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学案
预习:
1. 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薄弱( ) 薄荷( ) 瓜蔓( ) 泛滥( )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 ( )
A.蔓延 软肋 千锤百练 B.苍海 抵触 真凭实据
C.辩论 阻梗 枯躁嘈杂 C.狭隘 崩溃 秋高气爽
3.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句是 ( )
A.但实际上,理科特长生、体育特长生不都作为”特例“而被特招了吗?为什么文科特长生偏偏就不能呢?
B.平等在丙那里已经是一个贬义词了。按照丙的逻辑,那么也可以说“公正是平等的最大的敌人。”
C.自从18、19世纪以来,欧美的大都市因为工商业无计划,无秩序,无限制的发展,城市本身也演成野草漫游式的滋长状态。
D.简略说来,公元1234年元人的统治阶级灭了金人的统治阶级后,焚毁了比今天北京小的多的中都。(在今城西南)
4.仿照例句,以“我喜欢”开头,重新造两个句子,使之和原句和谐,字数不必完全相同。
例句:我喜欢李清照,虽是“人比黄花瘦”,也高歌“不肯过江东”,清新婉约之中不乏逼人英气。
我喜欢
要求学生熟悉辩论稿内容(设置表格)
文 学 特 长 生 能 否 特 招
班级 姓名
具体时间
甲方要点
乙方要点
丙方要点
丁方要点
你赞成的观点
赞成的理由
准备提出的问题
备注
2.指导学生明确辩论的基本要求。
(1)辩论前应做好充分的准备工作,可以根据对课文的理解感悟写好相应的文稿;
(2)应自觉遵守辩论活动所确定的各项规定;
(3)可以根据整场辩论的临场状况作出随机的应变;
(4)语言必须规范、准确;
(5)尽量做到论点鲜明、论据充分、条理清晰;
(6)活动中途可以插话提问,但必须在对方辩词结束以后;
(7)不得对辩论对方加以调侃,杜绝带侮辱性的语言和仪态;
(8)辩手必须着装整洁、仪容端庄。
(这两个预习环节的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让学生对即将进行的辩论活动所必需的辩论材料有一个充分的了解,以更有利于辩论活动的顺利展开;二是要求学生明确辩论活动具体展开中应注意和必须遵守的规范细则,努力促使学生懂得辩论,擅长辩论。其中,“辩论基本要求”可以用书面形式告知学生,而表格中的“备注”一栏适用于课堂辩论活动展开时作出精要性的记录。另外,课堂辩论时间有限,为保证辩论的时效性、鼓动率,这两个预习环节应该花费较多的时间认真落实。)
二、背景导入:
2002年5月,武汉市的一位高三学生,把自己在网络上受到很高评价的三篇小说和一篇在《东方》杂志上发表的教育论文结集为《愤青时代》出版,声称出版此书的目的是为了取得北京大学的特招资格,一时引起广泛的关注。一些教授和学者充分肯定这位同学的文学才华,对《愤青时代》的成熟表示惊异。7月3日,中央电视台一套《十二演播室》栏目播出北京大学的两位老师和其他人士就此展开的辩论,引起巨大反响。众多网民也纷纷发表看法,就“文学特长生能否特招”展开论辩。
(论辩背景的介绍是基于课文解说比较笼统,因而作出较为具体的说明,以期学生能够进一步明确论辩内容,增强事情的真实程度,同时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提升他们参与论辩活动的积极欲望和对类似活动的认知度。)
三、检查预习效果:
1.小组交流:
各小组成员简要说明甲、乙、丙、丁的陈述要点,然后按是否同意“文学特长生能够特招”确定分类,并推选全班交流的代表。
2.基本观点:
甲的观点是“文学特长生不能特招”,理由是“每一种才能和职业的特长都有其独特的价值”,但如果“因此而成为某些人应当为大学特招的理由,现行的整个高考制度就会因此而崩溃”。乙的观点是认为文学特长无法量化就不特招,对真正有文学天才的人来说并不公平。丙的基本观点也是“文学特长生不能特招”,并指责想被特招是“极不诚信的表现”。丁并没有对辩题表明观点,只是回击丙的片言只语。
3.班级交流、学生倾听、记录:
由各组推举的代表人选,按同意观点的分类特点分别朗读各方观点,要求其他同学努力倾听、认真记录。在此基础上,确定辩论正反两方的论辩选手。
(强调采用这种方式组织教学,是基于强化培养学生概括能力和倾听能力的考虑,也是为下一步的辩论比赛作好充分的准备。培养学生概括和倾听能力,是语文教学亟待重视的问题,也是口语交际能力提高的前提和基础。这一环节应该认真落实。)
四、辩论比赛:
1.明确规则:
①正方:“文学特长生可以特招”,反方:“文学特长生不能特招”。
②每方三名选手,各分为一辩手、二辩手和三辩手,另设评论员两位。
③针对对方陈词,每方都有提问质疑的必要,以利于充分展开论辩。
④面对提问,必须直接回答,不得回避;但有权证明提问与辩题无关,从而不予回答。回答时不得提出反问。
⑤自由辩论阶段,双方必须围绕辩题展开辩论,反对回避问题或作貌合神离的回答。
⑥总结阶段,每方根据己方的陈词辩论进行有针对性地总结。
2.辩论程序:
①双方一辩手利用3分钟时间陈述己方观点;
②②自由辩论,各方根据己方观点辩说理由;
③③自由提问,双方有针对性地提出问题;
④④评论员提问,检验双方的论辩效果;
⑤⑤各方三辩手总结陈词,以有利于自圆其说。
3.可能提出的问题:
⑥(1)正方:
⑦①有了特招,“现行的整个高考制度就会因此而崩溃”,这种说法是否站得住脚跟?
⑧②具有文学特长,包括甲所提到的管理特长、电脑特长等,是否每个学生都能具有?能否形成“通例”而冲击现行的相对公正的高考制度?
⑨③经济不发达、教育落后的地区,能否与教育先进地区实施同一个考核标准?落后地区的特长生更是应该如何对待?
⑩④就如丙所说的“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一切竞争游戏的根本法则”,那么文学特长生属于什么行列?
⑤如丙所说文学特长生特招就是“极不诚信的表现”,这种说法是否属于简单的上纲上线呢?
(2)反方:
①文学是否就一定是难于量化?古代科举考试是怎样确定状元、榜眼、探花的呢?
②仅以看过这本书的那几个教授、学者、作家的片言只语能否说明问题呢?
③联系中国的现状,出现这类特长生的背后有怎样一张看不见的“人情网”呢?有没有考虑社会的公正性呢?
④如江苏08高考新方案的要求,学生必须各门学科全面发展,只要有明显短腿的学科而没有通过省级考试就不能有高考资格,仅有文学特长能有什么用场?一旦特招就不是明显的“开后门”吗?
(这个环节是这堂课的主体部分,主要目的是通过双方的辩论活动,努力促使全体同学了解辩论的基本要求,掌握辩论的常用规格,尤其是在倾听过程中提升口语交际的能力。辩手应有充分的准备和灵敏的反应,以机智灵活的心智及时应变,压倒对方,自圆其说。同时,总结陈词要注意现场总结,准确概括陈述相同观点同学的主要理由。)
五、辩论总结:
(安排学生结合具体材料,评说论辩各方的言语谈吐,目的是让学生感受和体验辩论的语言智慧语言谈风度,从感性认识出发,加深理解辩论的基本规范和一般方法。评说应该注重观点是否有理,陈述是否明晰,辩驳是否恰当,谈吐是否文雅,不能脱离学习材料另外去评析方式方法,更不能把参考书“专题内容解析”中的有关评析作为标准,用以衡量、判定学生感受的正误,而应该注重学生个体体验的独特性。)
六、作业布置:
以“上网是否有利于中学生的学习”为话题,编写辩论提纲,为开展辩论会作好准备。(有条件的可以围绕这个话题组织一次辩论会。)可以做卡片。
课外提升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
丙: 中国的科举制度延续的1500多年,千锤百炼,可以说已经成为世上最完美的人才选拔制度。即使考试方法略有不妥,但通过考试来选拔人才比其他任何方式都要来得公正、来得合理。惟有考试制度使得所有人都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从而实现了公正。
大学的目的是为了培养知识分子,大学要向社会输送高素质人才。而素质是什么?考察古今中外人才的状况,我得出一个结论:从智商的方面说,素质应试一个人的智力水平的发达程度、思维方式的完善程度、掌握知识量的多少及其体系化的程度。素质这种东西必须经过长期的培养,短短的大学四年是无法造就一个德智体美全面均衡的人才的,所以大学一定要对入学的学生进行严格的选拔。中小学的课程就是为了培养学生的素质,不能够达到一定的培养要求,显而易见就不具备大学入学的考核条件。
平等是公正的最大敌人。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是一切竞争游戏的根本法则,不论对于自然界还是社会领域来说都是如此。平等从表面上看是道德的,它似乎体现了对于弱势群体的同情,然而实际上它是最不道德的,因为他它破坏了人类赖以存在的最基本的潜规则——诚信。这位同学妄图凭着一本小说绕开游戏规则,正是极不诚信的表现。小小年纪就如此,他的将来还堪问吗?凡是尊重规则的人必然同时是一个诚信的人,是一个不知道投机的人。
5.丙对“文科生能否特招”持什么观点?理由是什么?
6.这段辩论词在语言表述上多处不严密,试在文中划出来,并结合语境加以分析。
7.根据辩论的基本要求,你认为丙的发言还存在问题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