聂华苓,当代著名女作家,文学翻译家。在创作上,聂华苓的主要成就是小说。她擅长于心理刻画,擅长于烘托、暗示、象征手法的运用,用诗意的文字描写丰富的景物,用流畅的语言陈述精彩的事件,她的小说是一件真正的艺术品。
她的作品流露出深深的乡土回归意识,同时体现出对生命的本质追求。她曾说:我是一棵树,根在中国,干在台湾,枝叶在美国。这句话简明扼要概括了她一生的漂泊历程。在她的作品里,对肉身家园的寻觅,对心灵家园的再建,都成为文字中一个不停回望时的特定动作和情感暗流的主旋律。如《三生影像》、《千山外,水长流》、《台湾轶事》等等。小说中的人处处体现出绵延不断的生命力意识,坚信永远不死的人的精神,尽管在那特定年代中国人无法脱离开沉重的历史意识和忧患意识的交织力量,但聂华苓在小说中却为我们表露出了这种蕴藏在一代人心理底层的意识状态,如《失去的金铃子》《桑青与桃红》等等。
聂华苓饱尝了战乱与逃亡、恐慌与放逐、压抑与抗争的种种磨难,也拥有过深深的幸福。别样的经历赋予她别样的才情。让我们一起走进聂华苓
【选文一】
我家的彩虹
朱晶嬉说:我一进你家,就要大叫。
我说:你一进我家,就有了色彩。
她是我家的彩虹。
我们三人在一起,总是很快活的。毫无顾忌,毫无遮掩。
她跑到我们卧房,大叫:这么小的床,两个人怎么睡呀?走!我和你们一道去买张国王号的大床!我们终于折衷,买了张王后号的中型床。她仍不满足,买绸子,找裁缝,为我们做了绸床单,还帮我们铺在床上,好像往日福寿双全的人为新娘布置新房。
她想造一栋自己的房子。我和Paul要给她一块地,在我家山坡上。但她在郊外另看中了一块地,向东的山坡,对着不断变色的满谷绿叶,可看日出,可看新月,可看行云。她说尤其重要的,那地风水好。她要我和Paul去看看。我们当然叫好。于是她自己设计。一栋小巧的房子,走进去突然开阔明亮起来。进门只见一片缕花纤云白纱屏帘,隐隐约约显出另一边乳白客厅,转身进去,长长一幅丝绸腊染云彩迎面扑来。云彩映着阳光灿烂的玻璃长窗。四面圆溜溜的乳白咖啡几上,几枝素兰婷婷,独立在那一丛红叶似的花钵中。橱柜三层斜叠的玻璃门,映出你三重幻影。
她自己设计服装。质料、色彩、式样,结合成现代派的作品。这儿鼓出,那儿缩小,配戴着奇形怪状的大项圈,只有她才能那样打扮,才叫人惊艳。宴会上她永远是魅力耀眼的女人。你在校园或街上,有时突然听到有人对你大叫,乍看好像是街头的无业游民,原来是朱晶嬉。她蓬着一头乱发,穿着宽大的褪色旧毛衣、褪色的旧长裤,也许是旧货店的便宜货。
她喜欢烹饪,法国菜、意大利菜、西班牙菜、韩国菜、中国菜、日本菜她全会做。但她总会变些花样,结果,就是朱晶嬉菜。每个菜有不同的点缀,不同的设计,花草全用上了。每个座位必有琉璃小瓶插着新摘的小花,即便临时叫我去吃饭,座位面前也有鲜丽的小花。她的烹饪就是艺术,每一道菜,展示不同的色彩和形式。
她喜欢音乐,奏鸣曲、室内乐、歌剧、协奏曲,她全喜欢。她说音乐引诱她创作,引诱她开拓创新。她的作品是纯美和内涵的结合。她早期的丝绸蜡染色彩富丽,艳光逼人。后期的作品是各种不同金属雕塑,多半是银白雕塑。寥寥的线条所表现的优美形式,隐含心灵的神悟、音乐的谐美、流水的荡漾,女性的孤傲透着性感。你痴痴看着,庆幸你有那份纯美的享受。
朱晶嬉从不谈她的艺术成就。美国大都会博物馆、美国现代艺术博物馆、芝加哥艺术博物馆、史密森博物馆、法国罗浮宫博物馆,以及丹麦、英国、德国的博物馆,都收藏她的作品。她主持爱荷华大学艺术学院的金属艺术创作坊,三十多年来,用她创造的特有的金属艺术制作方式,教导出的许多出众的学生,在当代美国艺术界已露头角,得到重要的艺术奖。
朱晶嬉那个人,就是个情字。她对艺术,亲人,至友,都是死而后已地奉献她的情。
(选自《三生影像》,有删节)
赏读:
聂华苓说,《三生影像》里写得最好的是人。这是其中一篇。流畅的叙述、诗意的描写一向是聂华苓的风格。朱晶嬉是他们的朋友,聂华苓寥寥数笔便勾画出这样一个热爱生活、随心随性、才情无比的女子。这道彩虹不仅丰富了作者的生活,也亮丽了读者的心田,读来不禁会心一笑,心向往之。这是朱晶嬉的魅力,更是聂华苓的魅力。
【选文二】
人,又少了一个
三年前,也是冬天。一个骨瘦如柴的女人来到我家门前。
她头发蓬乱,脸色苍黄,穿着一件空荡荡的破旧花棉袄,和一条褪色的灰布裤子,手中提着一个白布口袋。她轻轻推开我家虚掩的大门,缩缩瑟瑟地探进头来。我正站在窗口。
太太,我不是叫花子,我只是要点米,我的孩子饿得直哭!她没等我回答,就自我介绍下去:我也是大学毕业的。哪,你看。她抖着手由内衣口袋中掏出身份证来,这上面都写着的,这是我以前的照片!
由于好奇,我接过她的身份证。那是一个富态的中年女子的照片:光亮细碎的发鬈,整整齐齐地贴在头上,淡淡的双眉,弯在那一双满足的眼睛之上,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
我端详着那照片的时候,她就一个人絮絮叨叨地讲了下去:我先生坐了牢,我就一个人带着四个孩子,饱一天,饿一天。我替人洗衣服,付了房钱,喝稀饭都不够!孩子们饿得抱着我哭,我只有厚着脸皮出来讨点米。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口,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
我将她的口袋装满一袋米。她抖动着两片龟裂的嘴唇说道:这怎么好意思?您给我这么多!这怎么好意思!谢谢,太太,我不晓得怎么说才好,我我直想哭!她淌着泪背着一袋米走了。
三年后的今天,我又看见了那个女人。她正站在巷口一家人家门前,我打那儿经过。她皱缩得更干更小了!佝偻着背,靠在门框上,脸上已经没有三年前那种羞怯的神情了,咧着一嘴黄牙,阴森森地笑着,用一种熟练的讨乞声调高声叫道: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太太,做做好事,赏一点吧!只听得门内当啷一响,是金属落地的声音,接着是一声吆喝:一角钱拿去!走,走,谁叫你进来的?你这个女人,原来还自己洗洗衣服赚钱,现在连衣服也不洗了,还是讨来的方便!
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咦,哪有讨饭的还讨价还价的?走,走,在这里哼哼唧唧的,成什么样子?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再给我一点就走,免得我把您地方站脏了,再多给一点!
呯地一声,大门被踢上了。那女人回过头来,冷笑了一声,然后漠然望了我一眼,她已经不认得我了!
(选自《聂华苓短篇小说集》)
思考练习:
1.衣襟上还盘着一个蝴蝶花扣这个细节有何作用?
2.选文中多处运用了对比,请找出其中两处,说说这样写的好处。
3.如何理解题目当中的少字?
《聂华苓作品赏读》
1.表现了她对美的追求,说明她热爱生活,对生活充满希望,同时反衬了她的堕落。
2.‘我只要米,不要钱。我不是叫花子,我是凭一双手吃饭的人!太太!唉!我真不好意思,我开不了口,我走了好几家,都说不出来,又退出来了!我怎么到了这一天!’与那女人笑嘻嘻的:‘再赏一点吧,太太,一角钱买个烧饼都不够!’对比;她撩起衣角来拭眼泪与那女人的嘴笑得更开了对比。女人一前一后两种截然不同的神色和语气以及动作,对比鲜明,描绘了一个女人由最初乞讨时的羞涩,再到如今乞讨的毫不知耻,很好地突出了中心。
3.少,意味着消失。哀莫大于心死,她虽然活着,却已经失去灵魂,情感世界已成荒漠,如同行尸走肉。她自甘沉沦,在自尊、自强、自立的舞台上,她已经消失,从这个意义上讲,人,又少了一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