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我们的民族小学》语言训练的设计

《我们的民族小学》语言训练的设计

《我们的民族小学》是本学期第一篇主体课文。虽然文章不长,但是语言却有许多值得积累、学习的地方。尤其三年级是习作的起始学年,如果能够在阅读的过程中融入构段训练,将有效地帮助学生打好习作的底子。

一、抓易错点切入,引“资料袋”导练

课文的第一句话是一个长句子:“早晨,从山坡上,从坪坝里,从一条条开着绒球花和太阳花的小路上,走来了许多小学生,有傣族的,有景颇族的,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还有汉族的。”虽然“有……有……还有……”这个句式对三年级的学生并不陌生,甚至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如果我们仔细阅读会发现句子中特殊的地方,第三个“有……”为了避免句式的呆板重复,作者采取了“有……和……”的变化,关注这一点,就会使学生的语言更丰富起来。为了使学生对这个句式引起注意,我采取了这样几个步骤:一是帮助学生把这句话读准确,因为学生由于思维定式所致,最容易把“有阿昌族和德昂族的”读成“有阿昌族的和德昂族的”,所以抓住这个易错点,恰好可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这句话;二是采取教师引读和指名读、齐读相结合的方法,针对难点引读“有”后面的部分,降低难度,训练朗读;三是采取句式训练的方法,本课我是结合课文内容,联系课后“资料袋”中的图片设计了“他们的服装格外鲜艳,有()色的,有()色的,有()色和()色的,还有()色的”和“他们戴着各式的服饰,有()色的(),有()色的()和()色的(),还有()……”,这样一来,学生对这个变化了的句式掌握得应该说比较扎实了。同时,因为在句式训练中强调了色彩,接下来文章中“绚丽多彩”一词的意思也就迎刃而解了。

二、用感情读铺垫,使“激将法”促练

课文第三自然段讲了不同民族的小学生在学校学习游戏的情景。分为上课时和下课后两个层次。第一层采取了总分的方法,突出安静:窗外非常安静,树枝不摇了,鸟儿不叫了……后一层则用分总法讲热闹:……连松鼠和山狸也赶来看热闹。根据这个特点,我首先通过有感情地朗读第一部分,引起学生对“安静”的关注。继而通过评价读、引读、示范读等方式把这一段读出滋味来(为读好,此处宜用虚声)。接下来放手让孩子读出第二部分的热闹来。然后通过男女生比赛读进一步深化体验。在这样的朗读基础上,孩子也能够比较快地背诵下课文的这一部分了。男女生比赛之后,我提出自己也想加入到这个队伍中来,想和男女生比赛,学生当然欢迎。我是这样提的:老师也想和大家比一比。我来读第一部分。不过,我读的可和课文不大一样,只有认真听的孩子才能知道怎样和我比赛。这时,我把第一部分总分式的句式改成第二部分的分总式,聪明的孩子一下子就听出了其中的奥妙。于是开始思考变换句式:下课了,操场上非常热闹。……这种方式,使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得到了语言的训练,既理解了课文内容,积累了课文中的语言,又能够不离开课文内容运用课文中的语言进行表达方面的练习。

如果在第二课时写字指导后,在综合作业里进一步进行类似句式的训练,就会使课堂上习得的语言得以进一步巩固。

【反思】

从我个人对这节课的反思来看,我觉得课堂效果还是比较不错的,一共用了35分钟就结束了这篇课文的阅读部分。如果要进行第二课时,我会设计指导写字的环节、背诵的环节以及巩固练习的环节。这样,我觉得阅读实效性会比较强。我还听了一位年青教师讲这篇课文,第一段如我那样进行训练,就显得层次不清楚,训练不实。而第三段她只进行了朗读的那部分内容,舍弃了训练,反而显得清晰,学生的学习状态明显好于第一段。

从读学分开的角度来思考,上面的教学过程应该是读学不分了。因为句式训练明显属于学的范畴,在前面的教学中是与理解课文紧密结合在一起的。这种做法对于青年教师而言显然是复杂不易学的,对于这篇课文来讲可能是典型的可用的,对于其它文章却未必可行。同时,我们知道读学不分还有一个问题,就是“学”融在读中,往往使学生不能直接关注到所学内容上,从而使所学的知识、方法模糊化,不确定。还需要通过巩固练习来进一步解决这样的问题。而读学分开对青年教师来讲,相对就要容易把握;对学生来讲,也能够使所学更清楚。

从实践来看,追求无痕的教学固然是一种境界。但是,读学分开更应该是一种常态的教学,尤其是青年教师教学必须经历的阶段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