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陈奂生上城》 课堂实录

《陈奂生上城》 课堂实录

教学目标:

1、通过陈奂生向老婆交帐的假设和讨论,熟悉小说情节结构,把握人物性格和小说主题。

2、通过启发式讲授,具体分析小说中的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及推动故事情节的作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二、讨论

1、替陈负生算一算账。

2、假如你是陈奂生,打算如何向老婆交代?

三、评价

说说陈奂生这个人。

分析小说的心理描写在人物刻画和推动情节的作用。

四、撰写

陈奂生向村民讲述自己的奇遇(200字左右,课上或课后,依时间而定)

一、陈奂生的帐本

师: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农村实行了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的春风吹遍了农村,漏斗户主陈奂生,生活也渐渐好过了起来。他进城卖油绳,买帽子,还住了一夜高级招待所,好好享受了一番。然而,离家不远的时候,他慌了。为什么?马上要见老婆,交不出账,要挨骂,说不定还不让吃饭,睡泥地板。怎么办?大家来帮帮他。

我们先帮陈奂生算一算,他此次上城卖油绳,赚了多少,花了多少,还剩多少上缴老婆?(生讨论)

(板书)收入:约大于七元五角

支出:住招待所5元

买帽子2.5元

剩余:约等于0

(学生在收入多少上有争论,无法得到准确的数字,只能根据他花去的来判断收入应该大于七块五。还不算被人没了的三角钱。)

二、陈奂生的解释

师:看到这个帐本,老婆会不会骂他?估计会。为什么呢?帽子计划中,没事。关键问题是住了一夜招待所。

先说钱。那时候的五元,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生七嘴八舌)怎么算?以一杯茶为参照。陈奂生喝一杯茶,多少钱?一分。现在你们喝一杯茶,多少钱?五角。几倍?五十倍。那么,那时五元,大致相当于现在的250元。你们谁住过250元的宾馆?(有几个学生瞎举手)哦,有好几个250。(生哄笑)我住过最贵的是280一夜,心疼了一个星期。

想想,陈奂生老婆听说他花一五元钱住招待所,会有什么反应?拍大腿大骂:你这个老不死的!你发疯了!住这么高级的招待所!#@¥@@#惨了。假如你是陈奂生,怎么向老婆解释?

生1:我坦白从宽。(众生笑)

师:那就坦白吧。说下去。

生1:我把钱花光了。住招待所。见了吴书记。买了一顶帽子。(断断续续)

师:结结巴巴,肯定有问题。假如你们是他老婆,能通过吗?(生笑答不能。)那,我再请另一个陈奂生。

生2:老婆,我错了。(众生笑)求求你你再给我一次机会,我爱你(生哄笑)

师:真肉麻。同学们想想,陈奂生讲得出这种话吗?(生笑答不能。)陈奂生是一个怎么样的人?(生答:老实,质朴。)是的,他是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你这样的花言巧语,通不过。再请一位。

生3:我去卖油绳,遇见吴书记,他叫我坐他的汽车,把我送到招待所住了一夜。他的秘书没有记得交房钱,我就交了。

师:大家看,这样解释能不能通过?(有的说能,有的说不能。)勉勉强强吧。不过有情节上的错误,是吴书记叫陈奂生坐他的汽车吗?

众生:不是,他生病了,抬上去的。

师:对。细节要注意,人物的性格、心理也要注意。还有谁要说?

生4:我选择沉默。

师:有性格。

生5:老婆,你别生气,听我慢慢说。这五块钱花得值!住了高级招待所!你知道是谁送我去的吗?吴书记!我卖绳,没想到感冒了,躺在车站,碰巧吴书记看见了我,用他的汽车,送我去医院,又送我去招待所!你想,村里有谁坐过吴书记的汽车?没有!再说,我是很努力地去住的。我搏抵享受了一番,招待所好极了,被子雪白雪白的,地板照得见人影,皮凳怎么坐也不会瘪!(有些话没记下)以后,我可以在村里炫耀了!

师:说得不错。大家看,能通得过吗?(生齐答能。)好的,时间关系,就到这里吧,相信没有发言的同学还有更好的解释。

三、分析心理描写对刻画人物性格及推动情节的作用

师:前面大家说陈奂生是老实、质朴的,除此之外,他还给你什么样的印象?(生思考。)

师:这一篇小说,心理描写很有特色。我请大家看两段。文章开头,写陈奂生悠悠上城来,这是什么描写?(生:动作。)但是就这几个字,感觉得出陈奂生的心理吗?是什么心理?(生:高兴,悠闲。)第二段,写轻风微微吹,太阳暖烘烘,是什么描写?(生:景物。)感觉得到人物当时心理吗?(生:兴奋。)下一句,肚里空得饱,身上穿得新,手里提着一个装满东西的干干净净的旅行包。什么描写?(生:肖像。)感觉到人物什么心理?(生:愉快。)是的。这几句,为什么要写行动,写肖像,写景物?都是为了写陈奂生高兴、兴奋的心理。通过肖像、行动的描写和景物的烘托来写人物心理,这是中国小说写人物的传统写法。请做笔记。

陈奂生为什么这么兴奋?生活好过了。可是,他就没有苦恼了吗?有,是什么苦恼?(生:因为他跟别人一起聊天,没有话说,没有可炫耀的事情。)所以,他苦恼,自卑。他物质上满足,精神上饥渴。

作者为什么要写到陈奂生精神上的不满足?推动了后面的情节的发展。于是他花掉钱之后的自我完慰便显得非常真实,同学们刚才所想象的陈奂生向他老婆的交代的内容也抓住了这一点。

大家说说,小说还有哪些地方,也是这样来写陈奂生的心理的?

(众生答,他住进招待所。)

住招待所,陈奂生的心理有没有发生变化?(众生答,有。)

陈奂生的心理变化是否有分界线?(众生答,有,交五块钱。)

请大家在课文中找出描写陈奂生交五块钱前后的表现的句子。说说他的表现。(生找,读。)

(讨论、分析并板书:)

交五块钱之前:吃惊、不安、小心谨慎

交五块钱之后:忿忿、作践

师:因为花了五块钱,招待所里的陈奂生,表现完全不同了。这样描写,有什么作用?看出人物怎么样的思想性格特征?(生思考、讨论)

板书:

狭隘、落后、自私

师:这正是小农意识的体现。

师:(小结)这篇小说的心理描写一向为大家所称道。结合情节发展、结合人物的行为来描写心理,心理描写又推动情节发展,人物的行为变化又在心理描写的关照下得到解释。这是我国传统小说的写法,和西方大段大段地、细腻、深刻地描写写心理是不同的。西方的写法大家可以看看《项链》的第一部分。大家课外读中外名著,要特别注意对心理描写的分析。

陈奂生是八十年代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民形象,他有着中国农民质朴、老实、勤劳、本份的一面,也有着中国农民自私、落后、狭隘的一面。陈奂生上城,跟吴书记巧遇,让他在村里有了可以炫耀的资本。这说明,中国农民仍然没有从因袭的重负中解脱出来。陈奂生如此,村民们也如此。农民的进步让作者感到轻快、高兴,农民的思想局限,又让作者感到沉重和慨叹。陈奂生的形象生动而深刻,我们忘不了他,他是中国农村新旧转型时期的烙印,是一个难以言清、难以消除的隐在的痛。

时间到。关于陈奂生如何向村民讲述他的奇遇,课后完成。

导学《过秦论》

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引导学生通过各种途径(教材本身、图书报刊、网上浏览、走访专家)自主地搜集资料,筛选信息,从中发现问题,分析综合,推理判断,最后得出自己的结论,这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重要举措。笔者导学《过秦论》一文时,做了下面的尝试:

疏通字词、理解文义之后,教师引导、启发学生对课文进行小结。

师:今天,我们来探究一下秦王朝迅速灭亡的原因。首先看看,作者的观点是什么?

生:作者认为,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是仁义不施,攻守之势异也。

教师先分析阐述了攻守之势异也的含义,然后指出:

师:两千多年来,人们一提到秦,前面总要加一暴字,残暴几乎成了秦朝的代名词。那么,请同学们想一想,哪一个王朝不残暴呢?

同学们对这个问题很感兴趣,课堂讨论十分热烈。在五分钟的讨论中,同学们列举了很多王朝和著名帝王,例举多的有汉武帝、唐太宗、宋仁宗、清康熙、乾隆等,但每提一个帝王,都遭到另一部分同学的诘责,很难取得一致意见。最终也没能举出一个不残暴的帝王来。末了,教师作了这样的小结:

师:封建统治是专制统治,专制统治的最高目的是为了巩固他自己和家族的特权,因此,对于一切可能妨碍帝王特权的言论和行为,即使是父子兄弟,也必然会遭到严酷的镇压和无情地杀戮。所以,封建帝王的残暴,乃是专制体制的必然产物。

师:读课文,找出作者对六国旧贵族(以四君子为代表)的评价:

生甲:战国四君子是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

生乙:战国四君子是讲仁义的。

师:按照作者的观点,秦王朝不施仁义而亡国,反之,实施仁义就不亡国,但是,为什么四君子施仁义而却亡国了呢?

学生们对此感到困惑。笔者把握这个困惑,进行适当地引导,经过思考,学生认为:

生甲:秦国仁义不施而亡了国,六国实施仁义也亡了国,说明国家存亡,与仁义并没有必然的联系。

生乙:那么秦国的灭亡并不是仁义不施的结果。

师:那么我们进一步来探究秦亡的原因。读课文,联系课外阅读,列举出秦王朝的暴政来:

这个话题十分引人,同学们纷纷举手,甲说废先王之道;乙说焚百家之言;丙说:隳名城,杀豪杰;收天下之兵;还有的同学补充了课外资料,主要有:修筑万里长城;兴建阿房宫等;

师:分析上述暴政,指出哪一条是秦王朝灭亡的真正原因?

这个问题是课文的重点,也是难点所在。教师先对上述暴政作了简要分析:

废先王之道,指秦废除周朝的领主分封制而实行中央集权制;焚百家之言,主要是民间流传的儒家经典。其实真正焚书烧绝迹的罪魁是项羽!火烧咸阳,大火三月不息,文化典籍付之一炬;关于修筑万里长城,其实,秦主要是把燕、赵、秦三国原有的长城连接起来。

于是,同学们的讨论又一次热烈起来:

甲认为是焚百家之言;乙反驳说,真正焚书的是项羽;而且,后来的帝王也有焚书的,为什么没灭亡!丙认为是大兴土木,建阿房宫;丁反对说:历朝历代都在建国之初兴建宫室,不单秦朝如此;甲又说,应该是废先王之道,但也遭到了对方的反驳。不过双方都讲不出多少道理来,讨论陷入了僵局。

教师抓住这个机会,在屏幕上展示一则资料:

秦立国之初,始皇革除了领主分封制而实施中央集权的郡县制。这一政策破灭了新兴贵族封王立侯的美梦,引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权贵们纷纷找老丞相王绾,为了敦促秦王恢复分封制,王绾煞费苦心地带着秦始皇的两个皇子上殿,历数皇子的功绩,要求给皇子加封。始皇洞察其*,识破了他们借分封皇子而倒退复辟的阴谋,坚决地予以严词批驳。

读了这则材料,同学们深受感触:

原来如此!连秦朝的新兴贵族们也不理解、甚至反对秦始皇的改革举措!由此可知,秦王朝建立新型的革命的中央集权制,任务是多么艰巨,阻力是多么强大!

然后教师不失时机地指出:

焚书、毁城、杀人、弱民,这些严酷统治,一则是维护新兴的中央集权制所必须采取的过激措施,二则历代王朝都曾采用而并没亡国。这自然也不能成为秦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而废先王之道这一革故鼎新的举措,乃是唯秦独有!这才是秦王朝所以迅速灭亡的真正原因。

为了进一步加深理解,教师又把讨论引向深入:

师:秦王朝的灭亡,除了内部废先王之道的革新举措外,其外部原因是什么呢?

生:外部原因有:陈涉起义;山东豪俊并起。

师:山东豪俊指的什么人?

生:(异口同声)是六国旧贵族。

师:把废先王之道和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结合起来,你能得出什么推论?

同学们的讨论又一次达到了高潮。教师要求同学们当堂写200字以内的短文,总结秦王朝灭亡的原因。有代表性的表述是:

秦王朝迅速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废先王之道废除分封制而建立中央集权制,不仅毁灭了六国旧贵族的昔日的繁华,也毁灭了秦朝新贵族的封王美梦,因而激起了新老贵族的共愤。山东豪俊遂并起而亡秦族,充分说明了六国旧贵族推翻秦王朝的迫切心理。因此,从某种意义上讲,陈涉乃是秦朝子民,而山东豪俊乃是被秦所灭的六国旧贵族。陈涉和山东豪俊并起而亡秦族,也就是说:新、老反革命勾结起来,共同扼杀了新生的中央集权制国家。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