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雨霖铃》教学实录(苏教版必修四)

《雨霖铃》教学实录(苏教版必修四)

《雨霖铃》课堂实录

教学目的

通过学习宋词婉约派代表词人柳永的作品《雨霖铃》,使学生对宋词有进一步的了解。在诵读、赏析的同时,把握诗作的景与情,运用联想和想象,探究它的意境,并体会婉约的风格特色。

课前准备

一、每课一诗(词)——《蝶恋花》(宋·晏殊);

二、焦点访谈点评——“心比花红”;

三、使用PowerPoint制作幻灯片若干,用于多媒体教学。

教学过程

(一、每课一诗,由徐晓燕同学介绍宋代词人晏殊的作品《蝶恋花》。教师稍加点拨,要求同学们熟读成诵。(略)

三、《雨霖铃》教学

师: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一首宋词。下面,就请这篇课文的主持人李佳梁同学开始主持。

主:老师们,同学们,大家早上好。很高兴我能有这样一个机会,和大家一起学习接下来的这篇课文。刚才,徐晓燕同学给大家介绍了宋代词人晏殊脍炙人口的名作《蝶恋花》,下面我们要学的同样是一首千古流传的好词。说到词,它究竟是怎样一种诗体呢?请大家看投影幕。

〔显示〕词,是诗歌的一种。古代的词,都合乐歌唱,故唐、五代时多称为曲、杂曲或曲子词。词体萌芽于隋唐之际,与燕乐的盛行有关(一说萌芽于南朝),形成于唐代,盛行于宋代。句子长短不一,故也称长短句。另有诗余(馀)、乐府、琴趣、乐章等别称。宋词是我国文学史上的又一座高峰。宋词习惯上分为婉约和豪放两派:婉约派以写闺情、离绪为主,代表作家有柳永、李清照等;豪放派扩大了词的题材,对社会生活的种种感受皆可入词,代表作家有苏轼、辛弃疾等。

主:我们知道,宋词与唐诗一样,是我国文学史上的一朵奇葩。后人习惯上把宋词分为婉约和豪放这风格迥异的两派,前者往往大气磅礴,飘逸洒脱,而后者则以清丽柔婉见长。值得指出的是,这种划分是针对作家创作风格的主要倾向而言的,并不绝对。历史上的许多词人就即有豪放的词作,亦不乏婉约的作品。比如苏轼,我们对他的“大江东去”相当熟悉,但他的作品中也有“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的诗句。这是我们要在鉴赏过程中注意的一点。今天学习的这首词的作者是婉约派的代表人物柳永。

〔显示〕柳永(约987—约1053),北宋词人。原名三变,字景庄。后改名永,字耆卿,排行第七,崇安(今属福建)人。景佑进士。官屯田员外郎。世称柳七、柳屯田。为人放荡不羁,终身潦倒。其词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长于抒写羁旅行役之情。创作慢词独多。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音律谐婉。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有一定影响。《雨霖铃》、《八声甘州》、《望海潮》等颇有名。但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诗仅存数首,《煮海歌》描写盐民贫苦生活,甚痛切。有《乐章集》。

主:北宋词人柳永,字耆卿,原名三变。在家中排行第七,所以后世也有人称他为“柳七”。后来他官至屯田员外郎,故也被称作“柳屯田”。柳永年轻时到卞京应试,常常和歌妓们一起生活,为人狂放不羁。当时的皇帝宋仁宗听到柳永这个人之后,说:“此人任从风前月下浅斟低唱,岂可令士宦!”所以柳永落地了。到了景佑元年,也就是柳永在47岁左右的时候,他才进士及第。柳永终生潦倒,据说在他死后,家中没有多余的钱来安葬他,只能由几个歌妓一起出钱葬在了南门外。柳永的词作音律谐婉,词意妥帖;多描绘城市风光和歌妓生活,尤其擅长抒写羁旅行役之情。词作中铺叙刻画,情景交融,语言通俗,在当时流传很广,对宋词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影响。后人对柳词的评价也较高。宋翔凤在《乐府余论》提到:“柳词曲折委婉,而中具浑沦之气,虽多俚语,而高处足冠群流,倚声家当尸而祝之。入竹垞所录,皆精金粹玉,以屯田一生精力在是,不似东坡辈以余力为之也。”又如刘熙载的《艺概》中说道:“耆卿词细密而妥溜,明白而家常,善于叙事,有过前人,惟绮罗香泽之态,所在多有,故觉风期未上耳。”但在他的一些作品中,时有颓废思想和庸俗情趣,这是我们应当剔除的。

〔显示〕雨霖铃宋·柳永

主:下面要学习的《雨霖铃》这首词,可以说是柳永婉约风格的集中体现。《雨霖铃》这一词调,本来是唐代教坊大曲,一作“雨淋铃”。相传唐玄宗入蜀,到了斜口的时候,霖雨连日。他经过秦岭栈道,耳闻铃声,勾起了往事,于是创作此曲,悼念杨贵妃,寄托哀思。大家可以想见这一词调悲怆低回、凄楚欲绝的情味。而当时的柳永由于仕途失意,心情十分压抑,决定离开京城到外地去。但一想到从此将不能与心爱的人生活在一起,失去爱的慰藉,更是觉得痛苦万状。这首词就反映了柳永当时的这种复杂心情。下面请大家听一听课文的朗读。

〔播放课文录音并显示〕《雨霖铃》全文

主:从刚才的录音朗读中,不难发现这首词的基调格外低沉。作者运用了“切”、“歇”、“噎”、“阔”、“别”、“月”、“设”、“说”等十个入声韵,不押韵的地方也多以仄声来收句,如“绪”、“处”。大家都能感觉到,入声字短促急迫,容易传达悲切痛楚的情绪,加上又用了双声的齿音,如“凄切”,令人想象那种抽泣哽咽之声。由于充分发挥了词的音乐性能作用,作品形象的凄美和声音凄凉相统一,增强了艺术效果。此外,我们在朗读的时候还应注意保持乐句的完整性。下面就请大家一起朗读《雨霖铃》。

主持人领读时不看书。

主:好的诗词,要多读多背。在诵读的过程中,推敲字、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在作品中所要表达的感情,这是十分重要的。有句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讲得很有道理。所以,下面我给大家4分钟时间,熟读这首词,并在此基础上,争取把它背出来。4分钟以后,我要以小组为单位,检验大家背诵的效果,同时也可以比较一下,那个小组中的成员强记的本领最强。大家现在可以开始背诵了。

大家各自轻声朗读,边读边背。

主:好,时间到。让我们先从第一小组开始,前一位同学在背诵时发生“卡壳”或错背,就请坐下,由下一位同学接着背。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哪一组用最少的同学解决《雨霖铃》的背诵。

隐去投影幕上的全文显示,四个小组顺次背诵。

主:从刚才各小组的背诵情况来看,大家都用心去读了、背了这首词。《雨霖铃》的字面意思并不复杂,课文的注解也比较详细,应该说大家在字面上的理解不会又太大的问题。接下来的几分钟时间,留给大家提问,不管是字面上的,还是诗作理解上的疑惑,都可以举手发问,我们一起来讨论解决。

〔显示〕词作全文。

生一:主持人刚才说,柳永是宋代词人中婉约派的代表人物,其词作多曲折委婉。《雨霖铃》中有“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一句,我觉得此句应当出现在豪放派的词作当中,而现在出现在婉约派词人的代表作之中,是否有些矛盾呢?

主:我认为这句话在整首词中并不矛盾。它表现了作者在离开京城、离开心爱的人之前,对今后的前途感到茫然,楚天辽阔却不知路在何方的内心感受,抒发了一种凄婉哀怨的情感——这是理由之一。第二,在介绍宋词时,我提到过豪放派和婉约派的划分是不绝对的,同一个词人既可以有婉约的作品,也可以有豪放的作品,所以即使这句话被视为“豪放”,也并没有产生矛盾。

师:我再补充一下:我们现在所说的“豪放”也好,“婉约”也罢,都是后人评论的——是后人加上去的。这些词人自己可没有承认过自己是属于哪一派的,更没有想到自己今后会被归作某一个派系,他们完全是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创作的。所以我们在鉴赏宋词时,需要体会和比较这两种不同的风格,却没有必要拘泥于风格的划分,作一个非此及彼的判断。

生二:“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这句话什么意思?作者写这句话,有什么用意?

主:“都门帐饮”意思是在京城门外设帐饯别,“无绪”指心情不好,“兰舟”就是木兰木造的船。整句话可以这样理解:诗人和他的爱人在京城门外设帐饯行,彼此的心里都不好受,就在两人依依不舍,相互留恋的时候,船夫却不停催促诗人可以出发。我们不妨想象一下这样的情景:好友在机场送别你,两人“执手相看泪眼”、相视无语、难舍难分的时候,机场的广播里滚动传出你乘坐的那次航班马上就要起飞的信息,此时你也许会希望时间就在这一瞬间停下脚步,作者当时的体会与你的这种感受应当是相同。

生三:这首词的开头有“对长亭晚”一句,由此我们可以知道诗人是在晚间乘船离开京城的。但据我所知,限于古代航行技术的落后,晚上一般不会开船。作者在这里是不是故意说成“晚”呢?

主:在古代晚间不能开船吗?这我没有听说过。你认为这里作者有意把离别的时间定在晚上,这倒不见得。就我看来,两人相对而坐,畅饮饯行,一直到日落西山,只好在夜间出发,这也是顺理成章的嘛。

生四:我记得在白居易的《琵琶行》中有“浔阳江头夜送客”一句,可见在晚上开船并不足为奇。

师:能够联系以前学过的课文和知识,并灵活的加以运用,这很好。

主:读完全词之后,相信大家一定感受良多。词中也一定有一两句你觉得相当精彩的句子,给你留下了很深的印象。下面就请大家说说自己觉得写的最美的句子,并且一起来讨论为什么这句话会给人这样的感觉。

生五:我最喜欢的一句是“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千里烟波”让人联想到烟波缥缈的江面,想到江面上的一叶孤舟;黄昏已过,暮色沉沉,诗人正像在黑暗中前行,前途不定;空有望不到边际的辽阔楚天,却不知道下一步该走向哪里。诗人的这种忧伤、无望、彷徨的复杂心情,跃然纸上。

生六: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首先,我认为这句话生动地刻画了离别时两人恋恋不舍的情态,很是传神。另外,作者在这里“无语凝噎”的描写极能打动人。试想,在这样一个离别的时刻,“无语”明显要比互道珍重的效果好得多。白居易有“此时无声胜有声”,苏轼有“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和这一句堪称异曲同工之妙。

生七:我觉得全词的第一句“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很有味道。一个“寒”字点出了送别的季节,凄切的蝉鸣使人想到离人的哽咽;长亭长久以来被视作离别的象征,作者一开篇就勾起了读者阵阵离愁;骤雨初歇交待了送别时的天气,烘托出深秋的寒意,也为后一句的“兰舟催发”作铺垫。全句之中,“凄切”一词是关键,也是整首词的重点所在,为全词奠定了悲凉的基调。

主:前面几位同学提到的,我都颇有同感。我个人以为,“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这句十分精彩。我们知道,举杯的目的在于浇愁,而结果往往却只能是使愁更愁。无论今宵酒醒何处,离愁总是有的。如果挣开眼睛,只是佳人不再身旁,倒也罢了。但诗人睁开眼,却偏偏目睹勾人离愁之物——深秋的晨风寒气逼人,给人透骨的寒意,使得整个环境更显凄楚;而这晓风中飘动的柳枝,让人想起朋友间相互赠别时的折柳相送;空中的一轮残月,更是叫人想到苏轼在《水调歌头》中的名句“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陷入一种人世聚散离合的深深感叹之中。此刻,诗人的离愁之感可谓是达到了顶点。两情恩爱的凄凉回味,创造出《雨霖铃》这首词“凄美清丽”的境界和美感。一叶孤舟,夹岸杨柳,天边残月,这样的一幅画面,布置萧疏错落,显现出烟水凄迷的阴柔之美,淋漓尽致的体现出作者柳永婉约的风格特色。清初的著名诗人王士祯有诗云:“江乡春事最堪怜,寒食清明欲禁烟。残月晓风仙掌路,何人为吊柳屯田?”由于柳永的墓地在真州城西的仙人掌,所以诗中有“仙掌路”三字;而“残月晓风”则说明《雨霖铃》、“杨柳岸晓分残月”和词人的名字,这三者已经难以分拆了。下面让我们站在鉴赏的角度,在讲《雨霖铃》齐读一遍,注意要把作者的感情融入其中。

大家朗读课文。

主:通过刚才的再次朗读,相信大家对《雨霖铃》这首词更多了一份体会。词,无论是虚写、实写,总离不开写景、写情。景是“清秋节”,情是“伤离别”,以清秋之萧飒,写离别之凄恻,即景抒情,融情于景,臻于情景交融的化境。这首《雨霖铃》,乃是写、抒情语叙事的统一,并寓含着说理成分。词人于离别的场面、进程的展示中进行写景、抒情,笔下自是由眼中景包罗了景中人、人中事、事中情、情中理。作者别开生面的写景、写情,是柳永在词的艺术表现上的杰出创造。正如清代词人冯煦在《宋六十一家词选·例言》中所说:“耆卿词曲处能直,密处能疏,傲处能平,状难状之景,达难达之情,而出之以自然,自是北宋巨手。”《雨霖铃》这首词的题材不很新颖,但在爱情描写上,不仅深挚而且直率大胆,有市民文学的情味,所以能受到普通市民的欢迎。另一方面,又与某些过于浅露、俚俗语较多的柳词有所区别,因而也能为上层文士所接受。柳永继承前人善写悲秋和伤别之情的语言艺术,没有因袭宋玉《九辩》和江淹《别赋》中的词句,却讲“悲哉秋之为气也”、“黯然消魂者,唯别而已矣”的精神融进词内,所以此词又有文人辞赋的某些特色。全词语言清新,节奏鲜明,音韵和谐,很适合于歌唱。在句法上,词人也有创造。在柳永之前的词人作品中,沿用近体诗常见句式者甚多,这首词上一下三、上一下四的地方读起来与近体式有全然不同的感受,如“留恋处”、“竟无语凝噎”。词的味道很浓,凄断之音很重。由于时间关系,我对《雨霖铃》的介绍,大致就到此为止,大家还有什么问题,欢迎课后一起讨论。

师:感谢李佳梁同学的主持,请大家课后完成《雨霖铃》的背诵。今天的课就上到这里,下课!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