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晴朗的星期六,我有幸在天妃小学听到了全国著名语文特级教师虞大明老师的《诺曼底号遇难记》80分钟的课,听他和孩子们演奏了一首悲壮感人的英雄交响曲,至今让人回味无穷!
虞老师执教的是《诺曼底号遇难记》,课文主要讲述了在诺曼底号遇险的时候,船长哈尔威镇定自若、舍己为人,充分发挥了绅士风度,解救60人于危难之中,自己却如一尊黑色雕像与诺曼底号徐徐沉入水底……这是一个悲壮的故事,这是一位可敬的船长!
虞老师在课堂中展现的值得我学习与品味的东西很多很多,而我感受最深的有两点:
一、巧设“冲突”,牵住孩子的心灵去阅读
虞大明老师在《诺曼底号遇难记》的教学中,设置了三个有效的认知冲突。
1、“安全”与“遇难”的冲突
师:这仅仅只有七岁的邮轮,十分年轻。而年轻,对邮轮来说,意味着什么?
师:可是,正是这艘安全的邮轮,在1870年3月17日夜晚,遇到一场灾难(揭示课题),这是一场怎样的灾难?
学生立即从文本中找到了描述这场灾难的语句,通过不断的朗读、体验,运用媒体的帮助,走进了那惊心动魄的夜晚……
2、“船毁人亡”与“顺利脱险”的冲突
师:人们哭号、奔跑,如此混乱的场面,会导致怎样的结果?
师:但,诺曼底号遇难的结局却是──所有的乘客都安然脱险。是谁改变了这一切?
怀着对船长的无比崇敬,走入了教师所引领的有关文本。
3、“61”与“60”的冲突
师:请你加一加第三自然段中的这些数字,船上一共有多少人?
师:可船长在指挥时却说,必须把60人全部救出去,他惟独忘记的一个人,是谁?请你工工整整地把第6自然段填补完整,带着感动,再来读一读,你体会到了什么?
记住了船上的所有人,惟独把自己给忘了。这小小的两个数字的冲突的背后,是哈尔威船长那伟大的舍己为人的人格魅力。教师引领发现这样的冲突,让学生自己找到这冲突背后的答案,远比教师的直接阐述,要有效、感动得多。
这几个冲突的设置,推动着学生走近文本,走进文本,每个孩子都不由自主地,与船上的每一个乘客,经历了海难的历练,心灵被伟大的哈尔威船长深深地震撼着。
二、创设情景,心灵扣问
师:由于哈尔威船长的沉着冷静、临危不惧,由于哈尔威船长的舍己为人,乱得不可开交得场面变得井然有序,船员和乘客都顺利脱险。于是,这场灾难中最悲壮的一幕出现了。(课件呈现,师配乐深情朗读):哈尔威巍然屹立在他的船长岗位上,面对惊慌失措的众人,他镇定自若。一个手势也没有做,一句话也没有说,犹如铁铸,纹丝不动,随着轮船一起沉入了深渊。人们透过阴惨惨的薄雾,凝视着这尊黑色的雕像徐徐沉进大海。
师:这是悲壮的与船同沉,这是惊天地泣鬼神的与船同沉。让我们凝视每一个字,让我们将每一个字都深深地刻在心中。(全体默视一分钟)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你有什么话想问船长?
师:你有什么问题想问问作者雨果吗?
师: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静静地凝视,静静地体会。
于是,有了孩子们心灵的叩问!这是通往情感共鸣的叩问!向船长发问,旨在引领孩子走进船长的内心世界,这是人文层面的引领;向作者发问,旨在引领孩子了解遣词造句的奥妙所在,这是纯语文层面的引领。我叹服虞老师此时的设计,都说,语文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我想,虞老师的此处设计,就是为了实践语文的这一本色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