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中考复习语文教学案.文言文之《梦溪笔谈》二则

中考复习语文教学案.文言文之《梦溪笔谈》二则

中考复习语文教学案.文言文

《梦溪笔谈》二则

一、作者、作品:选自《梦溪笔谈》

二、文体:说明文

三、内容分析:

以虫治虫

1.《以虫治虫》选自《梦溪笔谈》卷二十四《杂志》,文章记叙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秋田中“傍不肯”消灭“子方虫”,从而使农作物获得丰收的事例,说明开展生物防治,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是促进农业增产的一项有效措施。

全文共70字,可分为三层。

第一层:说明虫害发生的年代、季节和范围。

一个“方”字,显示虫害的紧迫,治虫实为当务之急。

第二层:写子方虫的天敌应运而生,灭尽子方虫,庄稼因此获得大丰收。

“忽”字表明事出意外。害虫天敌的出现是自然界生态平衡现象,虽然在当时人们对此现象还不能作出科学的解释,但它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存在。

接着介绍子方虫的天敌:“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这是写它的外貌特征,突出“有钳”,因为这是它消灭子方虫的有力武器。“千万蔽地”,说明为数众多。

当它遇见子方虫时“以钳搏之,悉为两段”,说明它剿灭害虫时威力无比。

“旬日子方皆尽”,说明剿灭害虫极为迅速,干净彻底。

“岁以大穰”,一个“以”字强调了“大穰”的取得完全是由于天敌彻底消灭了子方虫,这就突出了“以虫治虫”的成功。

这里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第三层:说明天敌的出现并非偶然现象,而是“旧曾有之”。篇末点出“傍不肯”的名称,加深了读者的印象。

梵天寺木塔

《梵天寺木塔》选自《梦溪笔谈》卷十八《技艺》。本文记述了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用“布板”“实钉”来加强结构整体性以解决木塔稳定问题的生动事例,说明早在1000多年前,我国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已经达到相当高的水平。

全文分三层。

第一层,讲建塔过程中关于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践都未能解决。

这里首先交代建塔的时间、地点和人物,以一个“患”字,突出了“塔动”这一主要问题。塔“动如初”,说明了建筑工匠未能解决这一主要问题,因为“塔动”的关键不在于“未布瓦”。

第二层,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

“无可奈何”一词道出了大家对解决“塔动”这一难题无计可施,反衬了喻皓很轻易地解决了这一问题,突出喻皓技术之高。

“密使”“贻以金钗”,写出了匠师为解决“塔动”问题,费尽心机,从侧面反映出在当时解决“塔动”问题之难。对这一难题,一个“笑”字写出喻皓的神态,突出了他解决这一问题的轻松。“此易耳”短短三个字,体现了他胸有成竹,技艺高超。

“如其言,塔遂定”,一笔带过,用事实说明了喻皓的技艺高超。

第三层,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应。

“人皆伏其精练”,从侧面再次突出了喻皓在建筑方面的高明。

学习难点:

1.《梦溪笔谈》这部中国文化史上的综合性的笔记体巨著,总结了北宋以前自然科学所达到的高度成就。课文所选的两则,《以虫治虫》反映的是农业生产上的生物防治。这种防治方法就是利用某些农作物害虫的天敌消灭虫害。这种方法不仅是促进农业增产的有效措施,也是保护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这种防治方法不仅在古代有效,今天也值得大力提倡和推广。第二则《梵天寺木塔》记述北宋著名建筑家喻皓解决高层建筑木塔不稳定的过程,反映了我国古代在建筑理论和技术方面所达到的高水平。

2.《梦溪笔谈》两则,文字简洁生动。《以虫治虫》只用了70个字就记述了“傍不肯”在子方虫危害秋田作物时应运而生,迅速彻底地消灭了虫害,保证了农业大丰收的情况。《梵天寺木塔》仅用130个字就清楚地记述了喻皓解决“塔动”问题的经过,传神地描写了人物的动作、语言、神态,准确地解释了木塔稳定的原因。

3.详略得当是这两则短文又一特点。《以虫治虫》介绍子方虫的天敌比较详细,介绍了“傍不肯”的外貌特征,数量之多,剿灭子方虫的情况,而介绍子方虫为害则一笔带过,这样就突出了“以虫治虫”这一中心。《梵天寺木塔》记叙喻皓的语言较详,因为这最能体现他技艺的高超。对“塔遂定”的原因也写得较详,因为这是木塔稳定的科学原理,有必要交代清楚。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不是本文的重点,则以“如其言”三字一笔带过。这样安排详略,突出了文章的中心。

<《梦溪笔谈》二则>练习

课前预习

基础题

1.给下列加点的字注音。(6分)

(1)其喙()有钳(2)岁以大穰()(3)梵()天寺木塔 (4)贻()以金钗(5)六幕相联如胠箧()()(6)人履()其板

2.解释下列加点的词。(6分)

(1)千万蔽地蔽: (2)岁以大穰岁:

(3)患其塔动患: (4)未布瓦,上轻,故如此故:

(5)贻以金钗贻: (6)人履其板履:

3.解释下列加点的虚词的意思或用法。(6分)

(1)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2)岁以大穰 (3)以钳搏之

(4)乃以瓦布之 (5)而动如初(6)盖钉板上下弥束

4.请对下列句中的“之”的意思或用法加以归类。(10分)

A.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B.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

C.其虫旧曾有之D.问塔动之因

E.钱帅登之,患其塔动F.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

(1)代词,代物: (2)相当于结构助词“的”:

(3)语气词,无实在意思:

5.译述下列句子。(8分)

(1)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2)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3)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

(4)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

6.请用一句话概述《以虫治虫》的内容。(10分)

7.《梵天寺木塔》详细记述怎样解决塔动的问题,而匠师按喻皓指点实施,则用“如其言”一笔带过,这是为什么?(10分)

8.填空。(4分)

《梦溪笔谈》的作者________是我国北宋的________家、________家。该书的自然科学部分总结了我国古代的________成就。

综合题

1.你认为《以虫治虫》所述的内容在今天有什么现实意义?

2.《梵天寺木塔》用了怎样的写法来突出喻皓建筑技术的高超的?

课时作业

(一)

元丰中,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忽有一虫生,如土中狗蝎,其喙有钳,千万蔽地;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其虫旧曾有之,土人谓之“傍不肯”。

1.《以虫治虫》选自________,作者________,字________,浙江钱塘人,________代作家。

2.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狗蝎() ②其喙有钳()

3.解释字词。

①蔽()②悉()③旬日()④穰()

4.翻译加粗句。

①庆州界生子方虫,方为秋田之害。

②遇子方虫,则以钳搏之,悉为两段。

③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

5.区别下列各句中“之”的不同用法

①其虫旧曾有之。()②土人谓之“傍不肯”。()

6.设想一下,如果子方虫没有遇到“傍不肯”将会发生怎样的情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岁以大穰”的原因什么?给我们带来哪些启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

钱氏据两浙时,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方两三级,钱帅登之,患其塔动。匠师云:“未布瓦,上轻,故如此。”乃以瓦布之,而动如初。无可奈何,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贻以金钗,问塔动之因。皓笑曰:“此易耳,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匠师如其言,塔遂定。盖钉板上下弥束,六幕相联如胠箧,人履其板,六幕相持,自不能动。人皆伏其精练。

1.概括这一段文字三层大意

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给加点的字注音

①钱氏据两浙时()②方两三级()③但逐层布板讫() ④人履其板()

3.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①患其塔动()②故如此() ③未布瓦()

④贻以金钗()⑤匠师如其言()⑥盖钉板上下弥束()

4.解释句中的文言虚词

①于杭州梵天寺建一木塔()②乃以瓦布之()

③贻以金钗() ④但逐层布板讫()⑤问塔动之因()

5.分别指出加点词所指代的内容

①钱帅登之() ②密使其妻见喻皓之妻()

③匠师如其言()④此易耳()

6.翻译句子

①六幕相联如胠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7.“皓笑曰”中的“笑”表现了喻皓当时怎样的心态?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后巩固

1.填空题

《梦溪笔谈》二则的作者是______时期的著名_____家________家________。

2.解释下列句中加点字的含义

庆州界生子方虫:( ) 悉为两段:( ) 千万蔽地:( )未布瓦,上轻,故如此:( )贻以金钗:( )其虫旧曾有之( )

3.用现代汉语说出下列句子的含义

①旬日子方皆尽,岁以大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但逐层布板讫,便实钉之,则不动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③人皆伏其精练。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请你谈谈目前我国农村农业生产上的害虫防治存在哪些问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阅读文言文《禹门大蛇》,回答问题。(湖北省鄂州市2003年中考题)

禹门大蛇

(明)薛渲

有大蛇,穴禹门(地名,山西河津,古龙门所在地)下岩石中,常束尾崖树颠,垂首于河,伺食鱼鳖之类,已而复上入穴,如是者累年。一日,复下食于河,遂不即起;但尾束树端,牢不可脱。每其身一上下,则树为之起伏,如弓张弛状。久之,树枝披折,蛇堕(duò)水中。数日,蛇浮,死水之漩隈(隈,wēi,山、水等弯曲的地方)。

(1)①用现代汉语写出“穴禹门下岩石中”一句的意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用“/”线标出下列句子中加横线部分的停顿之处(每句限标一处)。

树为之起伏,如 弓 张弛 状。蛇浮,死 水 之 漩隈。

(2)问题回答:蛇堕入水中之前“每其身一上下,则树为之起伏”的原因是什么?把你认为最有可能的一种原因写在下面,并简要说明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阅读《人有负盐负薪者》,回答问题。(山东省济南市2003年中考题)

人有负盐负薪者

李延寿

人有负盐负薪者,同释重担息树阴。二人将行,争一羊皮,各言藉背之物。惠遣争者出,顾州纪纲曰:“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群下咸无答者。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注:①藉(jiè):垫、衬。②惠:即李惠,北魏太武帝时任雍州刺史。③顾州纪纲:回头看着州府的主簿。

(1)下面句子中加粗的“以”,跟“以杖击之”的“以”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

A.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B.域名不以封疆之界

C.徐喷以烟D.不以千里称也

(2)解释加线句子在文中的含义。

使争者视之,负薪者乃伏而就罪。

(3)李惠是一个怎样的人?文中的哪些语句能体现出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读了这则故事,你明白了一个什么道理?请简要说一说。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前预习参考答案

基础题

1.(1)huì(2)ráng(3)fàn (4)yí(5)qū qiē(6)lǚ

2.(1)遮盖(2)年成(3)担忧(4)所以(5)赠给(6)走,踩踏

3.(1)他的,指匠师的(2)因(3)用(4)连词,相当于“于是,便”(5)转折连词,相当于“但是”(6)连词,承接上文,解释原因,相当于“因为”

4.(1)B、E、F(2)A、D(3)C

5.(1)宋神宗元丰年间,庆州地区生了子方虫,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2)(它们)遇上子方虫,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3)没有办法时,匠师就秘密地派他的妻子去见喻皓的妻子,拿金钗送给她,要她向喻皓打听木塔晃动的原因。

(4)因为钉牢了木板,上下更加紧密相束,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人踩在那楼板上,上下及四周板壁互相支撑,塔当然不会晃动。

6.在子方虫危害秋田作物时,子方虫的天敌“傍不肯”迅速消灭了它,保证农业取得丰收。

7.如何解决塔动问题是说明的重点,所以应详写,这样就突出了说明的中心;而实施过程不是重点,所以就略写。

8.沈括科学 政治 科学

综合题

1.现在我们用农药治害虫,带来了污染,而采用以虫治虫的办法就可以避免这个问题。由此看来,这种办法在今天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2.以匠师的“无可奈何”来反衬喻皓技术之高。又用侧面描写来烘托,如工匠费尽心机了解如何才能解决塔动的问题,又如篇末说:人皆伏其精练。

等第评定参考意见:

优:第一问能说清其现实意义;第二问,能说清反衬和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

良:第一问,对其现实意义说得清楚;第二问,能说出两种写法中的一种。

中:第一问,尚能说出其现实意义;第二问,尚能说出两种写法中的一种,但语言不够简洁、通顺。

下:说不清两问的内容,语言也不通顺。

课时作业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一)1.《梦溪笔谈》沈括 存中 北宋2.①xiē ②huì3.①遮盖②全部或都 ③十天 ④庄稼丰收4.①正要危害秋田里的庄稼。 ②就用嘴上的钳跟子方虫搏斗,子方虫全都被咬成两段。 ③年成因此而大丰收。5.①语气助词,可不译。②代词,指子方虫的天敌。6.围绕子方虫给人们带来的灾难回答,言之有理即可。7.①子方皆尽②启示我们:如何有效地保护自然资源,积极开展生物防治,充分发挥某些农作物害虫天敌的作用,是降低农业生产成本、促进农业增产、保护生态环境的一项重要措施。

(二)1.①讲建塔过程中的塔身不稳定问题,工匠们的认识和实际都未能解决。②写喻皓采用“布板”“实钉”的办法,解决了“塔动”的问题。③解释“塔定”的原因,并写了众人对此事的反映。2.①jù ②fāng ③qì ④lǚ3.①担忧。②所以。③铺排。④赠给。⑤遵照。⑥因为。4.①在 ②用 ③拿 ④只 ⑤的5.①塔 ②匠师 ③喻皓 ④指固塔这件事6.①上、下、左、右、前、后六面互相连接,就像只箱子。②人们都佩服喻皓的高明。7.喻皓的“笑”,一方面透露出他对匠师无能的嘲笑,另一方面也透露出他对解决“塔动”这个问题胸有成竹,举重若轻。

课后巩固参考答案

1.北宋政治文学沈括2.地域全,都覆盖送过去3.①十天后子方虫都被消灭干尽了,因此当年庄稼大丰收②只要逐层铺好木板,并用钉子钉牢,就不动了③人们都佩服他技术的精湛4.略5.(1)①答:住在禹门下岩石洞中。(或:在禹门下岩石洞中居住。或穴居在禹门下的岩石中)②答:如弓/张弛状。蛇浮,死/水之漩隈。文言文朗读的节奏是文言文学习的重点之一。划分节奏要注意体会各部分意义是否完整,各部分意义关系是否清晰。必须在基本弄清文意的基础上作答。(2)蛇堕入水中之前“每其身一上下,则树为之起伏”的原因可能是:蛇头伸入“伺食”时可能被水中怪物(如水中巨龟、鳄鱼等)咬住了,蛇企图挣脱。它可能抓住了水中的一个活物,但活物太大,不能如以前一样起身,又舍不得放弃。此题意在考查学生的想象能力。必须在基本弄清文意的基础上作答。

6.(1)C。回答此题首先要弄懂“以杖击之”中“以”的意义和用法,然后寻找与之相同的一项。“以杖击之”中“以”的意义是“用”,在这儿作介词来用。选项中只有“徐喷以烟”中的“以”是这种意义和用法。(2)李惠让相争的两人看(从羊皮上打下的)盐粒,背柴的人就主动接受惩罚。句子的翻译既要将句中重点字词的解释体现出来,又要注意通畅易懂。(3)李惠是一个聪明、机智的人。语句:“以此羊皮可拷知主乎?”;惠令人置羊皮席上,以杖击之,见少盐屑,曰:“得其实矣。”只有在基本弄清文意的基础上才能回答。(4)提示:做人要诚实,不能见利忘义。遇事要善于动脑筋。此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中心思想的理解。只有在基本弄清文意的基础上才能回答。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