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集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3

《季氏将伐颛臾》教案3

季氏将伐颛臾

教学目的

1、了解孔子的仁政思想及其敏锐的政治洞察力;

2、学习孔子以理服人的辩驳艺术。

教学设想

1、课前自学:利用课文注解及工具书初步熟悉课文内容,翻译全文。

2、重点难点:

重点:掌握文言常用词语和句式;

难点:理解孔子的政治主张及其辩驳艺术。

3、教具准备:课堂教学辅助课件

4、课时:1课时

5、课型:讲读课

6、教学方法:讨论、点拨相结合

教学过程

一、课文导入

上一周,我们一起学习了选自《论语》的《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这篇古文,这篇古文中的师生在民主、平等、自由的融洽气氛中问志、述志、评志,孔子和蔼的态度、明智的思想、开阔的胸襟、循循善诱的为师风范令人难以忘怀,子路的率直,冉有、公西华的谦恭,曾皙的洒脱尔雅,印象更为深刻。其中子路和冉有虽性格各异,但都志在为政,一个志在“千乘之国”,一个志在“方六七十,如五六十”,那么,他们两个在为政上又是如何的呢?能否实行老师的政治主张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讨论选自《论语》的另一篇古文《季氏将伐颛庾》,再次走进孔子及其弟子的为政世界,了解他们的政治主张及其为人,学习孔子以礼服人、以德服人的辩驳艺术。

板书课题:《季氏将伐颛臾》

二、课文分析

(一)解题

“季将伐颛臾”这句话交代了谈话的政治背景。春秋时期鲁国有一个著名的历史事件,称为“三桓犯上”。鲁国国君鲁庄公有弟三人:庄父、叔牙、季友,因为都是鲁桓公的儿子,所以后代称为“孟孙氏、叔孙氏、季孙氏”。三桓势力渐渐强大,不把鲁国国君放在眼里,甚至在鲁襄公十一年将公室瓜分。为了进一步排挤鲁国国君,季孙氏又谋求进一步扩充实力,因此有了“季氏将伐颛臾”这件事的发生。

(二)教师课文示范朗读并正音

正音:颛臾(zhuányú) 兕(sì) 柙(xiá) 椟(dú) 费(bì)

节奏: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三)学生翻译课文,重点解决以下问题:

(1)把握状语后置、宾语前置、省略句、判断句等特殊句式,“无乃……与”“何以……为”等固定格式及“是、疾、止、见、相、过”等词语的意思。(见辅助课件)

(2)翻译下列句子:(见辅助课件)

①无乃尔是过与?

②何以伐为?

③陈力就列,不能者止。

④君子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⑤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四)课文解读

第一段

讨论1、第二句话交代冉有和季路作为季氏的家臣,将消息告诉他们的老师:“季氏将有事于颛臾。”一向温文尔雅的孔子听了以后是什么态度?

答案要点:勃然大怒,对二人当面责骂:“求!无乃尔是过与?”说明孔子是不赞成这种做法的。

讨论2、孔子为什么不赞成这种做法?有那些理由?

答案要点:先王封国,说明不可伐;邦域之中,说明不必伐;社稷之臣,说明不当伐。

简析:在学习《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一文时,我们了解了孔子的有关思想主张。孔子主张以礼治国,周朝的礼制不可更改,是千秋不变的规范,攻打“先王封国”、“域中之邦”、“社稷之臣”不合周朝礼制,因此孔子听了弟子告知的消息后,就义正词严,晓之以礼,令人不容辩驳。

第二段

讨论3、针对孔子的批评,冉有自我辩解:“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孔子是怎样反驳的?

答案要点:孔子先引用名言:“陈力就列,不能者止。”意思是:能施展其才能则就其职位,不能这样做就不就其职位,也即孔子所主张的“在其位,谋其政”,如果一个臣子不能尽自己的职责,宁可辞去职务,也不能尸位素餐(形容空占着职位,不敢做而白吃饭)。接着巧用盲人走路需要扶持以及柙和椟需要看守两个比喻,说明冉有、季路不能推卸讨伐颛臾的责任。

简析:如何反驳弟子的自我辩解,使弟子心服口服?最好的办法就是晓之以理,以理服人。孔子认为季氏讨伐颛臾不合周礼,是“无道”的行为,冉有、季路不能进行有效的劝阻,这本身就是错误的,现在二人不仅认识不到这一点,反而推卸责任,这是孔子不能容忍的。因此,孔子先引用名言对弟子的自我辩解进行反驳,认为冉有、季路两人是“在其位,不谋其政”,批评两位弟子没有尽职;然后用两个比喻(盲人走路需要扶持、柙和椟需要看守)批评两位弟子的失职。我们知道,孔子一生周游列国,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但不被各诸侯国所采纳,因此退而从事教育,试图让他的学生到各国去参政,继续推行他的政治主张,而现在,冉有和季路却违背了他的原则,于是他慷慨激昂地批评了冉有和季路的错误行为。

第三段

讨论4、由于孔子的批评抓住了要害,使冉有、季路难辞其咎,所以,他们只好实话实说,亮出自己的观点:“今夫颛臾,固而近于费,今不取,后世必为子孙忧。”对此,孔子是如何驳斥的?

答案要点:首先指出自己痛恨口是心非、遮遮掩掩的两面派态度,认为这种行为是君子所痛恨的,批评了两人政治品质的不端。接着孔子提出了自己的政治思想(“均”、“安”、“和”)及政治主张(“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希望弟子能够推行自己的政治主张,以此治国安邦,让所有的人都能过上安居乐业的生活,国家能成为“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的理想社会,因此他接着批评冉有、季路“相夫子,远人不服而不能来也,邦分崩离析而不能守也,而谋动干戈于邦内”这种失职行为的严重错误。

讨论5、在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进一步批评了两位弟子的失职行为后,孔子最后一针见血指出:“吾恐季孙之忧,不在颛臾,而在萧墙之内也。”如何理解这一句话?

答案要点: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其实,季氏讨伐颛臾虽然可以扩大地盘,发展实力,但主要目的还是要削弱鲁君的实力,最终篡夺鲁国的政权。从这个观点看,他发兵讨伐颛臾是一种烟幕,是一种试探性的武力示威,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萧墙之内也”。孔子以他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一语道破了季氏的阴谋(揭穿阴谋),同时也有力地驳斥了冉有的观点。

简析:第三段,集中表达了孔子的政治主张,孔子指出了冉有、季路政治品质的不端,提出了自己的政治主张和政治策略,对弟子再次批评,晓之以德,最后一语揭穿了季氏的阴谋,表现了孔子高度的政治敏感和政治见地。

刚才,我们讨论了五个问题,希望通过这五个问题的讨论,能够引发同学们对儒学的兴趣,激发同学们对祖国文化的热爱,如果这样,就达到了本节课真正的教学目的。

(五)小结

本文是一篇语录体的议论文。通过孔子与冉有和季路的对话,体现了孔子丰富的政治经验和深刻的政治眼光。同时,让我们进一步了解了孔子的仁政思想,让我们再次领会了孔子以礼服人、以理服人和以德服人辩驳艺术的魅力,学习了他在原则问题上当仁不让的精神和可贵的人格。

(六)作业(见辅助课件)

孔子的哲学思想,以“仁”为核心。孔子的“仁”有两层含义: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前者是爱人,后者是修身,是对道德准则的遵从。请结合现实情况,谈谈爱人或修身的重要性。

附板书:

责 无乃尔是过与

先王封国——不可伐

理由 域中邦国——不必伐 晓之以礼

社稷之臣——不应伐

引用名言

季氏将伐颛臾 驳 ……………………晓之以理

巧用比喻

斥 君子品质

立 政治主张 ……………………晓之以德

揭 揭穿阴谋

欢迎使用华夏集

华夏集提供权威的新华字典,字、词、句发音,提供大量的谚语内容诗词古文包含唐诗三百首、宋词、元曲精选等经典古诗词大全、诗词名句;古文观止,初中、高中文言文等文言文翻译,并提供古诗词鉴赏,诗词名句等相关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