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必修3学案
《诗词三首》学案
一、正音
玉砌(qì)伯仲(bó)荞麦(qiáo)
戍角(shù)
怆然(chuàng)
自度( duó )
黍离(shǔ)豆蔻( kòu )
二、 鉴赏《虞美人》
1.李煜,字重光,初名从嘉,为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建隆二年嗣位,开宝八年降宋,宋太祖封为违命侯。后服宋太宗所赐牵机药而卒。史称为南唐后主、李后主。
2.这首词写于亡国降宋后,表达了对故国的深切怀念。
3.鉴赏千古名句“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艺术手法。
(1)用设问的方法,直抒胸臆,“暗恨”变为“悲恨激动”,有不顾一切的感情冲动,大胆抒发了亡国之恨。
(2)运用比喻,把无形的愁思赋在有形的流水上,忧愁就象滔滔不绝的江水无穷无尽,有深度有力度地表达了感情。
三、鉴赏《书愤》
1.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少年时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晚岁闲居故里。临终作诗仍念念不忘北伐和收复失地。
2.本诗追忆壮年时的豪情壮举,感慨当前的处境和时局,抒发了抗敌之志,感慨壮志未酬,表达爱国深情。
3.本诗主要运用了对比的手法,请作简要分析。
(1)昔日豪气壮举与今日年迈衰颓作对比,岁抒发月无情,壮志难酬的感慨。
(2)诸葛亮积极进取与当今权臣苟且误国作对比,表达了怀古伤今的悲愤和无奈
4.颔联既是叙事,也是写景。你能说出它在写景上的特点吗?你还能举出一例运用了此种手法的其它诗句吗?
只用六个名词组接,勾勒出两幅气壮山河的战争图画,将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两句形象地概括了25年前两次胜利的战斗:瓜洲渡击退金兵的进犯,大散关失而复得。意在表明南宋人民具有保卫自己国土的伟大力量,也使诗人的恢复之志具体化,可以想见他当年投身战斗恢复失地的强烈愿望。
示例: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四、 鉴赏《扬州慢》
1.姜夔,字尧章,号白石道人,江西鄱阳人,布衣终生,其词作多咏物纪游,但也暗寓国家分裂、江河变异之慨。
2.鉴赏本词“虚实相济”的表现手法。
上阕眼前所见空城之景是实写。下阕中,词人穿越时空,想象唐朝的杜牧来到扬州,昔日的“名都”变了今日之“空城”,此时次地,此情此景,晚唐诗人杜牧是“重到须惊”,“难赋深情”。而姜夔则是实实在在的触目惊心、心惊心痛了。这一虚一实,虚实相济,表达了昔盛今衰的感慨和感时伤世的情绪。
3.鉴赏本词拟人手法的运用。
(1)“废池乔木,犹厌言兵。”,废池、乔木是没有知觉的东西,词人将它们人格化,意即它们是15年前那场浩劫的目击者,战争的恐怖、敌人的凶残,种种景象仍然留在它们心中。连“废池乔木”都“犹厌言兵”,在痛恨金人发动的战争,物犹如此,何况于人!有知有情的人民对这战争的痛恨与诅咒,当然要超过“废池乔木”千百倍。这样写,深刻地反映了人民对侵略战争的极端痛恨。
(2)“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桥本无情,月本无声,可这么一说,反而觉得它们是本该有情有声的了。从前的二十四桥明月夜,游人极盛,笑语盈耳,还有美女吹箫唱歌,月儿见此光景也陶醉了,它也跟着人们一起欢笑。可是现在呢?“二十四桥仍在”,而歌声笑语却听不到了,甚至连月儿也没有声息了,只是沉浸在冷冰冰的湖水中,随波荡漾。如此冷落凄凉的景象,怎能不令人伤怀呢?
(3)“念桥边红药,年年知为谁生?”红药一到春天就开始生长,不管人世间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自然物的本性不会改变。往年,它可以供游人观赏,可是现在城空了,人少了,何况国难未息,谁也无心去观赏它。词人借此曲折地表现出劫后扬州人民的凄苦生活情况,以及自己感时伤乱的情怀。
4.本词上阕侧重写景,下阕侧重于抒情,追忆丧乱,感慨今昔之变,表达对国家昔盛今衰的伤感,曲折地表达了作者的“黍离之悲”(故国之思),表达因祖国山河破碎、百姓生活困苦而极其沉痛的心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