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下这个题目,再网络搜索支玉恒 海燕,信息已经接近千条。所以,我已经不打算再现《海燕》的课堂实录,也不要对《海燕》课堂做出任何评价。
对于一个早年从事体育教学,四十岁才转行教语文,70岁还活跃于小学语文教坛的老人,除了对于老人教学语言的幽默、教学艺术的精湛的佩服外。给人留下更深印象的是老人醉心语文教学、热爱着语文生活的乐观豁达以及老人智慧的头脑里那些熠熠生辉的语文教学思想的光芒。
现将老人课后答教师问的情况实录于后:
1问:请问今天的教法是否适合所有文体?
答:当然不行。以读为主的课堂模式主要适合散文诗歌的教学,叙述故事就不行。但是,不管是什么类型的语文课,读,始终是主要的教学方法。读是方法,但不仅仅是方法,还是目的。语文是听说读写的结合。读是一切学习活动的根本。人们有很多知识是通过阅读习得的。如施耐庵写武松打虎,他一定见过人打虎或亲自打过老虎吗?(笑)没有。他也应该是通过阅读知道老虎的要害部位在顶花皮,然后看过别的描写才写出了这么生动传神的一段吧。还有人们对于美国9.11事件,有多少人经历过呢?人们也是通过阅读媒体信息了解到这一恐怖的袭击吧。所以,通过读学会读书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任何课文的学习都应以读为本让学生通过‘读’理解文章通过‘读’学会读书。读是阅读教学永远的手段和目的。
2问:请问在小学阶段如何把握修辞手法的度?
答:以前教学大纲没有对修辞手法教学的度作出要求,现在的课程标准也没有要求。但是到什么度合适?我以为应该以学生可以接受为限。小学阶段主要是比喻、拟人、排比、夸张等修辞手法的学习。修辞不讲过多理论定义,而只要学生可以接受就可以了。
3问:笑后)答:这种模式,我还是第一次听到。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学时间不可能这么准确地把握,也没有必要这么严格地划分。尤其是语文课堂。如果我用30分钟新授。在新授的过程中融入了字词句的练习,对课文的总结行不行?我认为不但行,而且非常好!例如在《海燕》的教学中,我设计的朗读、背诵是一种练习,我让学生把感受写在黑板上又算不算一种练习?在课堂教学中,一种方式的采用可能有多种功能,没有必要把它们以环节的方式截然分开。所以,也就不好分几分钟做什么,几分钟做什么了,这样做会把课堂教学机械化。应该把一切教学内容和手段在课堂中融会贯通。
4问:书名号之间还用顿号吗?
答:当几个书名连续呈现的时候,只用书名号隔开,书名号之间可以不加顿号。而且,当并列引用短语或词语的时候,也可以不加,因为这样更简洁。
5问:语文教学很辛苦很累,从字词抄写、课后作业到作文批改,让老师感觉像疲惫的陀螺。请问如何调动学生语文学习的积极性和学习兴趣使我们的教学没有这么累?
(笑)答:教书本身就是很累很辛苦的事情。但是,我们可以是教学产生一些变化。让我们自己教得轻松,学生学得轻松。主要是在教学预设和课堂教学中寻找学生的兴趣点。你讲的是学生需要的,你的课堂可以让学生学到很多东西。你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都要是学生喜欢的。你讲的东西是学生必需的,感兴趣的。
6问:教师从备课前走到课堂中应注意什么?
答:应考虑两个问题:教学内容和方法。即教什么和怎么教的问题。有人说课文就是教学内容。对。但是,语文和数学不一样。数学每一节课教学的内容是限定的,是3+2的加法就是加法,是分数的性质就是分数的性质。语文不一样。一篇文章除了课文的内容以外,还会涉及很多方面的内容。比如《飞夺泸定桥》,这里有按事情发展顺序的写法详略分明的写法点面结合的写法红军英勇奋战的精神生字新词动作描写等等。那么,这么多的内容不可能在一节有限的课堂中完成,你必须从中取舍。这一篇文章的教学除了常规的字词等,其余的东西你就只能选择一两点,而把其余的放在以后别的文章的学习中进行。没有长远的舍弃就没有长远的选择。今天我们选择少了,是为以后获得更多。比如今天的《海燕》教学,文中有很多的修辞手法,我备课时只选择了象征。而在课堂教学之中,学生谈到了比喻,我把比喻也附带讲了,而别的,我都舍弃了。
7问:传统教学与课改教学有什么区别?
答:课改的中心是什么?一句话,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传统教学学生多于被动。课改是自主性的。想尽一切办法让学生自读自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不管采取什么方式,只要能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学习就好。比如读。如何让学生灵活地,有思考地读,把书读活了就好。另外,要实现新的语文教学,就必须以语文的手段解决语文的问题。
例如在上《詹天佑》人字形铁路这一段,有一位老师让学生读文,读完后问,懂了没有啊?学生说,没有。老师说,不懂啊,看这里。于是开始演课件。课件上呈现了两个火车头,一个头拉着火车厢哐啷哐啷往这边开,老师问,上去没,学生答,上去了。(众笑),然后又换一个车头哐当哐当往另一个方向拉,问,上去没?学生答,上去了(众又笑)。懂了吗?懂了。这样学生真懂了吗?不对,这不是读懂的,是看动画看懂的。他采用的不是语文的手段,这是不对的。相反的,有另一位老师,上到这里采取了另外一个方式:当学生产生疑问时,老师画了一个简笔画。(支老师在黑板上画画 )老师问:火车怎么开?请你读读文章把它说清楚,说清楚你就读懂了。学生站起来一边指一边说,可怎么也表述不清楚。老师问,你能不能用代词说得更清楚?老师就引导学生给图上的位置点取名,然后再依次用教材或自己的语言叙述清楚。学生很快就在老师的引导下把人字形铁路设计表述清楚了。在这样的设计中,老师让学生练习了把话说明白,培养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就是
语文的手段。又如教学《刻舟求剑》,有的教师通过用实物演示的方式,让学生看懂了船行而剑不行。但是,刻舟求剑的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在海上,剑落在水里是看不见的。所以,像这种演示的方式也不是语文的手段。学习这篇课文,应该以理解判断---推理为语言训练的重点。
8问:如何让作文教学生动有趣?那些方法最有效?
答:关于作文教学,我只说一点。为什么我们的学生怕写,老师怕教?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缺乏内容,学生无东西可写,难做无米之炊没得可写。因此,我们应该改变以往教给方法的方式。一个木匠,没有木料和图纸,给他再好的工具,他也什么东西都做不出来。学生没有写作内容,你教给他多少方法都是白教。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充实的写作内容,教给学生在生活中寻找写作内容。为什么同样经历了一件事情,有的人能写,有的不能写?比如几个孩子在上学的路上都看到一个老人耍猴戏。一个孩子写:今天我在放学路上看见一个老头在耍猴戏,我和几个同学看了会儿,很好看。看完后我们就回家了。第二个孩子写:今天我们在放学路上看见一个老人在耍猴戏,老人把一只小猴子用铁链拴住,用鞭子抽它,让小猴子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逗人们开心,这只小猴子真可怜,我想,它的妈妈一定在家里想念它吧,我多么希望耍猴的老头能把小猴子放了,让它回到妈妈的身边呀。第三个孩子写到:今天我和几个同学在回家的路上看见一位老头在耍猴戏,看猴戏的人真多啊,他们把老头和小猴子围在中央,看见小猴子做出稀奇古怪的动作都哈哈大笑,小猴子表演完了,老人让小猴子端着托盘在场子边上走一圈,人们开始向托盘里给零钱,有的一毛,有的两毛,有的五毛..但是也有的人当盘子伸到他们面前时却笑着闪开了。看着老人和小猴子那么辛苦的表演,我觉得那些走开的人真是没有同情心。为什么这几个孩子的作文相差这么远?那就是感受生活的能力问题。我们语文教学的目的就是通过阅读教学提高学生认识和感受生活的能力。
9问:在阅读教学中如何进行语言文字训练?
答:训练语言文字是语文教学的手段。语文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怎么统一?统一在语言文字上,你把文本每一句话要表达的意思读懂了,人文性就出来了。比如练习朗读是工具性还是人文性?练习读的方式是工具性的,读好了就是人文性了。语文本身就是统一的。
10问:像您今天这样的课放在学生朗读水平差的乡下怎么办?
答:其实,这样的课在乡下就更得以读为主。因为越是程度低的,就应当越是加大朗读和语言文字的训练。
疑问在继续,解答在继续,掌声在继续。
支玉恒老师的课堂教学和答疑,让我们一线的教师受益匪浅。其实,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除了学习语文教学技术层面的技巧,更多的应该是培养自己对语文和语文教学的热爱,只有一个具有满腔热爱和深厚语文功底的人,才能把语文课堂和语文教学人生演绎得精妙绝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