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滴眼泪换一滴水》教学实录
(出示:连云港名胜风景幻灯片)
师:同学们,你们游过花果山吗?花果山上有哪些名胜风景呢?
(很多学生都笑着,谈论着)
生:我们连云港最好玩的是花果山,谁没玩过呀,除非他是傻子。花果山上有玉女锋、七十二洞、娲遗石——孙悟空就是从那里面蹦出来的……
师:我们的家乡花果山名胜很多,风景也很优美,全世界人都知道!全世界人怎么知道的呀?
生:媒体早作过报道了呀,世界上有很多人也来过了呀,他们能不知道吗?
生:我认为我们政府应该给吴承恩颁发荣誉证书和奖金呢?如果不是他的《西游记》,如果不是他老人家为我们做广告,花果山要想有这样大的名气我看很难。
(鼓掌)
(出示:巴黎名胜风景幻灯片)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巴黎吗?巴黎有哪些名胜风景呢?
(很多同学摇头)
生:我没有去过,其他同学我想也不会去过。巴黎名胜风景嘛,我只能知道一些:巴黎圣母院、凯旋门、埃菲尔铁塔 。别的就不知道了。
师:这几处名胜,你是怎么知道的呀?
生:我看过《巴黎圣母院》电影呀,在电视节目中也看过呀。师:花果山与巴黎圣母院为什么都很出名呀?
生:花果山出名主要是因为有《西游记》,巴黎出名我想最主要的也是因为雨果的《巴黎圣母院》。(出示:小说《西游记》《巴黎圣母院》几种版本封面幻灯片)
师:这位同学说的不错。一个地方要想很有名,就要有文化底蕴,就要有名人、名著撑后腰。在座的各位同学,将来能不能为我们的家乡、我们的国家撑一下后腰呀?
生:(笑着一起高喊)能!
(出示:爱斯梅拉达为伽西莫多喂水的幻灯片)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看过电影《巴黎圣母院》了,谁能抓住节选部分主要人物、主要事件进行概括呀?
生:课文介绍了伽西莫多被送上刑台、接受鞭刑和受刑这件事,描写了伽西莫多养父克洛德、爱斯梅拉达以及看客对他的态度
师:概括得很好。伽西莫多被送上刑台、接受鞭刑以及受刑后,施刑者是如何对待他的?观刑的人是什么态度?
生:施刑者捆绑着他,“绳子和皮条一直陷进他的肉里去”;抽打着他,“皮鞭不断像雨般落在身上,很快就打出血来”“人们看见成千条血水在那驼子的黝黑的肩膀上流淌,皮鞭在空中挥动时就把一些血珠溅到观众的身上”。观刑的人嘲笑、挖苦、讽刺、辱骂他,有的人甚至向他投石子。
师:施刑者、观刑的人们为什么要这样对待伽西莫多?
生:(七嘴八舌)恨他……他长得丑……他劫持爱斯梅拉达……他敲钟打扰了别人休息…
师:我们身边不也有长得丑的,不也有很多残疾人吗,在许多城市的市中心不也会有一幢钟楼,大钟每小时敲响一次,难道人们会因此而痛恨他们吗?
生:不会!
(出示:文革时批斗教师的幻灯片)
师:十年内乱的时候,有几个学生将一位德高望重的女教师推上会场,骂她、打她、把她的长发用胶水胶起来,给她戴高帽子,挂破鞋子,挂十几斤重的铁牌子……台下的学生一阵阵地哄笑。据我所知,她并没有干过坏事情。那又为了什么?就因为他批评过学生、让学生考过试吗?
生:不是!
师:那到底是什么原因使人们如此痛恨伽西莫多,如此痛恨这位女教师呢?
(学生有的看书、有的沉思)
生:也许是因为人性恶、心灵丑吧!
师:这位同学说得很好!大多女人是善良的,孩子是纯洁的。面对伽西莫多受刑,善良的女人纯洁的孩子,他们有那些表现呢?请大家找一找。
(学生翻书,标记号)
生: “群众大笑起来,小孩们和姑娘们笑得格外厉害” “有个妇人把一块石子向他头上扔去:‘这是给你在黑夜里用那倒霉的钟惊醒我们的教训’”……
师:作者这样的描写有何深刻的含义呢?
生:“群众有等候观赏公开行刑的习惯”,说明只要有人受刑,他们就会来观看,是无目的、无原则的,只是为了消磨时间而已。他们麻木、冷漠无情,没有善恶之分、没有同情心和怜悯心。连善良的女人和幼小纯洁的孩子也不例外。
生:现在我明白了,人们如此痛恨伽西莫多,如此痛恨女教师的最根本的原因在于人性的丑。观刑的人们愚昧无知、无聊而庸俗,摧残女教师的学生,麻木不仁、冷酷而无情。这些只有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那个动乱的时代,人性善的一面才会如此地被遮蔽,人性的劣根性才会如此地暴露无遗。这种无知和缺乏应有的善良不只在成人心灵中,更可怕的是在纯洁无邪的孩子的心灵中播下了丑恶的种子。这才是最可怕的!
师:这位同学说得真好,一语中的。我再提一个问题:刚才这位同学说人们麻木不仁、冷酷无情只有在那个黑暗的社会,那个动乱的时代才会有,对吧?
生:(齐说)对啊!
(出示:“清华一学子,硫酸伤熊事件”幻灯片)
师:2002年,清华大学电机系大四的学生刘海洋,为了证实“熊的嗅觉敏感,分辨能力强”这句话是否正确,一度两次把掺有火碱、硫酸的饮料倒在北京动物园的5只熊的嘴里和身上。这5只熊受伤严重,有的嘴被烧坏,无法进食;有的四肢被烧伤,无法行走;有的背部和四肢被烧伤,无法进行正常生活。
(出示:英军美军虐俘幻灯片)
在萨达姆执政时期,阿布格莱布监狱大门内悬挂着一块牌子,上写“可以使用致命暴力”。但令人诧异的是,打着民主幌子、抱着推翻萨达姆政权这一目的而发动伊拉克战争的美国人竟然也深得这句话的精髓,那些作为“解放者”的英美大兵最近在这里肆意折磨着数千名伊拉克囚徒,让这座监狱比萨达姆执政时更加臭名远扬,变成了真正的人间地狱。
这些事情离现在不是很遥远吧,大家都知道吧,面对这些事我们该作何解释呢?
生:(沉思)
师:虽然我们生活在现代文明的社会中,但我们还是要呼唤人性的真善美,我们还是要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我们还需要人道主义!同学们,你们认为老师说得对吗?
生:对!
师:伽西莫多接受鞭刑以及受刑后有何反应?
生:受刑前,垂头耷脑,任人摆弄;受刑时,惊惶、痛苦地抽搐,仿佛死去了似的。受刑后,面对无情的观众默不作声,继而是恫吓,最终是愤怒、憎恨与失望。
师:在刑台上,伽西莫多“愤怒、憎恨、失望”,你能简略地说说他“愤怒、憎恨、失望”的原因吗?
生:群众的冷漠、歧视和侮辱以及自身的不幸是他愤怒憎恨的原因。
师:他就没有一点点希望吗?
生:有,当他看见养父克洛德走来的时候,他的笑容“愈加明显,愈加清晰,愈加光辉灿烂,简直像是不幸的人所崇敬的救主降临了似的”。但不久,他的希望就如肥皂泡一样破灭了。他唯一的支柱、他的保护人——克洛德也舍弃他“急忙转身走开了”。
师:身体上的痛苦,精神上的失望,他再也不能忍受下去了,终于他“打破了一直固执地保持着的缄默”,令人心碎地喊道:“给水喝!”可是他喊来的是什么呢?
生:阴沟里泡过的海绵、一块石子、破瓦罐……
师:同学们,你们看看吧,人情是多么的淡漠,人性是多么的丑陋,社会是多么的可憎!伽西莫多这个又驼,又聋,又瞎,又跛的畸形人,愿意代养父克洛德受刑,愿意为爱斯梅拉达遇到危险的时候,不顾一切地去救护,这说明他即使身在一个庞大沉重的黑暗制度下,内心却仍然不失善良,纯真。然而,他不能置身于社会,甚至为人们所唾弃,欺负,攻击,不禁使我们抛洒热泪的同时,更可以清楚地认识到中世纪社会的不公。相比之下,克洛德这个虚伪小人却受到人们的虔诚和仰慕。这就是社会的悲剧,雨果笔下的社会的悲剧!
师:难道就没有人送水?又是谁送水给伽西莫多喝的呀?
生:(一齐回答)有!爱斯梅拉达!师:看刑的人非常地憎恨伽西莫多,恨不能食其肉寝其皮;一个被伽西莫多劫持的人爱斯梅拉达,却要给害人者水喝,她的脑子是不是有问题呀,不会是灌过水了吧。爱斯梅拉达这样做,为了什么?
生:不为什么,爱斯梅拉达受善良所驱使,才这样做的。从这点看爱斯梅拉达不仅多才多艺,而且善良勇敢!
师:为什么说她很善很良勇敢呢?
生:面对一个既丑陋又劫持过自己的犯人,受劫持时的那种恐惧阴影,会永远地笼罩着爱斯梅拉达的,她能不记仇,在人们愤怒中,走上刑场,给一个混身是血的罪犯送水喝,这不是很善良很勇敢又是什么呢!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很好!爱斯梅拉达确实非常善良勇敢。当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水喝的时候,伽西莫多有何表现呀?
生:(看书)“人们看见他那一直干燥如焚的独眼里,滚出了一大颗眼泪”。
师:哦,伽西莫多也会流眼泪,他不是很坚强的汉子吗?受刑时他不流泪,被人们误解、唾骂、攻击时不流泪,看到他的唯一希望养父克洛德舍弃他而去也不流泪,可现在他得到的只不过是再普通不过的东西——水,又为什么滚出了那一大颗眼泪呢?
生:人性的丑恶、人们的麻木、社会的冷酷……这些东西早就让伽西莫多对人生彻底地绝望了。人最大的悲哀莫过于心死,而伽西莫多的心早死过千万次了。受他劫持过的爱斯梅拉达不计前嫌,能同情他,在这时能给他送水,这就使他那颗冷漠的已经死去的心受到了极大的震撼,唤醒了他的人性的良知。所以才从他的独眼里滚出了那一大颗眼泪呢。
生:他说的不错,我还想作点补充。人具有两面性,有善的一面,也有恶的一面。爱斯梅拉达送水给伽西莫多喝,这种行为唤醒了伽西莫多人性中的良知,让他流下了眼泪。我想大作家雨果描写这一个细节,其目的不仅仅是这一层,更深一层的意思,是把水作为人性美的象征,借此来唤醒几近僵化的包括伽西莫多在内的所有人的人性。伽西莫多流的泪,是看得见的,自责与感激的眼泪;人们流的泪,是看不见的,惭愧而悔改的心泪!从这一点看,爱斯梅拉达的水唤醒了伽西莫多的良知,也唤醒了群众的良知。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分析得真好!爱斯梅拉达的水唤醒了伽西莫多的良知,也唤醒了群众的良知。人性是复杂的,它是美与丑、善与恶的对立统一体。人性的贪婪、虚伪、自私等,我们无法回避,这是真实存在的,这是人性的弱点,只有当我们战胜这些弱点的时候,人性的真善美才会放出光辉。不是吗?当伽西莫多人性良知觉醒的时候,也就是虚伪狡诈、阴险狠毒的克洛德被推下钟楼的时候。
师:爱斯梅拉达的一滴水折射出了人性美的曙光!这是小说的主题,文章的标题理所当然地应该叫“一滴水换一滴眼泪”,合适吗?
(学生沉思、议论)
生:合适!爱斯梅拉达的善良唤醒了伽西莫多沉睡多年的心,是爱斯梅拉达的人性甘露换来中世纪人性的觉醒。爱斯梅拉达是主动的,伽西莫多以及人们是被动的,所以文章的标题理所当然地应该叫“一滴水换一滴眼泪”。
生:我总认为这个“换”用得不好。纯净水公司送水,有目的,要赚钱,带有功利性。爱斯梅拉达给伽西莫多送水,没有一点功利性,完全是人性善的一种流露。怎么能叫“换”呢。
“换”还不如改为“赢”呢?
生:“赢”更不好!有赌才有输有赢呀,可爱斯梅拉达并没有和谁打赌呀。用“换”是不很好,而我们又找不到合适的词来表达这样的意思,只好外甥打灯笼——照舅(照旧)了。
(同学们都笑了)
生:我看这个“换”就不错,一个“换”字把多重对比表现得淋漓尽致。伽西莫多受刑, “换”来的是什么?换来的是群众的冷漠、歧视和侮辱,换来的所谓的亲人——养父克洛德舍弃他而去。只有爱斯梅拉达,这个应该记恨伽西莫多的人,在他受刑的时候,这位代表着人性的真善美的女子给他送上了救命水!就这一点看,我认为题目叫“一滴眼泪换一滴水”还是合适的。
师:刚才这位同学说一个“换”字把多重对比表现的淋漓尽致。你能具体说说雨果是怎么样用对比这一手法使众多人物的美与丑展现出来的?请举例说明。
生:小说中的美丑对照地方很多,如伽西莫多的外丑内美,伽西莫多外表的丑与爱斯梅拉达外表的美,爱斯梅拉达人性的美与克洛德人性的丑,爱斯梅拉达人性的美与观刑群众人性的丑等等。这些都是用对比手法把众多人物的美与丑展现出来的。
师:作者这样做的目的是什么?
生:作者雨果这样做的目的是想通过人物自身以及人物之间的美丑对照,来突出小说呼唤人性真善美的主题,把自己的人道主义的思想表现出来。
师:这位同学回答得很好。这种“美丑对照原则”,雨果曾这样具体阐释:“取一个形体上丑怪的最可厌、最可怕、最彻底的人物,把它安置在最突出的地位上,社会组织的最底层、最被人轻蔑的一级上……然后给他一颗灵魂,并且在灵魂中赋予最纯净的一种感情”,当这种感情炽热化支配人物行动时,这个卑下的人物就由“渺小变成了伟大,畸形变成了美好”。可以说,美丑对照原则正是雨果浪漫主义文艺思想的核心。如《巴黎圣母院》中的伽西莫多与克洛德,《悲惨世界》中的冉阿让与沙威,《笑面人》中的格温普兰与大卫等无不如此。希望同学们以后读雨果的小说注意这一点。能做到吗?
生:(齐声)能!
师:今天,我们不得不谢谢雨果!谢谢他的呼唤使我们听到了潜藏在人们内心深处的声音。人性的美与丑时刻在我们的身边交替出现,有人说:善是一切真与美的发祥地。“比海洋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就让人性美的曙光照耀我们心灵的每一个角落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