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桥》一课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本文故事性强,情节感人。在教学本课时,我注重以读为主线,引导学生自主感悟。
1.反复读,强调学生多角度的阅读.
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是课标中的要求,对含义深刻的句子,需要学生反复读,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如在解读老汉像一座山我指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为什么要把老汉比作一座山。学生解读老汉沉着冷静是一座山。引导学生感受对老汉有话要说吗?很敬佩他。真了不起。请带着敬佩之情读,(学生读句子)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我接着引导学生联系下文体会,学生解读老汉受人拥戴是因为他公正无私,他是领头羊是群众的靠山。教师学生再读句子,老汉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群。他像一座山。反复读,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时,提升学生的感悟。
2.以读为主线,关注学生的学。
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语文课程的理念。语文素养靠语文实践,读,无疑是最好的方法。但在强化读书感悟的同时不能忽略了另一个重要的问题-即语文基础知识的教学。新课程三维目标中知识与技能其中的一维小学语文主要目的不是学道(指文章内容),而是学文(指语文规律和读写规则)。在轰烈烈的感悟中,教师要不忘学习方法知识,基本的语法知识和修辞知识。
在阅读感悟的同时,要学习方法。本课突出体现在引领学生学习人物时,注意让学生归纳学法,刚才我们在体会老汉的形象时,大家是通过对老汉的哪些描写感悟到的。联系上下文理解句子含义。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描写体会的。
3.读写结合,生发语文能力.
在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里的人们,这时他们想对老汉说什么呢?让大家把自己想到的话写下来,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交际能力的一种培养。我感受到学生兴趣盎然,语言在生成,能力在增长,连平时很难动笔动口的同学也跃跃欲试。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读促写,读写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表达。
回想本课的教学,不足之处为过于追求学生自主的回报感悟,作为教师没有很好的处理课堂上既尊重学生的体验,又能面向全体的教学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