?
生:知音。
师:此时钟子期的出现,俞伯牙的心情如何?心境如何?
生:他非常高兴有了一个了解自己的人了。
师:就是一个喜字。
板书:
喜
师:课文还有这么一句总结的话: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知。这儿的念是什么意思?
生:想到。
师:与念相呼应的是一个什么字?
生:得。
师:得又是什么意思呢?
生:理解、知道。
师:这一念一得之间配合得是如此的自然,如此的默契:伯牙鼓琴,志在高山──
生:接读: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
生:接读:钟子期曰:善哉,洋洋兮若江河!
师:同学们再想想,琴技高超的伯牙还会念着些什么呢?
生:他会想到炊烟。
师:你能不能用个叠词来形容这个炊烟呢?
生:袅袅炊烟。
师:同学们,你们听,他说的有点像钟子期对伯牙的称赞了。峨峨泰山、袅袅炊烟。这位同学,你能不能像钟子期那般,用简约凝练的话来称赞伯牙琴声中的炊烟呢?
生: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师:掌声!同学们再想想,伯牙的琴声中还会出现哪些美丽的景象呢?
生:灼灼霞光。
生:善哉,灼灼兮若霞光。
生:潇潇春雨。
生:善哉,潇潇兮若春雨。
(点评:让学生用文中语言的规律来赞美伯牙的琴声,学生自然而然运用积累的语言来说话,通过这样的师生对话,学生入情入境,领会了知音心有灵犀的难能可贵。)
师:看来,你们都是伯牙的知音啊。这正是,伯牙所念──
生:钟子期必得知。
师:同学们,单从音乐的角度来看,你们觉得他们是怎样的一种朋友呢?
生:我认为伯牙和钟子期是一对心弦相通的朋友。
师:在这个故事中,这一对朋友更是体现了心与弦的融合。板书:心弦相通来,让我们连起来把1~4句话读一读,体会当时那种欢乐融洽的气氛吧。
3、三品:
师:可是,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第二年的中秋,在钟子期的墓碑前,俞伯牙做出了令世人惊愕的决定,请看这句话,全班读。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同学们先数一数,这句话中,他做了几件事?
生:第一件事,伯牙说世上再也没有知音了;第二件事,伯牙把琴弦摔碎了,终身都不弹琴了。
师:你会数,说明你会翻译了。对于伯牙而言,他心里好受吗?是一种什么样的心境呢?
生:沉到谷底,悲痛欲绝。
师:板书:悲是啊,就是一个悲字,由喜转到悲只因那知音已去啦。我们就带着这种悲伤的情怀再读一遍。
师:同学们,看到如此悲痛的俞伯牙,你想不想劝劝他呢?谁来劝劝他呢?请问你师伯牙的什么人? [4] [5] [6] [7] [8] [9] [10] [11]
生:我是俞伯牙的朋友。伯牙兄,人已不在世了,何必拿琴出气呢?你再坚持弹下去,说不定子期在天上听到了会更高兴。
生:我是伯牙的妹妹:哥哥呀,世上热爱音乐的人很多,也许未必只有钟子期一个人能听懂你的琴声,你为此而摔琴啊。
生:我是伯牙的师父连成先。
生:伯牙,俗话说,一日为师,终身为父,请听为师一劝呀:世上没有不散的筵席,子期已死,人死不可复生,以后你还要多多弹琴,他在黄泉路上也听到你的琴声。
师:文绉绉的言语让我感到,你不但是伯牙的知音,还是文言文的知音啊。
(点评:劝解是老师的设计,因有前面充分感知知音的基础,才有此时学生个性多样的表达。劝伯牙的环节激起学生浓厚的兴趣,他们能充分展开想象,多角度的劝解伯牙。)
师:此时,伯牙,你不能再沉默下去了,要不,世人可就真要误会你了。谁心里有回应的话,你告诉他们,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你为什么这么做?伯牙在哪里?
生:子期死了,再也没有人能听懂我的琴声了。我再弹琴又有什么意思呢?所以我决定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高山流水,知音难觅。对于了解我、唯一能听懂我琴声、为我付出那么多的知音,我要用自己的行动来报答他。
生:子期死了,就让我的琴随他去吧。我不是无情之人,摔琴是我的一种纪念。
师:看来,是我们太不了解知音在他心中的地位与份量了。他毅然决然地还是作出了这个固执的决定。再读这句话,读得坚定些。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学到这,请你从生命的角度来说说,他们是怎样的一种朋友?
生:他们是一对同生共死的朋友。
师板书:
生死与共
(点评:学生对知音的解读可以是多元的,老师的设计让孩子渐进式地体悟知音的内涵,丰富了其对文本的理解,也达到语言训练与情感体验的目的。)
三、升华
师:你看,他们从最早的互相了解到后来的心弦相通,再到最后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融合,这样的朋友,就不再是普通的朋友,而是知音。俞伯牙能因为得一知音而大喜,也可以因失去知音而大悲,应验了世人所说的千金易得,知音难觅啊。
师:我们就这么一路读着,译者,就把这一篇相隔千年的文言文弄懂了。现在,我请你们以一个裁判的身份,来说一说,文言,难不难?
生:不难。
板书:
(不)难
师:你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觉呢?
生:我学会了读书的方法。
师:你是用什么学习方法?
生:反复地读。
师:原来读是很重要的学习方法,也是一条便捷的学习途径。
生:理解它的意思,每字每句地理解。
师:那么,这篇课文你学会了吗?
生:学会了。
师:怎么证明你学会了?
生:我可以把它翻译成白话文了。
生:我能通顺地读下来了。
生:我会断句了。
生:我读到了意境了。
师:看来你不仅读懂了文字,你还读到文字背后去了。
师:学完后,你还想怎么做呢?
生:我想把这个故事演一演。
生:我想写个课本剧。
生:我想美美地再读几遍。
师:行,课后去做吧。最后,这则为世人所称道的千古佳话收录在《列子?汤问》中,让我们在下课之前,再一次和着音乐,注入你的情感,加入你的理解,把全文朗读一遍。
全班读。
师:能不看书吗?能背得下来吗? [4] [5] [6] [7] [8] [9] [10] [11]
生:能。
师:我相信,这样一则故事,一定会让你过目不忘的。来,全体起立,背诵。
全班配乐背诵。
【总评】
本节课,学生不仅对故事有了深入的认识,他们对人性、对社会的交往、对群体的生活也逐渐有了自己的思考。把语文与生活嫁接一处,语文课堂便有了广度。此时在加上课后拓展环节,课堂就有了张力。全课设计以三品知音为线索贯穿前后,一气呵成,既让孩子扎扎实实地接受了一次语言文字训练,又在过程中受到熏陶、感染、滋养,课堂的语文味浓重,学生学习效果凸现。
感受毁灭,珍爱拥有
──《伯牙绝弦》课堂实录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教研室闫学特级教师
【文本透视】
我一直坚信:解读决定设计。如果说每一个教师遵循的教学理念各有侧重,那么对文本的解读可谓千姿百态。因此,每次面对新的文本,我首先考虑的不是设计,而是反反复复地对文本进行透视: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选自《列子汤问》,叙述了发生在春秋时代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悟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由于这个传说,人们把非常了解自己特长的人叫做知音,用高山流水比喻乐曲高妙或知心朋友。
本文虽是文言,但相对浅显,在教学中可借助注释进行理解,因此理解文意不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本课难点在于理解知音,理解伯牙的摔琴之举及其此举背后隐喻的涵义──子期一死,伯牙为何摔琴?因为知音难觅,子期的死使伯牙痛感世上再无知音,因此也不必再来鼓琴。子期使他深深地感受了拥有知音的幸福,他的琴声以及他通过琴声所传达的心声都有子期能够理解,而人都是渴望被人理解的。子期的死,使伯牙尝到了失去知音的巨大痛苦,想到知音的难觅,他绝望地摔碎了瑶琴,从此也向整个世界封闭了心灵的大门。
我们每一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人与人之间的沟通、理解是多么重要,多么令人渴望,而要找到一个真正理解自己的人却是难上加难。可能我们并不缺乏聊天说笑、吃饭娱乐的朋友,但真正心灵相通的知音却是可遇而不可求,正所谓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永远不放弃对知音的寻求,不被人理解时也能够坦然地面对孤独,拥有知音是人生的幸运,没有知音也不会陷入绝望的深渊。
文本似乎昭示着,孤独是我们每一个人的宿命。我们寻求着那份人与人之间的温暖,但这份温暖却总是那么难以企及。即使我们曾经有幸感受到这份幸福,但因为人生中种种难以预料的因素,我们的幸福往往转瞬即逝,反而加倍地承受着失去的痛苦。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俞伯牙摔琴谢知音的故事,是一场人生的悲剧,是一个人生的寓言,是知音难求的人生叹息,是人们在孤独中寻求温暖的见证,是心存美好、渴望美好、珍惜美好的心灵的呼唤
阅读这个文本,把重点放在文言语感的初步感知和对故事本身的体味上,通过诵读、体验、对话、联想,走进这场悲剧,理解这个寓言,聆听这声叹息,见证这种寻求,向往这份美好
【教学实录】
课前文字游戏:
师:同学们,我们先来做一个词语游戏。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这个词的组成结构。你能照样说一个这样的词语吗?要求后面两个字是叠字。
板书:
杨柳依依
生1:白雪皑皑。 [4] [5] [6] [7] [8] [9] [10] [11]
生2:流水潺潺。
生3:其乐融融。
生4:春风习习。
生5:书声琅琅。
师出示:
清风徐徐明月皎皎杨柳依依芳草萋萋炊烟袅袅流水潺潺春雨潇潇白雪皑皑云雾蒙蒙霞光灼灼
有没有注意,这些词语都是描写什么的?
生:这些词描写的都是美丽的景物。
师:平时有意识地积累,一定对我们的口头表达和写作能力都有很大的帮助。
一、揭题导入
师:有一个故事,千古流传,令人吟诵至今。它就是我们今天将要读到的《伯牙绝弦》。这是一篇文言文,与我们平时读到的文章不一样。有时,我们也把文言文简单地称为古文。与古文相比较,我们今天常见的文章就叫白话文。我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你们能够开始喜欢古文,喜欢古文特有的味道。我们先来读一读这个故事。
二、整体读文
师:请同学们自由读,大声读,按照自己的节奏,至少读三遍,有生字的地方或者读不通的地方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
师:读通顺了吗?读流利了吗?但是文言文的朗读跟现代白话文的朗读不一样,光读通顺了、读流利了还不行,还要读出文言文特有的节奏和韵味。现在再读一遍,注意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学生再读课文。
师:请一个同学读。
指名一生读课文。
(该生读得通顺流利。)
师:真是不简单!第一次接触文言文,老师没有做任何讲解,就能读得这么通顺,这么流利,而且很有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再指名一生读课文。
师:真好!我最欣赏她读的三个地方。第一个地方:善哉,峨峨兮泰山!还有一个地方:钟子期必得之。必得之强调得好!第三个地方: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读得好!看来同学们读课文没问题了。现在齐读课文,感受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放慢节奏试试。
学生放慢节奏再读课文。
三、初解绝弦
师:读得越来越有味道。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虽然我们没有读了百遍,但七八遍已经有了。那么文章的意思是不是自见了呢?是不是都理解了?好,考一考你们:文章的题目──伯牙绝弦,怎么解?
生:伯牙从此不弹琴了!
师:好一个从此不弹琴了!绝怎么解?
生:绝就是断绝。
师:绝就是断绝,伯牙绝弦就是伯牙断绝了琴弦。但是这个同学刚才却直接说伯牙从此再不弹琴了。他解释得真好!他不是机械地按照下面的注释进行翻译,而是变成了我们现在能够理解的、经常在用的表达方式来说,看来他是真正读懂了题目的意思,他真会学习。我们学习文言文就要这样学会变通。
师:文章的题目就提到了伯牙绝弦,那么文章中还有哪些地方也提到了伯牙绝弦?
生: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里也提到了伯牙绝弦。
师:文章的最后一句也提到了伯牙绝弦。这里的绝弦仅仅是把琴弦弄断,不再弹琴了吗?它意味着什么?它向世人宣告了什么?
生:宣告了他在这个世界上已经没有知音了。
师:他永远地告别了弹琴,彻底地放弃了弹琴。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绝弦不是一般的绝弦,实际上是在向世人宣告他将永不弹琴,彻底地放弃弹琴!我相信如果我们继续读课文,你就会对绝弦这个词乃至对这篇文章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
四、再解绝弦
1、何谓知音:
师:现在再读课文,看看哪些地方读懂了,还有哪些地方没读懂? [4] [5] [6] [7] [8] [9] [10] [11]
生:我读懂了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意思是说,伯牙非常擅长弹琴,钟子期非常喜欢听伯牙弹琴。
师:这里的善字怎么解?
生:擅长,喜欢。
师:真好。有没有注意这个善字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生:四次。
师:每一次出现都是一样的解释吗?
生:不是。善鼓琴,善听,善都是善于,擅长的意思。
师:后两个善字?
生:感叹词!
师:感叹词?但我们解释的时候不能直接解释成感叹词,要善于变通啊!
生:这里的善就相当于啊!
师:有不同意的吗?
生:善哉就是好啊!
师:善哉就是对别人表示赞叹,哉是一个语气词,相当于现在的啊,善哉就是好啊!既然善哉是表示赞叹,我们变通一下,用现在的表达方式,肯定不只好啊这一种方式,我们还可以怎么说?
生:我们还可以说真棒啊!
师:你也真棒啊!
生:真行啊!
生:不错啊!
生:了不起啊!
生:真厉害啊!
生:妙极了!
师: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这里的善哉可有多种解释,不论是好啊还是妙啊,还是棒啊还是行啊,都表示赞叹。我们看出来了,四个善字用法不一样。古汉语中一个字有多种用法,在我们现代汉语中也往往有这种现象。
生:我读懂了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意思就是:伯牙在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高山,曲子中弹出了高山的感觉,钟子期就说:太好了,就像泰山一样高大,就像泰山一样巍峨!
师:你理解得非常棒!我也忍不住要对你说一声善哉!同样,后面一句你应该也能读懂啊!
生: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弹琴的时候心里想到了流水,钟子期就说:真棒啊!就好像江河一样光大!
师:其他同学有没有不同的表达方式?
生:我对他有补充。这两句话说明伯牙弹琴的技艺很高超,他心里想到什么,他的曲子中就能够透露出什么来。
师:他能够用琴声表达自己的情怀,的确是善鼓琴。
生:我也看懂了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的时候,他想到了泰山巍峨和江河辽阔,表现了出来,钟子期就听懂了伯牙的意思,好像他俩心灵相通一样,可见钟子期是伯牙的知音!
师: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那么我们从何处可以看出伯牙的确是善鼓琴,钟子期的确是善听呢?
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我从这两句看出了伯牙的确善鼓琴,钟子期善听。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曰──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假如你是子期,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透过伯牙的琴声,你就仿佛看到了──
生:我就仿佛看到了威武高大的泰山!
师:于是你就怎样赞叹?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现在你还是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流水,透过伯牙的琴声,你就仿佛看到了什么?
生:我就仿佛看到了长江黄河!
师:于是你就怎样赞叹?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真好。伯牙善鼓琴,我们的资料中也说俞伯牙是当时楚国有名的音乐家,那作为一个有名的音乐家,他的琴声一定不只表现了高山流水,除了泰山峨峨,江河洋洋,俞伯牙的琴声还会表现那些动人的场景呢?请你充分发挥想象力! [4] [5] [6] [7] [8] [9] [10] [11]
生:还会表现鸟语花香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天落叶满地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无边无际的蓝天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繁花似锦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冬天雪花纷飞,白雪皑皑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风习习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清晨朝阳四射、霞光灼灼的壮丽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杨柳依依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雨绵绵、诗情画意般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鸟在枝头歌唱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春天竹子拔节的景象。
生:还会表现秋天果实累累的景象。
师:好!作为一个善鼓琴的人,作为楚国有名的音乐家,正如同学们所说,他的琴声一定表现了很多很多动人的情景。
(出示课件。)
师:他的琴声一定还表现了那徐徐清风──
生:皎皎明月,依依杨柳,萋萋芳草,袅袅炊烟,潺潺流水,潇潇春雨,皑皑白雪,蒙蒙云雾,灼灼霞光!
师:现在你们都是钟子期,当伯牙鼓琴志在清风,透过伯牙的琴声,你感受到那徐徐的清风了吗?于是你怎么赞叹?
生:善哉,徐徐乎若清风!
师: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伯牙鼓琴志在明月,透过伯牙的琴声,你看见那皎皎的明月了吗?
生:善哉,皎皎乎若明月!
师:也是一个善听的子期!我们都是钟子期,想象这样一幅画面:伯牙正在鼓琴,子期正在听琴。当伯牙鼓琴志在杨柳,钟子期曰──
生:善哉,依依兮若杨柳!
师:当伯牙鼓琴志在芳草,钟子期曰──
生:善哉,萋萋乎若芳草!
师:志在炊烟──
生:善哉,袅袅兮若炊烟!
师:志在流水──
生:善哉,潺潺兮若流水!
师:志在春雨──
生:善哉,潇潇乎若春雨!
师:志在白雪──
生:善哉,皑皑乎若白雪!
师:志在云雾──
生:善哉,蒙蒙乎若云雾!
师:志在霞光──
生:善哉,灼灼乎若霞光!
师:好一个善鼓琴的伯牙,好一个善听的子期!这正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我心有所念,我的好朋友必得之,这不是一般的朋友啊!这就叫──
生:知音!
师:而不论伯牙志在高山,志在流水,还是志在明月,志在清风,凡伯牙所念,子期必得之,这就是真正的──
板书:
知音
生:知音!
2、相遇相知:
师:伯牙当时已经是楚国著名的音乐家,在遇到钟子期之前,他还会缺少赞美吗?
生:不会!
师:不缺少赞美,那他为什么独独把子期看作知音?
生:因为伯牙想到什么子期都能知道。
师:那别人呢?
生:而别人就感受不到伯牙内心深处的感觉。
师:也就是说,不能真正听得懂伯牙琴声的妙处。
生:别人的赞美都是空虚的赞美,并没有真正的了解、懂得伯牙内心深处的感情,没有听得懂伯牙弹奏的曲子的韵味,而钟子期懂了,所以伯牙就把钟子期视为知音。
师:你能设想一下别人那些空虚的赞美是怎样的赞美吗?
生:别人会说:伯牙,你真厉害!真不愧是我国有名的音乐家!
师:可是伯牙的琴声到底好在哪儿,却说不出来,所以这样的赞美是空的,是不着边际的。
生:别人的赞美始终是肤浅的,是表面的,根本说不出哪里好,只是说你好,没说出哪个部分好,而钟子期却说出他的哪个地方好,理解得很深! [4] [5] [6] [7] [8] [9] [10] [11]
师:那你说别人的那些肤浅的赞美到底是怎样的赞美?
生:伯牙,你的琴声真是太美了,没有人能弹出这么美的琴声!
师:尽管这样的赞扬是很高的评价,但这样的赞美却没有像钟子期这样真正道出伯牙琴声的妙处。所以这样的赞美是肤浅的,是毫无价值的。
生:别人都知道伯牙是有名的音乐家,所以听到别人赞美,就都觉得伯牙的琴声一定是非常棒的。
师:别人赞美就跟着赞美,却并没有真正听出美在何处,所以这样的赞美也是没有什么价值,是吗?
生:钟子期是最能体会和了解伯牙内心深处是通过音乐表达自己的意思,而别人却没能做到,所以伯牙把子期视为自己的知音。
师:也就是说只有钟子期能真正听得懂伯牙琴声的妙处。可以想象,在遇到钟子期之前,当善鼓琴的伯牙志在高山,没有人能像钟子期那样去说──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当他鼓琴志在流水,也没有人能像子期那样去说──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当伯牙听到那些毫无价值的、没有意义的、空虚的、肤浅的赞美的时候,他是一种什么心情?
生:一种很失望的心情!他看到来听他弹琴的人中没有一个人真正懂得他琴声的韵味。
师:他的内心充满了失望!
生:他还有一种无奈!因为他想表达的情绪的高潮部分却无人能够听懂,因此他感到无奈!
师:他感到一种无人能够理解的无奈!
生:我想伯牙这时候肯定感到寂寞,因为他想到听他弹琴的人都是非常庸俗的人,不能真正听懂他内心所想,因为他感到寂寞!
师:他一定是寂寞的,有道是曲高和寡!
生:伯牙一定是很忧郁、很失望,充满渴望的!因为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人理解他的内心深处是怎样想的,因此他十分渴望遇到一个跟他心有灵犀的人!
师:心有灵犀可能是对知音最好的注解。正如这个同学所说,那时候的伯牙心中一定有一种渴望,他渴望遇到一个真正的──
生:知音!
师:那时候的伯牙心中一定千万次地发出一种呼唤,他呼唤什么?
生:我的知音,你到底在何处啊?
师:然而终于有一天,伯牙遇到了自己的知音钟子期!面对如此善听的子期,面对这样难得的知音,俞伯牙的心情又是如何呢?
生:俞伯牙的心中一定是心潮澎湃的!
生:很快乐的,一定要在音乐事业上走得更远,一定要有成就,是钟子期带给他的希望。
师:因为有了知音,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和憧憬。
生:俞伯牙的心中是十分欣慰的,因为终于有了一位真正的知音。
生:俞伯牙的心中是十分兴奋的,因为他终于找到了自己的知音。
师:俞伯牙的心中一定是感慨万千,这万千的感慨又汇集成一句话,他一定会对钟子期说什么?
生:他一定会说,知我者,乃钟子期也!
师:知我者,子期也!传说,俞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有着深厚的情意,伯牙曾为等待子期在江边的船上苦苦地守候了一夜,而子期也把伯牙视为兄长,最后一次相见两人依依不舍,洒泪而别。此时的伯牙与子期,你觉得他们还仅仅是一对音乐方面的知音吗?
生:我觉得不只是音乐方面的知音,他们已经是一对生活上的知音。
师:他们已经成为一对人生的知音!
生:我觉得钟子期和俞伯牙不仅是音乐上的知音,是生命中的知音。因为钟子期能在俞伯牙的琴声中知道伯牙的心情,十分关心俞伯牙,所以我觉得他们是生命中的知音。 [4] [5] [6] [7] [8] [9] [10] [11]
师: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相遇绝不仅仅是音乐方面的心有灵犀,他们的相遇是一颗心和另一颗心的相遇!
生:他们有一种心灵上的交流。伯牙是善于弹琴的,他总是能把他的心情表现在琴声里面,而这时钟子期在旁边默默地听着,能够努力使自己领会琴声的精神,所以不管在任何方面他们都能够互帮互助,这对于俞伯牙来说应该是一种很大的快乐和幸福!因为有这么好的知音在自己身边!
师:这真是: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而那样能够完全了解自己的知音,在我们的人生路上,如果能够遇到,真是太难得了。知音欢聚,一定是一幅非常欢乐、非常融洽的场面,是吗?现在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话,请同学们感受知音欢聚的那份融洽与欢乐。
生:(饱含深情地读)伯牙善鼓琴,钟子期善听。伯牙鼓琴志在高山,钟子期曰:善哉,峨峨兮若泰山!志在流水,曰:善哉,洋洋乎若江河!伯牙所念,钟子期必得之。
师:这个同学的朗读让我们看到了真正的知音欢聚的那一份融洽,那一份欢乐!的确,多么欢乐的相聚,多么难忘的时光!无奈世事难料,子期不幸染病身亡!
3、知音之死:
出示句子,学生读:子期死,伯牙谓世再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这是怎样的痛苦,这是何等的决心!伯牙怎么就会认为世再无知音了呢?
生:伯牙认为钟子期是他的知音,除了钟子期没有人能理解他,所以他就终身不复鼓了。
师:伯牙觉得除了子期再也没有别人了,是吗?
生:我觉得他们之间已经建立了一种非常深刻的友谊,子期死后,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人来作他的知音了。
师:世再无知音,子期一死,他的心也跟着死了。
生:因为只有子期才能听懂伯牙的心声,听懂伯牙心中在想什么,子期一死,伯牙就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他的知音了。
师:在遇到子期之前,伯牙听到的赞美都是虚的,不着边际的,肤浅的,是吗?
生:俞伯牙和子期的关系是很好的,就像亲人一样,而子期一死,伯牙感到非常痛苦,所以他的心也跟着死了。钟子期给他带了希望,结果子期一死,俞伯牙对生活也绝望了,所以他觉得世界上再也没有了解他的人了。
师:说得真好。在伯牙看来,这个世界上再也没有第二个人了。伯牙不由得会想,当他鼓琴志在高山,再也无人能像子期那样赞他──
生:善哉,峨峨兮若泰山!
师:志在流水,再也无人像子期那样去赞叹──
生:善哉,洋洋乎若江河!
师:子期死了,伯牙的心也跟着死了。伯牙又要回到过去的生活中了,没有知音,无人理解的日子,他已经不堪承受。这样沉重的打击,这无人能够倾诉的痛苦,最后以一种最为极端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在这里,伯牙绝的仅仅是弦吗?这终身不复鼓的仅仅是琴吗?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什么?
生:他在断绝琴的同时也断绝了他在音乐道路上辉煌的前程!
师:音乐所带来的乐趣全都断绝了。
生:伯牙在断绝琴弦的时候,同时也断绝了他的心弦!他认为已经没有人能真正懂得他,所以他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把自己给封闭起来了。
师:好一个断绝心弦!绝得不仅仅是手上拿的弦,绝的分明是自己的心弦!
生:伯牙在断绝琴弦时也断绝了对未来的希望和向往。
师:一切美好事物的追求都因此而断绝了!
生:伯牙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他的人生,在他的人生道路上再也没有一件事情能够引起他的注意,没有一件事情能够引起他的希望,能够点燃他的希望之火。 [4] [5] [6] [7] [8] [9] [10] [11]
师:也就是说他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向整个世界关闭了心灵的大门。
生:我觉得还断绝了他的快乐!因为以前钟子期听他的琴声,子期都能听得出伯牙琴声的好处,现在钟子期去了,伯牙感到非常伤心!
师:所有的快乐都随着子期的离去而化为泡影!伯牙在断绝琴弦的同时也断绝了希望,断绝了快乐,断绝了对一切美好事物的追寻!只留下一片无边无际的寂寞、孤独,绝望和心灰意冷。当你理解了伯牙此时的心情,你再读读这句话。
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
师:死的不是别人,而是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知音。而这个知音一死,在这个世界上就再也没有这样的知音了!再读这句话。
生:(齐读)子期死,伯牙谓世无知音,乃擗琴绝弦,终身不复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