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烛之武退秦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掌握文中重点字词的音义,学会归纳重要虚词的义项,如夫、之等,做好文言积累;
2.了解课文所记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以及《左传》的基本情况,并体会人物形象和写作技巧;
3.熟读成诵,在此过程中,培养学生阅读和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文言实词、虚词的积累,掌握重要句式和背诵;
2.把握烛之武人物形象,理解波澜起伏、生动活泼的情节。
三、课时安排
2课时
(1)教学过程
1.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1.正音,正确而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疏通文意,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教学内容和步骤:
1.导入新课
大家已经学过一篇选自《左传》的文章,还记得是哪一篇吗啊?是《曹刿论战》。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烛之武退秦师》,同样也是选自《左传》。先请大家把课本翻到第93页,顺便看一下注释①。
2.解题及知识介绍
一、关于《左传》
《左传》是我国第一部详细完整的编年体历史著作,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为孔子修订的《春秋》所作的传,是“十三经”之一。
那么什么是“传”?
简言之,即注释、解释。注释《春秋》的有三传,分别是《左传》、《公羊传》和《谷梁传》,被称为“春秋三传”。《左传》主要是补充史实,而《公羊传》《谷梁传》则主要是阐述《春秋》笔法。(顺便提一下)什么是“春秋笔法”呢?简单点说,四个字——微言大义。
二、关于本文所讲事件背景
(板书或PPT呈现当时秦、晋、郑三国地理位置简图)
课文中所讲的秦、晋围郑的事情发生在公元前630年,即鲁僖公三十年,在这之前,郑国有两件事得罪了晋国。一件是晋文公当年逃亡路过郑国时,郑国没有以礼相待;另一件是在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中,郑国曾经出兵帮助楚国。结果,城濮之战以楚国失败而告终。郑国感到形势不妙,马上派人出使晋国,要与晋结好,但是虽然表面上晋国与郑国和好了,事实上,晋国对此事还是心有芥蒂的。晋文公为了争夺霸权的需要,还是在两年后发动了这次战争。
当时,秦国也想要争夺霸权,也需要向外扩张。事实上,两年前发生的城濮之战可以说是两大军事集团之间的战争。一方是晋文公率领的晋、宋、齐、秦四国联军,另一方则是以楚国为主的楚、陈、蔡、郑四国联军(郑国名义上没有参战,实际上已提前派军队到楚国)。两年后,当晋国发动对郑国的战争是,自然要找得力伙伴。而且秦、晋历史上关系一直很好(我们中文中不是有结“秦晋之好”一说么),所以秦、晋就联合了。
(于是就有了本文所讲述的这样一件事情。好,接下去,请同学们对照注释,粗略地把课文看一遍,注意注音和一些关键字,有不能理解的字词或句子要做上记号,一会儿我们讲解时注意多留心自己不会的地方。)
3.正音,朗读,翻译
1)请5位同学起来分角色朗读课文,老师读旁白,学生念对话,其余学生注意他们是否读得准确而有感情。
(朗读完以后,全班同学齐读一遍。)
2)翻译。其中佚之狐与郑伯、郑伯与烛之武、烛之武与秦伯以及子犯与晋文公的四段对话由学生翻译,老师加以补充、纠正,其余由老师讲解,学生听记。
重点词汇解释:
且贰于楚也 贰:数作动,从属二主
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名词作动词,驻军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亡:动词使动用法,使…亡
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 鄙:名词意动用法,以…为边境;
远:形容词作名词,远方的国家
邻之厚,君之薄也 厚:形作动,增加,变雄厚;
薄:形作动,削弱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乏困:形容词作名词,缺乏的物资
朝济而夕设版焉 朝:名词用作时间副词,在早上;
夕:名词用作时间副词,在晚上
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东:名作状语,在东面
封:名作动 把---作为疆界
夜缒而出 夜:名作状,在晚上,当晚
君亦无所害 害:动作名,害处
且君尝为晋君赐矣 赐:动作名,恩惠,好处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犹:尚且
焉用亡郑以陪邻? 陪:增加
许君焦、瑕 许:许诺
朝济而夕设版焉 济:渡过黄河
设版:筑成防御
又欲肆其西封 肆:延伸,扩张
不阙秦,将焉取之 阙:侵损
惟君图之 惟:句首语气词,表示希望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微:如果没有
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损害
吾其还也 其:表商量语气,还是
特殊句式:
7.课堂总结
我们已经把这篇课文翻译了一遍,大家对文章的内容就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希望大家课后温习一下刚才我们所强调的重点字词,思考:
1)《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老师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四)烛之武是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的?
这些问题请大家在课后好好想一想,我们下节课再一起来探讨这些问题。
(四)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1.强调文中重要字词,归纳和掌握重要虚词;
2.进一步理解文章内容,体会烛之武等的人物形象特征和精神品质。
教学内容和步骤:
1.复习式导入
上节课我们主要是对这篇文章进行大致的翻译,强调了重点字词,那么现在我提问几个问题,请同学来回答。
(就“贰、鄙、许、微”等实词的解释进行提问,请学生起来回答。)
2.全班朗读,然后请同学分别找出这篇文章中带有以、而、焉、之的句子,并思考它们的意义和用法。
(学生先回答,后老师总结归纳)
3.归纳文中的古今异义词和通假字
(学生先回答,后老师总结归纳)
1)古今异义
| 古义 | 今义 |
行李之往来 | 出使的人 | 出门所带的包裹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把……作为 | 认为 |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 | 那个人 | 妻子 |
亦去之 | 离开 | 到,往 |
共其乏困 | 缺乏的物资 | 疲惫 |
敢以烦执事 | 对秦穆公的敬称,委婉说法 | 掌管某项工作的人 |
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 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 主人 |
2)通假字
今老矣,无能为也已 | “已”通“矣” |
秦伯说 | “说”通“悦”,高兴 |
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 | “共”通“供”,供应 |
失其所与,不知 | “知”通“智”,明智 |
何厌之有 | “厌”通“餍”,满足 |
(一)回答上节课留下的两个问题
1)《烛之武退秦师》记叙了春秋时期的一件什么事?
(老师明确:秦晋围郑,郑国危在旦夕。烛之武奉郑君之命,只身前往秦国,说服了秦君,免去了一场战祸。)
2.烛之武是怎样一步一步说服秦穆公的?(先请同学朗诵一下第三段,然后作答)
明确:第一步:欲扬先抑,以退为进(郑知之矣)。
第二步:阐明利害,动摇秦君(邻之厚,君之薄也)。
第三步:替秦着想,以利相诱(君亦无所害)。
第四步:引史为例,挑拨秦晋(君之所知也)。
第五步:推测未来,劝秦谨慎(唯君图之)。
四、总结人物形象
分组块思考烛之武、郑伯、佚之狐的人物形象,并说出一条以上的理由。
烛之武:烛之武在国家危难面前,深明大义,义无反顾,爱国情深
在强秦面前,不卑不亢,能言善辩,聪慧机智,有勇有谋。
郑伯:善于纳谏,勇于自责,精于言辞。
佚之狐:慧眼识英雄,临危不惧,能谋善断,高瞻远瞩。
五、课堂总结
到此为止,我们已经学习了这篇文章的重点字、词的意义和用法,熟悉了文章的内容,概括了人物的性格特点,希望大家在课余时间能够及时温习。课后背诵全文。
附译文:
鲁僖公三十年九月十日,晋文公与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亲近楚国。晋军驻扎函陵,秦军驻扎氾南。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国家危险了,如果派烛之武去见秦伯,秦军一定会撤退。”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时尚不如人,现在老了无能为力了。”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你,现在危急中求你,这是我的过错,可是郑国灭了,对你也不利啊。”烛之武答应了。
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放下城去,见秦伯说:“秦晋俩国围攻郑国,,郑国知道要亡国了。如果郑国亡了对你秦国有好处,那就麻烦执事了。越晋国把郑国作为远方边界,你知道这困难。你何苦要灭掉郑国增加晋国的地盘呢?邻国国力雄厚了,你的国力相对就薄弱了。如若放弃灭郑的做法,将郑国作为你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应粮草物资,对秦国也没有什么不好。何况你对晋国曾经有过恩惠,晋国也曾答应割让焦、瑕二邑给秦。然而,他们早上过河归晋,晚上就筑墙反悔。这你是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呢?现在把郑国作为东部的疆界,以后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这样不损害秦国,能从那里扩张地盘呢?秦损晋益,那你考虑吧!”
秦伯听了很高兴,就与郑结为盟友。并派杞子、逢孙、扬孙驻军郑国,就率军回国。
子犯请求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可以,假如没有那个人的支持就不会有我们的今天,借了人家的力量,反过来伤害人家,不仁义,失掉自己的同盟国,不明智,以混乱代替联合不勇武。我们还是回吧!”也撤军回晋国了。